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新媒体的特点
新媒体自产生之初就表现了其异于传统媒体独有的特点,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也赋予了信息传播明显的时代特征,突出表现为信息内容更加丰富、信息形式更加多样、信息价值更加多重、信息来源更加隐蔽、信息检索更加便捷、信息真伪更加难辨。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加之各种各样的新媒体形式的层出不穷,新媒体特有的便捷性、互动性更加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这种影响与高校结合后,使得高校教育活动,特别是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评价、价值判断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因此,现阶段了解新媒体的特点,把握和利用新媒体优势,对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 新媒体的特点
对于新旧媒体而言,虽然二者在内涵和外延方面不尽相同,但新媒体对传统媒体传播形式和内容的改造与发展是不容置疑的。因此,基于传统媒体基础上的改造和发展都可以作为新媒体的特点。美国著名理论家保罗·莱文森认为,具有新旧相继性的媒体之间,其中居后的媒介都是对先前媒体的边缘性或本质性的补充,这种边缘性或本质性的补充的区分要看是不是产生历史性的价值。后来,这种论断也被称为“补偿性媒介理论”。从这种理论出发我们可以看到,在媒体发展历史过程中,报纸的出现是对人们的口口相传的小道消息的平面化和文字化,广播的出现则弥补了报纸缺乏实时性和现场感的缺陷,电视的出现和发展以图像的形式将信息更具价值观的呈现给受众,给受众极大的视觉冲击。根据保罗·莱文森的理论,现时代以互联网和智能移动终端为主要载体的新媒体,的确完成了对传统媒体的“补偿”,而且这种“补偿”具有历史性和划时代的意义。这种补偿还体现在其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上,呈现出以下几大特点。
(一)迎合人们休闲娱乐、学习时间“碎片化”的需求。随着社会发展的高速化,加之人们生活节奏的高速化,这使得人们很难抽出集中的时间来娱乐、学习与消遣。新媒体的出现正好迎合了这种“碎片化”时间消费的趋势,这种迎合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新媒体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使得信息的传播超越了地理条件的制约,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信息伴随着各种媒介出现在大众面前,使得在信息面前“人人平等”的局面出现。其次新媒体打破了时间的限制,对于信息的获取,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伴随着无限网络的普及,这种趋势会更加明显,新媒体的“碎片化”特征或许更为明显。再次,借助于客户终端的多样化,受众可以借助形式多样的新媒体实现“碎片化”的时间消费,例如现今比较流行的微博、推特、Facebook,这些形式都可以迎合受众的“碎片化”状态。
(二)满足随时随地互动性表达、娱乐与信息需要,更加网络化、智能化。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它们的传播方式是“中心化”,是一对多的圆锥形传播。但是新媒体则完全“去中心化”,实现点对点,面对面的传播。这样就有利于受众针对不同的信息进行自我化、个性化的“评头论足”。同时受众还可以借助各种客户端实现远程视频、远程图片的交流,使得交流的形式更具多元化、多样化。这些优势是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也是传统媒体所“望尘莫及”的。这种智能化、网络化的信息交流与传播进一步扩大了社会透明度和民主度,利于现代社会文明的建设。
(三)人们使用新媒体的目的性与选择的主动性更强。在传统媒体条件下,个人试图向大量公众发言是处处受阻的。这种阻力被称为进入的门槛高,人们如果要在传统媒体上发表意见,往往需要付出比较高的代价,这种代价有经济实力方面的,有社会地位方面的,还有个人水平方面,没有一定的代价是无法进入传统媒体的视野的。[1]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彻底改变了受众这种被动接受、传播信息的局面。随着以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等手段的发展,受众可以借助各种形式的“话筒”发表自己的个性化的语言。现在比较流行的形式有:论坛、微博、微信、邮箱等等。这些新颖的信息传播工具的出现,一方面给受众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受众可以持各种观点进行交流、探讨;另一方面也伸张了民主,利于民主权利的普及,利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媒体确实降低了信息接收和传播的门槛,这对传统的媒体产生了不少冲击,传统媒体也是想方设法去迎合这种“低门槛”的趋势,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的的确确,新媒体的出现开辟出一种民主、平等的平台。
