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本书希望解决的问题
本书尝试借鉴劳工社会学的概念工具、理论框架以及社会学干预的方法,从历史社会学的视角,对农民工的阶级形成与阶级意识发育中的关键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1)农民工的阶级形成,表现出哪些显著的特点?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因素,如何限制或促成农民工的阶级形成与阶级意识发育?(2)与其他国家尤其是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工人阶级相比,农民工的阶级形成与阶级意识发育,面临着何种困境,其未来的可能趋势是什么?(3)如何从无产阶级化历程的视角,来考察农民工的阶级形成背后的动力机制?(4)农民工的阶级形成与阶级意识发育,对研究者和国家治理者来说,提出了什么挑战?如何选择与建构符合历史趋势的阶级整合策略与劳工政策,来应对这些挑战?
[1] 2003年9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十四大提出:“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工人阶级的新成员和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农民工的数量超过了传统上由城镇居民构成的产业工人,中国产业工人的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在社会学界,费孝通先生较早提出“社队工业的发展使一部分农民转化为工人”的观点,“他们实际上是工人阶级队伍中的最新成员”。费孝通:《行行重行行》,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2页。
[2] 参见谢建社《新产业工人阶层——社会转型中的“农民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3] 沈原:《社会转型与工人阶级的再形成》,《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2期。
[4] 潘毅等重点考察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新工人阶级结构性形成之际发生的阶级话语消逝的悖论及其后果:阶级概念被限制在小范围的学术界,并被后来流行的社会分层概念完全取代,导致当今中国不可避免的去政治化过程;中国知识分子关于社会分层与社会不平等的研究,进一步扼杀了阶级话语,抵消了在快速变迁的中国社会中形成的对阶级冲突的新理解……消解了对中国向全球资本主义转型批评的可能。参见潘毅、陈敬慈《阶级话语的消逝》,《开放时代》2008年第5期。
[5] 仇立平:《回到马克思:对中国社会分层研究的反思》,《社会》2006年第4期。
[6] 郑杭生:《为什么用阶层而不用阶级划分社会群体》,《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第4期。
[7] 是所谓“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参见《儒林列传第六十一》,载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123页。
[8] 相关评论参见吴清军《西方工人阶级形成理论述评——立足中国转型时期的思考》,《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2期。
[9] 仇立平、顾辉:《社会结构与阶级的生产:结构紧张与分层研究的阶级转向》,《社会》2007年第2期。
[10] 沈原、闻翔:《转型社会学视野下的劳工研究:问题、理论与方法》,载郭于华主编《清华社会学评论》第5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155—173页。
[11] 参见李友梅、孙立平、沈原主编《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理论与实证》,《转型与发展》第1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发刊词。也可参见孙立平《利益关系形成与社会结构变迁》,《社会》2008年第3期。
[12] 参见郭于华、史云桐《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布洛维〈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的启示》,《开放时代》2008年第3期。
[13] 费孝通:《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14] 吴清军:《西方工人阶级形成理论述评——立足中国转型时期的思考》,《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2期。
[15] 仇立平、顾辉:《社会结构与阶级的生产:结构紧张与分层研究的阶级转向》,《社会》2007年第2期。“类”与“实体”之区分,类似“自在阶级”与“自觉阶级”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