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关税对中国工业品出口贸易影响效应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国际背景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过度排放的温室气体严重破坏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占绝对分量的碳排放导致大气环境日益恶化,气候变暖加剧,自然灾害频发。温室气体尤其是CO2过度排放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现象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环境问题,环境保护的呼声日渐高涨。控制和削减过度碳排放、缓解气候变暖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基于温室气体排放具有跨国危害性特点,为保护地球大气环境,联合国于1992年6月在巴西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1994年4月《框架公约》生效。该公约是联合国针对各国排放的温室气体制定的全球第一个应对和控制CO2等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公约。它确定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浓度的长期目标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原则。但由于该公约没有明确缔约国应承担的减排义务,并缺少实施运作机制,所以《框架公约》没有减排法律约束力。

1997年缔约方签署了具有碳减排法律约束力的《京都议定书》,并于2005年2月强制生效执行。《京都议定书》包括附录I发达国家和非附录I发展中国家。《京都议定书》确定发达国家承担强制减排义务,到2010年发达国家碳排放要比1990年减少5.2%,2008—2012年发展中国家没有碳排放强制减排约束限制。

发达国家认为采取减排措施必然增加高耗能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国内高耗能产品国际竞争力。部分发达国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为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将高耗能产品生产过程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导致高耗能产品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这种高耗能企业的跨国转移行为使发展中国家成为环境污染的避难所,增加了非减排国家的碳排放,继而发生碳泄漏或者碳转移现象,从而影响了《京都议定书》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减排效果。因此,近几年欧美发达国家将碳泄漏和其国内高耗能产品竞争力作为理论和政策研究重点,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施加承担碳减排责任的压力。发达国家为达到目的,意欲采取碳关税贸易壁垒政策,限制和打击发展中国家高耗能产品出口贸易。

碳关税是发达国家对进口的高耗能产品征收的CO2排放关税,征收碳关税被发达国家作为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措施。从历史角度看,普遍认为碳关税最早由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提出。希拉克认为欧盟国家为了履行《京都议定书》碳减排国际责任,所采取的减排措施(如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将增加欧盟成员国的碳减排成本。非减排国家生产的高耗能产品由于没有减排成本约束,导致其高耗能产品具有价格竞争优势,从而使欧盟国家高耗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遭遇不公平竞争。所以,希拉克希望对来自未履行《京都议定书》减排责任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进口关税。

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后,碳关税再次成为发达国家摆脱经济危机,寻求经济复苏的焦点和契机。遭遇经济危机的美国为保护国内制造业的发展,决定利用碳关税贸易壁垒方式限制工业产品进口,彰显了美国利用碳关税抑制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巩固其低碳经济主导地位的意图。2009年6月,美国众议院表决通过《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该法案规定,自2020年,美国对从包括中国在内的非减排国家进口的高耗能产品征收CO2排放关税,由此碳关税问题应运而生。

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征收碳关税的国家,但瑞典、丹麦和意大利等欧洲国家以及加拿大部分地区对本国企业征收碳排放税。欧美发达国家以保护全球环境为名提出碳关税政策,强调希望通过对高耗能产品征收碳关税减少或避免碳泄漏,解决全球气候变暖及CO2减排问题。

二 国内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为比较优势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出口贸易尤其是货物贸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制造”已经遍布世界各地,2009年我国成为第一大出口国。在复杂低迷的国际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背景下,2010—2012年中国持续保持世界第一出口国的地位,出口贸易已经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38668亿美元,比上年增加6.2%。其中,出口20489亿美元,增加7.9%;进口18178亿美元,增加4.3%。进出口差额(出口减进口)2311亿美元,比上年增加762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进出口13439.5亿美元,增加3%。另外,机电产品出口11794.2亿美元,增加8.7%,高出同期我国外贸出口总体增速0.8%,占我外贸出口总值的57.6%。服装、纺织品、鞋类、家具、塑料制品、箱包和玩具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合计出口4188.9亿美元,增加8.6%,占我国外贸出口总值的20.4%。此外,钢材出口5573万吨,增加14%;汽车出口99万辆,增加20.1%。美国和欧盟仍然是中国主要出口市场。

随着我国经济和出口贸易的持续快速增长,碳排放总量也出现大幅攀升态势。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出口贸易大国,同时也是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国际气候研究组织发行的专业杂志“自然气候变化”和“地球系统科学数据”表明,2011年全球碳排放最多的国家和地区依次为:中国占比28%,美国占比16%,欧盟占比11%,印度占比7%。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产生的碳排放量约占全球的30%,这使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碳排放国家。

尽管《京都议定书》没有规定发展中国家必须承担碳减排任务,但发达国家将气候环境问题与世界经济发展问题结合起来,导致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已经演变为世界政治经济关系的博弈焦点。近年来中国碳排放量的快速增长引起了发达国家的高度关注,部分发达国家将气候变暖问题的责任转向中国,中国也因此被推到世界碳减排的风口浪尖。2009年12月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以后,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成为关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课题,中国面临的节能减排国际责任和任务更加重大艰巨。为保护大气环境和应对气候恶化态势,2009年11月中国政府宣布,到2020年,单位GDP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发达国家以保护大气环境名义推行的碳关税政策,将使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品出口贸易面临更大的碳减排压力。我国作为世界加工厂,目前只是贸易大国,而不是贸易强国。我国进出口贸易商品结构差异较大,进口商品主要是低能耗的高科技产品,相反,出口商品多集中于高耗能和高污染的低附加值工业产品。

虽然机械设备、建筑材料、化学和钢铁制造业等高耗能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出口贸易的支柱产业,但由于这些出口产品中的隐含碳排放量较高,极易成为发达国家碳关税政策的课税对象。

碳关税背景下中国高耗能出口产品面临严峻挑战:降低低成本竞争优势、缩小出口市场范围、减少出口贸易额、恶化国际贸易条件、加剧国际贸易摩擦。这些不利影响将严重损害出口企业经济效益,阻碍中国工业品出口贸易的发展,进而抑制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世界银行研究报告指出,如果发达国家对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中国出口工业品将可能面临平均26%的碳关税制约,使中国工业品出口贸易减少21%。

中国工业品出口贸易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碳排放重要承载部门。面对发达国家碳关税政策的严峻挑战,中国工业品出口贸易实现节能减排和构建低碳出口贸易模式意义重大。中国工业品出口贸易既有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需求,又有实现低碳发展的内在潜力,同时更具有低碳发展战略的政策支持和保障。所以,低碳出口贸易模式是中国工业品出口贸易应对碳关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寻找中国工业品出口贸易低碳发展新路径,增强中国工业品出口贸易国际竞争力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