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与价格波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全球通货膨胀程度呈下落趋势和成因

自20世纪90年代,全球通胀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见表3-1)。Ihrig 和Marquez(2003)以包括美国、德国、日本在内的20个OECD发达国家为对象,考察了它们在1990-2001年间的通货膨胀率、失业率、产出以及生产率的规律,结果发现: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包括美国在内的18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率的季度平均值均有所下降;即使能源价格上涨在2000-2001年推升了通货膨胀率,这一趋势也未改变。IMF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2006)考察了世界各国在1970-2004年期间的通胀数据,最终得到了类似的结论: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工业化国家的平均通胀率开始下降,并且变得平稳;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的通胀也开始下降并变得平稳,只是变化趋势要滞后于工业化国家。

表3-1 全球各地的通货膨胀率(CPI)走势

面对各国通胀下降的趋势,国际学界试图找到导致这一趋势变化的主要原因。虽然各个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提出了各自的见解。但归纳起来,主要成因包括:

(一)贸易一体化、竞争和价格水平的下降

早在全球化作为一个单独的概念出现之前,罗默(Romer,1993,1998)和莱恩(Lane,1997)研究了通货膨胀与贸易自由化在大的OECD国家(浮动汇率)国家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其中,罗默(1993)在对114个国家自1973-1988年间的通胀和贸易开放度的数据分析,运用跨部门模型揭示了贸易开放与平均通胀水平存在负相关关系。他认为:在开放程度高的经济体中,平均通胀也相对较低;开放与通胀的关联是通过产出扩大继而影响世界价格并通过贬值的方式产生,开放度越大,这种影响也越明显。莱恩(1997)在罗默(1993)基础上研究认为理论上可以证明对外开放的小国存在通胀下降的关系,并运用OECD国家数据从实证角度证明大国开放度与通胀的负相关关系也正在加强。而格鲁本和麦克劳德(Gruben and McLeod,2004)使用面板数据在考虑国家特有影响之后,也得出同样的负相关关系。在成本价格方面,低通胀率反映了全球竞争的激烈和成本价格上涨的压力(Fisher,2005)。《世界经济展望》(2006)认为,全球化支持了以下命题:全球化在国内生产商价格方面抑制了单位劳动力成本和薪酬的上升,相对单位中间成本的下降对制造业成本的下降起到重要作用;在进口价格变化对通胀的影响方面,通过实证分析和模拟的分析方法,研究验证了发达国家近年来进口品真实价格的下降对通胀的影响在短期是显著的,而长期的累积性作用则较小。BIS(2005)将低通胀归因于价格组成部分的变化、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所引起的商品市场竞争的加剧、人口流动以及生产转移和服务外包对工资形成机制产生影响。

(二)货币政策的完善

在有关的研究中,较为突出的是关于货币政策的改善对于通胀下降影响的作用。罗默(1993)在对开放经济的影响的研究中发现,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扩张比封闭的经济条件的对产出的影响较小,因此,货币当局相对不会依赖宽松的货币政策,从而降低了通胀发展水平。Ihrig和Marquez(2003)利用Gagnon和Ihrig(2001)对各国在20世纪80年代和上世纪90年代的两个观察期估算的泰勒规则,结果发现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包括美国在内的OECD国家的泰勒规则中的通胀系数得以提高,为货币政策可信度的提高提供证据。Sgherri(2002)计算出美国经济的高通胀时期(1970-1982年第一季度)和低通胀时期(1982年之后)的货币政策模型中的参数估计,以及其他具有独立货币政策的工业国家(加拿大、德国和英国)的参数估计,表明自1982年以来货币政策对通胀的敏感度加强,而对产出缺口并不敏感。《世界经济展望》(2006)认为,除了贸易开放度以外,货币政策可信度的提高以及低通胀环境所形成的通胀预期是其他的主要原因,货币政策操作能力的加强以及货币政策可信度的增强是过去20年中的通胀持续性下降的主要原因。其实证分析结果是当货币政策可信度提高,滞后1期的通胀的参数估计从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超过0.7降至2004年的不足0.6。此外,研究还强调新兴市场国家货币政策对通胀的重视同样是国家通胀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生产率的提高

