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使世界资源和分工在不同层次迅速变化并聚集于有个性的地区,于是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的崛起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支撑点。受此影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体制的逐步完善,地方经济作为一支生力军日渐成熟,它们依托的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初级开发产品资源,而是具有本地特色的高新技术产品以及地方新兴特色产业。显然,创新已经成为地方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而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无疑是地方经济腾飞中最重要的“引擎”。而作为知识创新和智力输出重要摇篮的高等教育必然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担负起更加重要的角色及责任。由于受历史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尤其是本科院校,几乎毫无例外都聚集在中心城市、省会城市,地级市城市的本科院校数量屈指可数。长期以来,一些大城市高校培养的人才,在数量、质量以及专业结构上难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地方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又难以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态势“有效契合”,形成了颇为严重的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结构性矛盾。为此,高等教育发展要向地市延伸成为我国教育部门以及相关决策层的重要关注点。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高校布局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高等教育发展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尤其是在1998年,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共建、调整、合并、合作”八字方针和有关原则、政策,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中,通过合并、组建,形成了一批层次高、规模大、学科全的综合性大学;通过调整、划转,明确了一批高校的管理主体。总之,伴随着高教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的大发展,高校总量、办学规模、办学层次等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值得关注的是,在全国政策的导向下,更有一大批身处地级城市的专科学校通过合并、调整、重组与升格进入全国本科高校序列,完成了从专科到本科的层次转型。从数量上看,截至2010年,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已达到262所,占全国普通本科院校数量的近三成。[1]显然,新建本科院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阶段过渡的背景下崛起的一支新生力量,不仅承担着完成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任务,还履行着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神圣职责。显而易见,随着高校布局重心的逐步下移,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俨然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的“增长极”。
反观近十年来新建本科院校的具体办学实践,虽然在合并、升格、调整、更名等形变现象的背后,都隐含着它们对本校长远发展的价值与理念的追求,但这类院校的建校时间短,文化积淀不足,缺乏内涵发展式的理念,社会认知度较低,现实中它们盲从趋同、追赶发展、忽略特色,似乎还没有在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确立自身的真正坐标和方位,同时它们又处在实力雄厚的研究型大学和办学机制灵活的民办高校夹缝之中,多重因素的影响使它们在大学生态圈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这些院校的盲从追赶、恶性竞争不仅给学校自身的发展带来风险和危机,更严重的是破坏学校的生态环境,影响高等教育长远发展大局。可见,“新建”是一个时间范畴,也是一个实力概念。[2]那么,新建本科院校办学之路该向何方?又应该怎样办学并发展壮大?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困扰这类院校生存与发展的现实难题。
可以看出,新建本科院校成长与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大多与学校的定位以及发展战略有关。显然,这类院校如何判断自己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已经成为学校发展进程中普遍面临的问题。目前学术界对新建本科院校的相关的问题给予了不同视角的研究,有学者从管理学等不同学科层面对其发展战略做出探讨,有从现代大学管理体制形成、与区域或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有的则从其他地方高校的发展经验来做借鉴对比研究,等等,所产生的研究成果极大丰富了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思路。截至2010年12月,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席会议已连续举办九届,纷纷讨论新建本科院校一系列重大问题,有力地促进了新建本科院校的建设和发展。可见,无论是理论界还是管理层,已经开始高度关注承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体之一——新建本科院校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但到目前为止,鲜有学者从生态学视角探讨新建本科院校的相关问题,更没有从生态位的角度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与发展战略做出系统分析。这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探索空间。
