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东方的视角:莫言小说研究论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莫言已成“正典”。他巨大的胃口、充沛的体能,他的欢乐和残忍,他的宽阔、绚烂,乃至他的古怪,近二十年来一直是现代汉语文学的重要景观。

尽管莫言可能是承受了最高声望的作家,他被反复阐释甚至过度阐释,但他却不是特别令人喜爱或令人厌恨的作家。在中国,一个人可能厌恨王朔,因为王朔冒犯了他;也可能无保留地喜爱王安忆,因为王安忆为他提供了一种对自身经验和生活的想象方式,但大概很少有人以同样的激情对待莫言。当然,身处剧烈的文化冲突的时代,莫言始终面临各种偏见和误解,他有固执的反对者,但无论反对他或支持他,人们都很难确定一种简明的、自足的立场,莫言过于宽阔,人们难以确定他的要害。

通过喜爱或厌憎什么作家,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整理自己对世界的看法,确认自己是什么人。在这个意义上,作家有助于形成社会的自我意识,同时也必然地被社会意识分类、编纂。这是一个博尔赫斯式的情景:一本一本的书被写出来,堆积在巨大、阴暗的图书馆中,幽灵般的图书馆员忙碌着,他们凭着嗅觉就能把大部分书送进碎纸机,然后把剩下的书沿着大脑沟回般的通道上架、归档。

那么,莫言将引起争议,究竟把他存于何处?

——这种想象中的困难,体现了莫言与他的时代、他的时代中的读者和文学的复杂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