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语言与生活的诗意
写作有两种激活方式:一是自我重新认识,二是批判性深阅读。这是写作输入的两种方式。大量的有效的深阅读,是输入而让我们有“货”——不是所有的“货”都是个人能生产出来的。
中国古代有个秀才,一天他跟他的太太发生了争执:到底是生孩子难,还是写文章难。太太说,生孩子难,十月怀胎、一朝分娩,非常辛苦。秀才说,还是写文章难,生孩子你至少肚里还有货,肚里没货怎么写啊?
每个人肚里都有货,有香的,有臭的,有好的,有坏的。从写作角度来讲,哪些是我们的货,自己到底有没有货,需要我们去思考。
写作课的目标不是培养职业作家,而是提升写作能力。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写作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读国际课程IB或A-level,今后申请国外的大学,要写申请书,这时,写作能力就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找机构代写或请机构润色另当别论,那是要另外花大价钱的。如果自己有足够的写作能力,在写申请书时体现出诚恳、渊博、优雅、可信、动人的品质,更容易打动招生官。
我听过很多国外名校招生官来华做的讲座,他们都比较看重一个人的自我激发潜力和自我表达能力。
假设你向哈佛大学提交申请,但肚里“没货”,想来想去只憋出三句话:哈佛是好大学;我是好学生;你好我好大家好。你们觉得哈佛会招你吗?碰到一个发疯的招生官才有可能。
写作有两种激活方式:一是自我重新认识,二是批判性深阅读。这是写作输入的两种方式。大量的有效的深阅读,是输入而让我们有“货”——不是所有的“货”都是个人能生产出来的。
人类文明发展至今历时很短,但即便短短五千年文明,人类仍然积累了海量的知识。这些知识,以文字书写、印刷、传播、存储等方式,一代代人继承下来。继承的方式是学习和激活,再学习,再创造。人类知识的增殖通过再创造实现,这是优于其他哺乳动物的关键能力。
在人类文明传播与发展过程中,阅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的生命很短暂,不可能亲历一切事情,不可能每个人都要像神农氏那样尝百草。人类之所以有超越其他灵长类的辉煌文明,是因为人类有文字记载,有文明的传递,有知识的不断丰富,一代代人可以通过学习缩短自我探索的过程,加速文明的增殖。而这些都是通过有效的表达和写作而传递下来的。
写作的重要性在于:文明的传递依靠写作。
同学们都是二十一世纪的学生,伴随着互联网而诞生,你们将会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人类世界,并参与定义和重塑这个新世界。今后肯定有人会成为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你们这么聪明,机遇这么好,一定会成为新一代的领军人物。
叶开老师不是赠送你《如来神掌》的秘籍,而是说明这样一个道理:知识需要表达出来,需要写下来。如,青年大师爱因斯坦需要把他对光(速)的思考表达出来,写成论文,提出“相对论”。
如果你一句话不写,你“述而不作”,自言自语自己玩,百年高寿后带着一肚子知识飞仙了,那么,这部分知识(可能非常重要)在你这里就断掉了。在你这里断掉一部分知识并不一定会导致人类就此毁灭,但意味着前人、今人,你的老师、朋友为你而整合成的卓越知识,到你这里化为了泡影,浪费了巨大的自然资源和文明资源。我们说,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要耗费一长列火车的食品,更何况还要消耗各种化石能源和人力资源呢。所以,你们每一个人的知识,每一个人的思考,都是最宝贵的,都要通过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而表达出来,为文明传递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流的科学大师、文学大师、艺术大师,最终都会对他的观点、他的人生有一个总结。
写作,是人类最宝贵的能力,并由此形成最宝贵的文明财富。
第一节 写作的内容
上节课,我和大家一起做了“自动写作”训练。听反馈,大家都觉得挺有意思,还想继续“自动写作”。