至此,问题的逻辑关系已经基本清晰:新建本科院校希望通过合并、升格、调整、更名等途径来实现自身发展的内在诉求,但现实发展过程遭遇的各种要素障碍却使这类院校试图通过简单形变来寻求跨越发展的想法难以延续;那种盲目趋同、求大求全的发展模式也只能使学校陷入“内耗”而无法从根本上走出发展困境。“新建本科院校如何适应社会发展”只有在历史的尺度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中加以考察,才能找到属于自己发展的真正方位。其实,任何一所大学的产生和成长,无不彰显着一个与社会长期磨合与适应的过程,而在与社会互动中只有找到自己的生态位,找准自身的发展战略,才能恒久发展。这样看来,如果把目光从“新建本科院校如何适应社会发展”转向到“新建本科院校如何突破常规”上来,那么,这类院校要适应社会发展就必须要“变”,而这种“变”的前提就在于找准自身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生态位”,“变”的实质就可以理解为从“生态位管理”中找准契合自身的发展战略。于是,“新建本科院校如何突破常规”的命题又可以将其具体化为“新建本科院校如何找准生态位与怎样进行‘生态位’管理”这一现实问题。
生态位作为生态学的一个重要概念,目前已经在社会科学领域得以广泛应用。利用这一理论为分析视角和研究工具,来探索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战略问题,将对这类院校的改革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那么,新建本科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处在怎样的生态位上?为何要研究新建本科院校的生态位问题?怎样研究新建本科院校的生态位?从哪些方面找到突破口?大学的生态位如何确立?生态位管理为什么能成为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的一种选择?大学生态位管理的内涵及原理又是什么?如何建立一种科学合理的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测度分析框架?怎样对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管理评价?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学者对此作出详细且系统的探讨,而这正是本书选择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战略”研究这一论题的初衷,同时也是本研究的基本进路。
事实上,新建本科院校怎样找准位、定好位一直是其正确制定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显然,新建本科院校如何找准生态位与怎么进行生态位管理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指向性很强的现实问题,同时也是内涵联系紧密的两个主题。对它的研究涉及对学校的角色认识与角色定位以及理念和制度创新,尽管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挑战性,但它却是新建本科院校突破常规发展的必经之道。从理论上看,新建本科院校找准自己的生态位,不仅是这类院校对社会和高等教育双重转型的一种主动回应,对于促进整个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从实践上看,新建本科院校正处在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找准自身的生态位不但是形成办学特色的“应然”条件,而且生态位管理极可能成为其发展战略选择的一种“实然”创新举措。有鉴于此,本书以新建本科院校的生态位为基本指向,以生态位管理为逻辑主线,在我国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转型的大背景下,综合运用系统科学、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来研究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战略选择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有助于丰富院校研究的理论基础。院校研究是院校个体的自我研究,研究对象是院校个体,有别于以院校群体为对象的高等学校管理研究。[3]院校研究的基本思想是把高等教育研究和其他学科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运用到高校管理实践,通过创新高等教育管理理念来推进高校建设和发展。[4]其一,本书将新建本科院校作为个案研究对象,所采用的生态位管理理论成为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的组成部分之一,有助于丰富高等教育管理的理论体系;其二,本书还立足于教育生态学的研究范畴,注重于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对拓宽教育生态学的理论边界有积极意义;其三,本书以建立生态位的指标来探讨高等教育的生态评价方法,有助于推进高等教育评价理论体系的成熟与完善。总的来说,本书是形成于特殊性基础之上的普遍性解释范式,因此,对于同类院校以及其他相关院校具有一定理论指导力和解释力,有助于丰富院校研究的理论基础。
有助于推动新建本科院校良性健康发展并为相关部门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今后一段时间,大学的规模扩张、跨越发展必然会产生更多新建院校,地方院校的合并、重组、升格也将在所难免。因此,新建本科院校仍将呈现递增之势。从实践来看,本书有利于推动新建本科院校变革并规避“千校一面”现象,有助于促进这类院校在内外环境变化中增强战略意识、挖掘优势、寻求特色,找准自己的生态位,走出一条符合自身规律的发展道路,实现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此外,本书所建立的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测度分析框架以及生态位管理模型,可为高等教育评估部门提供可借鉴的视角,其研究结果可以为各级政府部门以及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