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拉丁美洲:未来10年的经贸合作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与中国经贸关系的发展

自1972年中国与阿根廷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中阿关系一直平稳发展。从2003年起,双方在经贸领域的合作呈现出跳跃式发展的态势,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巴西的阿根廷第二大贸易伙伴。但是,在中阿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矛盾和问题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在本节中,我们将从贸易和投资两个方面对中阿经贸关系的发展和存在的障碍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 中阿双边贸易发展与贸易不对等问题

20世纪90年代,中国与阿根廷之间的贸易已经出现了快速增长的势头。根据阿方统计,1990—1999年,中国从阿根廷的进口由2.4亿美元增加到5.1亿美元,向阿根廷的出口由3200万美元增加到9.9亿美元,[66]增长幅度都超过了同期阿根廷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除了1990年和1991年以外,其余年份中国都处于顺差地位。在阿根廷经济衰退的4年中(1999—2002年),中国从阿根廷的进口不仅没有受到影响,反而由5.1亿美元增加到10.9亿美元,而对阿根廷的出口却出现严重倒退,锐减到3.3亿美元。出现这种反差的主要原因是阿根廷国内经济的萎缩导致对进口的需求急剧减少,而同期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对阿根廷产品的需求有增无减。阿根廷经济危机之后,中阿贸易呈现跳跃式增长的态势。据中方统计,两国贸易总额由2003年的31.5亿美元提高到2011年的147.6亿美元,几乎增长了5倍。但是,在贸易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贸易不对等的问题逐渐显现并越来越受到两国,特别是阿根廷方面的关注。在此我们有必要做一简要分析,并提出应对之策。

(一)贸易统计差异与贸易逆差问题

90年代,虽然阿根廷在对华贸易中保持逆差,但由于双边贸易额有限,加之当时阿根廷对外贸易总收支多为逆差,因此双边贸易不平衡的问题并没有受到过度的关注。2003年以后,随着阿根廷贸易政策向实现贸易盈余目标的调整,以及双边贸易额的增长和中国在阿根廷对外贸易中所占份额的上升,两国贸易统计上的差别和贸易不平衡的问题逐渐显露。根据阿方统计,阿根廷对华贸易在2002—2007年连续6年保持顺差,但顺差额连年下降,2008年以后转为逆差,2011年的逆差额达到前所未有的43亿美元(见表2—37)。然而,中国海关的统计却显示,2003—2010年阿根廷在中阿贸易中一直保持顺差地位,而且顺差额在大多数年份都达到20亿美元以上,直到2011年才转为逆差,而且数额仅相当于阿方统计的一半(见表2—36)。

通过对中阿两国各自统计的比对,会发现两个非常明显的差异。首先,中方统计中的中国进口额高于阿方统计中的中国进口额,而中方统计中的中国出口额低于阿方统计中的中国出口额。也就是说,在阿方统计中,中国进口额存在统计不足的问题,而中国出口额存在统计过多的问题。其次,中阿双方对中国出口统计的差异要大于对中国进口的统计。除了2008年以外,对中国进口的统计差异都没有超过阿根廷对华出口总额的30%,而且在2011年还出现了非常接近的情况。但是,对中国出口的统计差异在2008年以前都占到阿根廷进口总额的40%—50%,2009年以后才略有缩小。上述两个差异导致中阿双方对双边贸易不平衡问题的认知出现严重分歧,也是阿根廷近年来频频对中国发起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重要原因。

表2—36 中国海关统计的中国与阿根廷进出口额与贸易收支(亿美元)

img

资料来源:《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2005—2012》,中国统计出版社。

表2—37 阿方统计的中国与阿根廷进出口额与贸易收支(亿美元)

img

资料来源:阿根廷国家统计和调查局官方网站,http://www.indec.mecon.ar。

(二)中阿在彼此对外贸易中的重要性问题

根据阿方统计,中国在阿根廷对外贸易中的重要性不断提高。阿根廷对华出口在2007年首次超过对美国的出口,中国由此成为阿根廷第二大出口目的地国家。[67]阿根廷从中国的进口在2008年也超过了从美国的进口,跃居第二位。中阿双边贸易额在阿根廷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由2003年的7.4%上升到了2011年的10.6%。从2003年起,中国在阿根廷出口总额中一直占据7%—8%的份额,个别年份达到9%。而从中国的进口在阿根廷进口总额中的比重由2004年的6.2%提高到了2011年的14.3%。也就是说,中国在阿根廷进口中的重要性超过了出口,而且呈现出日益增强的趋势。