为什么要做“自动写作”训练呢?“自动写作”的一个基本目标,是释放压在我们脑袋上的种种陈规陋习,打破成长过程中强行套在我们身上的桎梏。这种对活性生命的“封印”,使得本来天真活泼好动、喜欢胡思乱想的小孩子,经过若干年的“这不许那不准”的教育之后,就变成了一个缺乏信心,不知道写作有什么意义,什么也不敢想,什么也不敢做的初中生了——可以说,孙悟空就是这样一个初中生,脑袋套着紧箍咒,天天被迫做作业,稍有一点不遵守课堂纪律,就被唐僧老师念紧箍咒,而痛苦得头痛欲裂,死去活来。
一个学生学习到最后,唯一懂得的是:这个不能写,那个不能写。
我希望在“自动写作”的时候,你们能打破“不能写”的限制,打破这个紧箍咒。
一、你经历的一切成为写作内容
上次我们请了两位同学读自己乱写的片段,有位女同学到某个句段,脑袋卡壳了,“一、二、三、四……”一共数出了二十只蚂蚁。有句俗话“竹筒倒豆子”,筒里没豆子怎么倒?只能倒空气了。
写作的内容,可能是人生经历的再述。你经历的一切,都会成为你写作的内容。
这个很重要。很多大作家,在他们开始写作时,就是“自传式写作”。
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童年·少年·青年》三部曲,开头第一章“教师”,第二章“妈妈”,第三章“爸爸”,第四章“苦行僧”,这就是他自我记忆的再现。
法国大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共七卷,就是他自己所经历的世界的再现。我特别喜欢那个开头,真是很有魔性: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是早早就躺下了。有时候,蜡烛才吹灭,我的眼皮儿随即合上,都来不及咕哝一句:“我要睡着了。”半小时之后,我才想到应该睡觉;这一想,我反倒清醒过来。我打算把自以为还捏在手里的书放好,吹灭灯火。……我不知道那时几点钟了;我听到火车鸣笛的声音,忽远忽近,就像林中鸟儿的啭鸣,标明距离的远近。
我读过很多遍。很简单,但是有魔性的开头——有远有近,有明有暗,有动有静,有虚有实。
我是中国的乡村孩子,小时候生活很贫穷,我点着煤油灯度过小学岁月。我还没有书可读,但是,我的经验都被普鲁斯特的叙事带动了,产生了经验共鸣——我与普鲁斯特的共鸣点在“火车鸣笛的声音,忽远忽近”。
我小时候生活在一个极小的圩镇里,只有十几户人家,极其荒僻,但在铁路中途站边,深更半夜,可能会有一趟火车快速经过,穿过梦的两端。你还来不及好好回想,还捉摸不到那种具体感,整个世界又沉寂下来,完全没有了声响。
也不是一点声音都没有,偶尔会有青蛙在遥远的水田那边,叫几声,让夜晚显得更加寂静。
我的人生经验被《追忆似水年华》激活,产生了回响,我一直在反复回忆自己少年时代的火车,声响,形态,飞驰,梦中,这成为写作中源源不断的源泉之一。
这就是好的经验叙事,你的一切人生经历,都有成为写作材料的潜质,你只是没有信心而已。
等会儿我们还会有训练,但这次是有限定范围的写作训练。你们可以胡思乱想,但要在十分钟之内完成,不能越过限定,而且要有文章的格式。不过,用不着考虑一个特别牛的开头,不用设计一个特别棒的结尾,也不用绞尽脑汁想出多么丰富的情节。毕竟只是一个训练。
我给大家一个标准的开头,两个字,每个人都从这两个字开始写:“树懒”。
我们先看一个关于“树懒”的视频,花十分钟。要强调的是,第二次训练跟第一次有所不同,上次可以一只蚂蚁、两只蚂蚁,就一直这样写下去,但这次不行。这次训练,不能超出树懒的内容,树懒写成河马是不行的,但是可以比喻成河马。
(现场播放《疯狂动物城》视频片段)
现在,从第一个词“树懒”开始写起,如“树懒趴在一张办公桌,两眼睁得大大的……”只是一个举例,你们不要用我这个开头,也不要被我误导。
(十分钟训练时间到)
刚才我突然想起来我也该写一下,与“民”同乐,于是我就写了。大家先听一下我写的,希望等会儿你们再读读自己的。
树懒等在那里很久了,他一直在思考着,什么时候狐狸尼克能带一个好玩的人过来再玩一把慢生活。你没有看错,这里是闪电Flash先生开办的一家现代心理诊所,推崇慢生活,要让所有的动物们重新思考动物一生的意义。第一个病人就是狐狸尼克。好吧,Flash先生原来是树懒家族的快枪手,他在动物城里曾是顶尖的警察。他驾驶汽车的技术出神入化,“闪电”之号不是浪得虚名,直到有一次在动物城中心缉捕罪犯犀牛的时候,汽车闯入了一个大集市。从兔子警察身上,树懒依稀看到了当年的自己。那时候,他走入汽车管理中心也是这样匆匆忙忙,而车牌号只不过是一个心理治疗的手段。
这是我写的,看句式和表达习惯还是比较传统,没办法。同学们脑洞会很大,会有其他的写法。
哪位同学可以读一下?
