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智慧生活
第二章 大众消费新逻辑,一种更智慧的生活方式
从2015年开始,中国经济社会就已实现了历史性的“双过半”:服务业在GDP(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首次超过一半,达到50.5%;中国社会互联网渗透率首次超过一半,达到50.3%。
这些新跃出的鲜活数字,意味着中国经济社会进入新常态下,消费取代投资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基于互联网发展的新经济,逐渐占据主流消费市场,有望成为整个“十三五”时期,甚至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
在这个新经济的时代进程中,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推动各行各业转型升级的基础技术,战略性和先导性作用凸显。
而通过互联网的连接,涌现出众多构建于互联网之上的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创新,为国民消费领域带来深刻变革。实现远超于信息层面的互联互通,而是推动大众在衣食住行等生活各个方面向智慧互联演变。
其中,又以“网络购物、O2O和分享经济”为代表的三个新兴业态发展为例,影响深远。
在互联网+消费的创新浪潮中,人们的生活如何智慧互联?
可以举例而言,如果用户想要穿衣购物,只需轻点鼠标,完成支付,快递小哥就可以送货到家,甚至实现了即日达。赶一趟航班,或者去景区旅游,不用担心时间,用在线旅行服务平台订票,用滴滴出行等分享经济平台约车,迅速、安全又放心。用户的衣食住行,似乎都能够通过互联网连接实现。
无论是电子商务的轻触手指,送货到家,还是O2O的线上预订,线下服务浪潮,抑或是分享经济类似共享出行的业态打造,都已经深刻改变了中国大众的日常生活方式。不仅使大众消费需求得到极大释放,同时也打造出无论是理念、模式或是技术创新的互联网+消费生态圈。
在互联网+消费的智慧互联进程中,人们可以在网络空间里实现交流、购物及各类本地生活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这些从消费领域涌现出来的网络购物、O2O和分享经济等新兴业态所焕发的绚丽光彩,正在成为激活国民经济、点亮智慧生活的新源泉。
不仅已经塑造了全新的互联网+消费生态环境,并且生长出全新的互联网+消费文化形态。这种全新的环境与文化,改变着数亿互联网用户的生活方式,甚至价值观念,正在塑造全新的消费中国。
一、移动互联上的智慧生活
我曾在“2016年中国互联网+峰会上”提到“如果把互联网当作一个各行各业都可以积极拥抱的能源的形式来理解的话,我想我们所有的行业都应该更加清楚地看到互联网不是一个和它无关的新经济、新领域,而是一个息息相关的你必须拥抱,否则你就会落伍的这样一个新的领域。”
随着移动互联网已经深度融入服务业,在实体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其作为经济发展助推器的作用格外突显。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向大会作的报告中指出,要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共享经济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这意味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将在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起到愈发关键的作用。
移动互联进程加速,向连接一切迈进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广宽带普及和宽带提速,手机上网的覆盖和速度也得到显著提升,大众互联网接入条件发生巨大变化。随着公共场所Wifi热点和4G网络覆盖的普及,大众便捷地利用智能手机上网,俨然已成为当前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真实写照。
这个网络化进程的红利凸显,我们可以用一组数据来直观展现。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数据显示,2003年,中国网民数0.79亿,互联网普及率4.6%。2016年,中国网民规模已达7.31亿,普及率达53.2%,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13年间,中国网民数增长近10倍。当前,中国网民拥有量已经居全球第一,网民规模已经相当于欧洲人口总量。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2016年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增长率连续三年超过10%,渗透率已高达95.1%。
这组数据意味着,对于超过一半的中国人而言,一部手机即连接着整个网络世界。网络世界打破现实世界的国别和地域覆盖范围,贯穿不同层次的受众群体,各类智能终端成为通向网络世界的窗口,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发生互动、交流和分享,成为信息的共同体。
从早期的BBS、门户网站等形态,到当前流行的微信社交、网络购物、网络外卖、共享单车等领域,移动互联网以勃勃发展之势,渗透到这半数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各个领域中,正在从最开始的连接人与人,向连接人与物、连接物与物等连接一切的方向发展。
赋能产业,营造智慧生活场景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深化发展,以其为载体的新型产业形态不一而足,类似于毛细血管,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多个领域。不仅可以实现公共服务领域的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而且在消费端,通过众多新的消费业态,又会催生国民生活各领域的化学裂变。
例如互联网+零售,带动线上线下一体化购物的商业变革;互联网+交通,催生使用而不占有的共享出行模式;更多围绕O2O,LBS等模式和技术创新,形成了旅游、教育、医疗等细分领域消费场景的革新。
对于超过半数的中国人而言,这些产业场景的互相渗透、融合和壮大,犹如涓涓细流汇成澎湃江河,最终形成一种更加智慧的国民生活崛起,在各自领域掀起发展高潮。我们同样用一组数据来直观展现。
网购领域,据CNNIC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网购人群达到4.67亿,早已超过英法德意四国人口总和。
在O2O领域,据CNNIC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网上外卖用户规模已经达到2.09亿,占网民比例达到28.5%。网上预订机票、酒店、火车票或旅游度假产品的网民规模已达到2.99亿,比例分别为34%、15.9%、17.2%和7.4%。
