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中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国博首倡中国梦

在天安门广场的东侧,屹立着一座宏伟壮阔的建筑,这就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它的西门面向天安门广场,与人民大会堂遥遥相对。北门面向长安街,拥抱着熙熙攘攘的人流。国家博物馆是世界上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总用地面积7万平方米,建筑高度42.5米,地上5层,地下2层。只要来到天安门广场,必能一睹国家博物馆的风采。

国家博物馆成立于1912年,至今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光辉历程,现今收藏着130多万件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这里记载着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足迹,是中华儿女传承历史、开拓未来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窗口。在这座中华文化的殿堂里,有一个“复兴之路”的基本陈列。当年,我曾参与过对这个展览大纲的审查。该陈列以大量的文物、图片、档案、资料和文字说明,详细介绍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所走过的艰难道路,介绍了中国人民通过不懈奋斗而使自己的国家发生历史巨变的辉煌历程。

2012年11月29日,中共十八大闭幕不久,就在这座雄伟的展厅里面,就在这个深邃的展览面前,习近平总书记率领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巡视历史,展望未来。在《复兴之路》展览的现场,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以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身份,提出了“中国梦”的概念和命题。他明确指出:“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2013年,在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论述了“中国梦”的概念和主张。他指出,面对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面对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殷切期待,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再接再厉、一往无前,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中国梦”一经提出,立刻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人们关注的热词,也成为激励中华儿女朝着伟大目标奋进的旗帜和动力。

中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以其特有的风格,用一个形象的词汇作了简要、形象的概括——中国梦。

国家之梦、民族之梦,这对世界很多国家来说,并不陌生。美国人经常讲美国梦,而且每个美国人都有做这种梦的权利。那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做梦”呢?美国人可以用美国梦来激励自己,中国当然也可以用中国梦来激励全体国人。中国梦与美国梦有很大的差别,不可完全等而视之,但发挥“梦”的激励作用,这对两国来说,都是同样有效和可以运用的手段。

“中国梦”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和表述。作为人的一种生理现象的“梦”,直到现在,科学还没有完全揭开它的奥秘。从梦的一般表现形式来说,它是一种无意识的精神现象,是一种非逻辑的心理活动。梦,往往是支离破碎的,它不是能够主观设定的,也不是一定能够实现的。梦的生理和心理机制,还有待于科学去破解。“中国梦”这个概念,借用了一个“梦”字,当然不是在人的生理意义上使用,而是作为一种带有文学色彩的比喻,用它来指代我们的某种理想和目标。这种理想和目标,与生理意义上的梦的一个巨大差别是,这种“梦”是可以人为设定的,也是可以实现的。所以,当我们使用或解读“中国梦”这个概念时,一定要首先看到这种重要的差别,注意它只是一种通俗、形象、带有文学色彩的比喻,而不是真的把它当作生理上的梦境。

中国梦的内涵是什么?概括起来,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现中国梦,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大大提升,意味着中华民族以更加奋发向上、文明开放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意味着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更加富足、安康和美好。

中国梦是国家之梦、民族之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归根到底是中国人民的梦。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是中国梦的创造者和享有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追求,也是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体现。中国梦的实现,将造福于中华民族全体人民。所以,中国梦的深厚源泉在于人民,中国梦的根本归宿也在于人民。

用中国梦来比喻和指代我们的长远奋斗目标,易于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当然,习近平总书记也曾经在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对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注意不要概念化,不要固化,不要庸俗化,不要好高骛远。所以,对于中国梦,我们也要注意防止庸俗化的现象。

怎样实现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事实充分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其他无论是封闭僵化的老路,还是改旗易帜的邪路,都不可能达到我们预想的目标。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梦想是一种精神追求,它的实现,需要现实的基础、需要物质的力量,同时也需要精神的动力和支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是团结全体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精神动力。只有弘扬这种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我们才能自强不息,始终保持朝气蓬勃、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人民是国家之本,梦是人民之梦。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基本的力量,也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最强大的力量。中国梦由人民共享,也当然由人民共建。党和国家,必须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创造各种条件,把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出来,使之汇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合力。

