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山东半岛城市旅游空间结构
第一节 城市旅游空间结构要素解析
一 城市旅游空间结构要素的判别
按照景观生态学的观点,空间结构要素被描述成具有生态经济意义的嵌块体、基质和廊道。旅游空间结构也可以被描述成旅游嵌块体、旅游基质与旅游廊道。旅游嵌块体是城市旅游空间比例尺上所能见到的最小均质单元,在质量与属性上具有同一性,通常指旅游节点。旅游基质是城市旅游空间结构中分布较广、具有高度连接性的嵌块体,通常指旅游区。旅游廊道是呈带状或线状分布的嵌块体,最典型的是旅游带。城市旅游空间结构是由旅游空间结构要素的数量、类型与形状所决定的。按照空间经济学的观点,空间是人类进行社会经济活动的场所。借鉴空间经济学的理论成果,本节把城市旅游空间经济结构要素具体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城市旅游节点
一定区域范围城市旅游经济活动内聚力极化而形成的中心被称为城市旅游节点。城市旅游节点由两大相互联系的基本成分组成:城市旅游吸引物聚集体及城市旅游服务设施。旅游吸引物聚集体包含旅游者游览或打算游览的任何设施和资源,它包括一个或多个个体吸引物及能产生吸引力的景观和物体等。旅游吸引物聚集体由三种相互联系的成分组成:核心吸引物;旅游者;旅游形象标识物。根据旅游吸引物聚集体吸引力的重要程度差别,旅游吸引物聚集体在空间上呈等级结构。旅游地形象标识物是关于旅游聚集体的任何信息载体,这种信息也许是为了目的地促销,也许是为了方便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旅游者去旅游目的地旅游或在旅游目的地旅游都要受旅游形象标识物的影响甚至操纵。旅游形象标识物的功能有诱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帮助旅游者进行目的地决策;旅游者旅游线路的安排;旅游活动的选择;核心旅游吸引物聚集体的辨别及旅游购物等。旅游节点的服务设施成分包含一系列旅游服务设施,如住宿业、各式餐馆、零售商店或其他任何以旅游者为主要服务目的的服务设施等。这些是旅游目的地空间的主要成分,对区域经济的价值有重要作用,但它们不是目的地吸引力的要素。然而,近年来,旅游发展的实践表明,服务设施和吸引物聚集体之间的关系正慢慢变得模糊,兼有度假、娱乐、休闲、观光功能的各式度假村,生态旅游地有住宿功能的生态小木屋、各种游乐场等,其自身既是服务设施,又成了吸引物聚集体。旅游节点之间由路径相连接。路径既代表公路、铁路、航道等交通线,又代表各节点交通线大致的长度及客源的流向,一级客源地流向二级的路径为主路径;二级客源地流向三级的为次要路径。
(二)城市旅游区与城市旅游目的地区域
卞显红把受城市旅游经济中心吸引和辐射影响的城市旅游经济腹地或域面分为城市旅游区与城市旅游目的地区域。任一城市旅游目的地区域都由一些不同旅游主题的旅游节点城市或一定城市的旅游范围组成。如果某个范围内有一特定风格的旅游重点,那么,这个范围就被称为城市旅游区。城市旅游区由一个或多个相似的城市旅游节点组成,城市旅游区的存在使城市旅游目的地区域有可能满足不同类型的旅游者的多样性旅游需求与旅游期望。城市旅游目的地区域是指旅游者为了度过美好的闲暇时间所选择参观游览至少过夜一次的具有独特风情和风貌的特定城市旅游区域,这个特定的城市旅游区域有可能由一座旅游城市构成,也有可能由旅游主题或氛围相似的一组旅游城市构成。旅游者可以去这个特定的城市旅游区域内的不同旅游城市并在其中至少过夜一次。城市旅游目的地区域及其边界的界定与旅游方式和旅游特征紧密相连,城市旅游目的地区域或大或小,也许会相互重叠。在一个城市旅游目的地区域里的旅游城市以不同的规模存在并与行政边界密切相关。
如果能从空间角度把一城市旅游目的地区域内的各旅游区很好地规划布局,使这些旅游区能加强地域合作而共生共存,那么这一城市旅游目的地区域就能产生比各旅游区吸引力的简单相加更强大的旅游吸引力。
(三)城市旅游循环路线、城市旅游目的地区域出(入)口通道、城市旅游网络等
旅游循环路线是指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各吸引物聚集体和服务设施之间的流动轨迹。城市旅游目的地旅游路线的设计应根据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和切身利益来设计,但还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比如,各城市旅游节点之间的直接通达性、潜在路线的景观质量、旅游者使用的交通工具及城市旅游形象标识物的定位等都会影响城市区域旅游路线的规划与设计。城市旅游目的地区域内并非所有的旅游节点之间都能直接通达,也并非所有的旅游者在返程时都会选择同一路线,因此,城市旅游目的地区域的路线设计应是循环路线设计。出(入)口通道是旅游者进入旅游目的地区域的大门或到达地点。它们或会沿着一条路线集中分布,或是在旅游者由一个旅游目的地进入另一个目的地区域的渐进过渡点上,虽然有时并未标明,但对旅游者有着重要的生理和心理影响。城市出(入)口通道预示着旅游者进入该旅游目的地区域,也同时表明这一旅程的结束,它可以给出这一目的地区域的全景俯览,也可以帮助旅游者定位,因此,在城市旅游目的地空间规划布局中必须对城市区域出(入)口通道予以认真关注和考虑。城市旅游目的地区域的出(入)口通道应是多重的,要根据客源地、旅游者特征、季节条件及交通工具的选择等因素来规划布局,要充分考虑每个出(入)口通道的位置,要设计出最合适、也最具有吸引力的出(入)口告示。
(四)旅游流,包括旅游者流、旅游物流和旅游信息流
严格来说,旅游流既包括游客流,也包括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交流的信息流、物质流以及旅游者和开发者承担的各种资金流。旅游流的空间结构如图2-1所示。管理游客流量的方法主要有:空间措施(空间规划布局、有助于游客分散或聚集的政策);时间管理(主要通过激励措施来把游客量广泛分布于全天、全月或全年的每一时间段);进入限制(主要通过全部或部分开放设施、价格策略的运用、实行预约制度及控制基础设施容量等措施来实现);提供信息与提升旅游者认知度(如通过新闻媒体发布客情公告、建立旅游地信息绿色通道等措施来实现游客量管理)。
图2-1 旅游流的空间结构
区域内旅游地之间的空间作用关系分为与周边城市旅游地的关系和外围城市旅游地的关系。以城市为空间相互作用中心的中国区域旅游模式,可分为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游客从某一城市到目的地城市的水平流动是中国游客空间较长距离流动的主要特征之一。城市居民到郊区进行游憩(旅游)活动的空间(即垂直旅游流动空间)表现为在空间上逐步形成游憩活动的连续带,使得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周边地区成为出游活动的频发地带。这种模式反映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旅游行为空间模式,对中国城市周边地区的旅游开发具有指导意义,中国学者提出的“大城市环城游憩带”即是今后大城市周边地区(郊区)旅游开发的主要方向。
(五)城市旅游空间等级—规模体系
依据城市旅游资源质量、旅游收入、接待游客量等反映的城市旅游业发展程度、旅游中心职能强度、城市旅游经济与接待规模等指标,城市旅游空间可分为不同的等级与规模。不同等级与规模的旅游城市在地域旅游空间中形成一定的空间等级—规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