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政治经济学的学派化
《辞海》中对“学派”一词解释为:“一门学问中由于学说师承不同而形成的派别。”这种定义的学派是传统的“师承性学派”。学派还可以指以某一地域、国家、民族、文明、社会或某一问题为研究对象,而形成具有特色的学术群体。这种现代性的学术群体,同样可称为“学派”。在西方经济学界中,有芝加哥学派、奥地利学派、剑桥学派等以地域命名的学派,有重农学派、货币主义学派、供应学派、产权学派等以概念或主题命名的学派,也有凯恩斯主义学派、后凯恩斯主义学派等以某一重要理论创始人命名的学派。以这三种不同形式命名的经济学学派的形成和发展,除了某些是与对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关之外,主要还是与资本主义国家中阶级的分层及其利益的分层有关,如有的学派主要维护的是大地主阶级的利益,有的学派主要维护的是小资产阶级的利益,有的学派侧重维护的是产业资本阶级的利益,有的学派侧重维护的是金融资本阶级的利益,有的学派主张资产阶级的经济改良主义,有的学派主张维护大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等等。随着各自所维护的阶级和阶层在社会和统治集团内部地位的升降,这些学派的学术影响力也相应地升降。
与资产阶级经济学学派的形成和发展不同,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学派化,不是为了代表劳动阶级不同阶层的利益,而是都应站在劳动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整体立场,都应遵循马克思经济学的方法论和理论精神,都应尽可能地全面系统地掌握实际经济情况,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理论及其应用进行深入探讨,并由于认识上的不同或不能完全做到“三个都应”而形成各自的学术流派。
实际上,随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日益深入,政治经济学的学派化,将是未来的一个主要方向。这是因为,马克思发现的唯物史观和改造旧哲学形成的唯物辩证法,第一次打开了人们科学地认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大门,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涉及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许多学科,而且这些学科之间还有丰富的交叉内容,单凭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的努力要全面研究马克思主义并将其应用于各个学科是做不到的,形成学派势在必行。
学术自由、繁荣和质量的标志之一是学派化,其益处,一是可以集中研究主题,避免泛泛而谈和不够深入的缺点,体现研究成果的特色,形成具有深度的学术积累;二是可以在不同学派中形成争鸣,增强政治经济学的辨别力和旺盛力,形成有学术渊源的思想发展史;三是可以通过学派的传承和壮大,凝聚有特色的研究群体,形成研究合力。在日本政治经济学界,劳农派、宇野派、新古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派、演化经济学派等都颇有影响。目前,国内政治经济学研究领域已开始形成一些影响程度不同的学派,如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上海财经大学为研究基地的新马克思经济学综合学派(或称海派经济学)等。有些人以为形成学派很简单,其实,学派化对学者尤其是学派的学术带头人的要求会更高。学派要能站得住脚,就要求学者在经济学方法、理论和政策研究上与别人有科学价值的重要区别,但又不能像许多西方主流学派那样,只是把某一方法、理论或政策加以极端化和片面化,呈现极端成派的不良学术格局和倾向。如产权学派只认定产权这一因素最重要,货币学派只认定货币政策最重要,供给学派只认定供给最重要,从而缺乏辩证的系统分析思维,缺乏在一定条件下各种重要因素的地位相互转化的认知。另外,学派不是封闭性的宗派,其思想和人员均应呈现动态式的开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和发展,曾经与各种经济学思潮和流派进行互动、批评和反批评。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学派化不应当宗派化和极端化,而应当促进思想解放、互相借鉴和正常的学术批评,形成合乎学术规范的争鸣局面。
(原载《学术月刊》2011年第7期)
[1] 详见程恩富、何干强《论推进中国经济学现代化的学术原则》,《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4期。
[2] 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4页。
[3] [美]肯尼思·梅(K.May):《价值和价格:对温德尼茨解法的一个注释》,《经济学杂志》1948年第6期。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7页。
[5]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4页。
[6] 余斌:《经济学的童话》,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