(四)新媒体的使用使市场细分更加充分,内容选择更具个性化。新媒体已经对传统媒体的所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融合,应用日益广泛。即时通讯早已由文字聊天发展到了语音聊天、可视化聊天;博客也已经发展到利用语音甚至图像传播信息了;手机媒体更是有一种融合所有传统媒体的势头。新媒体多种多样的载体媒介形式能够很好地供使用者更替使用,同时也使网络资料得到不断更新和扩充。新媒体融图形、文字、声音、动画等为一体,提供点对点的信息传播服务,每个人都可以用一个私有的可信赖的传播载体,而信息传播者针对不同的受众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在传播形式上,它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形象性和娱乐性。
二 新媒体传播的特点
从岩画和巫会的模拟传播,到诗歌和戏剧的口语传播,到造纸术和印刷术发明之后的文字传播,再到无线电发明之后的电子传播,回顾人类的传播史我们可以发现,传播的媒介形态日趋丰富,而传播行为日趋自由。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媒体除去传统媒体的传播特点外,还有自身的优势。
(一)传播行为更加个性化。原型的概念是由荣格提出的,被誉为人类心灵的集大成之理论。人类的存在可以划分为一些模式,如父亲和母亲,英雄和失败者,情人、丈夫和妻子,年老者和年轻者等人格角色和模式。这些原型先天就存在于人们的头脑里。虽然每个人有着不同于他人的想法和观点,不容易抓住共性,但其实都有着相同的原型,是人的意识的发源地,是思考的起点。这也就解释了每个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人都会发现自己总是不可避免地受到某个类型的影响,这是因为这些已有类型是媒介。“个性化”被认为是一个终身的过程,由此引导个体达到表示基本完整的人格整合。按照原型来思考新媒体传播个体的个性化行为具有实际价值。[2]新媒体通过借助科技化的力量实现了更加自我化和个性化的传播。新媒体环境下,博客、播客、移动终端这些新媒体实现的手段使得每一个个体都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并且每一个个体都可以随意个性地借助其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传播自己相关或关注的观点。这样,使得传播内容以及传播的形式等完全实现个体化和自我化。当然,这种个性化的传播行为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无限制化的自我化个体内容使得个人隐私得以泛滥,传播内容更加良莠不齐。这也给新媒体下的信息管理带来了不可小觑的挑战。当然对受众的信息筛选能力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
(二)传播速度实时化。相比较传统的媒体,新媒体在现在技术的辅助下可以实现信息传播的实时化。与传统媒体的复杂的剪辑和烦琐的后期制作和排版,技术的简单化和便捷性使得信息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实时传播。例如,在2014年巴西世界杯足球赛比赛中,借助新媒体技术,可以实现网络、移动终端等方式实时化收看以及实时的评论。这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更加多元化,信息更实效,信息的时空距离被缩小到最小化。借助科技的力量,在网络生活中,即使比较慢腾腾的人写好一个微博估计也只需要三分钟的时间,转发的时间只就鼠标点击一下的时间。转发、评论等各种信息的传播速度已经完全不同于乡村大喇叭的扩散速度,瞬间就会扩散到互联网。
(三)传播方式多元化。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依旧是点对点、点对面的传播,这种传播是单向的、线性的、不可选择的。它集中表现为在特定时间内信息发布者向受众传播信息,受众扮演的是被动的接受者,信息发布的整个过程没有信息的反馈。整个静态的传播过程使得信息不具有流动性,当然,这种单向的传播方式,使得信息管理者更加容易去处理信息。相比较之下,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更加多元化,这种多元展现的是一种多点对多点的方式,并且整个过程是双向的、互动的。这样使得信息的发布者和受众都成为了信息的发布者。例如许多网上论坛贴吧发展十分迅速,原因就是通过文字的互动和交流,使得每一个个体成为自己信息的主人,增加了信息发布者的归属感,同时,这种文字的互动性也提高了受众交流的积极性,使得信息变得更有价值。信息传播的多元化使得信息参与者互动性和积极性高涨。