分享经济领域,规模更是庞大。据腾讯研究院分析,2016年国内分享经济累计注册用户超过31亿人次,共超过5亿人已经参与到这股分享经济的发展洪潮之中。
正是由于移动互联网的普惠、便捷、共享等特性,渗透到消费领域,推动人们传统的日常生活场景实现数字化覆盖,同时也催生了一些超级App的应用出现。
据国内大数据服务提供商Quest mobile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中国有超过4亿的月活跃手机淘宝用户,超过1.6亿的月活跃美团用户,超过5000万的月活跃滴滴出行用户等。而且这些爆发式增长的超级App,开始走向平台化发展,提供的一站式服务功能越发全面,也更加便捷地提升了消费体验。
当然,当前移动互联营造的智慧生活场景才刚刚起步,未来随着这股风潮渗透深化,会涌现出更多拳头级应用,值得期待一个更加互联互通时代到来,迎来更加美好的智慧生活。
数字化时代消费者的新场景
当下,无论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新世代90后消费者,还是70后甚至60后这样的数字移民,都已被卷入移动互联连接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浪潮之中。智能手机、台式机/笔记本的“新大件”,已经成为人们数字化时代的标配。
普华永道咨询公司(PWC)分析,如今的中国消费者在数码设备上花费时间位于全球前列,对设备便利性要求极高。中国消费者日平均花费在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上的时间长达170、161和59分钟,远超过全球平均值147、108和50分钟。
网络世界和现实场景的高度交融,催生移动互联时代的场景革命和体验革命,也促使消费者呈现出与以往截然不同的行为特征。
举例而言,以前观看世界杯的球迷们,必须要到酒吧餐厅等消费场景中,点上一打啤酒和三五朋友高谈阔论,才算过瘾。但在热衷虚拟社交的客群中,很多消费者将“啤酒社交”这一场景搬回家里,用手机应用在网上订购烧烤啤酒,在网络上边观看现场直播,边用弹幕或者手机,与天南海北的球友互动,带来了新的消费模式和需求。
尤其对于新世代消费者,独特的成长环境造成了与其他世代相迥异的代际特征,如何把握其个性化需求成为未来商业制胜的核心。在消费方面,网络消费已经成为新世代的重要支出,娱乐、购物、社交等多领域的消费潜力巨大,并且他们具有独特的消费观念,互联网付费习惯已初步养成。
这类伴随着移动互联一起成长的年轻人,在其中逐步建立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特色风格。未来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将更加深刻的从多方面改变社会形态与商业模式。
整体而言,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而“互联网+”的新经济业态,已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正如“十三五规划”中的“拓展网络经济空间”指出“牢牢把握信息技术变革趋势,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推动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加快推动信息经济发展壮大”。
这意味着未来,构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之上的信息技术变革,将更长远的渗透到行业发展中,潜移默化的改变行业规则。同时对于中国人的生活影响还将进一步加剧,科技的发展、观念的变迁、商业模式的创新等因素加持,一个更加互联互通的时代即将到来,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带来的红利和福利将更加凸显,过半中国人正在向智慧生活全力迈进。
二、现象级网购大国的养成
1998年,中国产生第一笔互联网交易。
随后,互联网在中国国内发展的二十年中,已经改变了中国商贸行业的发展方式,电子商务成为互联网经济的核心特色。
不仅涌现出以阿里巴巴、京东等为代表的一批顶级电子商务企业,而且依附于核心业务之上的金融、物流、仓储等服务企业,俨然已经形成了新型的电子商务生态圈。通过搭建互联网消费的大平台和大通道,为广大消费者的网络购物构建了创新型的环境和设施。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网上零售额为53288亿元,同比增长39.1%,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4.9%,较2015年的12.7%,增幅提高了2.2个百分点。而且以中国为首的新兴市场,正在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网络零售市场引擎。
巨额消费数字的背后,充分彰显了电子商务新业态,对于促流通、扩消费和惠民生的积极作用,也涌现出一波又一波的发展高潮,例如生鲜电商、农村电商、跨境电商等多种形式的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电商大国养成背后,在悄然改变着人们形成一种新的网络生活和消费方式。
其中,我们又可以观察到两个覆盖范围广,引发广泛热议的风潮现象。一个是折射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网购消费升级现象,另一个则是关乎农村市场6亿多人的电商连接鸿沟。
1.消费升级,经济增长助推器
当前,中国已进入到大众消费的新时代,与过去消费结构相比,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呈现出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升级、由物质型消费向服务型消费升级、由传统消费向新型消费升级的新趋势。并且这一消费升级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速度越来越快。消费个性化、多样化时代到来。同时,以80、90后为代表的新消费群体持续扩大,追求时尚、品牌与品质,更新换代很快。消费结构的快速升级,蕴含着巨大的消费潜力。
在中国的经济转型升级期,消费升级的浪潮需要牢牢把握,以网购为代表的互联网+消费新业态,引领创新,有望成为消费升级的助推器。
首先,国内独具特色的“网络购物节”风靡,已经彰显消费实力和潜力释放的信号。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每年11月11日的“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已经演变成为中国最大的网络购物节。2017年“双十一”阿里和京东的总销售额达到2953亿元,仅阿里一家的最终交易额就达到1682亿元,而同期美国“黑色星期五”的在线购物交易额为50.3亿美元。仅从当时“双十一”支付宝25.6万笔/秒的支付峰值交易速度,主要电商企业单日8.5亿的物流订单量来看,中国网购的基础设施已经达到先进水平。