二、困境中崛起的不懈追求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中国梦?为什么会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样一个目标?中国近代的历史变迁会告诉我们答案。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在长达50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炎黄儿女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写下了不朽的篇章。中华文明在世界上曾经领潮流和时代之先,并将这种领先地位一直保持到15世纪。直到乾隆末年,中国的经济总量仍居世界第一,人口占世界三分之一,对外贸易长期出超。据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提供的数据,1800年时,中国制造业的产量占到世界总产量的33.3%,而整个欧洲只占28.1%,美国只占0.8%。

中国人民还为整个人类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明朝以前世界上主要的发明创造和重大科技成就大约有300项,其中中国有170多项。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列举了公元后15个世纪内中国完成的100多项重大发明和发现,大部分在文艺复兴前后传入欧洲,为欧洲的文艺复兴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在人类历史上,先后出现过多种类型的古老文明,但能够一直延续至今并且没有重大断裂的,只有中华文明。

我们为古老而辉煌的中华文明感到骄傲,但同时深感痛心的是,到了近代,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掠夺,由于自身君主专制制度的衰朽,由于闭关自守没有跟上时代进步的潮流,中华民族逐渐陷于落后的境地,甚至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蒙受了奇耻大辱,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汹涌澎湃的近代文明大潮中,我们成了落伍者;在剧烈竞争的世界舞台上,我们成了挨打者。

据不完全统计,1842年至1949年,中国历届政府共与外国签订了1175宗不平等的条约、协定、章程和合同,平均每年10个。国家利益由此受到极大损害。仅从1840年开始的战争赔款和从1894年至1937年支付的利息,就分别达到13亿两白银和7.29亿美元,而当年清政府每年的财政收入不过8000多万两白银。中国的领土惨遭蹂躏和抢夺,英国割去了香港,日本侵占了台湾,沙俄夺去了东北、西北约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特别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侵略者不仅占领了中国,还占领了朝鲜半岛、东南亚、南亚、大洋洲许多国家的领土,使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和亚洲文明遭受了一次惨重的破坏。

在这场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日本侵略者占领了东北、华北、华中、华南等大片中国最重要的经济政治文化战略地区,犯下了种种令人发指的罪行,使中华民族蒙受了巨大损失。中国是受战争摧残和伤害最为严重的国家。

据不完全统计,在战争期间,中国军民共伤亡3500多万人。按1937年的比值计算,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

数据,是历史的抽象。数据的背后,是大量的事实、确凿的证据,是无数人们的惨痛记忆和血泪控诉。为了更直接、更具体、更全面、更系统、更立体地还原当年的历史,展示中国人民遭受的灾难和损失,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我们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从2004年10月开始,历时十多年,组织全国党史部门和其他部门单位的有关人员共60多万人,围绕“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这一课题进行了大规模的调研工作。我作为这项调研的主要负责人,精心设计了调研方案,组织推动了调研的全过程。

调研的方式,主要是查阅和搜集各种档案文献、当年的报刊资料及多年研究形成的成果。同时,对一些特殊、重大的事件,走访当事人、知情人和有关研究人员,记录证词证言,有条件的进行司法公证。调研的整体布局,实行块块和条条相结合。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负责调查本行政区域内的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查工作从市、县一直深入到乡镇甚至村一级。一些重要的、涉及多个地方的专题,如劳工、细菌战、化学战、“慰安妇”、难民、华侨等,则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专题调研。我们还组织查档小组,分赴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搜集档案资料。另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课题组前往台湾查档,得到了台湾有关机构和人员的支持。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全部调研成果,按照统一规范和体例,编纂成“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研丛书”,分为A、B两个系列,从2014年9月开始陆续分批出版,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总数将达300本。到现在,已经出版了100本。每本调研成果,大致包括调研报告、档案文献资料、口述资料、专题、大事记等若干部分。调研报告除了简述调研过程外,着重概述日本军国主义的具体罪行,均为对事实的陈述、介绍、归纳和分析。其他部分均为翔实、确凿、具体的原始档案和有关资料,包括证人证词、照片等等。

在党中央的关怀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全国党史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调研工作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和阻力,终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这项调研及其成果和丛书,全部是用事实说话,用档案资料说话,用证人证言说话。

