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与文学艺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古代希腊艺术

优美适宜的自然环境、较为民主自由的社会生活,使希腊人在情感和理性方面得以协调发展,也极大地激发了艺术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与世界四大文明相比,古希腊艺术虽然产生的时间较晚,却在较短的时间内和诸多领域中均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从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上看,希腊艺术可分为四个时期:几何风时期(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古风时期(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古典时期(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希腊化时期(公元前4世纪末至公元前2世纪)。下面我们从各类艺术的主要代表作看希腊艺术所取得的成就。

一 陶器和瓶画

最早的陶器产生于几何风时期,因上面描绘的图案主要是三角形、菱形、同心圆等抽象的几何图形而得名,此时陶器的造型简朴,用作对神的献祭品或陪葬品。雅典的底比隆(Dipylon)墓地发掘出的一组陶器,是几何风艺术的代表。

img

图1 底比隆陶瓶

双耳喷口杯,出土于希腊雅典底比隆墓。约公元前750年。陶器,高102.8厘米。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美术馆。

图1中的底比隆陶瓶可能是贵族的陪葬品,高约100厘米,相当巨大。瓶身上主要描绘了送葬的队列,队列中死去的人被横抬着,两旁是哀悼的人群,他们将横举的手臂放在头上;在队列的下方还绘有马车和步行的武士组成的丧礼队列。一切均由几何形的图案绘成,装饰效果很强。

以后瓶画的表现内容和技艺逐渐丰富。公元前8世纪末,希腊瓶画中开始出现狮身人面像、鹰头狮身像等动物图案以及旋涡形、手掌形、玫瑰花形等植物纹样;公元前7世纪末,黑绘式风格的陶器出现,它们是在红色的陶器底子上画上黑色釉料的人物和图形,然后用尖利的工具在上面刻出内外轮廓线制成的。

img

图2 瓶画《掷骰子的阿喀琉斯和埃阿斯》

瓶画《掷骰子的阿喀琉斯和埃阿斯》为安法拉罐细部,该罐出土于伊特鲁里亚地区。公元前540—前530年。黑像式陶器,罐高约61厘米,现藏于梵蒂冈博物馆。

这是绘式瓶画的经典代表作。画面表现的是希腊战争中的两位英雄在战争间隙时玩骰子的情形,戴着头盔的是阿喀琉斯。两人虽还手握武器,但神情和整个身体姿态都显得十分投入。瓶画线条简洁精致,而且显示出当时希腊人已能正确把握人体比例并已初步了解透视学的原理。

大约于公元前6世纪末出现红绘式风格的陶器,其工艺方法与黑绘式恰好相反。就是用黑色作底子,不过在有图案的部位留出赭红本色,然后再用深棕色笔勾画出轮廓线。因为是用笔描画,不像黑绘式那样用锐器刻画,因此线条更加自由流畅,人物形象更有生机,衣褶也显得柔软而更接近真实。

img

图3 瓶画《老乳母认出尤利西斯》

《老乳母认出尤利西斯》,公元前5世纪,高30.5厘米,如图3。

这幅红绘式瓶画表现了一个动人的场景:离家19年的大英雄尤利西斯,为试探妻子是否还在等着他,化装成乞丐,拿着拐杖、包袱和饭碗来到家中。曾侍奉过他的老乳母在给他洗脚时,因发现脚上的伤疤而认出了尤利西斯,瓶画正表现了这个瞬间。虽然相距两千多年,我们仍能感受到老乳母与尤利西斯对视的眼神。

二 建筑

古希腊的建筑主要是神庙,在古风时期主要为敬神祭祀所用,各城邦都为他们所崇敬的神修建了各式神庙。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神庙逐渐具有了另一种更重要的功能:它们是大型的公共活动场所,是国家力量与信仰的表征,体现了奴隶制城邦国家以自由民主为主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追求。

img

图4 希腊廊柱的三种柱式类型

希腊神庙建筑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多数为长方形,且长与宽之比大致为2∶1; (2)神庙四周以开敞的柱廊环绕。这是希腊神庙最重要也是最有影响力的特点。希腊人在围柱上下足了功夫,一排排围柱使神庙的外观庄严美丽,这是因为希腊人的神庙更多的是为人服务,人们聚会活动通常在神庙的外部进行,因此建筑师仅对内部空间进行了简单处理,只设置了神像安放的位置而已。

