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产业结构的变化和产业政策的调整
20世纪80—90年代,政府对工业化发展战略的调整,以及经济对外开放对工业部门造成的冲击,对工业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导致阿根廷出现了明显的“去工业化”现象。与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有所下降的同时,第三产业迅速膨胀,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去工业化”和第三产业的扩大并不意味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而是一种倒退。因为这种改变主要是由于农业发展缓慢、工业生产能力下降以及制造业结构趋向单一、服务业各部门发展不平衡等原因造成的。
2003年以后,制造业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对经济复苏起到了重要作用。基什内尔上台后,推行以发展国内生产、扩大内部需求为目标的“生产型增长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优化产业结构的作用。农业在经济中的地位有所上升,“去工业化”的趋势得到遏制。
在本节中,我们首先将对阿根廷的资源优势做一简单介绍,这主要是考虑到资源与产业结构和外贸结构之间的相关性,然后将重点分析2003年以来阿根廷产业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再工业化的成效,最后对产业政策的变动情况进行概述。
一 资源优势
阿根廷地域辽阔,拥有丰富的矿产、油气、农林牧渔、水利等资源,资源优势明显。由于人口受教育水平较高,人力资源具有高素质的特征。
阿根廷盛产石油、天然气、铀、绿柱石、石膏、硫黄等矿产;此外还有丰富的石灰石、花岗石等石料资源;煤、铁、铝等资源有限,无法满足国内需求。近年来地质勘探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一批新的矿藏被发现,使得铜、铅、锌、金、银、钼的储量都有所增加。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北部、中部山区和南部的巴塔哥尼亚高原。能够提炼稀有金属铍的绿柱石蕴藏量仅次于巴西,居世界第2位。铀矿资源丰富,是拉美少数几个拥有铀资源的国家。根据经合组织2010年出版的报告《铀:资源、生产与需求(2009)》,阿根廷的铀储量为1.9万吨,约占世界总储量的0.4%。[41]作为一种重要的核能,铀矿资源为阿根廷提供了发展核电的条件。
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集中在北部的萨尔塔省、中西部的内乌肯省和门多萨省、南部的丘布特省和圣克鲁斯省,以及最南端的火地岛。2012年,阿根廷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3.74亿立方米,天然气储量为3155亿立方米。[42]近年来阿根廷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均呈下降趋势。2011年年底,石油和天然气的储产比分别为11.4倍和8.8倍。[43]按照目前的开采速度,阿根廷的常规油气储备只能维持10年左右的开采。2010年以后,阿根廷的页岩油气勘探取得重大进展,先后在内乌肯省和门多萨省发现了储量惊人的页岩油气资源。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2011年4月发布的研究报告《世界页岩气资源:美国以外14个区域的初步评估》,阿根廷的页岩气技术可采储量达到774万亿立方英尺(相当于21.9万亿立方米),[44]在32个被评估国家中仅次于中国和美国,居第3位。这进一步证实了阿根廷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但考虑到页岩油气开采难度大、成本高,预计全面开发尚待时日。
由于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肥沃,阿根廷拥有丰富的土地和农业资源。农业用地和可耕地面积在拉美仅次于巴西,居第2位,而且在最近20年里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见表2—12)。农业主产区气候温和,降水量充沛,因此农业灌溉主要依靠降水,机械灌溉面积大约只占全部耕地的5%。阿根廷的林业资源在拉美国家中并不太突出。森林总面积不断减少,森林覆盖率由1990年的12.5%下降到2009年的不足11%。但除了森林以外,阿根廷还拥有6147万公顷的林地,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2%。[45]河流湖泊众多,全国水体面积为471万公顷,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6%。[46]为发展内陆水产养殖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使水力发电成为阿根廷重要的发电方式。海岸线长达4000多公里,捕鱼作业区域广阔,鱼种繁多,是南美洲大西洋沿岸的重要渔场之一。
表2—12 阿根廷农业资源(万公顷)
资料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http://faostat.fao.org/site/377/DesktopDefault.aspx? PageID =377#ancor。
阿根廷地广人稀,总人口为4037万人(2010),[47]在拉美国家中居第4位。2010—2015年人口增长率为8.5‰,低于拉美平均水平。2010年经济自立人口达到1900万人。城市化程度很高,93.1%的人口集中在城市。全国近三分之一的居民聚居在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及其周围的卫星城。由于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和人均寿命的提高,阿根廷已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2010年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5%。人口预期寿命达到76岁。阿根廷是人文发展水平最高的拉美国家之一。在2010年联合国人文发展指数排名中列第46位,在拉美国家中居第2位,仅次于智利。阿根廷的优势在于教科文卫事业比较发达,人口素质较高,妇女受到的歧视较少。长期以来,由于财富分配相对平均,居民生活水平总体较高,阿根廷是拉美地区公认的“中产阶级国家”。
