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 城市空间视角下的外来人口相关研究
随着地理学对城市空间研究的深入和社会科学研究城市问题同空间视角的引入,有很多学者开始将城市空间与特定群体主要是弱势群体研究联系起来,主要研究成果有:袁媛、吴缚龙(2010)对城市弱势群体城市空间剥夺的测量方法和指标进行了综述并构建了广州低收入群体空间测量指标;林顺利(2010)对比了保定城市贫困居民和其他群体在居住空间、生活空间和购物空间上的差异;刘玉亭(2005)利用人口普查资料分析了南京市贫困人口在城市空间的分布情况,并研究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与空间相关的活动。
而在社会学领域,研究者们更多使用了空间隔离这一概念来对弱势群体尤其是农民工的城市空间进行分析。例如,卢国显(2011)认为,空间隔离导致了农民工与市民之间社会距离拉大,这种隔离一方面为农民工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不利于社会稳定;李志刚、刘晔(2011)从社会网络的角度分析了城市新移民聚居区的分异程度,认为新移民与城市居民的分异度正在逐渐降低,但移民与城市居民的隔阂依然存在,二者的融合还需要一个过程;还有研究者从文化空间的角度研究了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夏国锋,2011);甘满堂(2008)通过对福州的调查,发现在城市改造过程中,农民工面临着从城中村向城郊村的迁移,这种迁移使得农民工居住边缘化和空间隔离愈加严重;雷敏、张子珩、杨莉(2007)认为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与外来人口和城市居民的空间隔离有关,通过改革二元户籍制度、将流动人口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实现混合居住等措施解决流动人口的住房问题,促进其与城市居民的社会融合;段成荣、王莹(2006)利用北京市1997年外来人口普查数据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构造了流动人口居住隔离指数,指出城市流动人口与市民在居住地分布上存在着较高程度的隔离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