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援助与国际责任的战略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本书的立意宗旨、观察角度与叙说方式

本书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对外援助项目的实施方式、实施效果与社会影响进行客观、系统的调研与评价,分析探讨中国对外援助与中国履行国际责任的相关性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政策与工具等方面问题,包括中国如何通过对非洲和东南亚的援助与发展合作实践,来履行自己独特的国际社会责任,中国履行国际责任的重点领域、主要途径与独特方式,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与趋势等问题。

全书除导论和结语外,有正文18章,大体上包含了理论探讨、概念辨析、背景梳理、进程回顾、案例调研、成效评估、对策思考及总结展望等不同层面和角度的思考探讨。在课题调研与研究过程中,我们选择部分非洲和东南亚国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田野调查,访问了大量的海外中国企业与机构人员,拜访了中国政府相关部门的领导与专业人士,包括中国在相关国家的大使馆及派驻机构人员。同时,也对国内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非政府组织进行了访谈调研,收集相关资料与信息,并与非洲、东南亚国家的学术机构与专家进行了合作研究与信息交流。

本书的基本目标,是力图站在一个开阔的时空背景下,对当代中国援助历史经历与发展现状做出梳理与描述,为全面理解中国对外援助及中国履行国际责任提供一个更全面的背景框架与知识图谱。应该说在此研究领域,目前无论是国际上还是国内,人们的观察角度、评价标准、理论旨趣存在多方面的分歧,我们在本书中的分析与看法也只是一孔之见、个人之言,难免有不当之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中国的对外援助及国际责任的履行,必然是基于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与国情需要,基于中国自己对现代世界体系及国际关系的理解与判断来做出的,它的实践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对西方国家的援助模式与理念形成了挑战与修正。我们认为,中国虽然无意挑战西方的经验与模式,但也无须将自己纳入西方主导的国际援助体系与模式中去。套用西方的理论来解释中国的实践,将西方的援助标准作为唯一标准来要求和改造中国的对外援助,这无异于削足适履,自我消解。

长远来看,随着中国国际形象和地位的改变,在未来的中国对外援助与合作中,中国迫切需要有一种系统化、完整化的理论来诠释中国的对外援助关系,需要有一种自成体系的理论来指导未来中国的援外政策与国际合作。基于现实和理论的双重需要,秉持开放与包容的心态,在充分了解和适当汲取包括西方在内的国际社会对外援助理论、政策与工具的基础上,更结合中国自己的援外实践经验之得失,对中国六十多年援外实践作出理论诠释和总结,从而形成中国当代新型的国际援助理论、国际合作理论、国际发展理论,既是必需的,也是可行的。[119]正如有中国学者所说的那样:“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并进行着丰富的社会实践,随着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一定会在理论上出现突破,也会打造出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120]

一千多年前,当欧洲尚处于封闭阴晦的中世纪早期而对世界懵然无知的时候,盛唐初年的一位中国年轻诗人,曾写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情诗篇而让国人传咏千年。过往时代的大部分岁月里,中国人都以开放的心胸接纳与拥抱世界,并在当时国人目光所及的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中国人的天下观念与世界情怀。

