二
关于现代文学社团、期刊和编辑思想的研究,早在20世纪30年代,蔡元培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年)(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6年版)各集导言里都有现代文学社团、期刊的介绍,阿英编辑的《史料·索引》卷系统地开列出多种具有重大影响的杂志编目,汇辑了若干重要期刊的发刊词,为研究现代文学社团和期刊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史料。新中国成立后的20世纪50—70年代,张静庐辑注《中国现代出版史料》(甲、乙,丙,丁)、《补编》(中华书局1954—1957年版)辑录了现代文学期刊、发刊词等多种史料,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组编《鲁迅主编及参与或指导编辑的杂志》(山东师范学院印刷厂1976年版)对鲁迅的编辑思想有一定介绍,张允侯编《五四时期的社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和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研究室编《五四时期期刊介绍》(1—3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版)对现代社团、期刊有较为详细的介绍,但多为社会政治社团、期刊,包含一部分文学社团、期刊,并附有期刊发刊词等内容。这时期的现代文学社团、期刊研究,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更多的是介绍,或者史料的收集、整理,再加上时代环境的制约,其观点大多比较保守,认识上也与历史事实有一定的距离。
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现代文学室主持、陈荒煤主编、由众多高校学者参与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甲、乙、丙编)收集、整理中国现代文学史料成果显著,包含了大量的与作家兼编辑者有关的反映编辑思想及实践的文献。唐沅、韩之友等编的《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目录汇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吴俊、李今、刘晓丽、王彬彬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目录新编》(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搜罗了绝大部分现代文学期刊,并对期刊的创刊、休刊、复刊、终刊、编辑、撰稿、出版、印刷、发行等基本情况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是迄今为止现代文学期刊研究最为详备的资料库,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现代文学期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吴冷西、刘宏权、刘洪泽主编的《中国百年期刊发刊词六百篇·序言》(上、下)(解放军出版社1996年版)、宋原放主编的《中国出版史料》(多卷本)(山东教育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则提供了一些文学期刊的发刊词等史料。
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期刊的研究在这个时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70年代末创刊的《中国现代文学丛刊》、《新文学史料》特别关注现代文学期刊、社团、流派的研究、叙述和辑佚,大量的新文学回忆录为文学研究提供了生动的历史资料,也涉及不少的文学期刊编辑活动的记录。这时期出现一批文学报刊、出版及出版家传记方面的研究专著,如方汉奇的《中国近代报刊史》(上、下)(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王文彬编的《中国报纸的副刊》(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倪延年和吴强编的《中国现代报刊发展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黄志雄的《中国现代文学期刊史略》(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周葱秀和涂明的《中国近现代文化期刊史》(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冯并的《中国文艺副刊史》(华文出版社2001年版)、叶再生的《中国近代现代出版通史》(1—4卷)(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刘增人等纂著的《中国现代文学期刊史论》(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等,对文学报刊的编辑、出版情况及历史演变进行了细致梳理,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难得的线索,也对期刊编辑的思想及特点做了简要的分析。尤其是刘增人等纂著的《中国现代文学期刊史论》对鲁迅系列期刊、茅盾系列期刊、左联期刊、创造社期刊、《现代》期刊等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评价,对编辑的思想有简要的论述,并对现代文学期刊与现代文学研究、现代文学期刊的生存机制与生态环境等论题进行了研究、总结。朱建华的《中国近代报刊活动家传论》(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范伯群主编的《中国近现代通俗作家评传丛书》(12册)(南京出版社1994年版)、胡正强的《中国现代报刊活动家思想评传》(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宋应离等编的《20世纪中国著名编辑出版家研究资料汇辑》(10辑)(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等,或对报刊活动家的编辑活动进行简要叙述,或对其编辑思想进行概要分析,并汇辑有关编辑史料。
自20世纪90年代,现代文学研究走向深入。不论文学社团、流派研究,还是文学与社会、政治、文化的关系研究,包括文学生产、传播研究,都取得了显著成就。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1897—1916)(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对晚清民初的小说发展与报刊的兴起和发展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从小说杂志而不是文学社团的角度,更能描述新小说家群体的形成。也就是说,新小说并非有了大致相同的文学主张和艺术趣味,然后组织文学社团,再由文学社团创办杂志作为发表的阵地;而是以小说杂志为中心,不断吸引同道,也不断寻求自己独立的文学道路。”[5]这为研究文学期刊与文学发展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提供了参考的线索。王晓明《一份杂志和一个社团》(王晓明主编:《批评空间的开创: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则开创了从期刊与社团互动的角度研究文学现象的先例,李欧梵从海外学者的视角对现代文学期刊与文学社团流派影响关系进行了考察分析(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毛尖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这些研究既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也引起文学史界研究的转变和深化。之后,出现一大批文学期刊、文学社团以及文学社团、期刊与出版业关系相关的成果,如杨扬的《商务印书馆:民间出版业的兴衰》(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赵永胜的《鸡尾酒时代的记录者——〈现代〉杂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孙晶的《文化生活出版社与现代文学》(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李济生编的《巴金与文化生活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李慧敏的《文学生产与文学传播——商业化视镜中的中国现代文学》(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周海波的《现代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中华书局2008年版)、王烨的《新文学与现代传播》(学林出版社2008年)、马永强的《文化传播与现代中国文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刘淑玲的《大公报与中国现代文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杜素娟的《沈从文与〈大公报〉》(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版)等。尤其是庄森的《风月跋扈为谁雄——作为文学社团的新青年社研究》(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石曙萍的《知识分子的岗位与追求——文学研究会研究》(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金理的《从兰社到〈现代〉——以施蛰存、戴望舒、杜衡及刘呐鸥为核心的社团研究》(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陈离的《在“我”与“世界”之间——语丝社研究》(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咸立强的《寻找归宿的流浪者——创造社研究》(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等,是陈思和、丁帆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社团史”研究书系,表明文学社团、期刊编辑研究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这期间,《新青年》、《小说月报》、《新潮》、《创造》、《语丝》、《现代评论》、《浅草》、《骆驼草》、《现代》、《论语》、《战国策》、“七月派”期刊、“鸳鸯蝴蝶派”期刊、“沦陷区”期刊以及报纸副刊都成了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论文的选题,并出现大量的成果。
至于具体的现代文学期刊编辑研究,在20世纪20年代早期,郭沫若就曾谈到期刊编辑的思想和意识:“杂志的编辑是一国文化之活动的表现,编辑杂志的人是把文化建设的责任加在双肩的。文化的建设在个人不外是自我的觉醒,在团体不外是由总体的统一中心之自觉,而唤醒这种自觉的人,构成这种统一中心的人,编辑杂志者要占一大部分。”“我们编辑杂志的人,应该觉悟到这种职责而尊重自觉的事业。一国的杂志是一国的文化之各种关系之最深的水准。这种水准我们一方面对于国内要呈示出严正的楷模,一方面对于国外至少要求与同体系的最新水准得保其平衡。这种苦心凡是有责任的编辑者是应当饱尝过的,我想贵编辑同人恐怕也是饱尝过的。”[6]大量反映期刊编辑思想的内容都集中在期刊发刊词和编后记之类的文体中,这需要钩沉、梳理、析出此类文献。另外,大量有关期刊编辑思想的零星资料散存在各种作家研究资料汇编、报刊研究著作、社团和期刊专项研究著述、编辑者研究论著以及有关论文中,但对于现代文学期刊类型问题进行宏观的整体研究还没有相关成果问世,社团、期刊的编辑活动研究和编辑群体对期刊运行、文学发展关系的研究,在目前的文学研究中也有待加强和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