(四)接收方式移动化。“移动接收”,即信息受众可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处理与其相关的任何事情(Anything)。这种全新的移动化信息接收模式,可以让信息受众摆脱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信息可以随时随地通畅地进行交互流动,工作将更加轻松有效,整体运作更加协调。利用移动端的移动信息化软件,建立移动端与电脑互联互通的应用系统,摆脱时间和场所局限,随时进行随身化的交流和沟通,有效提高信息接收和管理效率。
传统媒体信息的接受比较固定,在时间和地点上不具备选择性。新媒体时代,随着移动终端和互联网的发展,受众可以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对信息进行接收,实现真正的接受信息的移动化。当然,随着3G(WCDMA、CDMA-2000、TD-CDMA)、4G(HSPA+、FDD-LTE、TDD-LTE)和WIFI等无线技术的布局,这种移动化更加凸显,移动化的特点必将成为新媒体的重要特征。
(五)传播内容交融化。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在传播内容方面更加丰富,将文字、图像、声音、影像等多媒体化成为一种趋势。随着无线网络的普及,移动终端的发展,这使得移动终端在承担基本的功能外,同时还可以通过浏览网页,视频通话这些功能集合为一身,而这些功能的实现是以互联网、通信网、广播电视网等多重网络的融合为基础的。另外,新媒体使得地域化、国界化的界限得以打破,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使得传统的四大媒体(电视、广播、报刊、通信)之间的界限被打破而变成交融的一体。
三 新媒体时代的特点
新媒体时代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等新的技术支撑体系,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严格来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媒体。[3]熊澄宇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新媒体时代使得我们置身其中,很多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内获取和传播。
(一)“能发声”的时代。随着新媒体相关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这使得每一个人都能够借助网络这个平台去表达自我的心声,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信息的渠道,都可能成为意见表达的主体。有人曾经形容这个时代为“能发声”的时代,“大众麦克风”的时代。互联网成为不同利益群体进行利益表达,特别是弱势群众维护基本权益的“发声”平台。
(二)平等的时代。社会的公平正义是围绕社会秩序、社会价值为核心的方法论概念。新媒体的公平正义应该体现在:如何保障新媒体成员实现其价值平衡。只有在保证网络社会中的信息基本对等,才能保证社会的存在的意义。在这个意义的前提下,作为社会成员的现实工具——人,才会继续参与新媒体背景下平衡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认为新媒体环境下的公平正义是纯粹按照规则与契约的形式进行的。同时,可以发现,在新媒体环境下,各成员有着如罗尔斯所论述的“无知之幕”一般的原始状态,及通过社会规则而达成的“契约形式”。也就是说,新媒体时代有天然的公平正义讨论的基础,新媒体时代的公平正义是借助网络技术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而存在的广义上的公平与正义的体现。当然,随着社会或科技的发展,在许多领域都可能会遇到同样的“非平常社会”的特殊公平与正义问题。
新媒体时代传统的社会群体结构和人际互动方式得以根本改变。加之网络时代的来临,因特网将世界上数万计的计算机、网络互联在一起,既互通信息,共享资源,又相互独立。由于因特网没有中心,没有领导管理机构,因此也就没有人比其他人享有更多的特权,每个网民都可能成为中心,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交往趋于平等,个体的平等意识和权利意识也进一步加强,不再受传统社会等级制度的控制,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人际交往的平等性。可见,互联网络所表现出的开放、自由、互动体现了一种与生俱来的平等性。由于互联网空前的开放和自由,不仅使其拥有了无限的信息量,也使网络中的每一个成员可以平等地共享这些信息。人们可以利用互联网所特有的交互功能,互相交流、制造和使用各种信息资源,以及进行人际沟通。美国未来学者约翰·奈斯比特认为,“计算机将摧毁政治领域的金字塔;我们建立等级森严的金字塔式的管理系统是因为我们需要掌握下属的去向以及他们的任务完成情况,而有了计算机的帮助,我们可以用平行联系的方法重新设计我们的组织结构”。