相对于先行步入现代发展轨道的西方以及其所建立的,带有霸权性质的现代国际体系与话语体系,中国于近二三百年曾一度丧失过解说文明与历史、辨别自我和他者关系的能力。因为落后而挨打,因为落后而显得昏昧,曾使中国奋起反抗外来压迫,主动寻求社会文化变革的同时,在历史和现代性的认知上,经历过屈辱迷茫和历史文化的自我否定。为了民族和文明的发展与复兴,中国进行了复杂的探索,付出了巨大的艰辛与代价。然而,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在国际关系领域,中国也没有失去自古以来所秉持的对于和平、道德与正义的信念。而当代中国自身正在经历着与亚非国家相同或相似的发展变革,并且在总体上依然属于发展中国家,这样共同的国家身份与地位,使得当代中国可以秉持“推己及人”的为人之道,将心比心,感同身受地来体会理解非洲国家面临的种种问题,可以动用自身在过去数十年经历和积累起来的种种有关发展的正反经验与教训,来内外比较、理智观察、综合思考非洲的发展问题的特殊性及与发展相关的种种问题,从非洲的实际需要来探寻非洲问题的解决方案。正如我们相信中国问题的解决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一样,我们坚信非洲问题的解决一样只能从非洲的实际出发,由非洲人民自己来解决。也正因为此,中国始终主张国家无论大小一律平等,同情弱小,反对帝国主义与霸权主义,尊重不同民族多元的历史文化,历史地公平地看待每一个国家的政治选择、经济表现。同时,强调从实际出发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现代化道路,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力所能及地承担一个发展中大国在国际发展与援助中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等等,所有这一切,自然地都成为中国政府在对外关系中始终坚持的立场和准则。

今天,在追求民族复兴与走向世界的征途中,中国再次来到“自强”与“济世”互为支撑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另一新时代起点上。古人云:“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不谋百年者,亦不足以谋一时”,对亚非国家的援助与合作就是中国要谋百年大业,担千秋使命。唯其如此,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对亚非国家的援助与合作作为当代中国对外交往的一种基本形态,作为当代中国追求国家民族复兴与世界和谐发展的特殊努力,虽然数十年来经历了种种变化与调整,但其中那不变的核心理念与情怀,其实是深藏在中国数千年来积淀而形成的民族精神大道之中的,它绝非一日之计、一时之功,而是中华民族现代复兴过程中必有之义、必经之途。

可以说,中国人因自己的历史传统与文化个性,长期以来一直与亚非拉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有一种情感上的相互尊重,中国也一直对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的现实与未来,持一种历史主义的期待与信心,因而从不自居思想与道德高地,对弱小国家、发展中国家发号施令,充当导师,而是主张平等对话,相互学习。这是中国的对外援助与合作政策区别于西方的根本所在、优势所在,也是中国学术界研究非洲发展问题、研究整个亚非发展中国家发展问题的优势所在,是中国学术界实现学术创新,摆脱长期以来对西方思想与知识的跟随依附状态而创造中国话语体系的机会所在。

而这,也是本书的期待与志向所在。

(本章执笔:刘鸿武)


[1](宋)张载:“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见《张载集西铭篇》。

[2](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唐)杜甫:《登楼》。

[4]《论语·颜渊》。

[5]孙中山遗嘱中有如下表述:“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继续努力!”

[6]《论语·雍也》。

[7]刘鸿武:《非洲发展大趋势与中国的战略选择》,《国际问题研究》2013年第2期,第38页。

[8]Robert B.Zoelick,“Whither China:From Membership to Responsibility?”,Remarks to National Committee on U.S.-China Relations,September 21,2005.

[9]《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

[10]《孟子·尽心上》。

[11](清)顾炎武:《日知录·正始》。

[12](宋)张载:《横渠语录》。

[13]刘鸿武:《故乡回归之路——大学人文科学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页。

[14]《诗经·大雅·荡》。

[15]刘鸿武:《文史哲与人生》,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6页。

[16](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17]在本书中,我们使用的“主权国家”与“民族国家”这两个概念具有内涵与外延的同构性与互换性。主权是国家的基本属性,是国家形成与维持的核心,而这里的“民族国家”的“民族”,是指构成这一国家的全体民众共同组成的以国家为基础的共同体,相当于“国族”,如“中华民族”即是以“中国”这一主权国家为基础形成的自立于现代世界民族之林的“国族”,正如“中国人”相对于“美国人”、“尼日利亚人”一样,是以国家为范畴的“国家民族”,他们在一国之内共享不可分割的国家主权,因而也可称“民族国家”为“主权国家”。

[18]Liu Hongwu,“China-Africa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and Reshaping of Modern Human Civilization”,China International Studies,No.5,2010,pp.38-47.