吴宇琛同学:
他不适合太缓慢的生活。面对兔子警察的急切,他并没有太大的反应。在自然界中树懒缓慢而悠闲却面临灭绝,证明他们并没有太多的价值。要不是拥有太多的营养价值和观赏价值,他们早已经灭绝了。我在想我会是这样的人吗?大概不会吧。太慢的生活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的,这样的生活方式固然有其优点和可取之处,但很明显其优点中不包含观察世界这一项。随着人口的逐渐增多,慢节奏生活已经快要面临淘汰,不,应该是大幅度减少。快节奏生活一定会需要极多的慢节奏生活,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关于树懒这种动物会不会淘汰,我相信会的。有研究证明,动物会,植物则相反……
这篇文章很完整,已经探讨到了人类生活的快与慢,还有动物保护等等。可见吴宇琛同学的思维是比较缜密的,不像我这么形象思维。
金典同学:
树懒几乎被人们以行动缓慢的印象而认识,而事实也基本如此。这个物种大部分时间在树上生活,以某一种特殊的树叶为食。显而易见,树叶并不能提供更好的能量,因而树懒便尽可能减少他们的生命活动,包括新陈代谢、心跳等,当然也包括行动速度。他们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悬在树干上,在睡眠中度过,除了进食。他们也不喝水,所有水分来源于树叶。像《疯狂动物城》中那样使用树懒作为雇员这是不可能的,如果你要树懒工作一整天甚至仅仅是坐着,他也会很快过劳死。虽然我并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仅仅是因为它上映之后果壳网上不停地有人在问兔子和狐狸能不能在一起这种愚蠢的问题……
这位同学知识这么丰富,对树懒的习性有很好的了解。特别有意思的一点是,同学们都受过议论文和记叙文的很好训练。同学们有没有脱离对树懒本身的认识,而把它设定为虚构人物来进行写作的?
牟子月同学:
树懒是一种行动缓慢的动物。《疯狂动物城》这部电影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动物就是树懒闪电(Flash)。无论是他拿起或者放下物品的动作,还是尼克给他讲笑话时的笑声,都能戳中大家的笑点。树懒还会讲笑话给他的同类听,这种行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十分常见。网友说《疯狂动物城》的编剧把动物城变成为一个小社会,树懒就很好地扮演了自己在动物城里的角色,很多行为就是拟人化。影片结束时,兔子警官和狐狸尼克看到有人驾车超速,谁知打开车门竟发现原来是树懒,狐狸说没想到你开车开得这么快,动作却又这么慢。
我在想也许是因为树懒开车时被洪荒之力附身了吧。树懒的名字叫作闪电,这就暗示着他做事会风驰电掣……
这个角度也很有意思。我看过一个解释,说树懒开车这么快,是因为他把油门踩下去以后,再去踩刹车会比较慢,所以他开车开得飞快。
我们这个训练,主要是发散式的,不管是谈他的动物本能,还是从他反映出自己对社会的观察。树懒,勾起了我的伤心事。两三年前,我去办车牌,在一个车管所,我就看到了一堆“树懒”。其实,办个车牌很方便。我已经拍好了牌照,购置税也交了,按我的想法,就应该是像兔子所说的那样,你帮我把车牌钉上就可以了。事实并不是这样,当我到了那里,我就陷入了一连串极其缓慢的动作中。这是我作为一个成年人,在机构里碰到的某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个人经验,有共鸣。现在有很多人把“Flash先生”做成了头像,做成了DJ版的各种各样的音乐。
今天我们在看树懒这个设定的时候,这个非常缓慢的镜头里面,有三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一个是兔子警官,一个是狐狸尼克,一个是树懒。三个人物有三种截然不同的性格,在这样的一个场面里构成了一个铁三角的关系。这是我们今后在讲到人物设定的时候,非常重要的一点。
大家在做第一个作业的时候,也就是《昆仑奴》的延展性的写作时,有不少同学在人物定位上还可以改进。比方有个同学他的设定特别棒,他设定磨勒是魔界之主,红绡是日月之神,他们是正邪不两立的两大教主,可是他们相爱了。这个创意很棒,但是这个设定有很多缺陷没有被考虑到。当我们在做人物设定的时候,要考虑今后的命运走向合不合理。
比方说,红绡,也就是日月之神,后来她死掉了。日月之神是管什么的?她死掉的话,日月会不会失去天体运行的秩序?或者说有没有助手代为维护天界和平呢?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是需要考虑周全以后再进行设定的。如果没有留好后手,日月之神死后,魔界和仙界双方之间的力量就不均衡了。不均衡以后,如何处理今后的延展性的命运,这就非常重要。
我还看到有一位同学把崔生改名叫作张三,是个律师。我看了这篇文章之后,觉得故事设定得非常棒,但是名字取得不讲究。如果我们进行虚构类写作,取名字就要斟酌再斟酌。名字的气质确定了作品的走向。如果你讲张三,读者立刻就会想到张三李四,就会破坏对人物的原有设定,所以起名字要有一定的讲究。哪怕叫作“张生”呢?
