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与价格波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008年11月以后,在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背景下,中国政府迅速以“扩大内需、刺激经济”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有效地保障了2009年国民经济的止跌回升。对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总量需求不可能依赖于海外市场解决,因此,扩大内需应是一项长久的基本经济国策。进入“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又到了一个转变方式的关键时期,如何认识和把握这一契机,对理清思路,选择对策,保持国民经济稳步较快地健康发展、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全面小康等至关重要。

在15年的历史中,中国已三次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1996年开始的“九五”时期提出过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其主要含义是,在工业经济范畴内实现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的转变,以节约资源、提高效率。2002年前后,在形成第二个20年发展战略目标过程中提出了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任务,其主要含义是,在推进工业经济结构优化中改变“高投资、高耗能、高污染和低效率”的状况,实现低耗能、环保型的经济发展。与这两次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比较,“十二五”规划提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和重心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讨的新课题。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具体落实中必然要求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结构调整是一个艰巨复杂且持续时间较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要调整经济结构,首先需要弄清楚经济结构向什么方向调整。如果取向不清,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基本趋势,经济结构的调整不仅将形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和时间浪费,而且可能发生南辕北辙、前功尽弃的情形,严重影响中国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这决定了,弄清楚此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取向、重心和内容等问题有着根本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