据中国最大的自营式电商企业京东披露的“京东11·11全球好物节”数据显示,当日下单金额突破1271亿元,同比增长超过50%,累计售出商品7.35亿件,凸显了消费需求在深度挖掘下的爆发。除此之外,京东还设立大促活动“618品质狂欢节”,掀起品质购物热潮,截至2017年6月18日24点,618购物节累积下单金额达到1199亿元。
一年一度的各类网络购物节,不仅成为电商平台及其众多零售商冲击年度业绩高峰不容忽视的销售机会。同时,这些足以颠覆传统零售业商业模式的数据也显示,以网购为代表的互联网+消费,已经推动国民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互联网营造的全天候网络购物环境,让随时随地购物成为大众生活的新常态。订购后商品即送货上门,突破传统零售模式中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为消费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且相比传统零售业态,网购商品结构合理、品种齐全、服务也逐步健全,随着网络购物节的折扣促销,价格更是具有优势。无疑吸引了更为广泛的网络购物者,促进消费需求极大的释放。
因此,互联网+消费作为一种时代潮流,推动居民消费,带动经济发展,正在改变中国人的消费习惯和消费理念。
其次,在这个进程中,网购消费升级的趋势也越发凸显。
随着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购买力大幅提升。加上科技和创新的驱动,过去人们认为昂贵的产品与服务开始变得触手可及。消费不再是对于生存型、物质型、传统型消费追求的结果,而是逐步转向发展型、服务型和新型消费的升级。
以消费级别和质量要求的跃升为例,消费不再是单一追求性价比的结果,而是对于品质化、智能化等生活方式的一种追求。尼尔森调研数据显示,“高端产品(premium products)”越发受到中国消费者青睐。据其定义,产品价格超过该品类商品平均价格20%,即可视为“高端产品”,这类产品在中国于2012与2014年间成长了23% ——销量增长幅度已经胜过一般大宗产品。
消费升级的时代趋势,已经引发电商巨头的普遍关注。
阿里研究指出,中国消费正在呈现“降速增质”的“X”现象:一方面,由于总体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呈现趋缓,5年间增速下降了5.3个百分点,而阿里品质消费指数的增速则从5年前的26.8%,增长到2016年的34.4%,上升了7.2个百分点。这说明,“降速增质”有望成为未来中国消费的重要特征。
而京东研究指出,在消费升级浪潮驱动下,网上购物节消费者行为趋于理性,更加关注品牌、品质、服务等多重要求。
“扩大消费要汇小溪成大河,让亿万群众的消费潜力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培育消费增长点。网络购物及其折射的消费结构升级,蕴含着巨大的消费潜力。
最后,消费升级也终将引领消费供给的升级革新。
更重要的是,在消费升级的新驱动下,需要着力于提升消费品的质量及标准,加大供给端结构性改革,进而满足消费升级的时代需求,避免因有效供给不足制约消费潜力释放,造成消费外流现象,也才能更好地体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对于供给侧而言,互联网能够创新性地实现聚集长尾需求,对于消费者需求实时反馈,柔性化生产,从而创新消费供给方式,提升消费供给效率。
中国政府指出,以先进标准引领消费品质提升,促进制造业升级,是推动“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发展的关键所在。消费升级背后所促进的消费供给侧改革,对于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资源优化配置无疑更是作用巨大。
2.连接鸿沟,农村创业新路径
基于互联网连接,能够提高不发达地区的经济产出,更重要的是能为不发达地区的人们带来种种改变的可能。数字连接之下,即便是最偏远地区的人,也能够无差异、无区别地得到和一线城市人们同样的优质内容。不发达地区的人们能以最低的数字成本,获得教育、医疗、交易等最必需的信息,同样能够以更合理的价格卖出他们的农产品。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电子商务,承载的不仅仅是经济发达地区消费升级的增长驱动,对于欠发达地域,也已经成为连接鸿沟、脱贫扶贫的有效抓手。
对电商而言,农村市场是一块亟待开发的消费和创业价值高地,同时也是潜力蓝海市场。
根据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有超过6亿人住在农村地区——占全国人口的50.32%。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数据,2016年,中国农村网购市场规模达4823亿元,同比增长36.6%,预计2017年全年将达6000亿元。而自2015年起,较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电商零售额首次超过大都市。
这些数字意味着,农村居民将成为电商消费的有力群体,农村市场发展迅速,有望成为电商未来增长的新一级。
而另一方面,电商对于农产品“走出去”也至关重要。
无论是新疆的哈密瓜,烟台的苹果,赣南的脐橙还是福建的荔枝……散落在全国各地的众多村镇依靠电商的力量,让本地的特色产品和资源走向全国市场。
而且,在全国各地的电商扶贫实践中,已经探索出来许多成功的案例,带动了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切实提高了贫困群众的生活质量,为其他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例如,2016年“全国电商扶贫示范市”陇南市实现了新增网店1715家,农产品的网络销售额达到30.35亿元,对贫困群众的人均收入贡献额达到620元。在电商扶贫过程中,陇南市许多经营主体直接为全市贡献就业岗位5.7万个,其中吸纳贫困户就业1.4万多人,有效缓解了贫困群众就业难的问题。陇南市逐步形成了贫困农户创业型、能人大户引领型、龙头企业带动型、乡村干部服务型等农村电商建设形式,并通过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了“一店带多户”“一店带一村”“一店带多村”的电商扶贫“陇南模式”。
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曾充分肯定地指出“农村电商发展迅速,正在成为引领农民,特别是引导农村农副产品走向市场、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的一个新的增长点。这些农村活力的增强、产业的发展,必将作为支持农民增收新的动力。”
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推进5万个行政村通光纤,完善物流配送网络。
在政策和市场的指引下,如何激活中国广阔农村的电商消费和创业潜力,成为各大电商巨头战略发展的新重地。近年来,电商巨头纷纷启动电商下乡步伐,积极开发农村电商市场,促进西部电商潮流形成。