阿根廷教育发展水平较高,教育资源充足。它是拉美少数几个将学龄前教育的最后一年也纳入义务教育范围的国家之一。初等教育已经实现了基本普及,中等教育的普及程度也高于拉美国家平均水平。全国高等院校分为多个层次,共有80所综合性大学。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的规模在全国首屈一指,学生数量超过30万人。2006年,阿根廷注册大学生达到208万人,其中74.1%是本科生和硕士生,25.7%是专科生。[48]2011年,在全国15岁以上的经济自立人口中,达到10—12年受教育水平和13年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口分别占40.1%和33.1%。[49]
二 产业结构的特点和变化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政府对工业化发展战略的调整,以及经济对外开放对工业部门造成的冲击,阿根廷的产业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从三大产业的构成来看,第一、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下降,整个商品生产部门严重萎缩,而第三产业在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的带动下急剧膨胀,成为最有活力的经济部门。在第二产业中,制造业是受经济和产业政策调整影响最大的部门,增长速度明显低于经济增长率。经过90年代的改革,阿根廷的产业结构进一步朝着进口替代工业化阶段结束以来就出现的“去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化”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经济改革不仅没有改善产业结构,反而使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更加突出了。
表2—13 1993—2002年阿根廷各经济部门增长率(%)
续表
资料来源:CEPAL,Estudio Económico de América Latina y el Caribe 2001-2002,2003-2004.
表2—14 阿根廷GDP的部门构成(%)
注:表中其他指增值税+进口税-间接统计的金融中介。
资料来源:www.cei.gov.ar/userfiles/pib_ a.xls.
总的来看,2003年以前阿根廷的产业结构有如下特点:一是产业结构总体布局不合理。第一、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的不断下降并非产业结构的优化,而是由产业发展不平衡引起的。农业因缺少投资而发展缓慢,制造业在进口商品的冲击下发展受阻,而服务业却在私有化浪潮中因吸收了大量外资而迅速发展。二是产业内部的结构不合理。农业以种植业为主,而大豆占作物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农业内部的多样性发展得不充分,对单一作物的依赖程度较高。工业结构的调整方向由原来的全面替代进口转向了优先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包括汽车、机器设备、电子等工业在内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纺织、皮革、制鞋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下降,以农牧产品加工业和矿产品加工为主的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有所上升。在以资源加工业为制造业支柱产业的结构中,一方面产品附加值难以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另一方面工业产品的总体国际竞争力不强。在第三产业中,金融、电信和交通运输部门发展较快,而且企业集中程度很高。商业、公共服务业等能够创造大量就业的部门发展缓慢,甚至出现萎缩。三是大型私人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确立了在三大产业中的优势和主导地位。在全国500强企业中,外资企业由1993年的219家增加到2002年的340家,其中由外资控股的企业由161家增加到293家。[50]中小企业在竞争中处境艰难,它们的特点是产量有限、专业化程度低、技术水平达不到国际要求,因此只能被动“防守”,勉强维持。
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直接影响到贸易结构。在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占三分之二,工业制成品占三分之一。这导致阿根廷的出口极易受到国际市场原材料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一旦价格下跌,又会反过来影响相关产业的发展。而同样由于工业结构失衡的原因,资本货和中间产品仍依赖进口。此外,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就业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在“去工业化”的过程中,工业部门创造正规就业的能力大大下降,大批失业工人被迫流向服务业。而服务业并不是在雄厚的工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无法吸收过剩的劳动力,这导致失业率的提高和非正规就业的增多。
