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安全监测预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 主要研究内容

全书分七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包括对中国金融安全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重要概论界定与辨析,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对国家金融安全监测与预警过程中所依托的理论基础进行介绍,包括金融危机理论中的矛盾本质论、债务危机论、预期危机论、内外均衡冲突论、周期性危机论,金融安全预警理论模型与方法。同时对国家金融安全理论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包括金融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金融安全内涵、表现形式、监测与预警以及安全监管SLSS分析框架等。

第三章首先从金融的经济风险、金融市场风险、银行机构风险和对外债务风险四个方面对我国目前金融业发展现状与面临的主要风险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为后文金融安全影响因素分析总结与监测预警指标的选取提供前期研究基础。其次,基于内外因相结合,从我国金融开放过程中面临的外源性金融风险、国内自身面临的内源性金融风险两大维度出发,对我国国家金融安全与区域金融安全的风险影响因素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并为构建国家与国内区域金融安全监测/预警指标体系提供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

第四章首先根据国内外指标体系研究共性与本书的动态分析,从金融安全条件与金融安全能力两大维度出发,构建了我国国家金融安全监测指标体系,并对各监测指标的安全区间与权重进行了测度设定;其次,通过功效系统法与线性综合加权法,对我国1992—2011年国家金融安全程度进行动态的定量监测分析,并对我国金融安全程度进行了动态评价与原因解读;再次,通过灰色关联度法对影响国家金融安全的能力与条件关联程度进行了定量测度;最后,通过H—P滤波法对国家金融安全指数进行波动与时间趋势分解,通过有增长上限的修正指数曲线模型对国家金融安全指数得分(1992—2011)进行动态计量拟合分析。

第五章首先在对我国国家金融安全预警指标选取的内在逻辑机理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从先导性与免疫性两大逻辑维度出发构建了国家金融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并对各预警指标的警限区间与权重进行了测度设定;其次,通过选取国际上预测准确性较好的KLR信号分析法,从先导性、免疫性与总体警情三个方面,对我国1992—2011年金融安全的警情警度进行了动态定量测算分析;再次,通过格兰杰因果分析法,对国家金融安全监测与国家金融安全预警两者之间关系进行了动态检验,并通过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对两者之间的长期协整关系与短期波动关系进行了动态计量分析;最后,通过ARIMA、指数平滑法、多元线性与曲线回归分析法、专家预测法等,对我国2012—2013年的金融安全预警警度进行了年度预测;并从高位预测、中位预测、低位预测三个等级对我国2012—2016年的金融安全警度进行了区间预测分析。

第六章首先基于国家经济安全视角与国家金融安全背景框架,通过国家金融安全监测指标区域分解法,构建了国内区域金融安全监测指标体系;其次,提出国家金融安全视角下的区域金融安全定量监测模型方法;最后,将全国31个省(市)区全部纳入研究范围,从全国排名前20%的重要省(市)区,东、中、西部与东北地区、全国六大战略区三大视角出发,分别从金融安全条件、金融安全能力与金融安全度三个方面,对各地区对国家金融安全的影响程度进行了监测评估分析,并对造成差异化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归纳总结。

第七章根据世界范围内发生金融危机的内在原因与欧美等发达国家所建立的有效监管体制,结合我国金融体系发展实际,分别总结了国外成功的金融风险监管宝贵经验,以及金融危机爆发国风险监管失效的教训启示。

第八章根据国家金融安全监测分析结果,国家金融安全预警分析结果,以及国内区域金融安全监测评估结果,分别从总体金融体系安全、关键安全领域与重点区域金融安全三个方面提出了提升国家金融安全的具体对策建议。

二 研究方法

(一)专家法与调查研究法相结合

本书研究过程中的专家法体现在: (1)在国家与地区金融安全影响因素上将充分听取国家专家学者的意见与前期研究成果; (2)在指标权重确定上,本书中用到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指标权重过程中将通过专家们的定量打分来构建判断矩阵; (3)在监测与警限指标警限区间确定上,也充分听取领域内专家学者的宝贵意见。调查研究法体现在对前期研究资料的收集获取,包括到统计局、金融监管部门等收集获取相关统计资料、文字资料、图表资料及典型材料等;同时深入实地进行调研,获取第一手资料;再通过现代互联网技术进行网上资料查找与搜索调查。