相比之下,阿根廷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性要小得多。根据中方统计,阿根廷在中国外贸中所占比重不足1%,基本保持在0.4%的水平,个别年份达到0.6%。在中国与拉美国家的贸易中,阿根廷的地位有所下降。2003年时,阿根廷是中国在拉美的第四大贸易伙伴,而且对华贸易总额和排在第三位的智利比较接近,只相差3.5亿美元。到2011年时,阿根廷在中拉贸易中的排名下落到第五位,被委内瑞拉超过,而且与排在后面的巴拿马和秘鲁的对华贸易额已经十分接近,中阿贸易额仅相当于中智贸易额的不足一半。

上述分析表明,中国贸易对阿根廷的依赖程度要远远小于阿根廷贸易对中国的依赖。造成这种不对等的主要原因,一是中阿两国在贸易规模上的差异,2011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已经达到36420.6亿美元,[68]而阿根廷外贸总额只有1578.9亿美元;二是中阿贸易的增长速度要落后于中国与其他拉美主要国家的贸易,特别是中智和中委贸易;因此,中阿贸易在各自对外贸易中所占份额相差悬殊就不足为奇了。不可否认的是,阿根廷在中国农产品进口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已经成为中国大豆和豆油的主要供应国之一。据统计,2007—2009年,中国73.3%的进口豆油来自阿根廷。[69]

(三)贸易结构不平衡问题

阿根廷对华出口的产品构成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以技术含量较低的初级产品和农业加工产品为主,工业制成品只占2.5% (2010年) ;[70]二是大多属于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只占12.1% (2010年),[71]其中绝大部分是石油,另外还有少量的精铜、锂和铁;三是结构单一,5类主要商品占到对华出口总额的90%以上,其中大豆和豆油约占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三(见表2—38)。与其他主要贸易伙伴相比,阿根廷出口到中国的产品种类也十分有限。据统计,2008—2009年,阿根廷出口到拉美其他国家的产品多达3858种,出口到欧盟的产品为2263种,出口到亚洲国家的产品也达到1470种,而出口到中国的产品只有529种。[72]这样的出口商品结构决定了阿根廷对华出口的附加值比较低,而且依赖于少数商品。1995—2005年,大豆和豆油对阿根廷对华出口的贡献率分别达到59.4%和23.8%。[73]也就是说,阿根廷向中国出口增长的80%都来自这两种产品。

表2—38 2010年阿根廷对华出口主要商品

img

资料来源:Ministerio de Economía y Finanzas Públicas,El Comercio Exterior Bilateral Argentina-China,agosto de 2011.

与出口相比,阿根廷从中国的进口具有多样化、均衡化的特点。2010年,电子设备和机械设备两大类产品占到进口总额的55%,但在每大类产品中,没有一种产品的比重超过50%。具体来看,排在阿根廷从中国进口产品前8位的依次是电脑(10%)、电话(8.5%)、化工产品(3.5%)、摩托车(3.3%)、玩具(1.3%)、塑料制品(0.7%)、医疗器械(0.3%)和钢铁铸造工具(0.3%)。[74]上述8种产品只占中国对阿出口总额的27.9%。据统计,98%输往阿根廷的中国商品都属于工业产品,初级产品所占比重不足2%。[75]

从用途上划分的进口结构也出现了均衡发展的趋势。90年代,阿根廷从中国进口的产品主要是消费品,而且多为低档次的廉价商品。但是,随着中国出口模式和专业化模式的改变,消费品在阿根廷从中国进口中的比重明显下降,而资本货和中间产品的比重有所上升,而且产品质量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到2007年,在阿根廷进口的资本货、零配件和中间产品中,11.4%来自中国。[76]

表2—39 2010年阿根廷从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

img

资料来源:Ministerio de Economía y Finanzas Públicas,El Comercio Exterior Bilateral Argentina-China,agosto de 2011.

进出口商品结构体现出中阿双边贸易具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互补性较强,各自输往对方的商品都是本国富有竞争力的优势产品,而输入的产品则是相对缺乏或产量不足的产品。二是具有产业间贸易的显著特征。中阿进出口产品绝大部分都是单向流动的,进口产品与出口产品之间几乎没有重叠。

表2—40 按用途划分的阿根廷从中国进口产品的结构(%)

img

资料来源:Andrés López y Daniela Ramos,A la Sombra del Gigante Chino:Hay Lugar para la Argentina en el Nuevo Mundo?,Boletín Informativo Techint 326,mayo-agosto de 2008,p.82.