2003年以后,阿根廷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际国内环境都有所改变。在经济政策调整和经济形势好转的过程中,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某些转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提升,制造业所占比重有所恢复,出现了“再工业化”的迹象,服务业的份额出现下降。下面,我们将从农业和制造业这两个方面分析生产结构内部出现了哪些主要的变化。
(一)农业
2001年危机后,阿根廷农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这首先得益于货币贬值之后农业利润率的上升。其次,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国家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扩大,使国际农产品市场日趋活跃,推升了国际农产品价格。此外,政府为扶植农业,对农产品生产提供了大量补贴。在这些因素的刺激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在农业各部门中,种植业仍然占主导地位。农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升。2010—2011农业年度,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3450万公顷,总产量突破1亿吨大关,[51]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大豆在种植业中的重要性有增无减。近年来,国际市场对大豆的需求不断攀升,大豆价格也一路上扬。这为阿根廷发展大豆种植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如今阿根廷已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巴西的世界第三大大豆生产国。20世纪90年代,粮食作物产量高于油料作物,大豆最多占农作物总产量的30%,但近年来这一比重提高到50%—60%。仅大豆一种作物的产量就超过了粮食作物的总产量。可见大豆对农业收成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在粮食作物中,同样存在多样性不足的问题。小麦和玉米的产量之和几乎占到80%—90%。高粱的产量与90年代相比变化不大,而其他作物的产量很低,而且不稳定。由于种植业严重依赖于大豆、小麦、玉米等少数作物,气候条件的变化对农业的影响非常大。2008—2009农业年度,阿根廷遭遇历史上罕见的旱灾,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度下降,产量减少了三分之一。
表2—15 阿根廷农业产量
续表
资料来源:阿根廷国家统计和调查局官方网站,http://www.indec.mecon.ar。
与种植业相比,畜牧业的发展相对缓慢。牛和羊的存栏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90年代,牛的存栏数保持在5000万头以上,但在1994年达到5316万头之后就呈下降趋势,2005年只有4681万头;羊的存栏数在1993年曾达到1844万只,但2005年减少到1247万只。[52]从牛肉的产量来看,2009年以前稳中有升,但之后由于政府对出口加以限制,养牛业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打击,出栏率下降。在畜牧业中,只有养禽业发展较快。2001年之前阿根廷需要进口禽肉才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但到2009年,禽肉不仅实现了自给,而且出口还达到22.2万吨。[53]
林业和渔业在农业中的边缘地位没有改变。近年来,林木的开采量稳定在1000万吨左右。丰富的渔业资源和淡水资源没有被很好地利用。海产捕捞量连年下降,不仅远低于巴西和墨西哥,甚至不及智利和秘鲁。
总的来看,近年来农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这主要归功于种植业的扩大,特别是大豆的贡献。大豆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大大提高,成为最有优势的产品。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显著回升,2011年几乎占到GDP的10%。但农业内部的发展不平衡有所加剧,这导致农业对种植业的依赖、种植业对大豆的依赖都更加突出。这种结构性的缺陷使农业生产很容易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和市场价格的左右,不确定性增强。2003年以后,农业增长率很不稳定(见表2—16),这与单一作物的结构特点有很大关系。
(二)制造业
2003年以后,制造业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3—2004年,增长率达到两位数水平,但属于危机之后的恢复性增长。第二阶段是2005年以后,除了2009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以外,其余年份保持稳定增长。在复苏阶段,随着国内需求的恢复,大量闲置的生产能力被重新利用。比索贬值则使企业的成本下降,利润上升,企业积累了更多的流动资金为后来的扩大再生产奠定了基础。从2005年开始,很多企业的生产能力达到极限,需要进行新的投资。起初的投资规模有限,主要用于增加雇员、购买新机器、扩大厂房,但随着经济的全面复苏和市场需求的强劲增长,企业投资规模扩大,并且开始转向新的项目。制造业进入稳定发展的阶段。
下面我们从制造业内各部门对制造业增长的贡献程度、制造业部门构成、制造业就业和制成品出口4个方面来分析一下制造业结构的变化。受数据所限,这里主要以2003—2008年为考察时段。
表2—16 2003—2011年阿根廷各经济部门增长率(%)
资料来源:CEPAL,“Argentina”,Informe Macroeconómico,julio 2012.