今天给定的素材是不需要你们取名字的,要求大家自由地写。刚才我们三位同学,都是理科生特质比较明显。今天我们不管文科还是理科,做训练主要是为了发展一些思考的延展性。
二、阅读构成表达
我们刚才讲过,你人生中经历的一切,都可以成为写作的内容。
你的阅读,就构成了你的表达。
刚才的三位同学知识都很丰富,这就构成了输出。如果你们将来想做生物学家、心理学家或者化学家,可以顺着你们的知识继续深入地摸下去,延展性地做深阅读,把相关的书、相关的材料都找来阅读。这样,你可能会相较于你的同学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需要你大大地深挖。比方说,动物学方面,你需要知道相应的知识及其相关的变化,甚至可能涉及生物工程,多方面慢慢地积累你的知识,形成你独特的知识结构。
这个独特的知识结构,是你今后写文章的更重要的支撑。
吴宇琛同学已经有了自己的逻辑结构,对于人生的态度已经形成体系,这样很好。
第二节 二度阐发
一、个人经验上升
个人经验上升到社会经验,上升到世界性经验,这就是一个升华。
刚才我们讲到快生活、慢生活,这是新时代的新认识。
你们是年轻的一代,才十几岁,你们可能无法忍受所谓的慢生活。也有可能,你早上起床的时候,你妈妈又会无法忍受你起床这么慢。
快和慢,就这样构成了人生的两个端点。这两端之间,不知道谁平衡得最好,可能是一直在调整。意识到哪个东西更适合你,你就向哪一方倾斜——这也是你思考的出发点,从写作上来讲,这种感受很重要,认真思考,是你的灵感之源,是你取得人生与学习平衡感的一个关键点。这涉及你的修炼,你人生的修为。这不是我能讲出来的,而是在座的同学今后在读书、工作、思考、研究中得来的。
有的同学就适合快生活,喜欢奔跑在路上,追公交、追地铁、追女生;当然也有一些同学可能会很慢。我自己的性格比较怪异,不紧不慢,有时候忽紧忽慢——比如今天,早上八点半起来,泡红茶,烤面包,涂奶酪,慢悠悠地,然后赶来上课,到学校时已经是十二点了。
树懒们的生活一般来说可能更慢,慢得如同静止,我们做不到的,那只是一种艺术态度。你的工作节奏、思考、人生态度,都根植于天性和社会磨炼,每一个人都不一样。
有些工作狂的人生是被设定的。
据说,惠而浦的总裁兼CEO惠特曼每天早上五点十五分起床,雷打不动,然后健身、吃早餐,到了六点十五分处理邮件,每天一刻不停地按照这个完整的时刻表运转。
这是一个大公司的顶层管理者的日常生活,一天工作十六到十八个小时,极快的节奏。
我做不到,感谢上天,我不是CEO。
所以,节奏的快与慢,有很多很多的学问。
二、对资料的再认识
上写作课不是空对空的,不是从空气中抓了一个氧气分子,然后开始胡思乱想。很多人对写作有误解,以为写作就是胡思乱想。这个世界上胡思乱想的人太多了,但是想过就想过了,没有形成写作,那就是毫无价值的胡思乱想。
之前我给了大家很多资料。上次是《昆仑奴》,今天给大家放了《疯狂动物城》。我们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面对着资料,发生着自己的思考。
对这些材料,每个人的认识都是不同的,我们寻求的是个性化表达。
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天生不同,就算是每天吃饭睡觉都在一起跟双胞胎似的,但是一旦开始写作,哪怕是同一个题目,每个人(包括双胞胎)的写作,都是不同的。
其实你们想一想,这不正是写作最独特的地方吗?
只有写作,才能更有效地体现你的不同,你的个性。
在上这门课之前,同学们受过的训练可能有很大一部分是共性化的表达。
老师教我们什么样的作文能得高分,怎么样开头,怎么样结尾,有“套路”,“套路很深”。
今天我们暂时打破自己原有的认识,寻求差异化的表达。
我们现在要学会这样思考:面对同一个材料,根据你的人生经验、阅读经验,根据你们的背景,重新思考,形成你自己新的认识。
这是写作的开始。
比如我们读一本书,写一篇书评。大家去过豆瓣、知乎,常常会看到各种书评影评,这就是面对同一个材料,写出不同的感受。
三、资料的整合
如果不是写课堂作文,而是要求你写一篇论文,这就涉及资料整合的关键能力。
资料整合的能力非常重要,不然会涉嫌抄袭。抄袭是学术界的大忌。
资料整合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同类知识的大量获取。
比方说,我请大家写AlphaGo战胜了韩国顶级棋手这件事情,很多同学找了不少资料,从头到尾读下来,会发现很多资料只是背景知识,无法用到你的写作中。你的写作是一种“筛选”、过滤,大部分都被过滤掉了,剩下的可能是“金子”,被你找到,用在你的论文里,形成你的核心观点。
比如,现在基本的观点分成两派:1.人工智能可能伤害人类;2.人工智能仍在人类控制中。
