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晓燕的著作《科学乌托邦主义的建构与解构》即将付梓出版,来函索序,勾起许多往事的回忆和理念的省思。
晓燕大学专修英语,硕士改读哲学专业。后考入我的门下攻读博士,入学不久即希望把博士论文的选题方向定下来。我建议她不要着急,多看些书寻找自己的兴趣点。有一次,我们谈到人大科学技术哲学专业某年的博士生入学考试,专业课曾经以“科学乌托邦”为考题,她表示很感兴趣,我鼓励她不妨查找些资料以作进一步的了解。由于国内关于乌托邦的研究主要从政治乌托邦的角度切入,关于科学乌托邦则很少直接相关的研究成果,所以有两年时间,晓燕经常往返于国图与人大之间,借阅和复印了大量外文文献,积累了丰富的研究资料。我们多次讨论之后,一致认为此题可做,将“科学乌托邦的建构与解构”确立为博士论文的研究方向。
后来,晓燕认为科学乌托邦主要侧重于文学艺术形式的理想描摹,科学乌托邦主义才是一种影响深远的社会思潮,思虑再三,最后把博士论文题定为《科学乌托邦主义的建构与解构》。在撰写博士论文期间,晓燕发现,大量的外文资料都是围绕着乌托邦文学、科幻小说和电影来阐述的。应该如何安置这些内容和把握它们的权重呢?这促使她把乌托邦的设计与乌托邦的思想发展结合起来,并贯穿于整个论文当中。博士论文初稿完成时已有二十万字,内容丰富,语言生动,颇有思想深度。但晓燕没有满足,不断修改。例如,最后她在每一章末尾都增加了一节,对科学乌托邦主义在崛起、涌动、困惑和超越的历程中的角色与功能变化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对科学乌托邦主义的理论实质、对其建构与解构之旅给人类提供的思想启示,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科学乌托邦主义在近代崛起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中世纪的封建王权与教权相勾结垄断了西方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资本主义的兴起呼唤知识、理性、人文与世俗生活,科学乌托邦主义是在批判和否定基础之上的理想超越和观念建构,它应时代之所需,提出了科学发展与人类未来的关系问题,展现出积极能动的理念品质。历史验证了科学技术与科技理性形塑人类文明的强大力量,也验证了科学乌托邦主义的思想合理性与进步性。然而,曾经具有先进性与合理性的思想与事物,如果不根据时代和情境的变化而求新思变,最终都会丧失其存在的合理性而成为历史的绊脚石。20世纪下半叶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促使我们反思科学乌托邦主义的合理性,反思科学与人类未来的关系,反思人类发展的伦理目标。
尽管20世纪下半叶兴起的科技批判思潮对科技理性与现代文明之弊大加鞭挞,乐观主义的科技乌托邦思想也显现出黯淡的迹象,但同时我们看到,加强科学与政治之间的协调,保证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是一个令思想家和改革者无法回避的问题。晓燕的著作《科学乌托邦主义的建构与解构》,通过回顾和分析科学乌托邦主义的建构与解构之路,积极返观现实,省思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历史性问题;它提醒我们既不要沉迷于乌托邦的思想实验和精神狂欢,又不要耽溺于某种思想或主义的“暴虐”。重要的是努力超越科学乌托邦主义与科学敌托邦主义的二元对立,在对科学技术合理定位的基础上谋求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统一。
刘大椿
2012年春于人民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