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我国地处亚洲东部和太平洋西岸,周边分别与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等14个国家接壤,仅陆地国界线就长达2万多公里,是当今世界上毗邻国家最多、国界线最长、地缘环境也最为复杂的国家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初“冷战”结束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国际合作的稳步推进,我国边疆地区逐步实现了对内对外的全方位开放。边境沿线地带与境外周边邻国和内地交往联系的逐渐加强,在有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睦邻友好关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了边疆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有的还在全国范围内的同类问题中占据举足轻重的特殊地位。由此成为中央与各级地方政府和全社会密切关注的一大热点,并因此形成了一批数量可观的研究成果和日益壮大的学术队伍。陈为智博士所著《转型期边疆社会问题的理论探讨——以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社会问题为例》,即为其中较具力道和学科理论价值的新人新作之一。
在学科分类上,“边疆社会问题”属社会学与边疆学的交叉学科边疆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概念内涵上,社会问题一般是指那些影响社会良性运行,需要动员社会力量加以干预和治理的社会现象。至于边疆社会问题,则是专指那些发生或主要发生在边疆地区尤其是边境沿线地带的社会问题,例如毒品与艾滋病的传播蔓延问题、包括非法移民和拐卖妇女儿童在内的跨国界人口无序流动问题、跨境赌博问题、走私贩私问题、境外宗教势力的渗透问题等。
综观陈为智博士的新作,最为显著之处是以社会学和边疆学相结合的特定视角,选取毒品、艾滋病等当前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作为主要对象,运用社会转型论、社会空间论、中心—边缘论等理论工具,从地域空间、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不同维度,对边疆社会问题的概念含义、历史演化、属性逻辑、理想类型、社会成因、社会危害、演变形态以及问题的建构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与探讨,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提出了治理的思路和对策。
其中,横向上注意到了边疆社会问题与政治、经济、民族、宗教、地缘、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尤其是非传统安全等其他问题的相互关系,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察与探讨;纵向上分为近现代、新中国成立初期和现阶段三个历史时期,阐明在不同的社会历史与时代背景下,受到边疆危机、社会变革、政治运动、边境开放等宏观社会结构转型的影响,边疆社会问题是一个不断发展演进的动态过程。而在共性与个性问题上,指出边疆社会问题具有一般社会问题的共性,即客观性与主观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多因性与复杂性、联系性与变异性、潜伏性与突发性、历史性与现实性等一系列特征,个性上则突出表现为不同时代背景与地理空间范畴内的差异性、边境沿线内外和边疆与内地的互动性、由我国边境地区多为少数民族聚居所决定的民族性,以及造成问题的成因和机理、表现形式、社会危害与干预治理的复杂性等诸多特征。
与此同时,这部新作还从地域空间与社会互动的理论视角,将边疆社会问题分为外生型、内生型、混合型三大类型,并进而指出,边疆社会问题的产生,离不开“边疆”这一兼具时间和空间特质的社会情境,而社会转型、文化背景、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历史根源等五个宏观结构性因素,对于边疆社会问题产生和发展,都有着程度和表现形式不一的深刻影响。在动态变化上,边疆社会问题会随着社会情境的发展变迁而演进,即在老的问题尚未解决并不断出现新情况、新动向的同时,新的问题又会陆续滋生出来,然而尽管如此,问题的生成、转化、演进、遗存、消失,仍然有其内在规律可以探寻。
再就是在边疆社会问题的危害上,主要从社会问题的客观实在性出发,分别从社会稳定、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地缘环境等层面,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最后是在边疆社会问题的治理方面,提出了大力发展边疆民族经济,加快推进边疆地区的社会建设;加强区域国际合作,营造安定和谐的地缘环境;加强边境执法,健全边境管理;加大投入,积极开展专项斗争和综合治理;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妥善处理好民族、宗教问题等对策和建议。
总的说来,这是一部建立在大量实证研究成果之上,专门以边疆社会问题为整体研究对象的创新之作,尽管在有的问题上尚不乏浅尝辄止甚至是不够严谨和成熟的地方,但仍具有其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为陈为智博士的指导教师和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就一直从事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毒品、艾滋病、跨国界流动人口以及边疆稳定与地缘关系调查研究的专职教科人员,笔者于此不揣冒昧,在对这一新作特别是其在学科理论上具有创新意义的建树和贡献予以赞赏和充分肯定之余,也为作者知难而进、勇于探索的开拓进取精神和边疆社会学研究领域内新人的不断涌现,感到发自肺腑的欢欣鼓舞。
鲁刚
2013年8月于昆明荷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