如果有同学以前瞻性的角度来写,会觉得仅仅以AlphaGo战胜了人类顶级棋手这个事件来看问题,还不够,因为那是“过去”时。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是加倍的,甚至可能是“指数级”的,不能用固定的速度思维来看这个问题。人类可能三十万年来变化不大,脑容量没增大多少,在文明的进步上其实是依靠团体协作,依靠“虚构”能力,而战胜了其他对手。但是,人工智能所倚靠的生存根基跟人类不一样,硅基和碳基的基础也完全不一样。你看,电脑内存、硬盘的存储容量,CPU的计算速度,都是翻倍增长的。那个著名的、每隔两年左右CPU速度就会翻番的“摩尔定律”,现在还有效。但是,人类已经开始寻求新的突破,如计算能力远超现在这种电脑的量子计算机,已经在IBM等大公司中秘密设计,加拿大一家公司甚至号称可以进行商业运用了,一百多万美金一台的量子计算机,已经有了好几个客户,其中包括美国著名的橡树岭实验室。
你们看,一个小小的问题,任何一个类似的问题,都会牵扯出很多很多的内容。这就是人类知识的累积方式,它需要我们找到一根线的线头,把这些资料连起来。如何连成一个整体?就如同用手工棒针编织毛衣,一根线不断,然后编织成一件衣服。每个不同的人编织的毛衣是不同的,正如我们写出的文章不同。
资料要被充分阅读、思考、消化,然后成为自己写作前的“营养”。宁可少写些文章,而要在一篇文章的写作过程中多看资料,多思考,反复思考,尽量完善这篇文章。但是,有的同学是找了资料直接粘贴的,这可能叫“粘贴写作法”,对我这样的资深老师来说,一看就知道,语言感觉不对。这样的写作态度非常不好,一定不要“粘贴”,尤其不要连“超链接”都在上面,这样做太低级了,不仅浪费你的精力,也浪费你的脑浆,同时,也给老师一种很不好的印象。
二是消化融合。
这就要求对资料要充分掌握。比如,有些同学只看了两三篇报道就开始写作。一看文章,就是消化得不好,看得出是别人的知识。还有同学写到深思公司(DeepMind)被收购等,已经进一步了,但还没有完全消化,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考。
我要求大家把这样的资料再整合、再思考,要想到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甚至可能是颠覆性的改变。比如,我讲到的当代科学技术的“指数级”增长的问题,人工智能不是按照我们思维惯性想的那样,慢慢运行,可以用简单的数学计算得出它的进步时间和速度。不是的,人工智能的升级是加速度,是惊人的加速。从1997年IBM公司的大型计算机“深蓝”战胜国际象棋高手卡斯帕罗夫之后,计算机的硬件提升速度达到了从前难以想象的程度。现在一个手机的运算速度,都可能超过了“深蓝”,而我们普通的手提电脑的运算速度,已经远超“深蓝”了。
IBM公司一直努力开发的人工智能“沃森”,如今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来说的“超级智慧”了。它对资料的识读和分析能力远超人类,现在把“沃森”运用在医疗上,它几秒钟释读各种相关病症的能力,超过人类医生好几年,甚至十几年。这将会是人类医疗史上第一个巨大的飞跃。有专家认为,随着“沃森”这样的人工智能的不断完善,今后十年内,律师、股票分析师、医生等,将成为最早面临失业危险的群体。
这些内容,还可以继续思考下去。
写作,就是思考。
第三节 经典再现
同学们有没有看过《神探夏洛克》?我们一起来看看很多人都喜欢的“卷福”吧。
(播放《神探夏洛克:可恶的新娘》片段)
这是2016年公映的影片,叫《可恶的新娘》。
为什么要看这个片段?我想表达的意思是:“经典再现”是影视创作的一个重要手段。很多新的影片都是从过去几十年前甚至几百年前的经典作品中改编而成的。
但是,改编的影片,不再是原来那个经典了。
我们也看过大热的魔幻电影《捉妖记》,看过热门的动画影片《西游记之大圣归来》。
中国传统“四大”经典名著中,《西游记》最近二十几年特别热,各种影视改编版本很多,远远超过“四大名著”中的其他三部。为什么会这样呢?一种可能是,《西游记》里所蕴含的那些非现实的、超乎人类经验的经验,跟我们今天的魔幻现实对照,人们发现这两者之间有更多可以彼此激发的因素。《西游记》以其可开挖潜力,可能会得到越来越多的艺术家的青睐,所以,从《大话西游》到《西游降魔篇》到《西游伏妖篇》,周星驰深深地进入了《西游记》的世界,从中,也获益甚多。不过,《西游伏妖篇》我觉得不太好,恶搞过头了,似乎差了一点点拿捏。2017年,又有一部新电影《悟空传》。
我们看的是《神探夏洛克》电影版的宣传片,它的电视系列剧已经拍到第四季。《神探夏洛克》改编自英国著名侦探小说家柯南·道尔先生的名作《福尔摩斯探案集》,是这个经典故事的再现,“贝克街221B”的现代版。
在现代版里,“卷福”重新演绎了一个极其特别的高智商私家侦探。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黑白的老版本,或者小罗伯特·唐尼演的《大福》——就是《大侦探福尔摩斯》?
