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科进士与世纪风云:熊范舆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人际网络的初步构筑

熊范舆在贵阳学古书院和兴义笔山书院的求学和任教经历,同时也是其毕生人际网络的初步形成阶段,对其人生和事业道路均有重要意义。

在学古书院(经世学堂),熊范舆受到严修等人的影响,开始接触维新思想。一直地处相对闭塞的西南腹地,天天诵读四书五经、琢磨八股格式的年轻学子,突然接触到新鲜的思想和知识,这就好比在极度黑暗中见到一道曙光。从此,熊范舆便接受了当时中国较为先进的维新变法思想,不断思考以立宪、改革来拯救中国,从而具备了后来与梁启超、杨度、沈钧儒成为志同道合的立宪派代表人物的思想基础—而这些人来自不同的省份,素昧平生。

同时,在学古书院(经世学堂),熊范舆也跟一大批日后即将在贵州乃至全国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结下了同窗之谊。这些人中,姚华和刘显治后来主要在北京,活跃于全国性的舞台。更多的人则留在本省,影响贵州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军事格局。可能正是因为共同的教育背景和求学经历,学古书院(经世学堂)的这批同学,在思想上也有某种一致性。比如姚华、刘显治、陈廷策、张协陆、周恭寿、吴绪华、黄禄贞、李映雪、任可澄等人,基本均属于立宪一派。共同的早年经历和较为一致的思想倾向,使这批学古书院(经世学堂)的学生互相提携,在民初贵州社会的诸多层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熊范舆也在一定程度上受惠于此,1913年由滇返黔之后,得以身居高位,执掌一省金融,成为贵州风云人物。

当然,对熊范舆后来人生道路选择产生极大影响的,还是他与兴义刘氏家族的关系。在学古书院(经世学堂)与刘显治同窗,特别是为期一年多的兴义任教生涯,使他有机会与未来即将执掌贵州大权的“兴义系”建立联系。这种关系,一定程度上为他在民国初期跻身贵州省政府高官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他惨烈的人生结局埋下了伏笔。

兴义刘氏原籍湖南邵阳,其先祖常经湘西至贵州从事文具贩卖生意,19世纪初刘显世高祖刘泰元定居兴义泥凼。该地盛产桐油,刘家遂以榨油为业。至第二代刘文秀和第三代刘燕山时,家境渐为殷实,遂举家迁往纳吉寨,后又定居离兴义城南不远的下五屯。这里地势开阔,土地肥沃,刘燕山在此购置了大量土地,积累了更加丰厚的财富。刘燕山有四子,长子官箴,次子官霖,三子官礼,四子官德。四人颇喜读书,胆力尤其过人。有此四子之助,刘家逐渐成为下五屯首富。[53]

咸丰年间,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推动和影响下,黔西南一带爆发了回民“白旗军”起义。清朝政府鞭长莫及,且有心无力。各地纷纷创办团练,以图自保。兴义地处三省交界之区,更利于地方势力的崛起。刘家趁此机会办团练,购器械,筑城堡,建立了自己统领的地主武装。从1860年筑石墙石堡、训练乡民开始,到1869年规复兴义府城,刘氏团练在刘官礼(字统之,刘显世之父)兄弟的率领下,配合清军与起义军激战,三夺兴义,获得清政府的多次嘉奖和赏赐,并授予一定官职。刘家在兴办团练、抵抗起义军的同时,也吞并和翦除其他地方势力。此外,刘家亦笼络人心,与其他大家族修好。比如,刘官礼将长女刘显屏嫁给景家屯王姓大户,王文华即为刘显屏所生。至光绪初年,刘官礼已被保举为候补道,刘家总理兴义团务,雄踞一方,建立了所谓“盘江小朝廷”。[54]