[19]《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91页。

[20]《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28页。

[21]《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57页。

[22]《毛泽东主席接见非洲朋友的谈话》,《人民日报》1963年8月9日。另参见1964年12 月21日周恩来总理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发言。

[23]Liu Hongwu&Yang Jiemian,Edited,Fifty Years of Sino-African Cooperation:Background,Progress and Significance-Chiese Perspectives on Sino-African Relations,Yunnan University Press,Kunming,2009,p.5.正如美国学者黛博拉·布罗蒂加姆在其研究中国对非援助的著作《龙的礼物:中国在非洲的真实故事》一书中指出的,中国的援助与经济合作组织援助是很不一样的,“这种不同既体现在内容方面,又体现在援助活动的标准方面”。在她看来,“中国是截然不同的捐助者和战略伙伴。因为中国本身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且是作为一个在近期拥有类似经历的伙伴。中国在发展上所取得的成功(比如说中国在快速经济转型和减少贫困方面的成功)使它具有了很大程度的可信性。”Deborah Brautigam,The Dragon's.Gift:the Real Story of China in Africa,2009.p.3

[24]在当代世界的援助体系中,西方国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国际援助理念与政策、援助手段与标准,也多由西方国家制定和掌控。按照西方学者的看法,世界各国对援助的动因各有不同,但大体上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人道主义需要,对受援国面临的各种自然与人为的灾难提供人道主义的援助与救助。第二,国家外交与战略的需要。受援助国对本国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通过援助可以加强对受援国的政治经济影响力,提升本国在国际战略竞争中的地位与实力。第三,经济利益方面的考虑。通过援助可以扩大本国的经济利益的拓展与合作空间。虽然受援助的国家经济十分落后,从当下看援助成为发达国家单方面的付出,但受援助国往往具有巨大的经济发展前景,因而援助可以让施助者获得长远的经济利益。第四,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立场的共通性与相似性。通过援助可以扩大援助者在国际上的战略盟友,巩固文化传统与价值理念方面具有共同基础的合作伙伴关系。第五,地域政治的考虑,等等。参见Peter J.Schraeder,Steven W.Hook,and Bruce Taylor,“Clarifying the Foreign Aid Puzzle:A Comparison of American,Japanese,French,and Swedish Aid Flows”,World Politics,Vol.50,No.2,1998,pp.294-323。

[25]张宏明、张永蓬:《中国与西方国家对非援助比较及我国援外(援非)国际合作战略》,见外交部非洲司编《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2011年课题研究报告选编》,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年版,第67页。

[26]《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人民日报》1964年12月31日。

[27]《周恩来发表中国政府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八项原则》(http://www.china.com.cn/fangtan/zhuanti/2009-03/18/content_ 17464417.htm)

[28]刘鸿武、罗建波:《中非发展合作:理论、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页。

[29]周桂银:《中国崛起过程中的国际责任》,《江海学刊》2009年第5期,第171页。

[30]刘鸿武:《非洲机遇与中国的“全球再平衡战略”》,《东方早报》2013年3月27日。

[31]《中国式援助:五年豪砸五千亿》(http://data.163.com/12/0528/05/82IO1S2O00014 MTN.html)。

[32]余南平:《中国对外援助不应再由商务部主导》,英国《金融时报》,2013年7月1日,中文网(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1164?full = y)。这篇文章对中国援助体制改革问题的看法有一定的代表性,也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但他引用的美国国会“美中经济安全审议委员会”关于2002-2007年中国外援达4700多亿元人民币的数字并不可信,此外他认为长期以来中国对非援助只做传统的工程项目而不重视发展援助的说法也与事实不符。

[33]相关数据根据中国国家商务部、财政部当年公布的相关数字整理而成。

[34]Deborah Brautigam,The Dragon's Gift:the Real Story of China in Africa,2009,p.120.

[35]相关数据根据中国国家商务部、财政部当年公布的相关数字整理而成。

[36]王逸舟主编:《中国对外关系转型3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55页。

[37]http://za.mofcom.gov.cn/aarticle/ztdy/200807/20080705637041.html.