希腊廊柱的柱式因各个时期的不同而分为三种类型:多立克式、爱奥尼亚式和科林斯式。

多立克柱式(Doric)是一种最基本最古老的柱式,公元前7世纪初由多利安人创造,因而得名。多立克柱式的神庙通常建在三级台阶之上,柱子本身没有柱基。柱身上细下粗,中部略微鼓起,柱身有凹槽,整个柱子显得粗壮朴实。柱头很简洁,基本为一圆盘。帕特农神庙为多立克柱式的典范建筑。

帕特农神庙

帕特农神庙始建于公元前448年,至公元前432年才竣工,是雅典卫城最庞大的建筑物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建筑。因其为雅典的保护神雅典娜而建,故名“帕特农”,意思是“女神之殿”。庙中曾树有高达12米的雅典娜巨像,由当时最伟大的雕刻家菲狄亚斯所作,神像由木头雕成,外面镶上象牙片和金片,光彩夺目,甚为壮观,遗憾的是今天已不复存在,只能从文字记载和罗马时期留下的一件复制品中了解一些它当时的风貌。

img

图5 帕特农神庙

帕特农神庙为长方形围柱式的建筑型制,以多立克柱式为主,外廊列柱全都是刚健有力的多立克柱式,内殿四根立柱则为爱奥尼亚式。长排的多立克柱式使整个结构显得简洁、坚固而典雅,与作品的纪念碑式的意义十分相衬,两种柱式结合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多立克柱式的单调,使整个建筑风格更加丰富多元。另外,风格的和谐还与多立克柱式庙宇的长宽之比有关,希腊人认为和谐的比例应为1∶2,即建筑物前方的柱子若有四根,旁边的就应有八根,或大致如此。总之,帕特农神庙标志着伯里克利时代简洁、典雅的理想美。

爱奥尼亚柱式(Ionic)是公元前5世纪最先流行于小亚细亚西海岸爱奥尼亚地区的一种建筑样式。其特征为柱头有涡卷形装饰,包括前后左右四个涡卷纹;柱身较为细长,上面的凹槽较深,一般为24条;底部有柱基等。爱奥尼亚柱式轻盈优美,古罗马著名建筑师维特鲁威认为,多立克柱式的比例取自刚强的男性人体,爱奥尼亚柱式取自柔和的女性人体。后者的确具有女性的阴柔之美。

厄瑞克忒翁神庙

约建于公元前421—前405年,大理石建造,长11.28米,宽20.12米,也在雅典。位于壮丽的帕特农神庙的北面,显得精致小巧。厄瑞克忒翁(EreChtheion)据说是雅典娜之子,他被认为是希腊人的始祖;还创建了雅典城。其神庙要比母亲的神庙小些。

虽然这座神庙规模比帕特农神庙小,但其结构却复杂得多。长方形的内部空间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上有四个神殿,向外突出的三面都有廊柱,廊柱的样式和大小都不相同。

东侧和北侧的廊柱均为爱奥尼亚式,其显著的特征是带有涡卷形的柱头,柱身修长,并带有二十四条显著的凹槽,且柱基雕刻着精美的图案造型;南侧廊柱十分独特,由六根女性雕像组成,这些女性身体健美,神态庄重,微屈左腿或右腿成放松姿态,衣褶自然垂下,整体显得又庄重又优美。

厄瑞克忒翁神庙华美的柱式与错落有致的结构相配合,体现了一种精致巧妙,美丽多姿的阴柔之美。

科林斯柱式(Corintnian),是三大古典柱式中流行最晚的一种,主要流行于希腊化时期。科林斯柱式是在爱奥尼亚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有柱基,柱身较细长,柱身上有凹槽,这些特点与爱奥尼亚式相仿,不同的是其柱头有许多卷叶形花纹饰,这使科林斯柱式显得更加精致华丽。但科林斯柱式不及前两种柱式流行,现存的实例较少,如奥林匹亚村的宙斯神庙。

三 雕塑

在整个西方美术传统中,古希腊雕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西方美术崇尚的典范模式、庄重的艺术品格和严谨的写实精神,可以说都是从古希腊开始的。古希腊悠久的神话传说是其雕塑艺术的源泉。希腊神话是希腊人对自然与社会的美丽幻想,他们相信神与人具有同样的形体与性格,因此,古希腊雕塑参照人的形象来塑造神的形象,并赋予其更为理想、更为完美的艺术形式。