兴义刘氏的崛起,在当时并非孤立现象,而是与中国整体的社会变迁紧密相连。鸦片战争以后,满族为主的中央统治力量日渐衰落,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不得不起用汉族官僚地主创办地方武装,比如湘军、淮军。对于各地区纷纷涌现的团练,清政府不仅不加制止,反而不得不加以依靠和利用。地方豪绅势力由此抬头,影响力日渐增强。而兴义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更为刘氏家族的崛起提供了助益。

1902年秋,广西会党起义军渡过南盘江,攻下兴义府城。刘氏团练配合官军,再次从起义军手中夺回兴义。此后,清政府将刘家团练纳入军队编制,编为两营,刘显世、刘显潜分任管带,刘官礼为统领。姚华、熊范舆一行来到兴义之际,正是刘家势力再次扩张、刘显世兄弟崭露头角之时。

刘氏家族虽然掌握了兴义大权,但终究属于地主土豪,在主流士大夫群体看来,只能算是“暴发户”,形象并不甚好。而且,兴义地处偏远,文教不兴,几十年里少有考取功名者。为了家族和地方的长远利益着想,刘官礼决心支持地方教育,培育人才。如前所述,他主持重建了笔山书院。雷廷珍、姚华、熊范舆、徐天叙、张协陆、陈树藩等人,先后应其邀请来到兴义,襄赞学务。对于这些省内知名的文人学士,刘家优礼有加,待为上宾,甚至结为世好。

在清末新政潮流中,刘氏父子又顺应时势,一下子办起了四十几所小学堂。[55]1905年贵州巡抚林绍年号召各府县选送赴日留学生,兴义刘氏家族也积极响应,到辛亥革命前先后共资送王伯群、李映雪等数十人赴日留学。[56]

熊范舆在兴义执教的时间虽然不算很长, 却由此与权倾一方的兴义刘氏,特别是刘显世、刘显治和刘显潜兄弟结下了密切关系。他与刘显治原本就是同学,加上刘家对主流士人的尊重,熊范舆自然会珍惜这种人际关系。后来熊范舆与刘显治同在日本留学,两人的联系更加紧密。熊范舆还将次女熊桂英嫁给刘显治长子刘公亮,进一步巩固了与刘氏家族的关系。民国初年,刘氏家族在贵州愈益得势,而熊范舆作为贵州知识精英的代表人物,也借由这一人际网络,在贵州政治和经济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1]刘毅翔编著:《贵州辛亥人物传稿》,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30页。

[2]刘泳唐选辑:《蟫香馆使黔日记选辑》,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86年版,第113、114、169页。

[3]周天度、孙彩霞:《沈钧儒传》,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

[4]熊伟:《熊伟自传》,《自由的真谛:熊伟文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第373页。

[5]《致刘显世等电》,《梁启超未刊书信手迹》,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238页。

[6]《都察院代递湘绅议院条陈》,《申报》1907年10月7日。

[7]《熊范舆请立民选议院之要旨》,《申报》1907年10月10日。

[8]孟森:《记载·宪政篇》,《东方杂志》1908年第7期,第3页。

[9]《追纪国会请愿之历史》,《申报》1908年9月14日。

[10]伧父:《十年以来中国政治通览·立宪运动之进行》,《东方杂志》第9卷第7号,1913 年1月,增第14页。

[11]章开沅、林增平:《辛亥革命史》中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10页。

[12]中华民国史事纪要编辑委员会编:《中华民国史事纪要(初稿)民国纪元前五年(1907)》,台北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1981年版,第629页。

[13]李侃、李时岳、李德征:《中国近代史》(第4版),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377页。

[14]赵金钰:《杨度与〈中国新报〉》,《近代史研究》1981年第3期;耿云志等:《西方民主在近代中国》,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版,第172页。

[15]熊家早期情况,参见1993年熊让礼编制的《贵阳熊氏家谱系表》,以及杜竹松编著《贵阳英杰:熊毅与熊伟》,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页。

[16]参见张沺《忆父亲张忞》,《贵州省政协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第2卷,2006年,第327—328页。

