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实施的一项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是一次具有中国特色的伟大实践。1995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首次提出了“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方针,标志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正式成为指导我国区域发展的新战略。迄今,国家在实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方式上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变化。第一个阶段是在“九五”和“十五”期间,国家主要采取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大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些政策措施包括了先后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区域性发展战略,促成了全国区域发展总体格局由“七五”和“八五”时期的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地带演变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战略区域。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趋势有所缓解,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趋于增强。第二个阶段是“十一五”以来,国家提出和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机制。2005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首次提出了“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形成东中西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指出“形成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互动机制,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这标志着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方式由“九五”、“十五”时期重视采取重大政策措施向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的转变。2006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正式提出了“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具体包括了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2007年10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做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基本形成的战略目标,把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
就学术研究而言,我们认为,关于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的研究有待深入。虽然国家提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但是,这几个机制的内涵是什么?它们如何发挥作用?除了这些机制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机制?这些机制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都还有待积极的探索。此外,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和判断标准等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也有待深化,对区域协调发展的评价研究也有待加强。探讨这些问题既可以为开展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研究提供必要的、科学的理论认识基础,又可以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2007年年底,我们有幸申请获批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构建中国特色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研究”(批准号: 07AJL009)。该项目的研究目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在国家提出的四个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的基础上,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体系;另一个是对区域协调发展概念进行科学的定义,提出区域协调发展判断标准和评价方法,为开展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体系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体系研究》是该项目的主要研究成果之一。在这本书中,我们重点研究了以下四个问题,获得了相应的结论。
1.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体系
在国家提出的四个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础上,我们提出了由市场机制、空间组织机制、合作机制、援助机制和治理机制所组成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体系。其中,市场机制是指遵循市场规律,推动区域市场开放,形成统一的市场体系,引导要素跨区域流动、企业跨区域发展和产业跨区域转移,从而增强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促进区域之间的分工,提高资源和要素配置的总体效率,推动相关区域的经济发展。空间组织机制是指运用主体功能区划、区域发展战略、空间规划、空间开发模式、空间管制等多种空间组织方式,按照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对全国的区域空间开发进行全局谋划,对各区域的功能定位、全国和区域的增长极布局、区域空间组织网络建设等进行战略指引,增强区域之间的联系,促进区域分工与合作,优化空间组织秩序,提高空间开发效率,同时,为其他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发挥作用提供空间基础。合作机制是指相关区域按照自愿参与、平等协商、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基本原则,在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建立区域共同市场、资源开发、产业发展、改善发展条件、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以及对外经济联系和贸易等诸多方面联合行动,减少或消除相互间的无效竞争,形成发展合力,形成关联互动的发展格局,促进各自的经济发展,同时,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效率。援助机制就是采取区域互助、国家扶持、区域生态补偿相结合的方式,对欠发达区域进行持续性的帮助,改善其经济发展条件,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同时,推动欠发达区域与发达区域之间建立相对稳定的经济联系,由此进入全国空间经济系统的循环之中,获得发展机会。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努力,帮助欠发达区域摆脱“贫困恶性循环”,走上快速发展轨道,同时在总体上改善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它具体包括了区域互助机制、国家扶持机制与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治理机制是指政府通过制度改革和创新,为区域协调发展的市场机制、空间组织机制、合作机制、援助机制发挥作用提供条件,促进各机制之间相互配合;通过设立区域协调发展治理机构,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治理体系,引导区域协调发展。