例如京东推出县级以下区域线下加盟合作模式、阿里巴巴进入“农村淘宝3.0”阶段等。通过完善配套的物流、金融、服务等农村电商市场基础设施,在推动市场发展的同时,产销升级,促进地方扶贫脱贫。
而除了主流电商平台之外,依托微信等App的连接特性,可以为农村地区带来远超交易的新发展。
微信公众号及手机QQ等社交平台,可帮助农业公共管理部门迅速收集信息,同步了解病虫害传播情况,及时作出部署,并实现大范围信息告知,通过调动最广泛的群众力量,协助公共管理部门维护粮食安全。
另外,还可以帮助农民交流分享种植经验,定向推送行业生产知识,提供远程农业诊断服务。例如,河北省肃宁县绿苑蔬菜专业合作社建立微信群,及时共享相关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预防知识,每年培育优质蔬菜种苗5000多万株,带动5000余户农户种植蔬菜增收致富。
互联网对于落后贫困地区的中国人而言,不但有机会改善生活质量,同时也打开了思路和视野,与发达地区甚至发达国家的信息对称接轨。以电商和微信等平台为代表,为如何触达那些真正贫穷、急需帮助的人群提供了路径,有助于实现精准扶贫。这一点,对全球不发达国家很有启示。
三、O2O的商业变革
O2O打通线上线下的闭环,促成线上用户与线下商品和服务的互动交易,使得互联网经济与实体店面经营相融合。对于消费者,人们不仅可以在网络上“买买买”,同时可以动动手指,享受着比以往更便利的本地生活服务。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以O2O为典型特征的生活服务电商市场,2016年市场交易额高达9700亿元。从2014年的爆发式增长开始,细分领域的O2O市场需求不断被开拓。近年来市场常态化发展,逐步回归理性。
从网购到O2O,从线上购买到线下服务,移动互联网从连接人与信息、人与商品等,向连接人与服务的方向,更进了一步。
O2O的业态繁荣,离不开城镇化的“人口红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人口不断聚集、增加。人口密度的不断提升,不仅可提供服务的个体劳动力增多,而且服务的多元化和长尾化需求有望被放大成普遍需求,需求服务的频次提升,为基于个人生活服务的商业模式创新提供市场基础。
人均GDP的增长,大众消费能力和意愿的提升,均成为生活服务行业发展的助推器,也带动O2O市场的进一步繁荣。罗兰贝格研究指出,通常一国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对生活服务、文化娱乐、教育及健康等行业的消费支出将全面快速增长。2014年,中国人均GDP已超过7500美元,生活服务行业处于迅速成长阶段。
除此之外,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是O2O市场的关键一环。例如近年来兴起的LBS、第三方支付以及大数据等技术,有效地打通了商家位置推送和推荐、实时支付等O2O的系列环节。
多方因素加持,O2O已成为互联网+消费浪潮中,服务业创新发展的新抓手。
例如基于O2O的网络外卖模式,给传统餐饮服务行业注入了新的商机和活力,也逐渐改变人们的餐饮生活习惯和消费模式。通过各类互联网订餐平台在线预订,一般1小时内就可以快递上门。尤其雨雪等恶劣天气,人们只需动动手指,就可以便捷地享受到温暖的美食,大大提高了生活品位和质量。
美团点评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餐饮行业的增速为10%,而互联网餐饮的增长却高达300%。单从外卖行业来看,迅猛发展的态势更加明显:2016年外卖行业整体交易额达到1300亿,2017年预计突破2000亿,2018年将攀上3000亿规模。每10个中国人中就有3个是外卖用户。而在这些外卖“吃货”中,有近一半的人已经对外卖产生“依赖”,每周叫外卖超过3次。
除餐饮外,O2O已经走向与人们日常生活的深度融合,不断创造场景或者从一个高频场景延伸到另一个高频场景,例如一系列“XX到家”、“XX到店”的模式出现,传统的生活服务细分市场开始了与O2O的融合发展,驱动本地商业和服务业的线上线下一体化转型。
李克强总理也在2015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把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搞得红红火火。在移动互联网的连接下,信息生成和传递的速度加速,驱动价值的创造与升级,线上线下的边界和概念正在逐渐模糊。越来越多的线下实体商家“触网”,借助于O2O的模式与消费者发生交互和交易。互联网+消费的这一创新形态,已经开始引领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新时代。
四、分享经济的黄金发展
“互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和普及过程中,涌现出来诸多的创新模式和业态,分享经济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分享经济的核心是优化资源配置,通过社会存量资源调整实现产品和服务的最大程度利用,改变了以往不断通过新的投入刺激经济增长的思路,助力供给侧改革,拉动内需,有望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助力中国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同时对于传统的商业模式来说,也是一种颠覆式的创新。
分享经济与“互联网+”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2016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年度热词,也跃升为互联网+消费的新主角之一。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也与当前的经济环境和消费理念的变化息息相关。
随着分享经济风潮的逐步深化,将会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大的变化和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多个维度进行阐释。
1.分享生活风潮乍起
这是一个在中国许多地方已经成为现实的“共享时刻”——
车主利用上下班时间捎带其他付费用户;共享单车替代短途打车,节能减排;将闲置房间租给游客,不仅有收入还能交朋友;利用空闲时间在网络直播,分享自己的小技能赢得观众,从而获得打赏;在二手交易平台上便捷分享性价比高的闲置物品;通过知识分享平台,碎片化的学习付费知识……这些理想中的分享经济应用场景逐渐成为现实。
从共享单车、汽车,到共享充电宝,从住宿分享到共享办公,从知识分享到技能、劳务众包……分享经济风潮,正在中国土壤上迅速生长。产业格局呈现百花齐放态势,已经渗透十大主流行业,超过30个子领域。既包括人们熟悉的出行分享、住宿分享、在线二手交易等,也包括近年来新兴的知识分享、服务众包、内容创业等领域,诸多创新的业态已经崛起。
分享经济经过几年飞跃式的发展,俨然已经成为商业和资本的盛宴。