日本右翼对南京大屠杀的事实拒不承认。根据我们调查,不仅南京大屠杀证据确凿,而且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决不仅仅是一个南京大屠杀问题。我们发现和确认,日军在全国各地制造的一次性伤亡平民800人以上的重大惨案就有173个。我们把这173个惨案集中起来,专门编纂了《抗日战争时期全国重大惨案》,共12册,逐个叙述了惨案发生的过程和情况,并附部分相关档案、资料。

国外经常有人要求我们拿出死难者名字,因此我们选择山东省,集中开展了死难者情况的调查。山东省组织32万余名调查人员,走访调查了省内95%以上的行政村和80%以上的年过70岁的老人,收集见证人和知情人关于日军屠杀平民的证言证词79万余份。整理形成包括156个县(市、区)的《山东省抗日战争时期伤亡人员名录》,收录46万9千伤亡人员名单。然后,又选择其中信息比较完整、填写比较规范的资料,经省市县三级严格核实,最后编纂了14册《山东省百县(市、区)抗日战争时期死难者名录》,收录了该省100个县(市、区)抗战时期伤亡人员中姓名、籍贯、性别、年龄、死难时间等信息比较完整的死难者的名录,一共169177人。

从这些大量、客观的事实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日本侵略者肆意践踏人类的公理和正义,企图以残暴杀戮的手段,将中华民族置于自己的铁蹄之下。日本侵略者犯下的罪行,违背了起码的人类良知和国际公法,不仅是对人权和人道主义的践踏,而且是对人类文明的挑战。

深刻的教训刻骨铭心。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崛起。波澜起伏的历史变迁告诉我们:一个民族只有自强,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平等自立。

百年磨难,没有摧毁中华民族的意志和精神。身处逆境,更激起炎黄子孙奋斗的信念和决心。面对着一个古老民族的深刻危机,也面临着澎湃奔腾的时代潮流,救亡和进步,成为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性任务;在此基础上进而实现民族复兴,进入世界先进民族之列,就成为无数志士仁人不懈追求的理想和目标。

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率先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他描绘:“一旦我们革新中国的目标得以实现,不但在我们的美丽的国家将会出现新纪元的曙光,整个人类也将得以共享更光明的前景。”

中国共产党致力于领导翻天覆地的大革命,建立了新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党全国的工作中心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明确指出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搞现代化建设。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开始了一场新的为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伟大进程。

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三句诗,对中华民族不断寻梦、追梦、圆梦的历史作了简要的概括:

 

一句是:“雄关漫道真如铁”。

一句是:“人间正道是沧桑”。

一句是:“长风破浪会有时”。

 

这三句诗,将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融汇一体,展现在世人面前,反映了中国各族人民是如何一代接一代努力奋斗、重铸辉煌的艰辛历程。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过去经历了种种艰难曲折,今后必定还会遇到各种风险挑战,但只要各族人民紧跟时代,脚踏实地,不懈奋斗,勇于创新,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无愧于前人的光辉业绩。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追求是那样生动地展现在21世纪的中国人民面前。世纪之交,时任总书记江泽民曾以诗一般的语言指出: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正在发生深刻而又充满希望的变化。人类几千年文明进步聚积的能量,迸发出无穷的创造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是跃出东方地平线的一轮绚丽红日,这轮红日是注定要高高升起来的,它的美丽霞光正在照耀祖国的大好河山。

正是在一代代人接力奋斗的基础上,正是在改革开放改变中国、取得伟大成就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以充分的自信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三、内涵丰富的远大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目标。科学地确定其内容、任务和要求,是正确而又坚定地向这一目标前进的前提。

民族复兴,顾名思义,当然是相对于历史上的曲折而言的。作为这种复兴参照系的,一方面,是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辉煌;另一方面,则是后来曾经陷于的悲惨境地,包括直到现在还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的落后状态。正因为有这两方面的情况,才谈得上“复兴”二字。

这种历史的比较,有利于激发爱国主义的热情,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努力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因此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这种历史的比较,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特殊的精神动力和凝聚力,是我们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推进我们事业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进行这种历史的比较。

与此同时,我们在进行这种比较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

首先,应该注意,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性质和社会制度是不一样的。复兴中华民族,并不是认为历史上的一切都是美好的,都要“复兴”,更不意味着尊崇和恢复任何封建专制主义的糟粕。