1.各部门对制造业增长的贡献率
从表2—17中可以看出两个明显的变化。一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对制造业的贡献率有较大提高,几乎占到全部制造业增加值增长的近一半。二是食品部门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业的贡献率有所下降。这表明,制造业增长的动力发生了改变。20世纪90年代增长最快的是基础工业产品的生产部门,如钢材、燃料、食品等。这些行业大多属资本和资源密集型,而且大中型企业居多,企业集中程度较高。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是受到90年代开放政策影响最大的部门,企业数量多而分散,它的恢复一方面说明中小企业对制造业的贡献提升,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工业就业的增加。
表2—17 各部门对制造业增加值的贡献率(%)
注:表中技术密集型产业指金属产品、机械设备、电器、视听设备、电信设备、医疗设备、精密仪器、运输设备;自然资源密集型产业指木材加工、造纸、炼油、橡胶、非金属矿产加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指纺织、服装、制革、制鞋、出版印刷、塑料。
资料来源:Germán Herrera y Andrés Tavosnanska,“La Industria Argentina a Comienzos del Siglo XXI”,Revista CEPAL,No.104,agosto de 2011,p.107.
2.制造业部门构成的变化
20世纪90年代,阿根廷制造业的“初级产品化”趋势非常明显。这个时期发展最快的部门都是与初级产品加工相关的产业,包括食品加工、自然资源密集型产业、基本金属加工和化工。1993年这些产业占据了制造业增加值的52%,2002年时这一比重提高到66%。同一时期汽车制造、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制造业结构中的比重由48%下降到33% (见表2—18)。经过5年的调整之后,2007年制造业中初级产品加工业的比重降到了57%。值得注意的是,这5年中包括机器设备制造在内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恢复得最快,所占份额几乎增加了5个百分点,而这类产业是在90年代的经济改革中受破坏最严重的。
表2—18 1993—2007年阿根廷制造业增加值的部门构成(%)
资料来源:Germán Herrera y Andrés Tavosnanska,“La Industria Argentina a Comienzos del Siglo XXI”,Revista CEPAL,No.104,agosto de 2011,p.107.
3.制造业就业
在1975年以后的20多年中,制造业就业一直处于不断减少的状态。即使是在制造业生产有所提高的年份,就业也出现了下降。这个特点在90年代表现得最为明显(见表2—19)。从2003年起,制造业就业在经历了连续多年的下滑后恢复了增长,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扩张带动的。
表2—20显示了制造业新增就业在不同部门的分布情况。2002—2007年,总共增加了41万多个制造业岗位,增长率达到54.2%。所有部门的就业都有所增加,但增长幅度从15.6%到200.5%不等。对新增就业贡献最大的有两类产业。一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包括纺织、服装、家具制造等,这类产业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受保护程度比较高。二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包括金属制造、各种设备制造、汽车制造等,其就业增长率超过了平均水平。这表明,制造业新增就业的部门分布与制造业增加值部门构成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增长最快的部门也是新增就业最多的部门。
2008年以后,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对创造就业的作用有所收敛,加之宏观经济形势出现不稳定,整个制造业创造就业的能力明显降低。2008—2011年,工业仅新增就业5.3万人,[54]远不及服务业。
表2—19 阿根廷制造业增长率和制造业就业增长率(%)
资料来源:Germán Herrera y Andrés Tavosnanska,“La Industria Argentina a Comienzos del Siglo XXI”,Revista CEPAL,No.104,agosto de 2011,p.109.
表2—20 2002—2007年阿根廷制造业新增就业数量
续表
资料来源:Germán Herrera y Andrés Tavosnanska,“La Industria Argentina a Comienzos del Siglo XXI”,Revista CEPAL,N.104,agosto de 2011,p.111.