“卷福”这位新的、脸很长的演员,把我们对“夏洛克”的认知强化了。比如他的敏捷动作,他对一些案件的判断,他的急剧语速,他分析问题的疯狂思路,配合着电影剪辑的速度,显得与众不同。强化到什么程度呢?就像《疯狂动物城》里的兔子一样,让电影节奏大大地加快了。
另一个得到特别强化的特质,是夏洛克疯狂地鄙视低IQ的人群。他大概只留半只眼看华生,两只眼看他有点别扭,觉得不值得。好在新版的、从阿富汗战场回来的华生不像原著那么笨,而是改成了“双煞”风格,他也是很敏捷、很机智的,还爱在博客上写文章,不断地谈到自己和夏洛克,追随的读者很多——扮演华生的这位演员叫马丁·弗瑞曼,在英国也是非常有名,演过《霍比特人》的比尔博·巴金斯等。
“经典的再现”是当下文化中的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有些重要的经典,会反复地被拍。
我们也可以拿金庸先生的武侠名作《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笑傲江湖》《天龙八部》等举例。
金庸先生的重要作品,可能都被改编过三次以上。
我看了2013版的《笑傲江湖》之后,曾经到上海电视台做过一次嘉宾访谈。有一位专门研究金庸先生的老师在谈话中表达了很大的愤怒。他说,金庸先生的作品怎么能改成这样呢?完全不能接受。
我可能比较“先进”一点,觉得还能接受。令狐冲和东方不败关系暧昧有什么不能接受?尤其是霍建华和陈乔恩这对台湾演员的搭配,让我觉得,令狐冲和东方不败完全可以“在一起,在一起”的。
但是这部电视连续剧改编后,有些人物关系处理得不太好。
霍建华版令狐冲跟陈乔恩版东方不败相爱之后,连续剧的后续情节并没有留好“后路”,以致于等到袁姗姗版任盈盈出场,很多观众看了感到很生气——编导不知道把“任盈盈”放在哪里才合适了,她本来是正角,改编后反而变成了一个怪异的“第三者”。
这恰恰就是因为编剧、导演的重新设定不够合理,导致了袁姗姗版任盈盈的出场方式很尴尬。前面令狐冲与东方不败已经爱得死去活来了,任盈盈变成了第三者插足,这不是很怪异吗?
这个问题就大了。
因此,在改编原著时,一定要照顾好重要角色的分量分配。人物的分量一定要分配好,才不会导致失重。《神探夏洛克》中,华生和夏洛克两者之间的力量再分配,就做得非常巧妙。夏洛克在第一季里差点被出租车司机杀掉,百步穿杨的华生隔了两幢房、两层窗户,准确地把司机处理了。这是处理新华生的一个关键细节。
下面我们谈谈改编名著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人物重新设定
改编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当我们把东方不败变成了台湾的漂亮女生陈乔恩,大家都很喜欢,那么其他人怎么摆布?有没有考虑好?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改编得不太完美的版本。
《神探夏洛克》风靡全球,除了因为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这位演员长得比较特别以外,他本身演得也非常精彩。而且,整个故事重新分配了人物之间的重量比之后,福尔摩斯和华生这两个人物角色变得特别有意思。华生这个角色也被重新分配了任务,他所做的事情配得上华生这个角色定位,例如在紧要关头反而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此他配得上夏洛克这个好伙伴。一旦配不上,节奏就不对了。
现在的电影和电视的剪片节奏,每小时是350—400个镜头,过去只有100多个,速度是完全不同的。刚才播放的《神探夏洛克》花絮里,光是在他工作室这一个地方,很难看到超过一分钟机位不动的镜头。
我们中国的很多电影还是一个长镜头,机位始终不动,很呆滞。当然,电视和电影不一样。电视镜头就是来回正反打,你来一句,我来一句,尽量灌水,不断拖沓。
有个电视剧叫《女医明妃传》,很像韩剧《大长今》,服装也在模仿韩剧。感觉原创上,我们还需要努力,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有一种说法叫作,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是在今天再次认识历史,了解事件、人物、生产关系。文学也是如此,所有的经典作品,都是当代的再认识。
二、细节再挖掘
如果你热爱“四大名著”,只要你有心埋伏在网络里,就会发现有无数的红学家、业余侦探都在不断地发表自己的新见解。假设你喜欢《西游记》,你会发现论坛里关于《西游记》的话题不计其数,恨不得孙悟空身上有几根毫毛都有人研究。至于把大禹治水和孙悟空和七仙女和葫芦娃全都串联在一起,也是有的。
今天我们读经典,不要拘泥于原有的视角,可以用新的视角来重新思考。新的视角包括原著里没有写到的,如孙悟空在《西游记》里没有谈过恋爱,没有过女朋友,《大话西游》里就给他找了女朋友,而且是蓝洁瑛、莫文蔚和朱茵三大美女扮演的妖精和仙子。然后,故事就复杂了。你们懂的。
曾有一位记者采访我谈《西游记》的改编,六小龄童先生批判现有的改编,认为有些是胡编乱造,毁坏了原有的经典。这点我有不同的看法,经典就是用来再认识的。我不认为《大话西游》对《西游记》的再认识,就比六小龄童先生演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浅,甚至,我认为《大话西游》的这个认识可能更高明。