首先,未来市场空间潜力巨大。中国网民基数庞大,同时据尼尔森调研数据显示,中国用户分享的意愿在世界排名靠前。不仅如此,创业企业数量井喷。国内分享经济从2011年开始起步,2014年和2015年井喷,两年增速高达96%和51%。2016年稍有回落,但仍保持稳步增长态势。
其次,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潜力凸显。据腾讯研究院分析,截至2016年年底,分享经济整体市场交易规模突破2万多亿元,同比增长112%,累计注册用户超过31亿人次,参与人群超过5亿人。国内已经出现15家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总估值超过4900亿元。
资本市场的助力更是水涨船高。分享经济的投资热点频出,在2016年资本寒冬的情况下,出行、自媒体、医疗等分享领域相对前两年仍旧保持了一定的融资热度。出行分享行业中,滴滴出行一直是吸金龙头,除此之外,出行分享行业新的投资热点不断,例如2014年P2P租车兴起,2016年共享单车火爆等。自媒体行业,正经历着从文字、音频到直播、短视频的内容创业风口。教育分享行业,远程外教、知识分享成为热点领域等。
而且,分享经济的繁荣生长不仅仅局限于互联网+消费领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于面向企业和生产资料的分享。借助于“互联网+”下传统行业的升级转型,已经出现了多个机会窗口。例如研发设备分享、人才众包、生产设备和生产能力的分享,及仓储物流的分享等,都已经有企业在开疆拓土。未来这股分享的风潮将会向公共服务及分享城市转变,甚至有望成为引领整个社会的发展。
当然,从国家层面来看,分享经济已经席卷全球,非常多的国家都将分享经济上升到战略层面。毫无疑问,美国作为产业源头,是分享经济创业公司和独角兽企业的风暴眼,也是分享经潮流的风向标。英国政府高度重视分享经济的发展,希望“把英国打造成分享经济的全球中心”。从数据披露来看,与英美发达国家来对比,中国分享经济占整个GDP的比重还较少,未来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2.一场源于经济剩余的创新
分享经济为什么发展得势如破竹?这包括经济、技术等多方面的驱动因素。
周其仁教授曾指出,“分享行为”源远流长,来自人类互助合作天性的分享,要满足一系列条件,才能从小圈子熟人范围内的临时替补性活动,发展成大规模改变生活、商业方式的“分享经济”。
我们同样认为,首先从经济因素来看,自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处于疲软周期,GDP增长一直停留在5%以下。分享经济能够帮助个体降低成本,提升收入,这个时期海外分享经济开始了腾飞式发展。
从技术因素来看,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在线支付和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为分享经济奠定基础。尤其是得益于移动互联高效、不间断的连接,将分布式和碎片化的资源整合到专业平台上,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供需匹配,从而催生了新供给,扩展了新需求。正是在技术推动的基础之下,分享经济的应用才会如雨后春笋一般发展起来。
而除此之外,一个不能忽视的核心因素为,传统的分享经济来源于经济剩余,即经济增长需要发展到一定富裕程度。
从工业革命的历次发展动力来看,生产领域的变革需求成为首要驱动力: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创了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电气时代,实现了动力效率的提升;第三次工业革命,旨在通过科技创新,全面降低社会基础设施的成本。工业革命的背后,体现着一直以来产业发展的既成逻辑:技术的进步带来生产能力的提升,从而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又驱动产能的不断提高。从技术进步历程来看,这是个供给创造需求的过程。
而当下,中国经济逐渐步入“去库存”时代,传统的产业生产模式遇到瓶颈。分享经济的黄金发展,与当下国内经济形态高度相关。
国内社会普遍存在着大量的过剩资源,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供需匹配效率过低而长期闲置。基于分享经济创造出的调和供给、需求的平台,推动大量社会存量闲置资源被激活,重新投入社会生产流通中,发挥各自的价值。
这意味着,当前,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产能过剩与个性需求不被满足的矛盾,需要从分享经济的角度去化解。
从社会因素来看,随着中国城镇化服务承载能力的压力增大,老龄化趋势以及O2O消费习惯的养成,都为分享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更重要的一点,从国家层面来看,中国政府非常重视分享经济的发展,在不同场合均提及发展分享经济。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的致辞中肯定了分享经济。他指出“目前全球分享经济呈快速发展态势,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新路子,通过分享、协作方式搞创业创新,门槛更低、成本更小、速度更快,这有利于拓展中国分享经济的新领域,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2016年3月的两会,分享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支持分享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富裕起来”,同时提出“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分享经济发展”。2017年3月的两会,分享经济再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和引导分享经济发展,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便利人民群众生活”。
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也于2017年7月份出台《关于促进分享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意见》,从监管、消费者保障、信用体系、就业等全方位提供政策指导,释放了支持和引导分享经济发展的积极信号,无疑对于促进分享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利好。
长远来看,分享经济不仅仅是一种商业模式,而是一种新的社会经济运行方式。分享经济借助于“互联网+”的先进技术,以更低成本和更高效率连接整个社会的经济剩余资源。