4.制造业外贸
2003—2008年,制造业出口增长了130%。在出口商品中,食品、皮革、鞋类、炼油和化工的比重有所下降,而汽车、机械设备的比重有所上升。但如果对比10年前的数据,就会发现出口商品的结构总的来看改变不大(见表2—21),仍然以自然资源加工产品为主。进口的增长幅度远远超过了出口,这主要是由于在2001年危机期间进口比出口下降得更明显。在进口商品中,增长最快的是耐用消费品,包括汽车、电视机、手机、空调等,以及基础原材料,如钢、铝、石油及其副产品。也就是说,中间产品和资本货仍然是主要的进口商品。
农牧业加工产品贸易一直保持顺差状态,但是工业制成品的情况正好相反,而且逆差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这导致整个制成品贸易在2005年以后也出现了逆差。造成贸易赤字的仍然是3类商品,一是电器、机械设备等资本货;二是工业零部件等中间产品;三是纺织品、金属制品等最终消费品。制成品的贸易逆差与90年代经济改革时期遗留下来的产业结构失衡有直接关系。由于2003年以来阿根廷贸易收支保持顺差,制造业贸易的不平衡问题被掩盖了。
表2—21 阿根廷部分制成品在制成品出口中所占比重(%)
资料来源:Germán Herrera y Andrés Tavosnanska,“La Industria Argentina a Comienzos del Siglo XXI”,Revista CEPAL,No.104,agosto de 2011,p.113.
表2—22 阿根廷部分制成品进口在总消费中所占比重和在制成品总进口中所占比重(%)
资料来源:Germán Herrera y Andrés Tavosnanska,“La Industria Argentina a Comienzos del Siglo XXI”,Revista CEPAL,No.104,agosto de 2011,p.118.
表2—23 阿根廷制成品贸易收支(亿美元)
资料来源:Germán Herrera y Andrés Tavosnanska,“La Industria Argentina a Comienzos del Siglo XXI”,Revista CEPAL,No.104,agosto de 2011,p.119.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2003—2008年阿根廷制造业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回升,资源密集型产业不再是增长的主要动力,制造业的“初级产品化”趋势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二是工业增长模式的转变对就业产生了积极影响,制造业重新成为创造就业的重要渠道。但是,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失衡依然存在。从制成品进出口贸易的情况来看,出口仍然以最具有比较优势的农牧业加工产品为主,而进口仍然以资本货和中间产品为主,不仅没有出现明显的进口替代进程,而且某些产品对进口的依赖比以前更严重了(见表2—23)。
三 产业政策的变化
在最近10年的政策调整中,阿根廷十分强调生产部门的重要性,确立了以生产增长带动经济增长的新模式。这种发展战略在客观上对产业结构的优化起到了一定作用,使生产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有所提高(见表2—14)。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阿根廷政府一直没有提出一个完整的产业规划,以便对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2011年,阿根廷政府相继出台了《2020年工业战略规划》和《2010—2020年农业战略规划》两个重要的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未来10年阿根廷工农业发展的目标,显示出阿根廷跻身世界工农业强国的决心。下面,我们将对这两个规划所体现出的产业政策走向以及近期阿根廷政府能源政策的调整作一简要分析。
(一)《2010—2020年农业战略规划》
长期以来,农业一直是阿根廷的传统优势产业部门。近年来在大豆种植业的带动下,农业取得了很大发展。不过,产品多样化不足、产业链较短、附加值较低的问题,从根本上不利于农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2010—2020年农业战略规划》正是基于这个原因而制定的。规划提出未来10年阿根廷农业发展的目标是“将以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生产为主和以初级产品出口为导向的农业发展模式”转变为“通过对初级产品的工业化提高产品附加值的模式”。在模式转化的过程中,要通过创造更多的农业就业岗位实现社会融入,同时兼顾环境的可持续性和地域平衡。这意味着阿根廷将从一个“世界谷物生产大国”发展成为“世界高品质农业加工产品的生产大国”。
为实现上述目标,阿根廷政府提出了11个重点扶植的农产品产业链,包括牛肉、禽肉、蛋类、猪肉、乳制品、小麦、玉米(干、湿)、豆类、大豆和农业机械。发展战略是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关联度,形成从生产、加工、储运到最终产品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农作物生产不仅要横向联合,形成自身的产业链,还要反哺畜牧业,与之形成纵向产业链,实现植物蛋白向动物蛋白的转化,以适应国际市场肉类需求不断上升的现实。上述11个产业链将有可能创造31.9万个直接工作岗位,增加出口124.6亿美元(见表2—24)。
规划也提出了产量和出口量的目标。到2020年,阿根廷计划将作物种植面积扩大27%,由目前的3400万公顷增加到4200万公顷;争取实现农作物增产60%,总产量将由目前的约1亿吨提高到1.6亿吨;其中玉米、小麦和大豆的产量将分别增加到5000万吨、2300万吨和7100万吨;牛肉产量将增加46%,出口将达到70亿美元;禽肉产量将增加88%,达到300万吨;猪肉产量增加2倍,将达80万吨。农牧业产品的出口额将翻倍,达到1000亿美元。
表2—24 2010—2020年阿根廷部分农产品出口增加值和就业岗位增加值
资料来源:INTA,Evolución del Sistema Productivo Agropecuario Argentino,junio de 2011,p.24.