二 贸易摩擦

近年来,阿根廷不断对中国采取反倾销、配额限制、技术限制、设置最低参考价格等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使中国对阿根廷出口深受影响。阿根廷是拉美国家中开展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其中大部分针对中国产品。例如,2008年第四季度到2009年第四季度,阿根廷共发起33项反倾销调查,其中中国产品占到20项。[77]遭受阿根廷反倾销制裁的中国产品主要是与阿根廷国内生产存在竞争,并受到政府保护的产品,如纺织品、鞋类、玩具、汽车和摩托车配件、木制品、建材、家用电器、化工、五金工具等。

阿根廷频繁对中国产品设限,对中阿贸易,乃至中国与拉美地区的贸易都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首先,保护主义严重制约了中阿贸易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对阿根廷的出口。近几年来,中阿贸易的增长速度明显不如中国与其他拉美主要国家的贸易。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在于阿根廷在危机背景下为保证贸易顺差而接连采取的贸易救济措施。其次,阿根廷对中国产品频频发难,对其他拉美国家也产生了消极示范作用。2009年,阿根廷曾联手巴西对中国产品展开联合反倾销调查和制裁。2011年,阿根廷曾建议南共市国家采取统一行动,共同构建贸易壁垒,集体抵制从中国的进口。最后,不断实施的反倾销制裁使中国失去了部分市场。一旦中国产品被认定为倾销,就会被征收高额反倾销税,有些期限长达5年。例如,2009年阿根廷宣布对中国生产的电路装置征收高达873.81%的反倾销税,2010年对原产于中国的多功能食品加工机征收202.79%的反倾销税,2011年对中国电风扇征收136.92%的反倾销税。遭到制裁的中国产品由于丧失了价格竞争优势,不得不让出部分市场。

针对阿根廷对中国产品采用的一系列不合理的贸易救济措施,中国也做出回应。2010年4月,中国通过实施新的质检标准,暂停从阿根廷进口豆油。当年10月,中阿两国通过协商和谈判,解决了豆油贸易争端,恢复了豆油的进出口业务。

造成中阿贸易摩擦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阿根廷认为中阿之间存在的贸易不对等,威胁到自身利益。除了贸易逆差问题以外,阿根廷更关注的是进出口商品的结构问题,即中国的出口主要是工业品,而阿根廷的出口主要是初级产品。这种反差导致中阿之间出口和进口产品附加值出现差异。据阿方统计,2006年阿根廷对华出口货物每吨平均价格为336美元,而从中国进口的货物每吨平均价格达到3469美元。[78]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中阿对外贸易中存在的不对等并非中国造成的,而是由中阿各自资源和产业优势,以及进出口模式所决定的。阿根廷自身资源优势非常明显,而工业产品竞争力不足,进出口模式的特点就是出口以初级产品和农业加工产品为主,进口以工业制成品和中间产品为主。中国则是资源消费大国,需要大量资源和原材料以满足国内生产,而制造业水平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已经有了明显提高,出口产品已经从低档廉价消费品开始转向具有一定技术水平和精细加工程度的工业制成品。因此,中阿贸易实际上更多地体现的是一种非常鲜明的优势互补的特点,而且也反映了各自外贸结构的特点。

三 对豆油事件的思考

2010年中阿之间的豆油贸易战引发了各方的关注。从表面上看,中国暂停进口阿根廷豆油是对后者贸易保护主义的一种回应,但豆油危机实际上也反映出中阿两国在大豆加工行业的发展战略方面存在着某些利益冲突。

前面提到,大豆和豆油在阿根廷对华出口中占四分之三左右的份额,而中国四分之三的进口豆油来自阿根廷。从这个角度上看,中阿两国在大豆和豆油贸易中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也正是这个原因,大豆和豆油在中阿贸易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那么为什么说中阿在大豆加工行业存在某种利益冲突呢?虽然从横向而言,阿根廷的豆油为中国国内生产不足提供了补充,但是从纵向来看,中阿双方都需要通过油脂压榨业提高自身的工业化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讲,中阿在这一领域又是存在竞争的。中国大豆产业链的变化可以说明这种竞争性。

从表2—41中可以看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时,中国大豆制品的消费格局是少量进口大豆,55%的豆油和17%的豆粉依靠进口。到2008年,中国的大豆进口增长了40多倍,豆粉进口只相当于原来的四分之一,而豆油进口虽然增加了一倍多,但国产豆油在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已经提高到近70%。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90年代末以后中国政府为实现油脂油料自给,开始积极扶植大豆压榨工业,并出台了很多鼓励措施。在这种政策的推动下,中国东南沿海掀起兴建油料加工企业的热潮。中国的油料加工能力因此得到很大提升。2005年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豆粉和豆油生产国。在中国大力发展油料压榨工业的过程中,由于国内大豆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加工需要,因此大豆的进口量激增。

表2—41 1995—2008年中国大豆产品产量、进口量和消费量的变化

img

续表

img

资料来源:Andrés López y Daniela Ramos,A la Sombra del Gigante Chino:Hay Lugar para la Argentina en el Nuevo Mundo?,Boletín Informativo Techint 326,mayo-agosto de 2008,p.78.