对于供给侧而言,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当下,分享经济能够不以增加新的资源投入为根本,而是通过提升闲置资源(经济剩余)的利用效率,使其重新投入社会生产流通中,产生了新的价值;另一方面,改变了过去以企业端供给为主的模式,增加了个人端供给,大大提升了社会供给总量,也能为个体增加新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而对于需求侧而言,一方面,有助于降低消费者的消费成本,提升实际购买力。另一方面,社会供给扩大,能够增加消费者的可选择空间。当前,消费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分享经济在多个领域形成了新兴业态,例如共享单车和住宿分享等,拉动消费需求的无限释放,也培育了新的消费增长点。
3.分享连接,赋能于人
2015年,腾讯提出在“互联网+”的进程中,要实现“连接一切”。对于我们这些身处网络中的分散个体,也可以通过连接,实现更大的价值。从这种意义上看,我们认为“连接一切,是为了赋能于人”。
如果说连接是赋能于人的基础,则发展迅猛的分享经济,就是赋能于人的实现方式。我们可以从三个例子来看:
2015年,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通过影视众筹的方式,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89名投资者,累积分享了780万元资金,实现了9.56亿的票房,每人也实现了数倍的回报。
除了个人的资金可以分享,资产同样可以。
通过小猪这种在线短租平台,个体房主可以将自身的闲置房屋、房间,甚至床位,分享给有需求的人,使闲置的资产重新发挥价值。例如据报道,北京一位退休阿姨当上个体房东之后,年收入达数十万元。
更重要的,还有闲工夫的分享。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和零碎时间,通过分答和约单这类平台,个人可以售卖时间和技能交易,实现更大的价值。例如某医院医生在分答上凭借100多个问题的专业回答,收入高达数万元。
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在分享经济的模式下,赋能于人主要有三种实现方式:网络租借、网络二手交易和网络打零工。其背后,体现了分享资源依据经济剩余的不同类型所演化的三类模式。
经济剩余的第一种分享模式,是关于使用权的分享,这种分享形式打破了私人物品一直以来排他性和竞争性的属性,使得私人物品可以在消费者中以个人对个人的形式被分享。
而除此之外,所有权的转让也会成为经济剩余的典型分享模式,很多闲置资源可以二手交易的形式进入再流通领域。
更重要的是,分享经济更丰富的内涵是对于人的认知盈余的分享。克莱·舍基(Clay Shirky)认为,美国人一年花在看电视上的时间大约是2000亿个小时,而这几乎是2000个维基百科项目一年所需要的时间。众多个体闲暇时间的认知盈余,借助于互联网平台实现分享,为基于碎片化时间的创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从三类模式的角度看,分享经济正在从基于有形的实物资源的分享,例如物品租赁、资金借贷、二手交易,向无形的基于时间和知识技能的分享转变,例如知识付费、众包物流、个性化的私人服务等平台崛起。诸如优秀教师、医疗专家、职场达人等各类群体,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依托这类平台开展个体知识技能无形资产的分享,将有望放大整体社会资产的价值。
这类经济剩余来源于个人,中国是人口大国,基于知识与技能的分享将会有非常大的潜力可以挖掘。比如滴滴出行,2015全年中国的订单数量就达到14.3亿单,超过Uber2015年底实现的成立以来累积10亿的订单量。
未来,分享经济不仅将改变人们打车、租房的应用场景,也将使人们对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即个体的价值进行重新的认识和管理应用。
而且当前随着分享经济风潮的深化,各类业态和模式创新的内涵也越发丰富,我们可以称为泛分享经济的诞生。从消费端向生产端,不再纠结个人闲置与否,而是以分享经济的理念,在更大的视野中激活经济剩余,进而形成新的业态和消费增长点,缓解传统经济升级转型的痛楚。
4.“使用而不占有”的新生活理念
互联网使分享变得更加容易,也以分享为基础建立了新的模式和规则。分享经济对于个人的工作和生活、企业的运作,甚至城市的治理都会带来新的变化。作为引领未来社会的发展风潮,分享经济也必然会给社会大众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带来影响。
回顾工业革命的历史进程,无论是蒸汽革命,还是电力革命,均提高了社会经济运行效率与人类生活质量,皆为人类发展史上重大里程碑。社会进步的同时,诞生和发展了资产私有制,生产资料所有权者掌握大部分社会资源。
以前,物质主义得到大量吹捧,并且大众认为物质和幸福感呈正相关关系。可是如今,当物质财富增长到一定程度之后,舆论越来越多地在探讨,幸福和物质的更深层内涵。过度的物质消费,不仅造成当代能源环境危机,而且还会引发系列社会问题。
随着当前生活水平提高,产品稀缺性降低,按需生产、柔性生产的模式已经出现和得到推广,物品的所有权是否还如此重要?尤其随着分享经济的横空出世,人们开始平衡使用效率和成本之间的关系,使用权和所有权的天平已经在开始倾斜。
因此,基于实物资源的分享,带来重要理念“使用而不占用”和“够用即可”的变革。
“使用而不占有”,这是由Airbnb创始人布赖恩·切斯基(Brian Chesky)提出。如果能够满足需求,不一定需要通过买卖获得所有权,而是可以进行租或借。
雷切尔·博茨曼(Rachel Botsman)在其畅销书《共享经济时代》(What's Mine Is Yours: The Rise of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中强调了类似的“够用即可”的理念。雷切尔相信分享经济可以瓦解过时的商业模式,帮助人们跳过过度消费这种浪费的模式,并教会人们何为“够用即可”。
在分享经济下,物品的所有权和使用权通过数字交互完成分离。共享单车、共享租车,甚至共享房屋,让拥有不再是必需。租用带来的便利使得整体的社会资源得到最佳利用和最大节约,已经开始颠覆人们对于物质所有权的认知,重塑未来生活的标准及追求。
互联网营造了线上世界自由的乌托邦,人们在线上极力崇拜着互联网精神“开放、平等、协作、分享”,分享经济的横空而出,将这种线上的信用观念与现实世界相融合。正如有用户在住宿分享平台体验时,提到“分享的观念和共同的责任。我的转租人为了利益努力提供一个完美的住宿,而我则尽力保持它的完美,有这样的观念和责任便足够其一直良好地运作下去”。
而在基于知识和技能的分享模式下,分享即意味着合作、开放和信任,陌生的个体之间,通过知识与技能分享平台,加强了个体之间的信任和合作,拓展了社交性,有望实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局面,进入因分享经济而打造的新的互联网亲密时代。因而,分享经济是用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使得利己和利他变成一个统一体。
如果说,网络购物的繁荣发展,为人们重构了“便捷购买”的消费理念,而分享经济,则在物质丰富之后,带来了人们生活观念和思维模式的进一步颠覆。在分享经济的理念下,消费模式有望从“扔掉型”转变为“再利用型”,从整个社会供给来看,也有助于减少社会供给总量,推动绿色革命。