从《2010—2020年农业战略规划》制定的目标来看,未来10年阿根廷农业发展将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发挥比较优势;二是提升产业结构。也就是说,要继续利用以优质农产品为发展根基的上游优势,但要推动这些具有传统优势的“初级农产品”进入工业化进程,把自身的农业产业优势推进到食品行业,并通过实现最终产品的多样化使农业摆脱对少数农产品的依赖。应该说,规划确定的农业结构调整方向是比较符合阿根廷发展需要的。2009年9月,阿根廷政府将隶属于生产部的农牧渔业和食品国务秘书处升格为部级机构,这为《2010—2020年农业战略规划》的实施提供了制度保证。但是,目前还存在着一些因素,有可能制约规划的落实,例如种子、农药、土地等被外国企业所控制,大型农产品加工联合体也多为外资企业等。因此,制定更加具体详尽的政策措施将是十分必要的。
(二)能源短缺与能源政策的调整
阿根廷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实现了能源自给,并有少数剩余可供出口。近年来,由于经济高速增长和国内能源价格较低,阿根廷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然而受投资所限,天然气和石油产量不增反降,导致能源市场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多次爆发能源危机。2003年以后,天然气产量曾经保持增长,但2007年以后连年下降,因此供应严重短缺。尽管政府扩大了天然气进口,同时停止了出口,但仍不能满足国内需求。2011年,阿根廷从玻利维亚进口了36亿立方米的管道天然气,又从其他国家进口了44亿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气,[55]重新成为能源的净进口国。石油产量自1998年以来就一直处于下降趋势,但国内市场的销量却呈上升状态。到2011年,石油产销已经基本持平。因燃料不足,电力供应也出现严重缺口。每年政府都不得不在冬季用电和用气的高峰时段削减对工业企业的供应,这使工业生产活动受到很大影响。
除了能源产量不足的问题以外,阿根廷能源消费结构的不合理也使能源供求矛盾难以缓解。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在燃料消费总量中占到85%,水电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只占11%—12%。而巴西和哥伦比亚的能源消费结构则体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水电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占到能源消费总量的三分之一。
表2—25 2001—2011年阿根廷石油天然气产量和消费量
资料来源:英国石油公司:《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2年6月,第8—23页。
表2—26 阿根廷电力装机容量和用电量
续表
资料来源:阿根廷国家统计和调查局官方网站,http://www.indec.mecon.ar。
针对日益严重的能源供需矛盾,阿根廷政府意识到调整能源产业政策的必要性。从近期的政策走向来看,政府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试图改变能源供求关系。
一是强化对油气和电力资源控制权。20世纪90年代,阿根廷的油气企业被大规模私有化,最大的石油公司YPF也被出售给西班牙的雷普索尔石油公司。2002年以后,阿根廷政府通过对油气价格实施管制、强制企业进行投资、创建新的国有石油企业、提供补贴等措施加强了对油气产业的干预。2012年,YPF被收归国有意味着阿根廷能源产业政策的重大调整。首先,通过实施石油国有化战略,阿根廷政府获得了能源控制权,不仅成为能源政策的制定者,还成为能源的直接生产者,这将有助于阿根廷缓解能源短缺,实现能源自给。其次,由于今后的石油生产要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首要任务,因此外资石油企业的利润将不得不更多地用于再投资和扩大生产,其生产和经营自主权将受到限制。但是,政府虽然重新控制了全国最大的石油企业,但未来要充分开发油气资源,还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因此外资的参与仍是必不可少的。
除了石油部门以外,政府还加强了对电力行业的干预。2001年经济危机后,政府冻结了电价,并向电力企业提供财政补贴。但由于缺乏投资,电力供应远远满足不了需求。近几年随着成本的上升,很多输电企业陷入亏损。2012年8月,政府宣布成立专门委员会,对电力企业的成本、生产效率和投资计划进行分析,并将以此为依据制定价格、雇员收入水平和利润率。这意味着政府将在企业决策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是推动核电建设。阿根廷在20世纪50年代就着手开发核能技术,但因种种原因直到1974年才建立了第一座核电站。目前阿根廷共有两座核电站,总装机容量为1018兆瓦。阿根廷在2011年宣布将投资13亿美元对第二座核电站进行翻修,预计运行期限将延长30年,装机容量将增加35兆瓦。同时,政府还决定再新建两座反应堆,并扩大铀产量,以提高核电发电能力。