上述变化对阿根廷向中国的大豆和豆油出口产生了重要影响。90年代中后期,豆粕是阿根廷向中国出口的主要大豆制品,2000年以后豆粕被大豆和豆油取代。与大豆相比,阿根廷更愿意向中国出口豆油。主要原因:一是豆油属于加工产品,其附加值远高过大豆,而且近年来豆油价格的上涨幅度也超过了大豆;二是大豆是阿根廷的优势资源,豆油加工则是利用这种优势实施再工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这种意图与中国倾向于进口大豆原料、在本国加工豆油、实现食用油自给的战略产生了冲突,这就为中阿大豆和豆油贸易提出了挑战。

作为中阿贸易中的“敏感产品”,豆油在2010年所引发的危机的确值得关注。虽然在中国暂停从阿根廷进口豆油后,阿根廷的损失通过寻求新的市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弥补,中国也通过转向巴西进口填补了阿根廷豆油留下的空缺,但是双方在豆油贸易中的依存度并未因此而降低。中国重新向阿根廷豆油开放市场后,迅速提振了阿根廷相关行业的信心,活跃了大豆交易,并助推了大豆价格的上涨。而中国需要进口豆油以满足国内需求的趋势暂时也不会改变。豆油危机最终通过磋商与协调得到了解决,从这个角度看,这场风波并不完全是坏事。它为中阿双方提供了一个相互沟通和了解的契机,也使双方都意识到今后应当在这一关系到两国共同利益的问题上进行更多的交流和磋商,以便找到双边贸易关系的平衡点,实现利益共享。

四 中国对阿根廷的直接投资

20世纪90年代是阿根廷吸收外资的鼎盛时期,但中国企业很少参与其中,投资额非常有限。阿根廷危机之后,随着中阿贸易关系的升温和中国政府“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开始把目光投向阿根廷。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进驻阿根廷,投资设厂。根据联合国拉美经委会的统计,1990—2009年,已经确认的中国在阿根廷直接投资为1.43亿美元,在拉美国家中是比较少的。而2010年,由于中国石油企业在阿根廷的收购活动,中国在阿根廷确认投资额达到55.5亿美元,[79]约占当年中国在拉美国家确认投资额的三分之一,仅次于巴西。阿根廷也因此成为中国在拉美最重要的投资对象国之一。

与早期仅局限于个别行业不同的是,近年来中国的投资领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目前,阿根廷的石油、化工、通信、农业、渔业、机器设备、航运、基础设施建设、矿业、电子、金融等行业均有中国企业涉足其中,约为30多家,但投资规模不等。投资方式也多种多样,包括新建独资企业、收购当地企业和开设合资或合作企业。随着中国企业实力的增强,跨国收购活动已经不再是个别现象。2010年5月,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以31亿美元收购了阿根廷布里达斯公司50%的股份。2012年9月,布里达斯公司收购了美国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在阿根廷的子公司——埃索石油公司。2010年底,中国另一家重要石油企业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石化)斥资24.5亿美元收购了美国西方石油公司在阿根廷的子公司,由此成为阿根廷的第四大油气生产商。2012年11月,中国工商银行以6亿多美元收购了阿根廷标准银行80%的股份,成为第一家在阿根廷投资控股的中资银行。

中国企业投资阿根廷的动因主要在于寻求资源和寻求市场。前者以中石化和中海油等石油企业、中国冶金科工集团公司(中冶集团)和山东黄金集团等矿产企业、汇福集团等粮油企业,以及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旗下的环球渔业公司等渔业水产企业为代表,它们看重的是阿根廷丰富的石油矿产和农业资源。后者以中兴、华为和同方威视等高科技企业,TCL、美的、联想、上海广电等制造业企业,中国远洋运输公司和中国海运集团等运输企业为代表,它们的目标是利用优质产品和服务开拓和占领市场。

中兴和华为是比较早到阿根廷投资的中国企业。它们最大的优势是都属于新兴的高技术产业,这正是阿根廷需要大力发展,并且受政府鼓励和支持的产业类型,因此受政策变动的影响比较小。另一个成功之处在于不以追求短期效益为目标,而是看重长远利益。华为2000年进入阿根廷不久,就遭遇严重经济危机,而且当时阿根廷对中国产品的印象是“质次价低”。这些都使华为打入阿根廷市场困难重重。但华为利用部分欧美企业在经济危机时期撤资的机会,加大了产品的推广力度,逐渐争取到越来越多的固定客户,最终站稳了脚跟。