[38]刘鸿武:《中非关系三十年:撬动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结构的一个支点》,《世界政治与经济》2008年第11期,第89页。

[39]Bruce D.Larkin,China and Africa,1949-1970,The foreign Polic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1,p.1.

[40]《诗经·小雅·鹿鸣》。

[41]刘鸿武:《跨越大洋的遥远呼应——中非两大文明的历史认知与现实合作》,北京大学主办《国际政治研究》(International Politics Quarterly)2006年第4期(总第102期),第32页。

[42]Bruce D.Larkin,China and Africa,1949-1970,The foreign Polic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1,p.4

[43]刘鸿武:《中非交往:文明史的意义》,《西亚非洲》2007年第1期。

[44]J.K.Nyerere,“South-South Dialogue and Development in Africa”,Uhuru (Dar es Salaam),23,May,1979.

[45]“尼雷尔总统在李先念主席举行的宴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85年8月20日。

[46]《梅莱斯总理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6年11月6日。

[47]八项援外原则请参见第三章第二节相关内容。

[48]石林主编:《当代中国的对外经济合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9页。

[49]于子桥:《坦桑尼亚-赞比亚铁路——中国对非经济援助个案研究》,沈浦娜译,载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编《中国与非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74页。

[50]中国政府公布的数字是耗资9亿元人民币(当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约1.5∶1),刘贵今大使在南非安全研究所上的演讲,中非合作论坛网(http://www.focac.org/chn/zyzl/hywj/ t280368.htm)。

[51]尹家民:《援建坦赞铁路内幕》,《党史博览》1999年第12期,第10页。

[52]近年一些西方媒体将中国与非洲国家交往时奉行“不干涉原则”称作是唯利是图的重商主义政策,显然是对中非关系的历史背景缺乏了解。

[53]J.K.Nyerere,South-South Dialogue and Development in Africa,Uhuru,23,May,1979,Dar es Salaam.

[54]吕正操:《我国援建坦赞铁路的背景》,《纵横》1998年第1期,第19页。

[55]《温家宝答中外记者问》,《人民日报》2006年3月15日,第1版。

[56]李广民:《国际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7页。

[57]《习近平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的演讲》,2013年6月20日,中非合作论坛官网(http://www.focac.org/chn/zt/1/t1025142.htm)。

[58]尼日利亚前总统奥巴桑乔2013年7月23日在中国的一个演讲中说:“如果说中国需要一个中国梦,那么整个非洲也需要一个非洲梦,每一个非洲国家都需要有自己的梦。这也是非洲应该向中国学习的另外一个经验。中国一定会希望非洲成功,非洲也一定希望中国成功。我们双方的福祉对彼此以及整个世界都是有利的。”参见中非合作论坛网(http://www.focac.org/chn/ zxxx/t1067832.htm)。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坦桑尼亚前外长阿莎罗斯·米吉罗2013年7月18日在达累斯萨拉姆大学发表的《中国梦与非洲梦:实现共同发展》演讲中也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中国梦强调追求共同发展的愿景,与非洲梦有共鸣之处,在非洲引起了巨大反响”,该演讲后发表在埃塞俄比亚主流英文报纸《每日观察》上。参见中非合作论坛网(http://www.focac.org/chn/zxxx/t1069920.htm)。(2013-8-21)

[59]刘鸿武:《非洲机遇与中国的“全球再平衡战略”》,《东方早报》2013年3月27日。

[60]刘鸿武:《中非关系:文明史的意义》,《西亚非洲》2007年第1期。

[61]Drew Thompson,“China's Soft Power in Africa:From the‘Beijing Consensus’to Health Diplomacy”,China Brief,Vol.V,Issue 21,October 13,2005.

[62]英国《独立报》2006年11月4日:《中国对非洲的争夺》,转引自《参考消息》2006 年11月6日。

[63]Bruce D.Larkin,China and Africa,1949-1970,The foreign Polic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1,p.83.