第二,应该注意,落后与先进都是相对于当时的参照系而言。昔日的辉煌,无论如何,都仅仅是在落后生产力基础上的辉煌。今日的落后,也只是相对于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一些方面而言。从纵向的历史进程来看,中华民族的发展水平,早就不能与往昔同日而语。我们讲“复兴”,并不是颂古非今、厚古薄今。

第三,应该注意,复兴中华民族,决不是提倡狭隘的民族主义,更不构成对其他任何国家的威胁。中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和民族,中国追求的是自身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决无、也决不能有任何试图凌驾于其他国家之上的意思。

基于这些重要的区别和界定,所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根据党和国家的一贯主张,我们认为,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增强以经济科技文化力量为主的综合国力。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使我国的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有更大的提高,建设美丽中国,到21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使人民的生活水平达到现代化的程度。

第二,大力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社会各个领域的整体协调发展。坚持科教兴国,使中国的科技、教育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提高人民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水平。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第三,大力建设和弘扬新时代的中华文明。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摒弃糟粕,吸收精华,在新的更高层次上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文明。立足中国现实,正确处理与世界其他文明的关系,以海纳百川的胸怀,科学鉴别和吸收世界优秀的文明成果。使中华文明立于世界,跟上时代,展现特色,在新的时代环境下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第四,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大家庭,中华民族的领土和主权不容分割。没有祖国的完全统一,就不会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坚持统一,是炎黄子孙的共同愿望,是我们长期追求的目标。对于任何把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的企图,我们都坚决反对。我们期望着,在中华民族海内海外同胞,包括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祖国统一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第五,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维护和保持国家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以及在国际舞台上的民族尊严。积极发展与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高举和平的旗帜、发展的旗帜,推进全球治理,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和文明新秩序,与世界人民一道,共同建设一个和平、安宁、繁荣和昌盛的新世界。

需要强调,民族复兴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也是一个激励中国人民奋斗的理想。它并不是完全能够用很多具体的指标来加以衡量的,它有可以量化的内容,也有不可量化的部分。而且,任何目标都需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地加以充实和调整,不可能是完全静止、绝对不变的。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对民族复兴的认识会不断深化,奋斗的目标也会更加清晰和丰富。

四、用现代化绘就复兴宏图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用现实的笔墨去描画,需要以坚实的步伐去迈进。因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要落实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和目标上。

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各族人民长期梦寐以求的理想。近代中国的许多政治力量和先进人士,都曾提出过现代化的构想,作出过巨大的努力,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虽然未必全都一事无成,但可惜的是,都没有能最终成功。

中国共产党相继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其实都是在向民族复兴的方向前进。所以,中国共产党在自己的奋斗过程中,逐步明确地提出了现代化的目标。

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的《论联合政府》书面报告中,明确宣布:“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081页。

1953年,毛泽东亲自修改审定的《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指出:“我们党和全国人民的基本任务就是要改变国家的这种经济状况,在经济上由落后的贫穷的农业国家,变为富强的社会主义的工业国家。这就需要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使我国有强大的重工业可以自己制造各种必要的工业装备,使现代化工业成为我国唯一的工业。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就可以促进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就可以建立和巩固现代化的国防。”这里,实际上已经提出了现代化的工业、农业、国防和交通运输四个目标。

1954年,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幕词中号召:“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15页。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周恩来强调:“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转引自《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25页。

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其中提出“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60页。。科学文化在这里被纳入了现代化的范畴。

1959年底1960年初,毛泽东在阅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这是毛泽东第一次比较完整地概括四个现代化的内容,其内涵也与当初有所不同。

1963年1月,周恩来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提出:“我们要建立一个富强的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转引自《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25页。这里四个现代化的内容已经基本成型。1964年12月,在三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周恩来正式向世界宣布:“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四个现代化的正式提出,反映了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文化大革命”的发生,打断了现代化的进程,但中国共产党并没有放弃现代化的目标和理想。1975年,在毛泽东委托邓小平负责起草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周恩来再次向世界宣布:“在本世纪末,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在当时复杂和困难的环境下,重申现代化的目标,预示着拨乱反正的方向,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明确指出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搞现代化建设。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人民开始了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旗帜鲜明地将现代化建设放到国家发展的重要位置上,从不同方面论述和强调了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一是把现代化建设作为党和国家最重要的一件任务。强调:“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句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3页。全党应毫不含糊地把现代化建设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