上海广电早在1999年就在火地岛建立了彩电制造厂。TCL、美的和联想等企业都是在2001年阿根廷经济危机后几年中开始在阿根廷进行投资的。它们的优势是拥有自主品牌,产品质量过硬,价格合理。投资方式上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和当地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实现本土化生产和属地化管理。TCL与Radio Victoria Fueguina公司合作经营家电生产和销售。联想集团在火地岛与当地企业合作建厂组装笔记本电脑。美的收购了当地的开利公司在阿根廷、巴西和智利3国的空调业务股权,成立合资企业,在火地岛组装空调。目前,联想电脑在阿根廷市场的占有率达到17%,已经成为阿根廷第三大笔记本电脑供应商。TCL也打入了主流家电市场,而且产品种类也有所扩大。美的实现本土化生产后已经在2013年初推出了美的品牌的空调产品。

除了上面提到的高技术企业和制造业企业以外,在阿根廷发展比较顺利的中资公司还有航运和渔业的相关企业。它们大多是在90年代中期进驻阿根廷的。主要优势是在投资南美洲之前,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海外投资和国际合作经验。由于已经在阿根廷发展多年,它们对当地的法律法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以及劳工制度等都比较熟悉。在经历了最初创业的艰难和2001年阿根廷危机的洗礼之后,这些企业的海外生存和发展能力大大增强。

中石化、中海油、中冶、山东黄金等都是近几年才进入阿根廷投资的中国企业。它们的特点是资金力量雄厚,因此以收购当地企业为投资方式。目前这些企业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了困难和障碍。2010年,中海油与布里达斯组建的合资企业准备收购英国石油公司在阿根廷的子公司泛美能源,以稳固在阿根廷油气行业刚刚确定的地位,但最终收购以失败告终。中石化在收购了西方石油公司在阿根廷的子公司后,一直没有得到阿根廷政府承诺的1.84亿美元的出口补贴金,因此生产和经营活动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中冶和山东黄金遇到的问题是选矿。中冶在2006年收购了阿根廷希拉格兰德铁矿70%的股权,但由于该铁矿属于开采成本较高的高磷磁铁矿,加之供水的技术问题难以解决,因此无法实现规模化生产,开采处于亏损状态。山东黄金在收购了阿根廷一处金矿后发现该矿山储量过低,不具备开采可行性,只好继续寻找其他金矿。此外,中石化、中海油、中冶等企业的经营活动都受到过工人罢工的影响。上述企业在进军阿根廷市场之前,并非没有进行前期的信息采集、调研、考察等准备工作,但仍然对始料未及的困难和问题估计不足。

五 中阿经贸关系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对于中国而言,阿根廷既是在拉美地区重要的贸易伙伴,也是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市场。虽然阿根廷在中国对外经济关系中的重要性不及巴西,但是中阿关系在拉美国家中的联动效应和示范效应是不容忽视的。如果从中国与拉美地区关系发展的长远角度和战略高度来看,中阿两国之间已经形成的战略伙伴关系必须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深化。

中国和阿根廷经贸关系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首先,中阿自建交以来,两国关系一直平稳发展,没有发生过严重的利益冲突和矛盾。其次,两国在很多重大国际问题上有相同或相近看法,在国际事务中有共同利益和诉求。再次,两国政府对中阿关系的发展都给予了高度重视,阿根廷连续两届总统基什内尔和费尔南德斯分别在2004年和2010年访问中国,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也在2004年访问了阿根廷。最后,中阿在2004年签署了《关于贸易和投资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同时阿方正式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中阿两国经贸往来存在三个重要依托。第一是互补性,这不仅体现在双边贸易方面,而且也体现在投资领域。中国积累了庞大的外汇储备,企业的实力也日益增强,需要寻找新兴市场开拓投资渠道,而阿根廷在很多领域都缺乏投资,需要借助外资的力量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因此,中阿两国在投资上也互为补充。第二是两国之间业已存在,并且越来越明显的相互依存性。在贸易方面,中国是阿根廷第二大贸易伙伴,而阿根廷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产品进口国之一。在投资领域,很多中国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在阿根廷市场站稳了脚跟,并且希望通过阿根廷辐射其他拉美国家。阿根廷已经成为这些企业重要的海外市场。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欧美国家对外投资的步伐有所放慢,而中国的投资却逆势增加。这既扩大了阿根廷的投资来源,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欧美企业的投资不足。第三是互利性。中阿贸易的快速发展为阿根廷经济的强劲复苏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无论是外汇储备,还是财政收入都受益于阿根廷对华出口的增加。对于中国来说,在国内对粮食和能源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必须寻找新的原料来源,实现重要资源的多元化供应。而阿根廷无疑是一个合适的选择。综上所述,可以说中阿两国在经贸领域是一种相互吸引、相互需要、相互依存、互利互惠的关系。这为现在和将来中阿关系形成合作大于竞争、共识多于矛盾的发展态势奠定了基础,也为两国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机遇。

