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新世纪以来,中国翻译文学又一次进入了繁荣发展的新阶段。网络文化、通俗文化、消费文化、视觉文化等新兴文化形态的勃兴为中国翻译文学的繁荣发展营造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崭新的文化语境,中国翻译文学也因此展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在译介数量、来源、主题、类型、翻译策略、存在形态、传播、影响等方面都出现了新的特点。随着中国翻译文学在新世纪的不断发展壮大,中国翻译文学的概念内涵不断得到扩充,其本体价值也不断得到凸显,在我国学界的不断努力下,中国翻译文学的本体价值认知逐渐成熟,本体理论体系的建构也已经被提上议事日程,并在摸索中渐渐趋于完善,独立的中国翻译文学史的书写也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然而,现有中国翻译文学的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例如现有大部分研究还停留在佛经翻译时期、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或“文化大革命”时期,只有极少量研究着眼于“新世纪”这一时段的中国翻译文学的发展,但零星散落,未成系统;新世纪以来,随着网络文化的繁荣,中国网络翻译文学的发展开始出现勃勃生机,且大有僭越传统纸媒翻译文学发展之势,但现有中国网络翻译文学的研究仅停留在概念探讨的层面上,远远不能够说明新世纪以来中国网络翻译文学发展的繁荣景象;新世纪以来,《哈利·波特》系列、《魔戒》系列、《达·芬奇密码》、《纳尼亚传奇》、《暮光之城》、《情人》等外国通俗文学作品在中国极度畅销,不仅与中国通俗文化的崛起合拍,而且还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翻译文学的构成格局,使得通俗文学成为中国翻译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影响和带动了中国本土通俗文学的繁荣,然而现有关于中国通俗类翻译文学的研究还停留在具体作品具体分析的层面,缺乏对其进行一个整体的、多角度的、系统的透视。此外,新世纪以来涌现出了大量中国翻译文学史的著作,但缺乏对中国翻译文学的研究型著作。
有鉴于此,本书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从翻译学和比较文学两个主要视角出发,运用数据统计与理论分析相结合、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相结合,以及文本细读等研究方法,对新世纪中国翻译文学的生成、传播、影响、互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力图对上述中国翻译文学研究的不足之处做一有益的补充,同时也为目前为止中国翻译文学史的书写提供一定的数据和史料支持。
本书第一章对新世纪中国翻译文学的发展做了概观性透视,探讨了新世纪中国的多元社会文化语境与中国翻译文学发展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网络文化、消费文化、视觉文化对中国翻译文学存在形态的影响,并且对新世纪中国翻译文学的发展现状,包括数量、来源、主题、类型、出版机构等进行了调查分析,指出新世纪中国翻译文学的概念内涵已经得到了进一步延伸,中国翻译文学的本体价值认知逐渐变得成熟,对中国翻译文学的本体理论建构也正在进行中。
本书第二章对新世纪中国翻译文学理论的发展进行了总结性研究,在勾勒新世纪中国翻译文学研究的主要视角的基础上,从新世纪中国翻译文学归属的争鸣、中国翻译文学史的书写、中国翻译文学批评理论的建构等方面总结了目前为止我国学界在对新世纪中国翻译文学本体理论进行建构的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
要对新世纪中国翻译文学的发展进行全面的透视,就离不开从翻译学视角对新世纪中国文学翻译的发展进行研究,因为文学翻译是翻译文学的生成阶段,是翻译文学的起源。本书第三章对新世纪中国文学翻译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在简要回顾新世纪中国文学翻译发展的前文本背景,即中国文学翻译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新世纪中国文学翻译事业的发展做了概观性总结,指出其主要研究视角和成果,同时分析了新世纪中国文学翻译事业繁荣的表征和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新特点,并对新世纪中国文学翻译的发展做出进一步的思考和展望。
网络翻译文学的勃兴是新世纪中国翻译文学繁荣发展的一个非常独特的表征。本书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从翻译学和比较文学两个视角研究了新世纪中国网络翻译文学的发展。第四章主要从比较文学的视角探讨了新世纪网络文化的兴起对翻译文学的影响,特别是对翻译文学存在形态的影响,展望了新世纪中国网络翻译文学的发展前景,同时对新世纪中国网络翻译文学与本土网络原创文学之间的互动交流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和分析。第五章从翻译学视角总结了新世纪中国网络文学翻译的特点,指出其与普通纸媒文学翻译的不同之处,描述和分析了新世纪中国网络文学翻译批评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对新世纪中国网络文学翻译批评的规范化发展做了进一步的思考。
通俗类翻译文学的崛起是新世纪中国翻译文学繁荣发展的又一个非常独特的表征。本书第六章综合运用翻译学与比较文学的理论方法,对新世纪中国通俗类翻译文学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探讨了新世纪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通俗文化的繁荣对中国翻译文学的影响,并对新世纪中国通俗类翻译文学的发展现状做了概观性透视,描述了中国通俗类翻译文学的输入来源、译介数量、类型、主题等,特别分析了科幻文学、悬疑文学、青春文学和小资文学这四大类在我国译介数量最多的外国通俗文学类型;接着举例分析了新世纪中国通俗类翻译文学的译者特点和主要译介策略,同时研究了新世纪中国通俗类翻译文学与本土通俗文学创作之间的互动交流。
本书的成稿过程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我要特别感谢我的研究生马玉蕾、郭振星、李玉婷、韩强、马静、任玲、杨笑、张萍、夏宜名,他们在本书的资料收集、数据整理、校改统稿等方面付出了大量辛勤的努力。本书凝聚着他们的智慧和劳动,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还要特别感谢我的母亲,每当我学业和工作处于最为繁忙和关键的时刻,她总是二话不说,默默地包揽了所有的家务和杂务,使我能够静下心来专心致志地工作,我所有取得的小小成绩背后都有着她有力的支持,她是我不断努力向上的坚强后盾!
由于我的学识和水平有限,书中一定存在不少瑕疵和谬误之处,敬请专家和读者不吝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