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达上的歧义引导犯错
歧义,就是指同一个词语能表达多个意思,或者同一个句子在不同的语义环境中有两种或多种不同的解释,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一词多义的情况。比如:“躺在床上没多久,他想起来了”这个句子,可以作如下两种理解:
第一种:躺在床上没多久,他想起了某件事情。
第二种:躺在床上没多久,他不想躺了,想起床了。
再比如:“放弃美丽的女人让人心碎”。这个句子可理解为男人放弃了美丽的女人,是一种让人心碎的行为;也可理解为女人放弃了追求美丽的权利,是一件真让人心碎的事情。
这就是有些词语具有一词多义的现象,它们可以用来表达不同的概念。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表达用语选择不当,就很容易产生歧义,导致误解,甚至犯错,这也是为什么要求概念表达必须精练、准确的原因。我们在与人交流时,通常情况下希望一句话可以明确地表达一个意思,让别人只产生一种理解。这样才能进行有效沟通,能够准确地理解说话者的用意。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经常出现词语歧义的现象。
有一家酒店升级开业,为了吸引更多的客人,酒店进行了很大的改装,安装了一批新的设备。洗手间外的新设备旁,有一行醒目的提示标志:消毒洗手机。但是安装不久,酒店就接到投诉,说是这些设备使许多顾客的手机进水,不能使用,造成了很大损失。
那么造成酒店被顾客投诉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这就是因为人们对“消毒洗手机”这个概念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消毒洗手机”既可以理解为给手机消毒的机器,也可理解为洗手消毒的机器。酒店本意是想通过这些机器,达到洗手又给手消毒的目的。但是,部分顾客却理解为可以清洗手机,给手机消毒。概念的表达上没有做到明晰准确,从而导致了歧义的发生。于是,酒店把“消毒洗手机”改成了“洗手消毒机”。
正是因为表达上的歧义现象,所以有些人有时候故意利用了一词多义的现象,说一些容易产生歧义的话,或者让人理解错误的话,从而导致别人判断不明确。有一个媒婆就是利用了词语的歧义,促成了一对姻缘。
有一个十里八村都非常有名的洪媒婆,能说会道,特别是那些难找对象的男女,只要找到她,她就一定会想方设法地促成婚姻。
陈家庄上有一个小伙子,由于意外而失去了一只手臂,年过而立依然没有找到媳妇,于是他请洪媒婆给他找个媳妇。小王庄有一个30岁的大姑娘,人长得漂亮,可是天生兔唇,就是嫁不出去,父母非常着急,也曾经托过洪媒婆给找个对象。
现在机会来了,洪媒婆来到小王庄,见了姑娘的父母,热情地说:“我跑了好几天,终于给你女儿找了一户人家,那小伙子30岁出头,比你姑娘大2岁。这家家底好,可找了好几个姑娘,他都相不中,钱倒花了不少。可是,这小伙子过日子却是一把好手。”
姑娘父母一听如此,高兴地说:“那怕什么,只要会过日子,钱还是会挣回来的。”
洪媒婆又来到小伙子家,对小伙子说:“小王庄的这位姑娘比你小2岁,人长得漂亮,会过日子,可是就是嘴有点不严实。”小伙子听了也很高兴,双方同意见面。
两人见面时,洪媒婆故意让两人远远地看一眼,小伙子把半截手臂背在背后,姑娘用一方丝帕遮住了嘴巴。很快,双方父母就准备给两人成亲了。
成亲这天,女方才发现小伙子缺了一只手,男方发现姑娘是个兔唇。两个人都很生气,去找洪媒婆。可洪媒婆却说:“我不是早就告诉你们了吗?我说小伙子是过日子的‘一把好手’,姑娘‘嘴不严实’。而且你们也见过面,是你们自己同意了才结婚的。”
两人虽然有些生气,可事已至此,两人也无话可说,结婚后日子倒也过得甜美。
其实,洪媒婆并没有欺骗。但是,她却在介绍双方特征时,正是利用了一词多义的特点,使语言模糊化,使概念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搅和在一起,从而引导双方在理解上出现了偏差,以达到目的。“过日子的一把好手”,洪媒婆的意思是生活中只有一只手是完好的,而姑娘一家人却理解为小伙子是善于过日子的人;“嘴不严实”,洪媒婆意思是兔唇,嘴豁,说话漏风,可男方家人却理解为不善于保守秘密。一个词语表达了不同的意思,男女双方当初没有仔细推敲,因此听了洪媒婆的话,也无话可说。
正是概念与词语之间的不完全对称,许多不法商贩也会利用词语的一词多义性,趁机进行误导消费。比如,某房地产开发商推出了“买房子送家具”的活动,许多愿意买房子的人都来咨询,问送什么家具。售楼方回答:“看上什么送什么。”客人买了房子去问要家具时,售楼方却说:“我们只负责把你买好的家具送到你家里。”“买房子送家具”就是利用了一词多义性造成歧义而误导消费,因为客人理解为买了房子会免费获得家具。
因此,生活中我们与他们交流沟通时,一定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有歧义,既不给别人造成困惑,也不轻易上当犯错。识别并澄清歧义上批判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现表达上有歧义时,要弄清楚词句的含义,明确观点支持,并做出准确评价,以免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