Ball和Moffitt(2001),Kamin、Marazzi和Schindler(2004)以及Buiter(2000)均认为低通胀的来源在于持续的生产率提高或是周期性条件的变化。Ihrig和Marquez(2003)基于菲利普斯曲线把通货膨胀率的影响因素分解为失业率效应、自然失业率效应和生产率效应。通过对1995-2001年数据的反事实模拟(counterfactual simulations)分解了各种因素的影响,认为美国通胀下降的主要结构性因素在于生产率水平的快速提高,即生产率效应是主导因素。而对于不包括美国的其他国家而言,持续的劳动力缺口是通货膨胀压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劳动力萧条的部分原因在于在失业率下降的同时,结构性改革降低了自然失业率水平。Blanchard和Gali(2007)利用Gust和Marquez(2000)以及OECD关于劳动生产率的数据,指出,除美国以外的大多数国家在观察期并没有出现生产率上升的趋势,因此,生产率的加速上升不能成为这些国家通胀下降的解释因素。

(四)金融开放的影响

罗戈夫(Rogoff,2003)提出全球化降低通胀的原因之一是居民储蓄币种的多样化,比如说,增加美元资产而非本币资产。Razin和Loungani(2005)指出,金融一体化使净出口出现更多的变化,从而弱化了产出和国内需求的关系,减低了消费品价格对国内产出波动的反映程度。Tytell和Wei(2004)从全球资本流动的角度证明了为防止资本流动对经济产出副作用,全球化可能促使各国央行更加偏好通胀目标,以促进经济平稳增长。

(五)全球化因素作为独立因素解释通胀

在众多因素解释通胀下降的同时,部分学者认为全球化因素正在成为的独立解释因素。罗戈夫(2003)最早提出全球化和通胀下降的关联性,认为全球化有助于降低通胀。Borio和Filardo(2007)提出以国内为中心的标准通胀模型正在向以全球为中心的创新范式转移,建立关于贸易、汇率和国内产出等因素对全球产出缺口的影响,并将此纳入产出-通胀的菲利普斯模型,承认全球性指标对一国通胀发展趋势的影响;此外,他们也通过经验分析证实尽管对油价、进口价格等传统因素加以考虑,全球产出缺口因素对一国通胀变化过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解释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全球化作用将不断加强并可以考虑纳入对国内产出缺口的测量中。顺延这样的研究思路,Milani(2010)运用通胀与产出动态的结构化模型对G-7国家的全球化对通胀的影响作出了经验分析,结果表明:全球产出波动对大多数国家的国内需求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全球产出对国内产出存在溢出效应。通过这一传导机制,全球化产出缺口影响国内通货膨胀率水平。而对于边际成本和通胀的直接影响方面,实证结果支持将全球产出缺口纳入IS曲线,而对于是否需要将全球化产出缺口作为专门变量纳入封闭经济条件下的菲利普斯曲线没有明显的证据支持。《世界经济展望》(2006)从全球和部门视角全面考察了全球化因素对通胀的影响,并提出全球化对不同经济体和不同的经济部门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尽管全球化对厂商价格的影响是明确的,但是由于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以及不同部门全球化的影响都是不同的,而且贸易开放度和生产率在全球化影响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因此,没有一个特定的模型或特定的变量可以测定这一影响。

但是,反对全球化降低通胀的研究也一直存在,其中不乏通胀研究领域的重要人物。应当说,尽管全球化是解释通胀问题中不可忽略的因素,但是将其纳入理论框架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与验证。巴尔(Ball,2006)认为,“找不到任何支持全球化降低通胀的理由”,研究认为低通胀与全球化无关。曼基夫(Mankiw,2007)从分析全球化对企业定价与调价影响的角度探讨全球化对价格水平的影响。他认为全球化加剧了竞争,阻碍价格调整的摩擦变小,因此价格对于经济周期变得敏感而非相反,因此从理论上当前还无法认定全球化经济中的意愿价格对经济周期敏感性要低于封闭经济的敏感性。

此外,反对利用全球化解释低通胀的还有泰勒(Taylor,2008)研究认为,全球化对于低通胀以及平缓的菲利普斯曲线、汇率传递效应的减弱的解释不符合货币政策框架的有关讨论,没有全球化,货币政策同样能够实现上述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