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中国发展:“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中国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应再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归纳

刘家俊

胡锦涛在2012年7月23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强调,经过长期努力,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最重要的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这其中,关于“中国特色主义理论体系”的再次强调,给理论工作者的研究再次指明了方向。作为理论工作者,有必要更深入地再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归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归纳,最突出的包括四个大问题: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意义是什么?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结论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总体上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它现在包括具有标志性、阶段性的三个先后相继的部分,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在建设中的科学发展观等。它将来还会包括生长出来的更多具有标志性、阶段性的部分,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起码还会持续四五十年,那么其理论的概括和指导也还会持续四五十年。只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阶段、任务不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就还会有新的创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意义,从理念源头上讲,它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其中作为中间环节的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对这一坚持和发展的意义,是不可或缺和不可忽视的。从实践基础上讲,它“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其中所谓探索实践的智慧,表达的是善于实践;所谓探索实践的心血,表达的是敢于实践,两者的完美结合,是实践意义上的较高境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的发展性和开放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发展性指的是全方位、多侧面的发展性。不仅有体系内各要素的发展,还有体系外相关理论的发展。不仅是某一个基本原理的发展,还是各个基本原理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意义上考察,这整个体系的整个主题就是研究的发展问题,就是不断地发现、抓住、解决各种各样的发展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结论,也就是胡锦涛代表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历史所发出的历史之声:“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十分令人震撼的是,“当代”是个时间概念,中国是个空间概念,百年来的中国,在这个特定的时间、空间的交汇点上,“两个坚持”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就是”,即等量转换。这种景况,无论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还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史上,都是罕见的。这应该被看做两者在不断发展中结合得最好时期的重要标志。应该好好珍惜它,应该奋力地推进它。

另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基础性的理解中,仍然有主要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的两个子问题,需要结合对现实某些观点的澄清,而更进一步地展开学习、研究、分析。

第一个子问题,就整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而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问题。

胡锦涛指出:“在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点的科学指导思想,这就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革命军队建设、军事战略和国防建设,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外交工作和党的建设等方面,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时代的条件、人民的实践孕育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指引和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前进。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始终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1]

除了毛泽东思想主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除了毛泽东思想成功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功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阶段;除了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毛泽东思想还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革命军队建设、军事战略和国防建设,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外交工作和党的建设等方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提供了可以直接成为其有机部分的丰富思想和实践资料。

特别是在毛泽东思想建设性的探讨中,有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诸方面更是如此。例如,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矛盾的对立统一,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两大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生产力不足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社会中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的两类矛盾等,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中不可缺少的“基础理论”部分。再例如,毛泽东思想中,关于要学会经济工作、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处理好工业、农业及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之间,经济建设、国防建设之间,大型企业、中小企业之间,汉族、少数民族之间,沿海、内地之间,中央、地方之间,国内、国外之间,积累、消费之间,技术人员、工人、干部之间等关系,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中不可缺少的“应用理论”部分。

诸如此类的例证还有许多。之所以强调这些,是为了澄清一种观点。这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有着两个完全不同的基本内容,甚至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全面修正甚至颠覆。这一观点显然是缺乏根据的。之所以会产生这一观点,并还存在着为数不少的拥护者,原因就在于它们在对这两者基本内容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评价时,要么是缺乏深入事实、客观公正、前后相继的研究,要么是带有主观先入、情绪噪炽、随意判断的偏见。

第二个子问题,就整个马克思主义而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元典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关系问题。

胡锦涛指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坚持从社会物质生产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世界,把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最革命的力量,认为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2]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部分之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例,其在基本内容上与元典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从社会的物质性到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再到社会的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从人类的物质生活到人类的精神生活,再到人类的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到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再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马克思到江泽民,中间当然有毛泽东、邓小平的传递,后面接续的还有胡锦涛等。元典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被继承、延承、发展、发挥的关系,被具体演绎得有声有色、淋漓尽致。

有一种观点,也是曾经在世界范围内流传甚广的观点,它们始终认为元典马克思主义终结了、失败了,没有人信了。真的是如此吗?邓小平早就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惶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3]元典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完结,它以其基本原理切切实实经得起检验的科学性,促使各国真正的共产党人以继承和发展的实际行动,真正地将元典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结合起来,推动本国真正的社会主义向着真正健康的方向发展。如果说有消失的、没用的、失败的东西,那么消失了的是那些僵化的、封闭的、称霸的社会主义模式;没用了的是那些教条的、落伍的、假冒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失败了的是那些丢掉了马克思的、丢掉了列宁的、丢掉了本国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所谓共产党人。

还有一种观点,正好与元典马克思主义的“终结论”观点相反,也可称之为“重复论”,它们将元典马克思主义推向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只不过是某种程度的重复,重复了一些元典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真的如此吗?仍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例,这一重要思想所具有的基本要点,确实在元典马克思主义的元典作家那里都有论述,但把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三者集中起来、凸显开来、上升出来,构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人民的指导思想,这不是简单的重复,也不是任意的捏合,而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特别是批判性基础中所蕴含的建设性方法论的继承和发展。

(作者单位为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03年12月26 日),载《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641—642页。

[2]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讨会上的讲话》(2003年7月1日),载《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62—363页。

[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3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