对此大家可以各持己见,恰恰是不同的认识,使经典更加丰富化、活性化。
第四节 语言的再创造
现在的专业写作和普通写作中,很少有人再强调语言的重要性。其实,语言是至关重要的,从写作的角度上讲是首要的。
我听过很多老师讲课中,会疯狂去发掘课文背后的内容,发现社会的、哲学的、人生的意义。短短一千多字的一篇散文,恨不得挖到作家祖宗八代上去。这是典型的过度阐释,把原文并没有的东西硬塞进去。
有哲学家说过,意义止于语言。语言背后的很多东西可能是你附加的。有一些再思考是很好,但一些意义可能完全是你强加上去的。
我们阅读的时候太喜欢挖背后的东西,就失去了很多乐趣。有时候我们看《笑傲江湖》《天龙八部》或《倚天屠龙记》,看着玩玩就可以了,看得感动,流下几滴俗泪。这样很好,有些东西不需要挖掘得特别深,适可而止。当然,你作为一个研究者,还可以进一步挖掘,那是另外一个问题。
什么叫止于语言和语言的再创造?这对我们今天的表达特别重要。
在上节课我讲到,我很讨厌不假思索地运用成语、俗语。语言的再创造,就是要运用特别能够表达我们思考内容的词语,来再现认识。
我们接下来要做一个简单的语言训练。
三个人一组:一个同学说时间地点,类似状语的用途;一个同学想人物;另外一个想一个动词。
现在就开始。随便想,想得越怪越好。
学生们的现场组合结果:
1.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CC在湖面上赏月。
2.万校长在喝西北风。
3.2098年,美国圣地亚哥,姆尼的妻子闭着眼。
4.狂风暴雨的晚上,骑着红色长虹的女神因为动力系统耗尽即将陷落在千丈冰渊。
5.去年夏天在动物园镇洗脚。
6.今天早上在平和食堂跳着广场舞。
同学们还没有充分自由,还没有真正放开地投入。以上六条中,还没有发现超有意思的句子,不过大家都觉得好玩了,这是因为语言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差异效果。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是因为我一开始就强调,不同的词语之间会形成特殊的张力。距离越大,张力也就越大。前面是很庞大的科幻史诗,后面有可能就是下了蛋这样的荒诞小事。
一位校长曾转给我一首小朋友的诗。他问我,小朋友诗歌写得怎么样。我说一般般。校长追问,你的一般般是不是就表示还行啊。我顺着他的话往下说,还行,还行。
那么,诗歌是什么?诗歌,是语言的再创造,要把属性上距离最远的词语加以组合。诗歌可以让你成为一切事物:一条河、一朵花、一条鱼、一只大象。
这有个很文艺的专业名词叫“异质同构”。
今天的很多诗歌,在我看来不是合格的诗歌,因为太符合逻辑了。前一句跟后一句,是连着的,谁都能想出来应该这么连着。那就不是独特的诗歌了,诗歌是一般人想不到它会这样连在一起的。
在我们的课本中,除了高中有小部分诗歌是合格的以外,其他都是不合格的,都是符合逻辑经验的陈述。这并不是真正的诗歌,真正的诗歌,创作者的经验不那么符合大众逻辑,这才有冲击力。
上周我们讲过北岛的诗《生活》,内容是一个字:网。
诗歌的语言,要强调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词语加以组合。“生活”和“网”,在属性上,隔着很远的距离。今天,如果老师命题要求大家写天上的白云,你说像狗,像天鹅,像犀牛,像树林,这种比喻都很熟悉,还是距离很近的两个词——形状类比——还不能构成一流诗歌的特质。
诗歌的语言需要在属性上距离很远——举例说,悲痛是抽象的,失望是抽象的,石头是具体的,刀子是具体的,悲痛像一块石头,失望像刀子。是不是有点“异质同构”了?不过,讲究的诗人不喜欢用“像”这个字,再调整一下,加上另外一句话,可以这么写:
悲痛这块石头/撞碎了他的前半生
失望这把刀子/把天空裁成一团乱麻
调整以后,词语彼此之间的契合度好多了,也有意境多了。
当然这还不是最好的诗,只是我随意想出来的。而且,我也不是一流的诗人,能写到这个程度不错啦。
这只是举例,当我们真正进入诗歌创作时,会更加关注那些跟我们的切身生活、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时代和我们的内心相关的事情。
有人会说,白云像棉花糖,这也是性质太近的延展,因为棉花糖形状像白云,比较容易类比。
假设我们说,白云像一块石头,坚硬地悬在天上。这就靠近我刚才所说的距离很远的概念。
通常来说,语文教材总是鼓励写作中的拟人化,但这不是好的做法。
刚才同学们造出来的句子,有几组很棒。比如科幻组,叙事极宏大,让人想到了日本科幻小说《银河英雄传说》,很有书中的气势和规模,但后面结尾收得有点可笑,于是产生了巨大的落差。
语言与语言之间的遥远距离,以及因此产生的落差,就构成了真正的诗歌语言。
一名有心的写作者,对语言是很敏感的。
我建议大家注意以下两点。
一、诗语与情语
诗,并非日常生活节奏的再现。
我们要说:诗的语言不能符合生活。生活中很少有人用诗的语言来讲话。
不过,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人这样对话,也是很有意思的。
你说:“同学呜呼,其言也善,能否递给我那个青春哀怨之包子?”