二是把现代化建设作为80年代要做的三件大事之一。三件者,一件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一件是实现国家的和平统一,另一件、也是最核心的一件,就是“一心一意搞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把中国发展起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84页。

三是把现代化建设作为最大的政治。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3页。

四是把现代化建设作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最大的转变之一。强调正是在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才“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主要是改革和开放政策”《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7页。

五是把现代化建设上升到党的路线的高度。明确指出:“我们党在现阶段的政治路线,概括地说,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党的总路线的内容:“不管怎样表述,实质是搞四个现代化,最主要的是搞经济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6页。随后党所制定的基本路线,也被称为现代化建设的路线。

邓小平这些多维度多层次的论证分析,表明了中共对于现代化一往情深的向往和追求,也表明了现代化建设在党的心目中和工作中前所未有的地位和分量。

民族大振兴,实现现代化,成为当代中国人民的理想和追求,也是鼓舞亿万人民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

此后的一届届党中央,继承毛泽东、邓小平的思想,一以贯之地把现代化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坚持不懈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展望前程,我们坚信: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将在不断改革中更加巩固和完善,中国的发展将通过各个地区的共同进步达到普遍繁荣,中华民族将在完成祖国统一和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基础上实现伟大的复兴!

五、靠奋斗创造未来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个鼓舞人心的目标和前景。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一系列重要的条件,根本的是要靠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奋斗。

首先,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必须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中国人民在解救自身苦难、实现民族复兴的过程中,曾经寻求过多种救国救民的道路,但都没有获得成功。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给中国带来历史性的变化。进而,中国共产党又全力带领人民向社会主义过渡和前进,经历了艰难的探索,走过了曲折的道路,取得了成就,也积累了经验,终于在1978年后兴起改革开放的历史大潮,靠着亿万人民的广阔实践,使国家和民族出现了生机和希望。中国人民不仅站了起来,而且逐步富了起来,强了起来。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只有从中国国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才能走向现代化,进而走向民族复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是一致的。面向未来,只有继续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不动摇。

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我们经过了长期而艰难的探索。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终于逐步形成了关于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以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实践证明,这些基本的东西不能变。形势越复杂,任务越繁重,斗争越尖锐,就越要坚持这些基本的东西。这是我们的主心骨,抓住这个主心骨,我们就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就能真正抓住国际国内的各种机遇,迎接来自方方面面的各种挑战。如果在这些基本的东西上还反复折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对此,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

第三,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必须始终跟上时代潮流,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生命活力。

民族是否振兴,不仅要从纵向上作历史的比较,更重要的是看在横向比较中是否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时代的前列。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决不能关起门来做井底之蛙。人类历史上,曾经有多少个文明古国盛极一时,但曾几何时,又自我陶醉,不思进取,最终大浪淘沙,被时代的潮流所淹没。中华民族由于闭关自守,也多次与重要的历史机遇失之交臂。这样的教训再也不能忘记了。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继续发展,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前进,科技革命不断加速,人类社会生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时代在进步,文明在升华。这种加速奔腾的潮流,既给我们提供了机遇,也向我们提出了挑战。中华民族要保持生命之活力,要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就必须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随着时代的脚步一同前进,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要始终放开眼界,紧密关注世界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发生的变化;以敏锐的眼光,及时捕捉反映世界潮流的最新趋势;以正确的战略策略,把握中国与世界的双向互动关系,努力取得和保持在世界舞台上主动和领先的地位。

第四,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生机勃勃和国泰民安的局面。

反思历史之教训,总结改革开放之经验,改革、发展、稳定,是关系中华民族大局的三枚棋子。发展,是中华民族活力之所在,也是活力之表现。发展是硬道理,解决中国的所有问题,根本在于发展。只有坚持发展,不断发展,持续发展,国家才能强盛,人民才能富足,中华民族才能够实现复兴。没有发展,什么都谈不上。在当代中国,发展又要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起生机勃勃的,既有强大动力、又始终和谐平衡的机制和体制,才能够得到实现。面向未来,改革开放的任务仍然非常繁重。必须以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决心,在改革开放方面取得新的进展,为中华民族更快更健康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稳定,是中华民族治国之要。历史上,种种内忧外患,次次社会动荡,无不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灾难,大伤中华民族的元气。如何在积极发展的同时,保持国家、民族和社会的稳定,始终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只要少些折腾,或者根本不再折腾,坚定不移地朝着未来的目标前进,中华民族的复兴就一定大有希望。