不过,希腊人最初的雕塑技艺却是从向埃及人学习开始的。我们可以从希腊人早期的雕像中看到埃及雕塑艺术的许多痕迹:人像大多宽肩细腰,两臂置于身体两旁,双手握拳,左脚向前跨出一步,膝盖结构很突出,甚至发式也与埃及人相似。

《库罗斯雕像》

《库罗斯雕像》,约作于公元前600年,大理石,高184.2厘米,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美术馆。这是个青年男子的雕像,作者几乎完全照搬埃及雕像的模式,雕像脸部没有表情,显得十分呆板。

然而,埃及人雕像的固定程式并未束缚希腊人太长时间,毕竟希腊人活泼而敢于创新,理性而富有现实精神,他们一旦掌握了基本的雕刻技艺,就开始用自己的眼光观察世界和人本身,并大胆地将自己看到的表现出来。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即古风时期,希腊雕像逐渐地发生微妙的变化,身体出现些许起伏的曲线,面部有了淡淡的微笑,被称为“古风式的微笑”。

img

图6 《库罗斯雕像》

《荷犊的男子》

《荷犊的男子》是一青年男子肩扛一小牛犊的雕像。虽然身体的站立姿势还带有埃及雕像的僵硬,但他的两个嘴角上扬,露出些许微笑,身材健壮,可看见腹部腹肌的痕迹。

这宝贵的第一步,奠定了希腊现实主义人像的宽阔道路,沿着这条道路,希腊人继续发扬他们大胆创新的精神,终于创造出希腊雕刻艺术的辉煌成就。到了古典时期,希腊雕刻艺术已然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尤其在圆雕人像方面,创造出了在解剖学意义上更正确、更富于动感的人体。大约诞生于公元前480年的一座雕像“克里提俄斯少年”,是一件标志性的作品。尽管已经残缺不全,但仍可看出和谐的人体比例、微有起伏的肌肉线条,更重要的是站立的姿态不再是直立,而是将重心略微转移,身体的各个部位因之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扭转,整个人体姿态因而呈现出放松和自然舒展的状态。这种重心转到一侧的人体姿态成为希腊人体雕像的常用姿态,被称为“歇站式”。

img

图7 《荷犊的男子》

到了古典中期,古希腊文学艺术的创作达到了黄金时期,雕刻方面涌现出古希腊六大雕刻家中的“前三雕”——米隆、菲狄亚斯、波利克列特斯。

米隆(Myron,约前480—前440年),其作品体现了从古风时期的静立到古典时期的运动的华丽转身,这个转变才发生不久,米隆却表现得如此完美,令人惊叹。

《掷铁饼者》

《掷铁饼者》,作者米隆,原作于公元前5世纪,此为罗马时期的大理石复制品,高155厘米。

这座著名的青铜雕像的原作已佚失,此为罗马时期的大理石仿品。即便如此,它散发出的艺术魅力仍令人叹服不已。

img

图8 《掷铁饼者》

它表现的是一个裸体的青年男子在运动中的健美形态。其最大的特色是富有动感,表现运动员手持铁饼,蓄势待发的一刻。他弯腰扭身,旋臂向后,躯干朝向正面,脚为侧面,最大限度地显示出运动着的身体各个部位的状况。整个动作的外轮廓清晰明朗,姿态优美和谐,运动着的肌肉富有力量感,而面部表情宁静而高贵,与紧张富有动感的身体形成一种巨大的张力。将古风时期那种静态的、略显呆板的模式一扫而空。

菲狄亚斯(Phidias,?—前432年)是古希腊最杰出世界著名的雕刻家与建筑家。因与伯里克利私交颇深,被任命为建造雅典卫城的总设计师,并且亲自创作了帕特农神庙中巨大的雅典娜神像。神像现已失毁,据传高达12米,木料做胎,象牙皮肤,蓝宝石眼珠,黄金衣饰。头顶镀金三叉战盔,右手持胜利女神尼山凯的小雕像,左手扶盾,盾内侧一蜷曲长蛇,同时左侧还立一长矛。总之,集智慧和力量于一身,威严而不失女性之美,充分表现了这位雅典城的保护神的风采。据说作品完成后,雅典全城为之惊叹。可惜今天的仿品无法再现原作的风采。

