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绿色发展之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touxing

第二章
生态建设

——给自然留下更多休养生息空间

2017年12月5日,在肯尼亚内罗毕召开的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举世瞩目,这一天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了2017年的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名单,专门把“激励与行动奖”授予了来自中国的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们。塞罕坝,中国河北省北部一个很普通的小地方,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塞罕坝人又以怎样的行动和精神,得以打动联合国和激励全世界?

塞罕坝林场三代建设者代表领取“地球卫士奖”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北部,距离北京460公里,占地9.3万公顷。半个多世纪以前,由于历史上的过度采伐,这里曾经是一片茫茫荒原,土地日渐贫瘠,北方沙漠的风沙可以肆无忌惮地刮入北京。

1961年专家考察塞罕坝

1962年,塞罕坝林场成立,数百名务林人开始在这一地区种植树木。林场建设者们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生存环境下,坚持不懈植树造林,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经过过去55年三代人的努力,林场的森林覆盖率从11.4%提高到80%,占地面积达到9.3万公顷,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目前,这片人造林每年向北京和天津供应1.37亿立方米的清洁水,同时释放约54.5万吨氧气,成为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与此同时,塞罕坝建设者们还通过发展林业、生态旅游和风力发电推动了绿色经济发展。

塞罕坝的故事是近年来中国生态重建的一个缩影。除了塞罕坝以外,中国还有许多类似的故事正在发生。长期以来,中国人秉持“人定胜天”人定胜天,古代是指“人心安定,人人都能安守自己的本分,人类体现出的凝聚力和力量能够超越自然界”。典故出自[宋]刘过《龙洲集·襄央歌》“人定兮胜天”,其中“人定”是一个词。现代则多指“人类一定能够战胜自然”,与西方工业文明的理念更加趋于一致。的信仰大力开发利用自然,在“以粮为纲”的指导下围湖造田、毁林开荒、过度捕捞、过度放牧,在一些生态脆弱地区人为造成了水土流失、湿地锐减和草场破坏,甚至荒漠化、石漠化等生态破坏。一些地区因为过度使用化肥造成河流、湖泊富营养化,引起蓝藻或赤潮大面积爆发。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和社会不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尊重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设立主体功能区和划定生态红线,采取了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生态移民搬迁、限渔限牧等诸多措施。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来,生态建设成为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三大主要方向之一。中国加强了上述措施的力度,并且在制度建设中强化了生态安全红线,强调“以自然恢复为主”,同时加大了生态建设投资。

今天的塞罕坝林场已经成为绿色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