同学可能递给你包子,同时会翻你一个白眼。
我曾经写过一首诗,叫《白眼》:
一个前滚翻,
一个后空翻,
女孩翻了一个
洁白的白眼。
我自己写得还挺得意的。
前滚翻、后空翻是体操或高台跳水的专业术语,原本和白眼没关系;但硬放在一起,发现产生了新意。不过,这都算是小技巧。诗写到大,需要更多的修炼、更大的胸怀和更宽的眼界。
诗的语言,它带出来的,是非生活的节奏。
我希望大家尤其要注意到这一点,诗是非日常生活之节奏。
我见过很多语文老师、学生,他们对现代诗不太读得懂。他们不明白现代诗的魅力,很随意地断言说,把一篇散文分成行,排列起来就成了诗。
真正的诗是无法复原为一篇散文的,凑在一起读不通顺。如果凑在一起逻辑合理,很通顺,那就不是我们说的真正的诗。
因为我们中小学缺乏真正的诗歌教育,大部分人对现代诗歌了解得很少而体会不到诗歌的独特语言魅力。
诗的语言不是日常生活的节奏。
散文语言却可以与日常生活对应。
散文的语言尽量要和日常生活相对应。如果不对应,会形成非常糟糕的落差。
今天的课主要讲到语言,要求我们对语言有新认识。
语言的训练,除了刚才的游戏外,还有很多玩法,它既是日常的高级消遣,同时也能让人体会到语言运用上的细微不同。
同学们可能会说一些流行词,如“这是什么节奏”“献上我的膝盖”“没想到你是这样的××”“你的良心不会痛吗?”“惊喜不惊喜?意外不意外?”等等,大家都喜欢。为什么呢?新的语言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新认识。
大家玩过“空耳”吗?就是完全不懂某种语言,只是根据那种语言的音调,自己配上了一段文字。这样就形成很多搞笑的,但也许意味深长的新词语。
韩国电影《我的野蛮女友》主题歌I believe就被空耳成了“阿婆你”;韩剧《大长今》主题曲则被空耳成“武大郎挨猪打”;著名动画片《游戏人生》主题曲中有句“We are maverick”,被空耳成“鱼,好大的鱼,虎纹鲨鱼”。不同语言的发音相似,内涵完全不同,造成了奇特的效果。在同一种语言中,也可以“空耳”。如歌手张敬轩的《樱花树下》有句“乘电车跨过大海”被空耳成“成碟青瓜过大海”。
哈哈,什么嘛。
确实很有意思。
二、日常语言的敏感
对日常生活词语的敏感,也是写作非常重要的要素。
刚才我跟同学们介绍这间特别的教室的窗,你们“哇”地叫起来说这是黑科技。我开玩笑说,这明明是白科技嘛。哈哈,就是一个日常生活词语的调换,没什么特别的意思,但是有一点点意思。
“黑科技”,这也是我们现在常用的词,而在二十年前,这个词是不存在的。
所以,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都要注意到一点:语言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语言是一条河,不是一块石头。社会不断发展变化,语言也不断发展变化。我们现在看到网络上出现了大量的流行词,并不是因为人们喜欢胡乱捏造,而是因为原有的词汇无法有效表达新世界新问题,而随之出现语言的不断创新。
历史上,每次到了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流行词都不断爆发。
因此,我们要留心语言的变化。不是说,凡是流行的词,都要随之跟进,而是要关心社会语言的变化中,哪些是可能沉淀下来而成为“常用词”的。例如,“宅男”这个词,本是来自日本的一个新表达,现在我们一看就能知道是什么意思,它成了某种状态和性质的有效归纳。这样的词,就已经慢慢地变成“常用词”了。
作业:
今天我们着重讲了AlphaGo和人工智能的内容,也谈到了人工智能今后对人类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请以此为题,写一篇文章,论述你对“人工智能与人类未来”的看法。
要点:注意这几个环节——寻找资料,整合资料,得出观点,然后以三个以上的论据来证明你的观点,最后作出总结。给你的文章起一个好题目。
字数: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