但我们可以从帕特农神庙的装饰性浮雕中窥见其艺术所达到的高度,因为菲狄亚斯既是雅典卫城的总监,也参与了帕特农神庙的雕刻的设计和指导。

《命运三女神》

命运三女神,现存于帕特农神庙的装饰性高浮雕,为着衣女性的雕像,头部已损坏,但我们从残存的躯干部分仍能感觉到那蓬勃的富有生命力的青春脉动。三位女神或躺或坐,身体姿态十分放松。薄薄的衣衫映衬出她们青春健美的身体。希腊艺术家们重视人体的比例结构,即便穿着衣服,衣纹也似流水般遍布全身,显示出健美的身躯。这种雕刻手法被称为“曹衣出水”。

img

图9 《命运三女神》

波利克里特斯(Polycletes,约公元前5世纪下半叶)他不仅是雕刻家,而且是艺术理论家。由于受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影响,波利克里托斯以建立一种人体比例的“典范”(Canon)而闻名于古希腊。他在论文《论法则》中论述了这些艺术原则,但我们只能从后人的著作中略知其理论片断。如头与身高之比为1∶7;身体重心若发生移动,双臂的姿势以及全身的各个部位都要做出相应的调整,等等。

《荷矛的人》

《荷矛的人》,作者波利克里特斯,此为罗马时期根据约公元前450—前440年的原像的大理石摹制品,高198厘米,收藏于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博物馆。

波利克里特斯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实践了自己的艺术法则,因此他的人体雕像具有合乎理想美的比例,显得粗壮结实,很有男子汉的雄健气魄。并且整个身体姿态十分真实自然。

到了古典后期,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一批伟大的哲学家在美学方面的思想更加深入丰富,强烈地冲击了原来庄严单一的古典美学观和艺术观。表现在雕刻艺术方面,一是题材风格的多元化;二是不光注重外在的真实,也开始表现人物的个性和情感;三是出现了女性裸体雕像。这些特点标志着希腊雕刻的进一步成熟。这时的杰出代表为三位著名的雕刻家:普拉克西特列斯、斯科帕斯、利西普斯,史称“后三雕”。

img

图10 《荷矛的人》

普拉克西特列斯(Praxiteles)的特点是善于表现人物安静放松的状态,其作品比例协调完美,具有一种优美抒情的风格。他特别擅长表现女性之美,也是最早雕刻女性裸体雕像的艺术家之一,他使希腊雕刻突破了“男裸女衣”的定式,自他之后古希腊开始涌现大量的女性裸体雕像,男性和女性的裸体雕像是西方艺术区别于东方艺术的重要特征。

《赫尔墨斯和年幼的狄俄尼索斯》

《赫尔墨斯和年幼的狄俄尼索斯》,作者普拉克西特列斯(Prax-iteles),大理石复制品,原作创作于约公元前340年,高215.8厘米,现藏于希腊奥林匹亚考古博物馆。

img

图11 《赫尔墨斯和年幼的狄俄尼索斯》

这尊雕像直至19世纪才出土于奥林匹亚的赫拉神庙遗址。赫尔墨斯在希腊神话中是神的使者,以奔跑迅捷、信息灵通而著称;狄俄尼索斯是希腊人一向崇敬的酒神。雕像表现了赫尔墨斯怀抱幼年小酒神逗弄的情形。普拉克西特列斯的手法细腻圆润,体现在赫尔墨斯的形象表现上,身材匀称,皮肤光洁,肌肉微微起伏,脸上挂着一丝恬淡的微笑,尽管是那样的轻柔而不易觉察,但已经较古希腊之前的雕像有了变化,仿佛在冰冷的大理石中注入了一线生机,使得光洁的肌肤也变得柔软而富有弹性。

《尼多斯的阿芙洛狄忒》

《尼多斯的阿芙洛狄忒》,作者普拉克西特列斯,罗马大理石复制品,原作创作于公元前350年—前340年,高203.2厘米,现藏于梵蒂冈博物馆。

img

图12 《尼多斯的阿芙洛狄忒》

体现了普拉克西特列斯作品中人物一贯的体态柔美、神情安详,就连美神手里的浴衣也显得格外柔软。罗马作家称赞道:“双目温柔的凝视中,洋溢着清澈而欢乐的神情。”具有革新意义的是,普拉克西特列斯没有延续前一个世纪的模式,即女神雕像须有衣饰,而是大胆地塑造了裸体的女神像,为后世的艺术创造了女性美的典范。