阿根廷资源丰富,但很多油田、矿山都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农业可耕地面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制造业在经历了90年代的“去工业化”后正处于复兴和重新发展的阶段,其中也蕴含着无限的商机。这些对于中国来说都是具有吸引力的因素。但是,目前中国对阿根廷市场研究得还不够深入,对很多产品和相关政策缺乏了解,因此市场开拓尚处于摸索阶段。中国人口众多,市场庞大,而且近年来随着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品质的提高,对中高档消费品的需求和对产品质量的要求都越来越高。但阿根廷对中国市场的利用还远远不够。表现之一是,由于工业产品缺乏竞争力,对华出口只能局限于少数加工程度较低的农产品和燃料;二是对华投资规模有限,很多传统的优势产业部门,如食品饮料等,都没有或很少进入中国市场。因此,无论是中国还是阿根廷,都需要进一步开拓对方市场,挖掘潜力,实现利益最大化。

在贸易领域,中阿关系面临的主要障碍是贸易保护主义。虽然阿方采取保护主义措施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但是从长远来看,保护主义不仅不利于两国贸易的发展,而且也会对本国的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因此,保护主义只能在短期奏效,而并非长久之计。在这个问题上,中阿两国都应该提高认识,加强沟通与协调,避免贸易摩擦和纠纷。这是双方共同的责任。从中国角度来说,要正视中阿贸易中存在的不平衡问题,找到症结所在,并制定有效的应对之策。首先,要对阿根廷产业结构的变化和产业政策的调整进行跟踪研究,特别是近两年陆续出台的工业和农业战略规划,使进出口产品生产企业主动适应这些变化。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可以通过直接投资、本地化生产的方式进入对方市场,改变单纯依靠出口的传统模式。其次,针对阿根廷不断实施的反倾销调查,中国企业应形成合力积极应诉,以保护自身利益,减少损失。再次,中国企业可以通过转口贸易等方式规避反倾销调查,守住来之不易的市场。

在投资领域,中国企业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市场调研做得还不够充分细致,对可能出现的困难估计不足。造成这些困难的主要原因,一是阿根廷正处于探索新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中,政策缺乏稳定性。另外,近年来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力度有所加强,不断出台限制措施,对投资活动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二是阿根廷本身的投资环境还不够完善,企业主管部门存在效率低、信用差的问题,基础设施建设也有待加强。三是中阿两国在企业文化、沟通方式、经营管理模式、用工制度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要克服这些困难,中国企业需要在三个方面加强工作。第一,一定要做好前期的信息搜集、调研和评估,对项目的考察要做精做细,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充分估计。第二,要具备风险意识,提前做好防范,善于规避和控制风险。第三,要通过本土化经营、雇用当地工人、参与公益和文化活动等途径设法融入当地社会,加强社会责任,提高企业的“软实力”。

对于阿方一直比较关注的贸易和投资结构问题,中国应该加以重视。近年来有的阿根廷学者用著名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的“外围—中心”理论或者“南北关系”来定义阿根廷与中国之间的关系,认为中国对原材料需求的上升繁荣了农产品贸易,但损害了工业竞争力,提出阿根廷为了实现自身的现代化,不应再出售不可再生能源。上述观点虽然有失公允,而且也不符合中阿关系发展的现状,但其中提出的问题的确值得关注。一是中阿之间如何实现利益共享和利益平衡;二是中阿两国在向工业化共同迈进的过程中如何避免矛盾和冲突。这两个问题是中国有关部门应该加以思考的。多元化合作可能是一个解决办法。也就是说,中阿两国要在现有合作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合作范围,深化在制造业、高科技产业、新型能源开发和利用、金融、商业等中高端领域的合作,使双边经贸关系向纵深发展。


[1]CEPAL,Estudio Económico de América Latina y el Caribe,1998-1999,p.140.

[2]1992年1月,奥斯特拉尔被比索取代,1比索= 1万奥斯特拉尔,比索与美元的汇率定为1∶1,外汇的买卖依然不受限制。

[3]本段数据全部来自CEPAL,Estudio Económico de América Latina y el Caribe 2002-2003,p.144。

[4]CEPAL,Estudio Económico de América Latina y el Caribe 2000-2001,p.106.

[5]CEPAL,“Argentina”,Estudio Económico de América Latina y el Caribe 2006-2007.

[6]CEPAL,“Argentina”,Estudio Económico de América Latina y el Caribe 2006-2007.

[7]CEPAL,Estudio Económico de América Latina y el Caribe 2003-2004,2004-2005,2005-2006,2006-2007.

[8]CEPAL,Estudio Económico de América Latina y el Caribe 2005-2006.