(二)定性分析与定量实证相结合

本书对国家与区域金融安全监测评估与走势预警分析均采用定量实证研究方法,以提高研究过程的科学性与精准性,但是由于影响国家与地区金融安全因素的复杂性,仅依靠定量方法难以解决所有问题,在进行定量指标的选取时需要辅以定性分析方法,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也是研究社会科学问题的基本方法。本书中的定量实证方法体现在: (1)通过功效系数法与线性综合加权法对国家金融安全程度的定量监测分析; (2)通过KLR信号分析法对国家金融安全警情进行警度预测分析; (3)通过H—P波动与时间趋势分解法,利用多元曲线回归方程对金融安全警度演进路径进行样本内动态模拟; (4)通过移动平均模型、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与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对影响我国金融安全的重要指标因素进行高、中、低合理趋势拟合与预测; (5)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进行测定。

(三)比较分析与归纳综合相结合

比较分析与归纳综合法是社会科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在本书中亦得到充分体现: (1)在对国家与区域金融安全影响因素分析中,通过比较分析不同因素对我国金融安全影响程度大小,归纳出一定时期中最重要而突出的影响因素; (2)通过对比不同指标预警效果优劣,精选预警指标来构建我国国家金融安全预警指标体系; (3)在进行国内区域金融安全监测与预警过程中,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地区对国家金融安全的影响程度,归纳出我国区域金融风险呈现的形势特征,并进行分类归纳综合。

(四)静态分析与动态研究相结合

本书对国家与区域金融安全现状分析,影响因素与内在机理的分析既从当前我国经济与金融市场发展实情,更考虑其未来发展变化趋势,坚持从动态发展的观点进行过程分析。而对国家与区域金融安全监测与预警的定量分析,则主要是从动态变化的视角来进行研究。


[1]邓小平在1991年1月28日至2月18日视察上海时曾指出:“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6页)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与欧美发达国家发展历程见证了该理论观点的正确性。

[2]《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中国金融业资产简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分析小组评估(2013),此处口径为地上正规金融的法人机构统计,若考虑我国存在“地下钱庄”(银行)的总资产(无可靠估计,约3. 5万亿元),约占91. 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规定外资银行(Foreign capital bank)包括以下机构: 1家外国银行单独出资或者1家外国银行与其他外国金融机构共同出资设立的外商独资银行;外国金融机构与中国的公司、企业共同出资设立的中外合资银行;外国银行分行;外国银行代表处。其中,前三类统称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2003—2011年中国境内外资银行总资产年均增长23. 5%,净资产年均增长23. 3%,呈现快速增长势头。

[4]顾海兵、王鑫琦:《国家经济安全研究的五大误区》,《光明日报》(理论版) 2011年12 月9日第11版。

[5]胡新智(2000)认为,所谓国家经济安全,简言之就是国家的经济活动不受威胁,国家经济安全包括金融安全、贸易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以及信息安全等方面。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金融安全在国家经济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金融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安全通讯》2000年第6期)
王元龙(2004) :金融安全是经济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经济安全中金融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国外学者通常都将金融安全放在国家安全战略和国家经济安全的系统中来探讨。(《国际金融研究》2004年第5期)

[6]徐良平(2000) :金融一体化背景下的金融安全是经济安全的核心,这由金融与经济,金融安全与经济安全的相互关系体现出来。(《青海金融》2000年第5期)
成思危(2003/12/08) :金融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没有金融安全,就没有经济安全,没有经济安全,也就没有国家安全,因此各个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地将金融安全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经济界》2004年第6期)
江涌: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是当今国际经济竞争的核心,金融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求是》2009年第5期)
刘沛、卢文刚(2001) :金融安全是经济安全的核心内容,它与经济安全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并由经济安全所决定。国外学者仍未对金融安全的概念进行界定,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将金融安全放在国家安全战略系统中探讨。(《国际金融研究》200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