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防治的社会工作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艾滋病是一个具有引发全球性风险的疾病,也是一个流行的社会问题。多年来,中国应对艾滋病疫情的态度日趋理性,相关研究也逐步超越了传统的流行病学、医学、公共卫生学和法学的研究视阈,而置之于更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来加以考察。可见,艾滋病研究不仅需要长期持续的坚持,更需要来自多学科的合作与交流。

目前国内有关艾滋病防治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预防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的歧视以及对边缘化人群的否定性裁决(惩处)上,这无疑妨碍了中国艾滋病社会预防模式的有效建构。那种既能从总体框架剖析又能从微观方法具体实施,既能从价值理念进行渗透又能从专业方法进行开拓,既能深入理解族群需要又能指导具体介入行动的艾滋病防治模式的研究尚未引起重视。这一研究的缺失不仅有可能影响国家艾滋病防治决策的正确制定,也会影响学界对艾滋病及其相关问题的深入探讨。

社会工作是在社会服务与管理等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活动。因此,从社会工作视野出发,主张建立在政府、非营利组织、自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部门互动合作框架中的艾滋病社会预防模式,不仅有利于国家采用最有效的措施和最合理的社会经济成本控制艾滋病的流行,也有利于充分拓展社会工作嵌入社会建设的空间和视阈。

刘斌志老师于2012—2013年间随我在华东师范大学做了为期一年的访问学者,主修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在我的印象之中,他是一个上进心极强,对社会工作专业充满激情的青年学者。同时,也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为丰硕的学术成果,这为他写好本书打下了良好的学术基础。《艾滋病防治的社会工作研究》一书基于相关文献的综述和大量实地调研,在了解艾滋患者当前生存状况及其需求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和探讨了社会工作介入艾滋病防治的理念、方法、内容和对象,在艾滋病防治的社会工作研究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本书不但厘清了社会工作介入艾滋病防治的价值和理念,分析了社会工作介入艾滋病防治的个案工作、小组工作以及社区工作方法,更深入探讨了面向艾滋患者及其家属、艾滋病医疗团队、艾滋病高危群体的社会工作服务内容,并专门论述了社会工作如何介入艾滋孤儿、青少年、毒瘾艾滋患者、艾滋患者家属的服务等内容,为读者全面展现了社会工作在艾滋病防治方面的专业优势和实务特征。

纵览本书,我认为主要体现出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理论特色:一是十分强调社会工作的理论高度,突显社会工作的应用魅力。作者高度重视社会工作理论分析视角的运用,深入挖掘和运用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理论、社会建构理论、增权理论以及生态系统观的理论框架来解释艾滋病问题,超越问题来看问题,重视对艾滋病问题的建构、解构和重构,着重挖掘问题背后的社会意涵,着重对社会生态的分析,着重对弱势群体能力的提升,最终达到促进艾滋患者的社会接纳和社会融合的目的。

二是积极构建艾滋病防治中的社会工作服务系谱,提炼社会工作本土特色。全书围绕艾滋患者的生理、心理、行为以及社会状态及其需求,从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方法技术、服务内容以及服务领域等综合视角出发,提炼出我国艾滋病防治中最主要的几个专题进行深入研究,涉及艾滋孤儿、青少年健康教育、艾滋患者家属、艾滋病全球治理等,并通过多学科的分析,最终将之提升为艾滋病防治的社会工作服务体系,从微观到宏观,实现了社会工作从个人服务到社会政策改变的功能和意义,从而极大地提升了艾滋病防治的社会工作学意义。

三是努力将服务实践提炼为理论模式,将研究经验服务于社会发展。全书依循关系与意义研究——理念、方法与内容——专题研究与实践的框架,既有政策和理论的指引,又有实践服务的证明,更有服务模式的提升,真正实现了服务实践向理论模式的转变,这不仅大大提升了社会工作服务于艾滋病防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为后续的相关理论研究做了良好的铺垫。

综合而论,本书的出版不仅深入贯彻了国务院《艾滋病防治条例》关于社会动员的精神,系统地从社会工作的专业视角来分析和探讨了艾滋病防治的社会动员机制,而且系统地探讨了如何运用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服务于艾滋患者及其家属、医疗团队以及高危群体等,从而大大提升了社会工作研究的实践指导意义。此外,本书还创新性地提出了艾滋患者复原力和艾滋病免疫观的概念,并将激发艾滋患者的复原力和促进艾滋患者免疫观形成作为艾滋病防治的重要策略。

作为致力于服务社会弱势群体的专业,社会工作实际上不仅仅是一种助人自助的专业化思维理念和工作方式,也是一种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发展的现代精神与人生信念。因此,社会工作在服务艾滋病防治方面具有十分突出的专业地位和功能。我坚信本书的许多观点能够为消除艾滋病的社会歧视,促进社会融合与接纳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文军

于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

2013年7月·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