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自我的再建构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作为永恒之谜的“自我”的结构假设

从苏格拉底将太阳神庙里的三句圣谕之一的“认识你自己”奉为哲学观的圭臬开始,西方哲学就开始了由对外部世界的注意扩大到了对人自身的注意。中国古代哲学的人际伦理关系研究,也广泛注意到了自我的构造和本质问题。

对“人”的注意虽由来已久,但仍是一个一直未得到彻底解决、一个常论常新的哲学之谜。“我是谁?”提出这种问题的人,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不是哲学家就是疯子。而所谓哲学家,就是现代人调侃的“生前苦苦折磨自己,死后才被人提起的笨蛋”,所以哲学家也是疯子。当人过着奴役和贫困的生活时,他的精神力量全部贯注于怎样才能活下去这个现实问题。而当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时,焦虑成了普遍的社会情绪,在食饱衣足的条件下,人们反而付出了精神的快乐,越来越多的人便开始苦心反思个人的存在意义,这是现代性的问题。

马克思早就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组成了丰富多彩的个性人格,加之精神世界的混沌性,使得自我在横向和纵向上也都显得交错纷乱层次不明。因此,自我的分类才显得如此多样,其中比较出名的理论假设,在自我的横断面上,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在纵向上,有皮亚杰的顺应/同化理论和艾里克森的自我发展理论。从本质上研究自我的理论,鲜为人知的有吉登斯和查尔斯·泰勒的动态、生成自我认同理论,卡西尔的人的符号本质理论,詹姆斯与库利的主我/客我理论以及米德的符号互动论,戈夫曼的拟剧理论等。本论著将综合运用这些理论,作为研究网络时代自我建构的工具。其中主要有这样一些关键概念。

“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是詹姆斯(James)在1890年出版的《心理学原理》中首先提出来的一个概念。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所谓自我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存在的意识、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也指“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有关自己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3]。自我意识包含三个部分及层次,三个部分紧密关联,共同作用于个体的思想和行为。第一个层次是自我认知,即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自我情感是第二个层次,指伴随自我认知而产生的情感体验;自我意向是第三个层次,指伴随前两个层次产生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它又可以称为自我调节或自我控制。

研究自我,必须深入其内部结构进一步区分概念。自我概念按不同的角度分析,其内容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一)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与心理自我

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个体自我意识的有机组成部分。

所谓生理(物质)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躯体、性别、体形、容貌、年龄、健康状况等生理物质的意识。有时也将个体对某些与身体物质密切相关的衣着、打扮以及外部物质世界中与个体紧密联系并属于“我的”人和物(如家属和所有物)的意识和生理自我一起统称为物质自我。

社会自我。社会自我在宏观方面指个体对隶属于某一时代、国家、民族、阶级或阶层的意识;在微观方面指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名望,受人尊敬、接纳的程度,拥有的家庭、亲友及其经济、政治地位的意识。

心理自我。心理自我指个体对自己智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诸方面心理特点的意识。

(二)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

现实自我指个人对自己受环境熏陶炼铸,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综合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它是自我现实的、社会存在的真实反映。理想自我指个体经由理想或为满足内心需要而在意念中建立起来的有关自己的理想化形象。理想自我的内容尽管也是客观社会现实的反映,还包括对来自他人和社会规范要求以及它们是否满足个体需要的反映。

(三)公我意识与私我意识

私我是指自我为他人不可获得的隐秘。而公我指自我公开的、社会的,是与他人密切相关的部分。私我意识是一种现代意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越高,一般来讲私我意识就越强,由此延伸出来的隐私权也是一种现代权利。私我意识高的人对外在压力的敏感度低,比较注重信念、价值、情感等个人的内在方面,较少考虑他人的意见和期望。而公我意识强的人为避免不合群,对他人的意见非常敏感,会为其所期待的社会交往而压制调整自己的意见。[4]

(四)现在的自我与可能的自我

“现在的自我”指个体觉知和认识的当下自我状态。“可能的自我”指个体觉得自己某一方面有潜力的自我构想,是自我意识系统中有关未来取向的成分,它既是未来行为的诱因,通过认知、情感和身体三个方面对行为产生影响,又为现在的自我提供了一个评价和解释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