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空间的生产实践: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以理论建构为导向展开实证研究,是本书研究的基本原则。本书将本着定量和定性并重的研究策略,综合多学科视角,对微博空间生产逻辑和运行机制加以全方位的解读与分析,并展开有现实针对性的对策研究。其研究意义在于:在学理层面,借助相应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推进微博研究的理论体系建设;在实践层面,以解决微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为导向,使研究成果对于提高特定主体对微博发展现状、困境及可能性出路等问题的认识水平有实质性的帮助。

1.2.1 理论意义

20世纪中后期以来,西方学术界掀起了一股跨学科研究的热潮,并开始出现了各种研究“转向”,较有代表性的有“文化转向”、“语言转向”、“身体转向”和“空间转向”等。在所有这些转向中,“空间”研究的华丽转身异常引人注目。菲利普·韦格纳甚至认为,“空间”、“场所”和“文化地理学”等问题已经成为正在出现的跨学科格局的中心。[5]在韦格纳罗列的对空间研究做出杰出贡献的学者中,既有社会理论家、社会学家、哲学家,也有历史学家、人类学家、地理学家、文化批判学者等。这充分说明,空间问题已经开始成为西方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议题。

将“空间”视角引入微博研究,其突出的理论意义在于三个方面。

①打破学科壁垒,对微博展开全景透视和解读分析,拓展微博研究的理论体系。如前所述,微博作为集技术系统、身心系统和社会系统于一身的“总体性关系系统”,具有复杂的结构和关系特征,涉及传播学、社会学、文化研究、政治学、伦理学等诸多学科领域的命题,任何单一学科视角的研究都有可能造成研究偏差。而作为跨学科研究的典范,当代社会思潮“空间转型”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方法论体系。比如,列斐伏尔在整合传统空间学说的基础上,对空间类型问题展开的探索;布迪厄提出的空间实践逻辑、关系论的思维方式等,对于从多学科视角系统把握微博空间,都有极为重要的启发意义。基于空间研究的方法论体系,本书对空间的研究,将以理论建构为导向的实证研究为主旨,通过变量分析、关系分析、机理体系分析的阐释框架,构建基础性的微博动态理论体系。

②在微博空间研究的基础上,拓宽空间研究的视野和取向。微博空间是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催生的虚拟空间的进化产物。由于具备技术集成、覆盖人群广、影响力深远等特征,微博空间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虚拟空间的“浓缩”,它在说明虚拟空间的结构、性状特征以及机理体系等方面均具有较高的代表性。更为重要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空间研究,均是面向现实社会空间展开的。比如,城市化空间的社会生产对资本主义的工业化和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巨大推动力量;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和全球范围内空间的不均衡发展对于资本主义的生存所具有的重要性;以及时空压缩背景下全球化的同质性和空间的多样化发展,等等。[6]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化和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在这个过程中,虚拟空间开始出现。虽然虚拟空间与现实社会空间相比,并非一个主导性的空间,但不可否认的是,虚拟空间的运作逻辑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对现实社会空间具有一定的支配性,微博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和冲击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因此,作为一个未来走向的实践空间,虚拟空间是通过什么样的路径支配现实社会的?它具有什么样的社会价值底蕴?甚至在其基础上所反思与重构的空间学说将是怎样的?对这些问题的回应,无疑是空间学说理想蓝图的题中应有之义。从这个意义来讲,对微博空间的研究,对于弥补现有的空间学说将有重大的理论价值。

③研究成果或可完善和修正已有的理论学说。本书对微博空间的研究,除了可能对已有的空间学说有所补充和发展之外,对于传播学、社会学、文化研究、政治学、伦理学等诸多学科领域的命题,也有可能起到发展或修正的作用。众所周知,现有的学科理论,大多数是以现实社会现象为其立论基础,以现实时空为其阐释对象。但是,在技术媒体支撑的虚拟空间中,人与人的交往和互动以“跨时空”、“匿名”为其主要方式,这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许多学科理论或经典学说的立论基础或前提条件已被“抽空”。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理论和学说是否仍然具有解释力呢?就此而言,通过对微博空间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或将有可能对已有的相关理论进行检验并完善修正,也是本书研究的重要取向之一。

1.2.2 现实价值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变革突飞猛进、微博热潮方兴未艾的时空背景下,本研究对微博空间所展开的实证研究,将以解决微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突出问题为导向,努力使研究成果成为特定主体的“知识读本”和行动指南。

微博是什么?微博作为技术系统、身心系统和社会系统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总体性关系系统”,具有哪些结构性要素?这些结构性要素是遵循怎样的逻辑体系运转的?不同人群在这个系统结构中所处的位置怎样?为什么微博对于某一群体而言,是汇集社会资本的重要利器,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又发挥不了丝毫作用?诸如此类的问题,相信对于绝大多数微博使用主体而言,并不会过多地深究。本书的实证研究,将首先从变量分析入手,对各变量在“总体性关系系统”中的功能、特征展开具体的分析,这对于特定主体提高微博认知水平将有一定的参照价值。

如前所述,微博所迸发出来的强大能量,对社会生活各领域造成了强有力的冲击和影响。其中既有建设性的力量,也不乏破坏的因素。那么,微博蕴含的能量究竟有多大?对于不同社会生活领域而言,这种能量是否有差异?能量的差异与空间主体“微博行动”之间是否相关?不同情境下不同主体应如何展开“微博行动”?本书坚信,实证研究所获取的经验资料,以及对经验资料的系统剖析,将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特定主体避免盲目跟风,更加准确、客观地评估微博在社会各主要领域的影响力,有针对性地运用微博,或正确对待和解决由微博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