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第2辑·2012)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六 大工业对自然力的破坏

马克思虽然没有系统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机器大工业的社会化生产方式对自然力的广泛影响,他或许也没有预见到在他逝世一百多年以后,人类会面临如此不堪重负的环境危机和自然力对生产力、对国家乃至世界经济力的影响,但是他还是看到了大工业对自然力特别是对土地自然力的严重破坏。马克思精辟地分析了土地价格这个土地私有权的形式和结果在两种土地经营模式(小农业和大农业)、两种土地所有权制度(小土地所有制和大土地所有制)条件下,土地这种人类赖以生存发展或者说一切生命基础的自然力是如何被破坏的。土地价格在小农业经营模式下,表现为对生产本身的限制,而在大农业和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的大地产经营模式下,土地价格也是一种限制,限制租地农场主对土地的长期投资,即租地农场主认为他对土地进行的投资最终不是对他自己有利而是对土地所有者有利。在这两种形式上,“对地力的榨取和滥用代替了对土地这个人类世世代代共同的永久的财产,即他们不能出让的生存条件和再生产条件所进行的自觉的合理的经营。在小所有制的场合,发生这种情况是由于缺乏应用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手段和科学。在大所有制场合,却是由于这些手段被用来尽快增加租地农场主和土地所有者的财富”[49]。在小土地所有制条件下,人口的大多数生活在农村,占统治地位的是分散的、孤立的劳动,而不是社会的劳动,因而财富和再生产的发展,无论是再生产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发展都是不可能的,因而不可能对土地进行合理耕种和可持续利用,不具备合理耕作的条件,这也表现为对土地自然力的破坏,但是破坏的程度显然比大土地所有制模式下轻。而大土地所有制使农业人口不断减少,与之对立的是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和工业人口,“由此产生了各种条件,这些条件在社会的以及由生活的自然规律所决定的物质变换的联系中造成了一个无法弥补的裂缝,于是造成地力浪费,并且这种浪费通过商业而远及国外”[50]。显然,马克思已经注意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土地自然力的巨大破坏和破坏的国际化趋势,这一预见不幸被当今的经济发展实践所证实。马克思最后分析指出:“如果说小土地所有制创造出了一个半处于社会之外未开化的阶级,它兼有原始社会形式的一切粗野性和文明国家的一切贫困痛苦,那么,大土地所有制则在劳动力的天然能力借以逃身的最后领域,在劳动力作为更新民族生活力的后备力量借以积蓄的最后领域,即在农村本身中,破坏了劳动力。大工业和按工业方式经营的大农业共同发生作用。如果说它们原来的区别在于,前者更多地滥用和破坏劳动力,即人类的自然力,而后者更直接地滥用和破坏土地的自然力,那么,在以后的发展进程中,二者会携手并进,因为产业制度在农村也使劳动者精力衰竭,而工业和商业则为农业提供使土地日益贫瘠各种手段。”[51]

遗憾的是,马克思没有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讨论工业化、城市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其他自然力的破坏性,以至于现代人对他本人产生了诸多误解,其实马克思还是以土地自然力为例为后来人敲响了警钟。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自然力思想非常丰富,回到马克思的方法论去深刻理解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自然力的征服其实是指人类可利用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多,利用的方式越来越多,而不是人类对整个自然力的征服,不是指人类可以凌驾于自然之上,不是可以任意调节和控制自然的运行。既然是自然力,也就是自然发生的力量,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这些规律有些已被人类认识到,并把握了这种运动规律从而能为我所用,大量的自然力运动规律是人类还没有认识到的。如果人类已经穷尽了自然力运动的一切规律,那么也就不会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世界性环境危机开始,世界各国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艰难探索,或者说今天我们面对的一切环境问题根本就不会发生。但是,今天的人类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来自自然力运动的压力,人类不应该再那么自负,对自然力保持必要的尊重和敬畏,赋予自然力以人格化的权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类所理解的自然力运动规律实际上非常肤浅,征服自然力、控制自然力等这类不符合客观规律的谬论,只会使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在环境危机、生态危机、资源危机、气候危机,说到底是人类在生存危机的泥沼中越陷越深而不能自拔。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原载《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6期)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66页。

[2]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43—444页。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93页。

[4]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07—208页。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52页。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14—515页。

[7]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44页。

[8] 同上书,第587—588页。

[9]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86页。

[10] 同上书,第443—444页。

[11] 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94页。

[12]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43页。

[13]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08页。

[1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7页。

[1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69—570页。

[16] 同上书,第513页。

[1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8—39页。

[1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17页。

[19]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6页。

[2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8页。

[21]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3页。

[2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40页。

[2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53页。

[24]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07—208页。

[2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0页。

[26]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28页。

[2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69页。

[28]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曾经辛辣地批判过蒲鲁东的下述论点——“最初,普罗米修斯从自然的怀抱中走出来,感到生活在一种愉快的悠闲中……于是,普罗米修斯就开始劳动,从第一天(第二次创世的第一天)起,他的产品,即他的财富,他的幸福等于十。第二天普罗米修斯实行分工,他的产品增加到一百。从第三天起,普罗米修斯每天发明机器,发现物体的新的效用,新的自然力……他的劳动活动步步进展,他的生产数字也就随着上升,这表明他的幸福也在增进。最后,因为对他来说消费就是生产,因此每天的消费只是消耗前一天的产品,它还为第二天留下剩余产品。”对此,马克思讽刺地说:“蒲鲁东先生的这个普罗米修斯真是怪物!他无论在逻辑上或政治经济学上都是软弱无力的。如果普罗米修斯只是教训我们说:分工、使用机器以及利用自然力和科学的力量可以增加人的生产力,并且能比孤立的劳动提供剩余产品,那末这位新的普罗米修斯的不幸就是出世太晚。”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34页。马克思这里批判蒲鲁东先生的观点在于提醒大家,自然力转化为生产力是有条件的,不能不顾条件一味强调自然力可以增加人的生产力。蒲鲁东正是忽视了这个条件。

[29]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43页。

[30] 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94页。

[31]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84—585页。

[32] 同上书,第586页。

[33] 同上。

[34]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86页。

[35] 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32页。

[36]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88页。

[37] 同上书,第588—589页。

[38]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26页。

[39] 同上。

[40] 同上书,第727页。

[41] 同上。

[42] 同上。

[43]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24页。

[44] 同上书,第724—725页。

[45] 同上书,第726页。

[46]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29页。

[47] 同上书,第874页。

[48] 同上书,第728页。

[49]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18页。

[50] 同上书,第919页。

[51] 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