斯科帕斯(Scopas)的风格与普拉克西特列斯形成鲜明对比,人物的神态不再是恬静安详,而是激情澎湃,富有强烈的动感,他因此被称为“赋予石头生命的人”。

利西普斯(Lysippus)崇尚自然,不拘泥于前人的规范,表现人物更加生活化。如在人物的比例上将原来的头与身高之比1∶7,改为了符合大多数人的1∶8。另外他刻画的人物动作朴素自然,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刮汗污的运动员》

《刮汗污的运动员》,罗马大理石复制品,原作为青铜,创作于约公元前330年,高205.8厘米,现藏于梵蒂冈博物馆。

img

图13 《刮汗污的运动员》

利西普斯的作品多为铜像,此为罗马时代的大理石仿品。雕像生动地表现了一位青年运动员正在刮去身上汗垢的形象。与古典初期的《掷铁饼者》相比,艺术家不再刻意选取经典的瞬间,运动员的形象和姿态也不再完美,而表现得随意而普通,反映出艺术生活化的进程。

在希腊化时期,由于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此时的雕塑艺术题材丰富、风格多元,形成艺术发展的新趋向。

《米洛斯的阿芙洛狄忒》

《米洛斯的阿芙洛狄忒》,俗称《断臂的维纳斯》,约公元前2世纪后半期,作者不详,大理石,高200.8厘米,现藏于巴黎卢浮宫。

1820年被一位耕地的农民发现于米洛斯岛的山洞中。阿芙洛狄忒是爱与美之神,其罗马名字是维纳斯,在希腊和罗马的神话中,已成为全部女性美的代表者和体现者。尽管双臂残缺,但那栩栩如生的姿态,解剖上无懈可击的人体,仍给人以完整的美感。

首先,女神的面部具有希腊妇女的典型特征——直鼻、椭圆脸、窄额和丰满的下颌,没有多余的表情,显得端庄、娴静、典雅。其次,她的形体健壮丰满,静止中不乏变化,重心落在右腿,左腿自然弯曲,头、胸、髋形成了“S”形的扭转,最大程度地展示了女性的线条美,而且也形成了多维的欣赏效果。

总之,这部作品经典地诠释了温克尔曼对希腊艺术的赞美: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

img

图14 《米洛斯的阿芙洛狄忒》

《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

希腊大理石雕刻,作者不详,作于公元前190年希腊化时期。因1863年在爱琴海萨莫色雷斯岛发现而得名,现藏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雕像现存部分高2.45米,头及双臂已失,躯体基本完好,是为纪念希腊人战胜埃及托勒密舰队而作。女神站立在船形的基座上,正吹起胜利的号角。挺胸展翼,圆润结实的女性躯体,好像喷射出生命的光焰,充分表现出胜利者的雄姿与激情,体现了艺术家使其作品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卓越构思,为希腊化时期雕刻艺术的一件杰作。

img

图15 《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

《拉奥孔群像》

此大理石群像于1506年在罗得岛发现,整座群像高184厘米,其制作年代约在公元前1世纪中叶,现藏于梵蒂冈美术馆。

作品取材于希腊神话中的希洛战争。战争已进行了十个年头,但希腊人仍然攻不下特洛伊城,最后他们得到神的启示准备用“木马计”进攻。特洛伊的老祭司拉奥孔识破希腊人的诡计,警告特洛伊人,不要把这匹木马拉进城内。这触怒了站在希腊联军一边的雅典娜和众神。雅典娜便派遣两条巨蛇,把拉奥孔父子三人活活缠死。

img

图16 《拉奥孔群像》

雕像表现了拉奥孔父子痛苦挣扎与蛇搏斗的情形,人物的躯干和双臂的筋肉传达出垂死拼搏的激烈和痛苦,整座雕像有一种戏剧性的悲壮感。加之金字塔式的稳重构图,精确的人体解剖表现、富有节奏变化的人物四肢与身躯的处理,蛇的律动与手臂交错之间的造型对比,显示出艺术家的精湛技艺在某些方面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也有人认为作品似乎过于卖弄技巧而使人物缺乏内在精神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