[9]2004年将石油及其副产品的出口税由20%提高到24%,2006年又提高到45%; 2006年将肉类和奶制品的出口税由5%分别提高到15%和10%; 2008年1月将大豆出口税由27.5%提高到35%,小麦和玉米的出口税由20%分别提高到28%和25%。

[10]该议案没有在参议院获得通过。

[11]阿根廷国家统计和调查局(INDEC)官方网站,http://www.indec.mecon.ar。

[12]作者根据阿根廷国家统计和调查局(INDEC)官方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13]Fundación para el Cambio,Los Subsidios en Argentina,Buenos Aires,marzo de 2009,p.10.

[14]EIU,Country Report:Argentina,London,United kingdom,August 2011.

[15]CEPAL,Balance Preliminar de las Eeconomías de América Latina y el Caribe 2012,diciembre de 2012.

[16]EIU,Country Report:Argentina,London,United Kingdom,December 2012.

[17]CEPAL,“Argentina”,Informe Macroeconómico,julio 2012.

[18]EIU,Country Report:Argentina,London,United Kingdom,April 2012.

[19]CEPAL,Anexo de Balance Preliminar de las Eeconomías de América Latina y el Caribe 2011,p.114.

[20]Ibid.,p.114.

[21]Fundación Pensar,Un Modelo Agotado,la Economía Argentina bajo Cristina Fernández de Kirchner,2008-2011,abril de 2011,p.15.

[22]本段数据如无特别说明,全部来自CEPAL,Anexo Estadístico de Panorama Social de América Latina 2006。

[23]2002年4月,当时的杜阿尔德政府出台了“男女失业户主计划”。它起先并不是作为一般的社会政策来实施的,而是为应对社会危机而采取的紧急措施,期限为一年。但基什内尔政府将该计划延续下来。它的目的是为那些失去收入来源,并且有未成年人需要扶养的家庭提供经济资助。根据这项计划,受益者每月可领取150比索,这相当于2002年阿根廷人均收入的一半。自该计划实行起的一年中,共有200万人从中受益。到2005年10月,仍有147万人从该计划中领取资助。2005年,随着经济状况的好转,阿根廷政府宣布“男女失业户主计划”转变为一项中长期社会政策——“社会融入家庭计划”。接受资助的前提条件是保证子女按期入学并完成一定期限的学习,资助额根据子女数量来确定,每个家庭每月最高可领取275比索。

[24]该计划从2009年12月起推行。直接受益人是未成年人,其父母必须是失业者或收入低于最低工资的未正式登记就业者和家政服务人员。计划开始实施时,符合条件的儿童每月可领取补助金180比索,残疾儿童的补助金为720比索。经过2010年、2011年、2012年3次上调后,上述两种补助金分别提高到340比索和1200比索。该计划的受益人达到380万人。

[25]2013年第四次上调后,所有劳动者的个税起征点统一为15000比索。

[26]最低养老金水平从2008年起在每年的3月和9月调整两次。2003—2013年,最低养老金由150比索提高到2477比索。

[27]CEPAL,Panorama Social de América Latina 2010,p.165.

[28]CEPAL,Panorama Social de América Latina 2013,p.86.

[29]CEPAL,Anexo Estadístico de Panorama Social de América Latina 2012.

[30]阿根廷公共工程秘书处官方网站,www.obraspublicas.gov.ar。

[31]CEPAL,“Argentina”,Informe Macroeconómico,julio 2012.

[32]CEPAL,Estudio Económico de América Latina y el Caribe 2008-2009,p.114.

[33]CEPAL,“Argentina”,Informe Macroeconómico,julio 2012.

[34]一家经营机场运营的企业,旗下拥有全国33家机场。

[35]CEPAL,Anuario Estadístico de América Latina y el Caribe 2012.

[36]除特别注明外,本部分数据均来自CEPAL,Balance Preliminar de las Eeconomías de América Latina y el Caribe 2012,diciembre de 2012。

[37]CEPAL,“Argentina”,Informe Macroeconómico,julio 2012.

[38]2011年以来,阿根廷连续发生大规模抗议示威和罢工活动,要求政府提高工资待遇。

[39]CEPAL,Anuario Estadístico de América Latina y el Caribe 2013.

[40]Ibid..

[41]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 of_ countries_ by_ uranium_ reserves.

[42]阿根廷国家统计和调查局官方网站,http://www.indec.mecon.ar。

[43]英国石油公司:《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2年6月,第6、20页。

[44]美国能源信息署网站,http://www.eia.gov/analysis/studies/worldshalegas/。

[45]FAO,Evaluación de los Recursos Forestales Mundiales 2010,Roma,Italia,2010,p.234.

[46]Ibid..

[47]本段数据全部来自CEPAL,Anuario Estadístico de América Latina y el Caribe 2012。

[48]Juan Carlos Moreno-Brid,Pablo Ruiz-Nápoles,La Educación Superior y el Desarrollo Económico en América Latina,CEPAL,México,D.F.,enero de 2009,p.29.

[49]CEPAL,Anuario Estadístico de América Latina y el Caribe 2012.