5.产消者的创造力扩散
分享经济风潮的就业红利已经显现。据腾讯研究院分析,2016年分享经济平台上的个体服务者数量已经累计近1亿人次。其中以服务众包、自媒体、物流众包、出行分享等为主要提供就业机会的细分领域。
在分享经济下,人们不仅可以作为分享服务的消费者,也有能力成为服务提供者,即人人都是产消者,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结合,集供方和需方角色于一身。这也意味着这些数亿的分享经济参与者,未来都有机会便捷地接入分享经济平台,分享自己的闲置物品或认知盈余,也会催生越来越多的灵活就业机会,就业耦合性将被打散。
一种新的社会分工方式逐渐诞生,改变了传统的雇佣模式和就业模式,人们可以依照自己的兴趣和技能灵活选择工作机会,无须把自己限定在雇佣协议里面,依靠自己的一技之长实现多元化就业和多途径营收,隐性就业和多重职业成为潮流。未来将走向自由职业者的世界,使个人的价值充分得到市场化变现,实现所谓的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同时,在这种模式下,创新力和创造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企业内部,而是向千千万万的个体自由人扩展,真正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这种自由灵活的就业理念和工作方式已经成为趋势,国家的政策也开始有所推动,例如在医疗、科研等领域允许多点执业和兼职兼薪。
2016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允许科研人员从事兼职工作获得合法收入、高校教师从事多点教学获得合法收入。2017年2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医师执业注册管理办法》,对原相关医师执业注册暂行办法中有关医师执业地点、注册模式、注册变更程式和退出机制等做出修改完善。同期,人社部推出《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挂职、参与项目合作、兼职、离岗创业等。
对于个人而言,在分享经济的未来,正如纽约时报提到,人们可以依靠自己的日程去选择工作,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让工作来安排日程。
对于整个社会的价值创造来说,分享经济下的产消者逐步壮大,催生释放碎片化时间及闲置资产的价值。相信随着信用体系等基础设施和环境的完善,分享经济的社会价值将得到指数级放大。
分享经济,正如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夏季达沃斯论坛致辞所言“共享经济也是众创经济,它可以让人人参与、人人受益,有利于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为每个人都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壮大中等收入的群体,也让每个人都有发挥自己潜能的机会去追求人生的价值,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6.走向海外的中国出行分享
作为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下涌现出来的新业态和新模式,分享经济正在成为席卷全球的力量和风潮,不仅在美洲、欧洲、亚洲、大洋洲有了长足的发展,在非洲也开始萌芽。成立于2009年的美国创业公司Uber,秉持“让每一辆汽车都可能成为出租车”和“让每一位司机都可能成为出租车司机”的理念,从出行分享开始,点燃了全球范围内的分享经济热潮。
对于国内而言,随着中国城镇化人口的快速增长,出行行业高频加刚需的特点,传统供给的资源瓶颈明显,而分享经济恰恰能够通过新的供给模式,协调城市出行资源的不均衡和信息不对称,从而达到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同时降低运行成本的目的。
从2012年初开始,这股出行分享的创新热潮在中国萌芽,以滴滴出行、摩拜单车等为代表的领军企业,不仅在国内风生水起,而且借助其商业模式和技术模式创新,已经开始走向海外,成为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新一极的风向标。
2012年9月,滴滴出行在北京中关村诞生,历经几年发展,当前正向着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以及城市公交等多种出行工具在内的一站式出行平台全力迈进。
2015年,滴滴出行在中国完成14.3亿出行订单。截至2016年12月,滴滴出行平台已覆盖4亿用户,覆盖城市超过400座,日峰值订单量达到2000万+,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出行平台。2016年春运期间,滴滴跨城顺风车覆盖31省,累积有190万人合乘出行,预计2017年春运期间该数据将增长到840万。从上下班白领到高校学生,从创业青年到商务精英,无一不享受着出行分享的便利,正在重塑全新的出行体验。
随着2016年“滴滴海外”正式上线,中国游客去美国游玩,即可用滴滴出行App呼叫到美国本土出行分享平台Lyft的运力,而且可以直接微信支付。这意味着,滴滴出行迈出了国际化重要的一步。
而出行分享行业除了滴滴出行的领军企业之外,新的热点频出。从2016年开始,共享单车连接出行“最后一公里”,成为产业和资本的热点。据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城市交通中心统计,截至2017年5月底,国内共享单车企业已超过50家。2016年11月到2017年5月,全国共享单车数量增长超过50倍,是公共自行车数量的10倍以上。
不仅创业企业猛增,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共享单车企业密集获得融资。目前融资轮次最高的ofo和摩拜单车更是创造了在70天内融资8次的资本奇观,已经双双成为独角兽。2017年共享单车发展势头依然迅猛,以摩拜单车、ofo为代表的共享单车企业极力争做下一个“滴滴出行”。
这意味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体量变大,虽然增长“斜率”梯度放缓,但还有很大空间。像摩拜单车这样的共享单车模式快速成长起来,并且已经在走向海外,推动共享单车成为全球通用语言。
2016年4月22日,编号为“0210019836”的第一辆摩拜单车在上海投放。一年后,当摩拜公司追踪定位到这辆仍在路上的单车时,它已服务了1975个用户、骑行2021次,累计公里数超过4850公里。而它只是摩拜全国众多城市投放的共享单车之一。
摩拜单车于2016年4月在上海正式投入运营。经过一年多的发展,摩拜单车已进入全球9个国家的超过180个城市,投放超过700万辆智能共享单车,服务超过2亿用户,每天提供超过3000万次骑行,创造了惊人的发展速度。截至2017年4月,摩拜单车的全国骑行总距离达25亿+公里,相当于往返月球3300次,相当于多种了3000万棵树,为地球减少了碳排放量54万吨,减少了17万小汽车一年的出行碳排放量,减少了45亿微克PM2.5。