第五,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必须坚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海内海外所有同胞,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大联合。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所有炎黄子孙的共同愿望。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无论是推进现代化建设,还是完成祖国统一的任务,或者是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都需要把中华民族所有爱国同胞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把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出来。人越多越好,心越齐越好,力量越大越好,阻力越小越好。所以,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一定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旗帜,多做争取人心、凝聚力量的工作,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使整个中华民族形成一个强大的合力。只有把全体中华儿女都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更有成功的把握。

第六,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必须把远大理想和阶段任务结合起来,脚踏实地,艰苦奋斗,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个伟大的目标,也是一个历史的进程。长远的目标是既定的,但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条件、不同的任务和不同的需要解决的课题。因此,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把长远和根本的目标与一定时期的主要任务结合起来,分阶段分步骤地推进。不断把每个阶段的目标实现,那就意味着不断地接近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或者说,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一步接着一步地转化成了现实。为了实现这些阶段性的目标,我们必须周密筹划,制定好长远的发展规划。按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战略部署,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正确处理现实条件与奋斗目标的关系,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发扬中华民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靠自己的双手,用头脑的智慧,建设更加美好的民族家园,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变为现实。

在迈向新的未来之际,让我们套用毛泽东的语言,来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站在每个人民的面前,我们应该迎接它。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航船的桅顶已经冒出地平线了,我们应该拍掌欢迎它。

六、新时代的伟大使命

中共十九大在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基础上,鲜明地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并专门用一个部分作了全面深刻的阐述,突出强调了“四个伟大”。

总揽96年的奋斗历程,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归结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建立在96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阔步前进取得的辉煌成就之上;但同时,又具有与以往时候有着很大不同的新的特点,具有更大的时代高度、世界广度、变革深度。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而言,是一种更为宏大、更为艰巨、更为豪迈的伟大使命。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伟大事业。合起来,一共四个“伟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就是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新时代。

“四个伟大”,各有其特定的内涵和要求,相互之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肩负起这一历史使命。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的概念,形象地表达了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愿景。中国梦的实现,将造福于中华民族全体人民,实现中华民族新的历史飞跃。所以,中国梦是一个伟大的梦想,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伟大目标、伟大任务和伟大使命。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1962年,毛泽东曾经指出:“从现在起,五十年内外到一百年内外,是世界上社会制度彻底变化的伟大时代,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是过去任何一个历史时代都不能比拟的。处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同过去时代的斗争形式有着许多不同特点的伟大的斗争。”《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一九六二年一月三十日),《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02页。201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重温毛泽东的这一论断,提出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鲜明地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勇于斗争的精神和风格。十九大报告对这一伟大斗争作了进一步论述,用三个“坚决反对”、一个“坚决破除”、一个“坚决战胜”,以及五个“更加自觉”,概括了这一伟大斗争的内容,并特别提醒:“全党要充分认识这场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当年,毛泽东曾经将党的建设称为“伟大的工程”。1994年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又将改革开放以来的党的建设称为“新的伟大工程”。这一伟大工程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已经推进了将近40年。十八大以来,又展示出新的重要特点,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十九大报告进一步要求: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定党性原则,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骨疗毒,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我们将近40年来一直从事的空前深刻和辉煌的伟大事业,也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不会有中国综合国力如此大幅度的提升,就不会有人民生活如此大幅度的提高,就不会有中国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国社会主义面貌如此大幅度的改变。十九大报告强调,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个伟大”,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伟大梦想不是空想,必须通过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才能实现。无论是伟大斗争,还是伟大工程、伟大事业,都是为了实现伟大梦想,是实现伟大梦想的抓手和途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是新时代全党全国人民将继续长期从事的伟大实践。没有这一实践,任何梦想都不可能实现。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而伟大斗争,贯穿于伟大工程和伟大事业的各个方面,是实现伟大梦想的重要保障。所以,“四个伟大”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深刻领会和把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就要辩证把握和妥善处理“四个伟大”相互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