新媒体时代,使得各个阶层借助网络这个平台实现平等的对话。例如最近一段时间,各级政府部门开通“网络问政”平台,收集网络民生。每年“两会”期间,各级政府还会借助网络视频等新媒体手段答疑解惑。因此弱势群体的权利达到了一个无限扩大的时代。
(三)“全媒体”的时代。“全媒体”即“Omnimedia”,源自美国一家名叫Martha Stewart Living Omnimedia(玛莎-斯图尔特生活全媒体)的家政公司。十多年来,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传播手段层出不穷,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日益融合互通,“全媒体”的概念尽管没有获得学术界的共识,却在传播领域的实践中日复一日丰富发展着它的内涵。“全媒体”的“全”不仅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网路、电信、卫星通信在内的各类传播工具,涵盖视、听、形象、触觉等人们接受资讯的全部感官,而且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选择最适合的媒体形式和管道,深度融合,提供超细分的服务,实现对受众的全面覆盖及最佳传播效果。[4]全媒体的概念并没有在学界被正式提出,它来自于传媒界的应用层面。媒体形式的不断出现和变化,媒体内容、渠道、功能层面的融合,使得人们在使用媒体的概念时需要意义涵盖更广阔的词语,至此,“全媒体”的概念近年来得到很大的发展,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并开始在新闻传播、远程教育等领域广泛运用。其具有动静结合、深浅互补、全时在线、即时传输、实时终端、交互联动等特点。
现阶段,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是相互融合发展的阶段,既有体制内舆论场也有民间舆论场。体制内舆论场包括党报、国家电视台和网站新闻;民间舆论场包括口头舆论场、网络和“自媒体”。[5]在剖析两个舆论场关系时有人曾经这样描述:“两个舆论场重叠的部分越大,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越强;两个舆论场重叠的部分越小,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越弱。如果两个舆论场根本不能重叠,主流媒体就有丧失舆论影响力的危险。”所以如果传统媒体失语,互联网、手机和无线电足以撼动社会。
(四)民主彰显的时代。在新媒体时代,任何一个有条件上网的人,都有可能曝光一场丑闻,发动一场声势浩大的舆论,因为在新媒体世界里,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记者,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媒体,新闻与传播再也不是由专业机构垄断的一种自上而下的过程,而越来越成为大众广泛参与并集思广益的活动,在新媒体时代,政治管理者将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处处感觉到有一双双注视的眼睛在监督自己,任何事情都难逃公众的眼睛,身处网络时代的人更能深刻地感受到“法网恢恢”的含义。各阶层包括公共知识分子、中等收入阶层、成功人士、草根阶层、政府和官员、媒体记者、辟谣者、境外媒体和互联网上各色人等。因而互联网经常成为弱势群体展示伤痕和相互取暖的地方,这也更加彰显了民主的含义。
(五)新媒体成为民众利益表达的第一通道。传统媒体时代,民众对信息的接收和传播处于被动地位,这样就造成了一系列非公开性的因素,影响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传统媒体时代,社会司法制度不透明,司法监督不到位;同时官员贪腐现象普遍,且不能得到有效监督和遏制;民众的“话筒”被控制,上访制度成为形式。新媒体时代,信息的自主性完全掌握在民众手中,借助于新媒体技术,民众可以反映自己的意见,借助司法手段维护自己的切实利益和合法权利,同时,针对官员的贪腐现象,能够及时有效地做到监督,减少了社会“蛀虫”的危害,彰显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持续弱化,而兼具便捷性、时效性和广泛影响性的互联网成为老百姓最便捷地表达利益诉求和赢取公众支持的通道。
新媒体成为突发公共事件的第一信息源。借助互联网技术,民众一方面可以洞悉事件发生的真相,另一方面可以针对事件形成个性化的评论。网民深度搜索的欲望和网络信息获取能力的强大,使得“关联性”话题层出不穷。互联网已成为突发公共事件第一信源,2/3的信息来自互联网,仅1/3信息来自传统媒体。微博已成为重要的网络舆论载体。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数据显示,由微博曝光的危机事件,呈现上升趋势:2010年占比33.3%,2011年占比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