而且不同于传统的公共自行车,在摩拜单车简约的设计背后,实则蕴含着科技创新的巨大力量。通过每一辆摩拜单车上搭载的“北斗+GPS+格洛纳斯”三模卫星定位芯片和物联网通信芯片,摩拜单车已建成全球第一大移动物联网系统,每天产生超过30TB的出行大数据,实现供需平衡预测、骑行趋势预测和智能化停放管理,并为城市管理和交通规划部门提供科学决策参考。
摩拜单车到达海外后,以其精致的外形设计,以及手机App智能找车、云端开锁、扫码即走等新奇的产品体验,引起了海外当地市民的广泛兴趣。以摩拜单车为代表的国内共享单车风潮,践行的智能、环保、方便、实惠的智能共享单车出行方式,正在走出国门,带给世界更多惊喜。
佛罗伦萨市长纳德拉称:“我们很荣幸成为意大利首个引入摩拜单车这种创新的无桩共享单车的城市。佛罗伦萨是一座适合骑行的城市;有了摩拜单车,市内骑行将更加轻松和快捷”。米兰市长萨拉称:“任何一个像米兰这样的国际旅游城市,都能够从战略高度领会这种可持续发展的出行服务的重要意义。我们非常高兴能够引入摩拜单车,为米兰市民及游客提供更先进、更便捷的自行车出行服务”。
可以看到,以摩拜单车和滴滴出行为代表的国内分享经济翘楚,在开拓国内市场的同时,均已经在进行全球化布局,以分享经济之风引领海外风潮。
正如分享经济的倡导者瑞恩·格丽(Ryan Gourley)所言,分享经济从一个城市开始,逐步扩展到一个地区,进而渗透到整个国家,最后形成一个分享的世界。分享经济正处入快速扩张期,由点到面,向四面八方辐射着变革求新的强大力量。
分享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范式,是新经济的重要构成。当前,分享经济的黄金发展期已经到来,对于整个社会的资源重构、组织重构、治理模式等都将带来巨大影响和突破,与传统业态和既有制度的摩擦在所难免。因此,对于分享经济发展道路上的“成长的烦恼”,也可以从征信体系、保障体系等方面寻找解决思路。
只有让利益博弈和法治同行,才能使分享经济这种经济增长新动能充分发挥作用,助力中国经济实现新旧动能的接续转换。
五、迎接更加智慧的未来生活
城市社会学家卡斯特(Manuel Castells)认为,网络的出现及其彼此相连,将使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及时流动成为可能。从而形成一种特殊的空间形式:流动空间。于是,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在地理上获得延伸。而在时间方面,卡斯特区分了传统的机械时间、生物时间以及网络社会背景下具有相对性的社会时间—在这个意义上,网络社会将构建新的社会时空。
移动互联推动下的“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网络渗透到个人生活的多个方面,成为不可逆的趋势。基于“互联网+”的新兴业态,也已经在中国广泛落地生根。在金融、医疗、教育、交通、O2O等领域中直接贴近消费者的环节,“互联网+”已经成为工具,或是改变着和用户的交互方式,或是催生出新的商业模式,或是用信息的交互带来效率的提升。
举例而言,创新源于细节。在消费领域,发票的开具一直是商家售后服务的核心一环。2015年12月开始,国家加快推动电子发票的进程。电商、电信、金融、快递行业率先响应号召,向消费者开具并推广电子发票。根据广州税务局公布的数据,自2014年9月试点后的一年内,京东商城、唯品会、中国移动(线上渠道)三家试点企业共开出超过4000万张电子发票。这还只是传统发票千亿级市场的冰山一角,可见市场潜力之巨大。而在“纸电并行”的行业过渡期,总会面临阶段性的难题。
微信电子发票应运而生。秉承微信极简、友好的人机交互设计,通过公众号、小程序、卡包、扫一扫、企业微信的整体连接能力,在行业内率先实现手机端“开票—保存—流转—报销”的全流程闭环。自2016年上线以来,微信已为超过1000万用户,轻松归集、流转超过3000万张电子发票。在发挥“连接”作用的同时,不断向用户传达“简单一‘点’”的价值主张。
而且,除了开票、报销这样的核心能力,微信电子发票不断完善连接上下游的产品能力,在2017年12月的微信电子发票合作伙伴大会上,腾讯宣布将以下五大能力,向全国各行业免费开放。
微信电子发票开放五大能力
见微知著,通过“构建开放生态,依托合作伙伴,创造优秀的电子发票”产品的例子就可以看出,借助科技和移动互联网的创新发展,有利于提升消费生活品质,也有望开创出产业共赢、社会福祉的新篇章。
当然,可以肯定的是,目前“互联网+”带来的各行业改变只是开始。
就像互联网+医疗,绝不仅限于用手机挂号、打通医保支付这么简单。未来,会重塑各个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基于“互联网+”构建的新社会时空里,我们在迈向更加智慧的线上生活进程中加速前进。
如果说,互联网+消费领域的上半场,很大程度上是靠人口红利和粗放增长。那么当前智能手机的年销量趋稳,网民数量的增速也逐渐趋缓,红利逐步成为过去式,现在更多的是要依靠创新,尤其是技术的创新发展。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技术在近年来的渗透和应用,大众的线上生活方式将迎来更大的突破和变革。
例如,O2O的发展早期需要依靠地推和补贴,受限于较高的边际人力成本,平台要盈利势必要突破屏障,利用互联网的信息化优势为商家和用户赋能,可以通过提升线下商家的运营及服务水平来提升效率,降低用户的交易成本,来提升用户体验水平。一种有趣的说法是,O2O的下半场,不再只是Online to Offline,而是Online Tech Offline。
网购市场也有望迎来变革。VR、AR等技术在电商领域的应用带来了全新的购物体验,推动更多零售业态的转型升级。同时,智能消费正在成为新的热点。从“双十一”销售数据来看,阿里零售平台的智能消费占比,从2012年的1.6%,已经提升到2016年的7.4%,各类智能设备正在日益丰富,涵盖从饮食、娱乐、穿戴到健康、居住、出行等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
分享经济更是如此。
AI已经在出行、物流、医疗等分享行业形成雏形。例如Uber利用AI技术研发无人驾驶汽车;京东发布无人机进行物流配送;达·芬奇机器人可提供远程手术解决方案,为医疗事业做出贡献;甚至直播领域已经尝鲜智能机器人主播形式。
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和一致性存储系统,实现对于P2P商业模式下透明真实的信用管理体系。包括在P2P网贷、住宿分享等分享经济细分领域都已经开始尝试和探索。
借助VR的新兴手段,可以使分享的形式更加丰富,已经在直播、教育、医疗、空间等领域崭露头角。例如医疗上,VR医院可提供远程医疗计划服务;教育方面,沉浸式虚拟教学大有可为;空间方面,住宿分享开放VR看房服务等。
在物联网时代,利用传感器及芯片等技术,万物互联互通,有助于分享经济整合分布式和碎片化的资源,进行按需匹配,使一切皆可分享成为可能。
当然,“科技改变生活”并非只再是一个口号,而是在互联网+消费的浪潮中,大众能够感受到的智慧生活切实体验。只有顺应这一潮流,正确认识,积极参与,主动拥抱,才能避免所被淘汰。如今人们所见到的每个细微生活的改变,都是正在经历的智慧生活的时代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