[17]杜竹松编著:《贵阳英杰:熊毅与熊伟》,第3页。

[18]杨家骆主编:《中国近代史文献汇编 戊戌变法文献汇编》第2册,台北鼎文书局1973年版,第292—293页。

[19]林开良、林朝晖:《贵州教育溯源》,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3页。

[20]清代及民国初年,贵州所辖地域习惯上分为上游、下游两大片,上游包括贵阳、遵义、安顺、兴义、大定五府和普安、仁怀两直隶厅,下游包括平越、铜仁、镇远、思州、思南、黎平、都均、石阡八府和松桃直隶厅。

[21]林开良、林朝晖:《贵州教育溯源》,第234页。

[22]陈宝泉:《严范孙先生事略》,参见蔡振生、刘立德编《陈宝泉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49页。

[23]马凤程:《严修在贵州》,《贵州文史资料选辑》第17辑,1984年,第67—68页。

[24]刘泳唐选辑:《蟫香馆使黔日记选辑》,第124页。

[25]何仁仲编:《贵州通史》第3卷,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版,第622页。

[26]熊宗仁:《严修视学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11—112页。

[27]刘泳唐选辑:《蟫香馆使黔日记选辑》,第109页。

[28]熊宗仁:《严修视学贵州》,第114页。

[29]刘泳唐选辑:《蟫香馆使黔日记选辑》,第117页。

[30]林兴黔、卢达昌主编,富民、嘉春、蒋莹编著:《贵州之最》,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32—135页。

[31]马凤程:《严修在贵州》,《贵州文史资料选辑》第17辑,1984年,第75页。

[32]何仁仲编:《贵州通史》第3卷,第622页。

[33]熊宗仁:《严修视学贵州》,第114—115页。

[34]贵州大学校史编写委员会编:《贵州大学校史丛书·贵州大学分册》,贵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页。

[35]刘泳唐选辑:《蟫香馆使黔日记选辑》,第114页。

[36]陈宝泉:《严范孙先生事略》,第249页。

[37]《贵州巡抚王毓藻折》,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编:《戊戌变法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59页。

[38]关于刘显世,只有陈廷缜《严修与贵州经世学堂》(《贵阳文史资料选辑》第8辑,1983年)将其列入学古书院学生名单,未见于其他材料。

[39]刘泳唐选辑:《蟫香馆使黔日记选辑》,第167、169、170页。

[40]同上书,第169—170页。

[41]同上书,第111、112、114、115、152、171、220页。

[42]张兴智:《兴义笔山书院》,《贵州省政协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第3卷,2006年,第203页。

[43]辛梓:《兴义笔山书院》,《黔西南州文史资料选辑》第6辑,1987年,第151页。

[44]庞思纯:《明清贵州六千举人》,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5页。

[45]蒋叔雨:《刘统之先生事略》,《兴义市文史资料》第2辑,2000年,第56页。

[46]《熊母黄太夫人行述》,1946年。

[47]邓见宽:《莲华盦茫父—姚华生平及其创作》,《贵州文史资料选辑》第29辑,1989年,第35—36页。

[48]邓见宽选注:《姚华诗选》,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9—10页。

[49]《贵州兴义笔山书院历届山长姓名录》,《贵州文史资料选辑》第18辑,1986年,第204页。

[50]邓见宽选注:《姚华诗选》,第12页。

[51]桂百铸:《刘显世集团内部斗争散记》,《贵州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1979年,第120页。

[52]贵州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黔西南州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兴义刘、王、何三大家族》,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77页。

[53]冯祖贻:《兴义刘氏家族与近代贵州政治》,《贵州文史丛刊》1984年第4期。

[54]贵州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黔西南州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兴义刘、王、何三大家族》,第2—5页。

[55]吴崇津:《清代及民国时期的兴义县教育》,《贵州文史丛刊》1998年第3期。

[56]贵州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黔西南州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兴义刘、王、何三大家族》,第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