上述五个机制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形的结构关系,共同组成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市场机制发挥着基础性和主导作用;空间组织机制也具有主导作用,其他四个机制发挥作用都必须以空间组织作为依托;合作机制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援助机制是克服市场机制不备性的重要手段,是中国特色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的重要体现;治理机制强调要科学发挥政府的作用,促成市场机制、空间组织机制、合作机制、援助机制的形成和有效发挥作用,使它们相互耦合形成合力,同时,解决区域协调发展中源自行政管理架构和方式的各种问题,提供制度保障和机构保障。
2.提出了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体系的重点及策略
我们提出国家和各区域应重点从推动区域市场全面开放,建设区域要素市场体系,促进企业跨区域发展和推动产业跨区域转移四个方面健全市场机制;从创新主体功能区划,编制和实施空间战略规划,构建多极网络空间组织体系三个方面建立空间组织机制;通过构建多层次多样化区域合作体系,加强区域合作制度建设,健全合作机制。在健全援助机制的方面,则要从加强区域互助的制度建设、拓展区域互助的领域、建立区域互助激励机制等方面健全区域互助机制,从建立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导向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公平合理的区域间税收制度两个方面健全国家扶持机制,同时,积极建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在建立治理机制方面,要科学划分政府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职能,建立国家负责区域协调发展的机构,制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法律。
3.对区域协调发展概念作了严谨的定义
我们从国家有关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战略的形成与变化,学术界对区域协调发展的认识和研究这两条线索,对区域协调发展概念的来龙去脉做了较系统的梳理和辨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已有的研究认识,我们将区域协调发展定义为,在区域开放条件下,区域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经济相互依赖日益加深、经济发展上关联互动和正向促进,各区域的经济均持续发展且区域经济差异趋于缩小的过程。
4.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的评价方法
我们根据所提出的区域协调发展概念,从协调度、空间关联性、综合评价体系三个方面,提出了判断区域协调发展的统计测度和综合评价方法,并运用这些评价方法,对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较系统的评价。
此外,本书还初步解释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内生原理。我们构建了区域协调发展内生性解释模型,重点从区域相互依赖、区域发展群体效应两个方面分析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内生机理。
本书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出和构建了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体系。与国家提出的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比较,我们增加了空间组织机制和治理机制,所提出的援助机制中包括了区域互助机制、国家扶持机制及区域生态补偿机制。与同类研究相比,这是一个进步,有利于深化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的理论研究。二是立足于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和有关主流认识,界定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从而有利于科学把握区域协调发展的本质,将其与区域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概念严格区分开,避免对这个概念在认识上的泛化及误解。三是立足于所定义的区域协调发展概念,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的评价方法,为评价区域协调发展状态提供了工具。四是初步解释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内生原理。通过这方面的研究,我们初步回答了“区域为什么要协调发展”这个问题,从而揭示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客观性,以及政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行为的合理性,为把区域协调发展由一个实践问题上升到理论问题提供了依据。
本书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我们提出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体系可以为国家和地方完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及体制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我们所提出的区域协调发展概念有利于社会正确认识区域协调发展现象,避免认识上的偏差;我们所提出的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方法可以为国家和社会判明区域协调发展状况提供科学工具。此外,本书对区域协调发展内生原理的初步解释可以为学术界及社会认识区域协调发展的客观性和必然性提供参考,为政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合理性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澄清这方面的一些争议。
本书是一项集体研究成果。全书由项目主持人胡军教授和覃成林教授负责整体设计、组织撰写和统稿。具体撰写分工是:第一章、第二章和第四章由覃成林教授撰写;第三章由朱卫平教授、陈林博士撰写;第五章由刘金山教授、蔡涛博士撰写;第六章由刘迎霞副教授撰写;第七章由张耀辉教授撰写;第八章由韩兆洲教授、安康博士、肖峰博士撰写。在本书的研究和撰写过程中,我们尽量做到在区域协调发展概念认识、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体系建构等方面达成一致,保障全书的学术认识统一性,同时,我们也充分尊重了各位作者对一些问题的独立和创新性见解,以保障学术思想的自由。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我们衷心地感谢众多相识和未曾见面的学者,是他们的研究成果给予我们启迪,激励我们探索;我们衷心感谢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正是获得了基金的资助,我们才得以顺利地开展研究工作和出版这个研究成果;我们衷心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陈栋生先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刘勇研究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王青云研究员等学者对我们在项目申报和研究中给予的无私支持;我们衷心感谢暨南大学社会科学处给予的多方面帮助。最后,我们要衷心感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李庆红编辑及其他人士为本书出版所付出的辛劳。
我们认为,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仍是我国坚持不懈的区域发展战略。与此相对应,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体系既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也有着广阔的学术探索空间。本书对此所做的探讨是初步的。我们真诚地欢迎学术同行和其他关心此问题的读者不吝赐教。
胡军
2014年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