[64]刘鸿武:《中非关系:撬动中非欧三方关系的一个支点》(http://ias.zjnu.cn/Academic/ kyyy.asp?id =4)。

[65]科纳尔·沃尔什:《中国是非洲新殖民力量吗?》,2006年10月29日,英国《卫报》网站。

[66]Joshua Kurlantzick,Beijing's Safari:China Move into Africa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Aid,Development,and Governance,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November,2006,p.3.

[67]福岛香织:《欧美对中国的非洲外交加强戒备》,日本《产经新闻》2006年11月5日。

[68]Joshua Kurlantzick,Beijing's Safari:China Move into Africa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Aid,Development,and Governance,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November,2006,p.1.

[69]http://www.focac.org/chn/wjjh/zyjh/default.htm.

[70]中非合作论坛网:http://www.focac.org/chn/zyzl/hywj/。

[71]参见张宏明、张永蓬《中国与西方国家对非援助比较及我国援外(援非)国际合作战略》,载外交部非洲司编《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2011年课题研究报告选编》,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年版,第86页。

[72][法]塞尔日米歇尔:《中国的非洲:中国正在征服黑色大陆》,孙中旭等译,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第204页。

[73]Cigdem Akin and M.Ayhan Kose,Changing Nature of North-South Linkages:Stylized Facts and Explanations,IMF,December 2007.

[74]Wanjohi Kabukuru,“Kenya:Look East My Son”,New African,Jul.2006,p.26.

[75]陈思敏:《南非媒体:中国对非洲发展的影响举足轻重》,2011年7月14日,中国经济网(http://intl.ce.cn/specials/zxgjzh/201107/24/t20110724_ 22560708.shtml)。

[76]裴广江:《中国为非洲提供发展机遇》,《人民日报》2011年8月11日。

[77]法国《解放报》2006年11月4日社论《中国的影响》,转引自《外国舆论积极评价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人民日报》2006年11月7日。

[78]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2006年11月2日:《中国模式的魅力》,转引自《参考消息》2006年11月6日。

[79]同上。

[80]刘鸿武:《发展研究与文化人类学:会通与综合——关于当代非洲发展问题研究的一种新探索》,《思想战线》1998年第1期,38页。

[81]Liu Hongwu,How to solve African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issues?Perspective from China (http://ictsd.org/i/news/bridges-africa-review/175593/#respond)。

[82]Femi Akomolafe,“No One is Laughing at the Asians Anymore”,New African,No.452,June 2006,pp.48-50.

[83]AFDB,OECD,UNDP,ECA,African Economic Outlook 2011,pp.103-114,经合组织网站(http://www.oecd-ilibrary.org/development/african-economic-outlook-2011_ aeo-2011-en)

[84]“Zanmiba:President Sata Seeks More Chinese Investment”(http://allafrica.com/view/ group/main/main/id/00014556.html)

[85]中国驻塞内加尔经商参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表示撒哈拉以南非洲2012年经济发展开端良好”(http://senegal.mofcom.gov.cn/aarticle/jmxw/201201/20120107933747.html)。

[86]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整理,其中利比亚属于战后恢复性增长(http://web.worldbank.org/ WBSITE/EXTERNAL/EXTDEC/EXTDECPROSPECTS/EXTGBLPROSPECTS/0,,menuPK:615470~pagePK:64218926~piPK:64218953~theSitePK:612501,00.html)。

[87]根据世界银行2013年1月15日发布的报告《2013全球经济展望》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 (Volume 6,January 2013)整理,(http://web.worldbank.org/WBSITE/EXTERNAL/EXTDEC/EXTDECPROSPECTS/EXTGBLPROSPECTS/0,,menuPK:615470~pagePK:64218926~piPK:64218953~theSitePK:612501,00.html)。

[88]OECD:Launch of the 2010 Perspectives on Global Development“Shifting Wealth”,16th June 2010.