[50]阿根廷国家统计和调查局官方网站,http://www.indec.mecon.ar。

[51]INTA,Evolución del Sistema Productivo Agropecuario Argentino,junio de 2011,p.3.

[52]阿根廷国家统计和调查局官方网站,http://www.indec.mecon.ar。

[53]INTA,Evolución del Sistema Productivo Agropecuario Argentino,junio de 2011,p.7.

[54]阿根廷国家统计和调查局官方网站,http://www.indec.mecon.ar。

[55]英国石油公司:《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2年6月,第28页。

[56]伊比利亚美洲和泛美科学技术指数网(RICYT)国别统计,http://db.ricyt.org/query/ AR/1990,2011/calculados。

[57]INDEC,Comercio Exterior Argentino 2011,Buenos Aires,2012.

[58]世界银行官方网站,http://datos.bancomundial.org/indicador。

[59]CEPAL,Anuario Estadístico de América Latina y el Caribe 2012.

[60]本部分数据全部由作者根据阿根廷国家统计和调查局官方网站公布的对外贸易国别数据计算得出。

[61]Andrés Wainer y Martín Schorr,“Inserción de la Industria Argentina en el Mercado Mundial.Reflexiones sobre la Postconvertibilidad”,Apuntes para el cambio,Ao2,No.2,Buenos Aires,marzo/abril de 2012,p.2.

[62]Gabriel Bezchinsky,Marcelo Dinenzon,Luis Giussani,Omar Caino,Beatriz López,Silvia Amiel,Inversión Extranjera Directa en la Argentina.Crisis,Reestructuración y Nuevas Tendencias Después de la Convertibilidad,CEPAL,junio de 2007,p.10.

[63]Ibid.,p.12.

[64]Gabriel Bezchinsky,Marcelo Dinenzon,Luis Giussani,Omar Caino,Beatriz López,Silvia Amiel,Inversión Extranjera Directa en la Argentina.Crisis,Reestructuración y Nuevas Tendencias después de la Convertibilidad,CEPAL,junio de 2007,p.15.

[65]CEPAL,La Inversión Extranjera Directa en América Latina y el Caribe 2011,p.50.

[66]资料来源:阿根廷国家统计和调查局官方网站,http://www.indec.mecon.ar。

[67]如果将欧盟视为一个整体,中国则是阿根廷第三大贸易伙伴。

[68]中国商务部网站,http://zhs.mofcom.gov.cn/article/aa/201201/20120107923402.shtml。

[69]Osvaldo Rosales,Mikio Kuwayama,China y América Latina y el Caribe,Hacia una Relación Económica y Comercial Estratégica,CEPAL,marzo de 2012,p.101.

[70]Eduardo Daniel Oviedo,“Modernizaciones,Intereses y Relaciones Estratégicas entre Argentina y China”,Ponencia Presentada al Seminario Internacional:“Cómo Enriquecer la Asociación Estratégica entre China y Argentina ante las Nuevas Situaciones Internacionales”Instituto de Relaciones Internacionales Contemporáneas (CICIR) Beijing,China,octubre de 2011.

[71]Ibid..

[72]CEPAL,La República Popular China y América Latina y el Caribe:Hacia una Nueva Fase en el Vínculo Económico y Comercial,junio de 2011,p.20.

[73]Andrés López y Daniela Ramos,A la Sombra del Gigante Chino:Hay Lugar para la Argentina en el Nuevo Mundo?,Boletín Informativo Techint 326,mayo-agosto de 2008,p.78.

[74]Ministerio de Economía y Finanzas Públicas,El Comercio Exterior Bilateral Argentina-China,agosto de 2011.

[75]Eduardo Daniel Oviedo,Modernizaciones,Intereses y Relaciones Estratégicas entre Argentina y China,ponencia presentada al Seminario Internacional:“Cómo Enriquecer la Asociación Estratégica entre China y Argentina ante las Nuevas Situaciones Internacionales”,Instituto de Relaciones Internacionales Contemporáneas (CICIR) Beijing,China,octubre de 2011.

[76]Andrés López y Daniela Ramos,A la Sombra del Gigante Chino:Hay Lugar para la Argentina en el Nuevo Mundo?,Boletín Informativo Technt 326,mayo-agosto de 2008,p.82.

[77]CEPAL,La República Popular China y América Latina y el Caribe:Hacia una Nueva Fase en el Vínculo Económico y Comercial,julio de 2011,p.216.

[78]Andrés López y Daniela Ramos,A la Sombra del Gigante Chino:Hay Lugar para la Argentina en el Nuevo Mundo?”,Boletín Informativo Technt,mayo-agosto de 2008,p.85.

[79]CEPAL,La Inversión Extranjera Directa en América Latina y el Caribe 2010,p.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