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效应机理与实证:以江西为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六节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一 研究方法

根据本书研究的主要问题和所要实现的目标,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一)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本书对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效应研究采取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规范分析部分主要依据公共财政理论、公共产品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财政效应理论等对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与农业增长、农民增收及农村文明程度提高等的关系进行理论和逻辑上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演绎出能根据经验事实进行检验的理论陈述。实证分析部分主要是在规范分析基础上,通过搜集统计数据、实地调查数据和走访相关涉农部门,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和方法对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增长、农民增收及提高农村文明程度等经济和社会效应进行实证检验,以验证规范分析中的理论陈述,对规范分析形成有力支撑。

(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是研究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效应“量”与“质”的两种研究方法。定量研究主要指运用统计原理对经济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和发展过程中的数量变化进行研究,定量研究可以使人们对经济社会现象的认识更精确化,并从量上对各种现象进行分析,以便更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定性分析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二者各有特点,又相互联系,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有助于更好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因此在本书的分析中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理论分析中,从定性的角度对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与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及农村文明程度提高、生态环境改善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和说明。而在实证分析部分,主要采用计量经济模型,对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和社会效应进行定量分析,得出效应大小的具体量化值。

(三)系统分析方法

在构建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效应评价指标体系上,采用系统科学的思想构建财政效应评价指标体系。所构建的效应指标体系既包含经济效应指标,又包含社会效应指标,并对两类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四)案例分析法

在对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效应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基础上,选取典型县进行个案分析,深入分析典型县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现状、特点及具体效应等,为研究提供案例支撑,以提高研究的实证性和应用性。

二 技术路线

本书研究的技术路线如图1-1所示。

图1-1 本书研究的技术路线


[1] 十个中央“一号文件”分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200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200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200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200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2010)、《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1)、《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2012)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2013)。

[2] 虽然较早就有学者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正式提出的是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

[3]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4] Solow,R.M.,1956,“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70(1),pp.65-94.

[5]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6] Horrod,R.F.,Towards a Dynamic Economics,Macmillan,1948.

[7] Domar,E.D.,Essays in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7.

[8] Arrow,K.J.and M.Kurz,Public Inwestmentthe Rate of Returnand Optimal Fiscal Policy,John Hopking Press,1970.

[9] Alfred Greiner,1996,《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 Barro,R.J.,1990,Government Spending in a Simple Model of Endogenous Growt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03-125.

[11] Aschaner,Economics D.,Is Government Spending Productive?,Journal of Monetary1989(23):177-200.

[12] Lucas,R.E.Jr.,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ournal of Monetrary Economics,1998(22).

[13] Sala-i-Martin(1992)“Public welfale and growth”,Economic Growth Center,Yaleuniversity,Discussion Paper No.666.

[14] 郭庆旺、吕冰洋、张德勇:《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年第11期。

[15] 赵志耘、吕冰洋:《财政投资的外溢效应》,《财贸经济》2007年第10期。

[16] 尚长风编著:《公共财政政策理论与实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4—142页。

[17] 娄洪:《长期经济增长中的公共投资政策》,《经济研究》2004年第3期。

[18] 樊胜根、张林秀等:《中国农村公共投资在农村经济增长和反贫困中的作用》,《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19] 彭代彦:《农业生产要素配置和农产品供给的计量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0] 西奥多·舒尔茨:《农业与经济增长》,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21] 吴厚德:《财政支农的政策选择》,《财政研究》2003年第6期。

[22] 何平均:《公共财政框架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财政对策》,《湖南农业科学》,2006年第6期。

[23] 邓子基:《关于财政支农问题的若干理论思考》,《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7期。

[24] 朱钢、贾康等:《中国农村财政理论与实践》,山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25] 温铁军:《新农村建设要实现“三新”》,《人民日报》2005年10月31日。

[26] 夏杰长:《财政向民生倾斜的基本思路》,《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第6期。

[27] 郭春丽:《公共财政保障新农村建设的若干问题研究》,《宏观经济管理》2006年第4期。

[28] 邓子基:《公共财政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7期。

[29] 张秀生、马晓鸣:《农村社会保障与农民收入增长的相互作用》,《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30] 王勇、黄新建:《财政支持农村社会保障综合效应研究》,《求实》2010年第6期。

[31] Weber,C.E.,1999,Fiscal Policy in General Equilibrium:Empirical Estimates from an Error Correction Model,Applied Economics,31.

[32] 郭庆旺、吕冰洋、何乘才:《积极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财政研究》2004年第8期。

[33] 郭庆旺、贾俊雪:《财政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实证分析》,《财贸经济》2005年第4期。

[34] 陈池波:《论经济发展中的政府农业投资职能》,《农业经济问题》2003年第9期。

[35] 刘汉屏、汪柱旺:《农业发展与财政支农政策选择——基于支农资金总量和结构的分析》,《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36] 李焕彰、钱忠好:《财政支农政策与中国农业增长:因果与结构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8期。

[37] 肖新成:《财政资金支农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灰色综合关联度分析》,《长沙大学学报》2005年第9期。

[38] 李涛、孔国梁:《财政支农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财经界》2006年第2期。

[39] 吕洪波:《中国农业财政支出效应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辽宁大学,2007年。

[40] 刘旦:《财政支农结构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北方经济》2006年第12期。

[41] 杜玉红、黄小舟:《财政资金农业支出与农民收入关系研究》,《统计研究》2006年第9期。

[42] 财政支持农业的数据各地统计年鉴均比较齐全、完整,较易获得,而财政支持农村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主要始于2005年,统计数据不齐全、完整,很多数据需要调查研究才能获得,这也增加了研究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