[89]Anoop Singh,“Asia Is Moving into A Leadership in the World Economy”见IMF2010年7月份报告(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fandd/2010/06/pdf/singh.pdf)。

[90]王嵎生:《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兴起及其影响》,《亚非纵横》2008年第2期,第30页。

[91]See Harry G.Broadman,Africa's Silk Road:China and India's New Economic Frontier,World Bank,18 September 2006.

[92]David Wesse,l“The Rise Of South-South Trade”,The Wall Street Journal,January 3,2008.

[93]Cigdem Akin and M.Ayhan Kose,Changing Nature of North-South Linkages:Stylized Facts and Explanations,IMF,December 2007.

[94]关于莫约此书的中文译本及详细介绍,请参见刘鸿武《丹比萨·莫约:其人其书》,载丹比萨·莫约《援助的死亡》,王涛等译、刘鸿武审校,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版,第1-14页。

[95]Dambisa Moyo,Dead Aid,Penguin Group 2009,p.49.

[96]Dambisa Moyo,Dead Aid,Penguin Group 2009,p.77.

[97]Deborah Brautigam,The Dragon's Gift:the Real Story of China in Africa.2009.p.5

[98]刘鸿武:《跨越大洋的遥远呼应——中非两大文明之历史认知与现实合作》,《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4期,第32-33页。

[99]Condoleeza Rice,“Transforming Diplomacy”(http://www.state.gov/sceretary/rm/2006/ 59306.htm).

[100]谢益显主编:《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1979》,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96页。

[101]《周恩来发表中国政府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八项原则》(http://www.china.com.cn/fangtan/zhuanti/2009-03/18/content_ 17464417.htm)。

[102]《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宣言》(http://www.focac.org/chn/ltda/bjfhbzjhy/hywj32009/ t584776.htm)。

[103]Peter Lewis,China in Africa,The Bretton Woods Committee Quarterly News,Spring 2007,Volume 1,Issue 1,p.1.

[104]《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01/12/content _ 4042333.htm)。

[105]房维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大事记(1949-198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44页。

[106]《尼雷尔总统在李先念主席举行的宴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85年8月20日。

[107]Alden Chris,China in Africa,p.13.

[108]Udo W.Froese,“The Chinese Are in Africa-This Time to Stay!”,New Era (Windhoek),March 13,2006 (http://www1.zimbabwesituation.com/mar14_ 2006.html#Z21).

[109]Alden Chris,China in Africa,p.9.

[110]E.J.Wilson,China's Influence in Africa:Implications for US Policy,Testimony before the Sub-Committee on Africa,U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Washington D.C.,28 July,2005.

[111]Joshua Kurlantzick,“Beijing’s Safari:China Move into Africa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Aid,Development,and Governance”,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Nov.2006,pp.1-3.

[112]Hans Morgenthau,“A Political Theory of Foreign Aid”,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56,No.2,1962,pp.301-309.

[113]Kenneth Waltz,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 s,Addison-Wasley Publisher Corporation,1979,p.200.

[114]Olav Stokke,Western Middle Powers And Global Poverty:The Determinants of the Aid Policies of Canada,Denmark,the Netherlands,Norway and Sweden,The Nordic Africa Institute,1989,pp.302-306.

[115]《周恩来发表中国政府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八项原则》(http://www.china.com.cn/fangtan/zhuanti/2009-03/18/content_ 17464417.htm)。

[116]David Lumsdaine,Moral Vision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The Foreign Aid Regime,1949-1989,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3,pp.9-11.

[117]Tomohisa Hattori,“The Moral Political of Foreign Aid”,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29,2003,p.230.

[118]魏青松:《我国的国际责任及其战略选择》,《理论界》2009年第10期,第217页。

[119]刘鸿武:《西方政治经济理论反思与“亚非知识”话语权重构》,《西亚非洲》2011年第1期,第6页。

[120]秦亚青:《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进步与问题》,《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