三是积极发展生物能源。阿根廷的生物燃料主要有生物柴油、乙醇、沼气、生物汽油等。生物柴油最初主要供应国际市场,2010年以来在国内市场的销量有所上升,目前约占总产量的三分之一;而乙醇生产则主要面向国内市场。这两种燃料从植物中提取,属于新型的可再生能源。可用来提取生物燃料的大豆和玉米是阿根廷的传统优势产品,这为推广生物燃料提供了必要条件。阿根廷政府已经将发展生物能源作为一项重要战略,鼓励兴建生物燃料厂,并颁布法令要求从2010年起所有汽柴油中都必须掺混5%的可再生燃料。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近年来阿根廷生物能源的发展速度非常快(见表2—27)。虽然目前生物能源在阿根廷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还很低,但如果政府能保持政策的稳定,那么生物能源的发展前景将十分广阔。
表2—27 阿根廷生物燃料产量和出口量
资料来源:阿根廷国家统计和调查局官方网站,http://www.indec.mecon.ar。
(三)《2020年工业战略规划》
2011年2月,费尔南德斯政府公布了《2020年工业战略规划》,提出了未来10年阿根廷经济增长目标和工业发展目标。根据规划,今后10 年GDP将力争保持5%的年平均增长率,到2020年将提高到5807.09亿美元,人均GDP将由目前的8700美元增加到1.29万美元,投资率将提高到28%,新增150万个就业岗位,失业率将逐步下降到5%的水平。在外贸方面,进出口额将分别达到1390亿美元和1670亿美元,实现贸易盈余280亿美元。工业生产总值将以年均7%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将达到1400亿美元。在今后10年里,阿根廷政府将重点扶持食品(包括禽肉、乳制品和猪肉)、皮革和制鞋、纺织品和服装、木材加工、汽车和配件、农用机械、资本货、建筑材料、石油化工、医药、软件和信息服务等11个产业。它们将占到制造业生产总值的80%和制造业就业的60%。
表2—28 2020年阿根廷重点制造业部门增长目标
资料来源:“Plan Estratégico Industrial 2020,Un Buen Punto de Partida”,Informe Industrial,edición 231.
上述11个重点产业涵盖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制鞋、纺织品和服装)、资源密集型产业(食品、建筑材料、石油化工、木材加工)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汽车和配件、农用机械、资本货、软件和信息服务、药品),体现了阿根廷政府振兴工业、重建完整工业体系、促进产业内部均衡发展的战略意图。未来的产业调整方向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继续扶持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使之成为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如食品工业;二是强化进口替代,提高工业产品的国产化率,加强对90年代受破坏最严重,但近年来有所恢复的薄弱部门的保护,如制鞋、纺织品和服装、资本货、农用机械、石油化工等;三是推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产品档次,增加产品的技术和知识含量,如各种技术密集型产业。
从2003年以来阿根廷制造业发展的趋势来看,实现以上目标有一定难度。首先,11个重点产业中大部分对进口的依赖程度都很高,对外贸易处于严重逆差状态,要想在10年中扭转这种局面是比较困难的。其次,从创造就业的情况来看,制造业在2003—2007年共新增就业41万个,但在此后几年中创造就业的能力有所下降。因此在未来10年内创造150万个就业机会的目标将面临严峻挑战。最后,发展高科技产业需要投入更多的研发经费、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但阿根廷在这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2011年科研活动经费支出占GDP之比仅为0.73%,[56]70%以上的科研活动经费和研发经费来自政府,企业提供的经费只占不足25%。企业改进技术的主要手段是购买新的机器设备,而用于自主研发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投入非常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