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的,空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历史地看,伴随着人类实践活动水平的逐步提升,作为人类实践活动改造对象的自然空间的呈现状态也在不断地被改变和扩展着。由于人类实践活动的渗入,空间已经不再仅仅是自然意义上的空间实在,它还获得了鲜明的属人性和社会性特征,而隐含在各类空间之中的社会关系也必然通过人们的社会性发展而催生出多样化的社会空间形态。从理论意义上看,社会空间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它既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又制约着人类的社会性活动,从而影响着人类实践活动向更大范围的拓展和向更高层次的提升。对于社会空间问题,人们一直有所关注,但缺乏专门系统和深入的哲学研究。
当代人类文明的新发展和网络社会的崛起将社会空间置于全球化时代的镁光灯下,围绕社会空间的斗争日益成为各国和各民族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力量角力的主要出场路径。从国家间对石油等非可再生资源的争夺,到空间生产转变为多数国家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模式,地理空间、生存空间尤其是发展空间从未像今天这样成为国家关系中各方之间激烈争锋的焦点。从全球范围内不同文化或文明间的冲突与融合,到互联网热点信息对大众心理的引导与驱动,文化空间与赛博空间对世界秩序的重建和日常生活的变迁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意义上来看,现时期开展社会空间研究都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王晓磊同学将“社会空间论”这一选题作为博士论文的研究方向,既是基于对这一问题的理论思考和现实关注所提出的,也与深化和扩展社会认识论研究的总体构想紧密相关。笔者在探讨社会认识论的研究难题时,曾经指出,社会空间的隔离性与社会认识的全域性问题是深化社会认识论研究的十大难题之一,社会空间的丰富内涵及其时代性变化,使得社会认识中对空间问题的关注和对空间方法的应用显得格外重要,也格外复杂,派生出许多复合式矛盾。例如,具体社会事件的空间具体有限性、隔离性与认识的抽象性、无限性、全域性的矛盾,空间的三维性与思维的多维性的矛盾,等等。正确灵活运用空间方法去全面地把握社会历史,是深化社会认识论研究的重要突破口。在这种情况下,既要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那里挖掘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思想的理论来源,又要从各种社会理论中吸取其社会空间思想成就,还要立足于当代社会空间的复杂现实,抽象出一条贯穿全书的基本线索对社会空间进行总体性考察,难度不可谓不大。
王晓磊同学迎难而上,在广泛阅读、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对社会空间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形成了考察社会空间问题的逻辑主线,提出了合理的研究思路和一系列的研究方法,构建了一个社会空间的研究体系。作者从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梳理出发,考察空间的语义和空间思想史,多方位界定社会空间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考察社会空间的实践生成,分别从感性活动、生产方式、意识形态、文化形式、社会交往、日常生活等方面来探讨社会空间的生成基础、变迁动力、形成规范、呈现依据、扩展手段、调整诱因等,进而考察社会空间在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空间形态,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双重背景下进行社会空间的批判与重构。总体来看,《社会空间论》一书在如下方面有所突破与创新:
第一,厘清了社会空间的思想史。人类对空间的关注和思考由来已久,自古希腊时代以来,有关空间观念的思想演变层出不穷,呈现出各种各样的不同观点。由于涉及空间观念的人物众多,并且学科视角各异,因而中西方学界均未曾有过系统的空间思想史梳理。作者立足于哲学的视角,按照历史—逻辑相一致的原则,力图厘清西方空间观念的演变历程,并结合不同时期的空间观念与当时的社会历史状况之间的辩证关系展开叙述,大致勾勒出一幅社会空间思想演变的清晰画面。
第二,作者对社会空间内涵的界定和结构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社会空间的内涵极其丰富,众多的思想家从各自的立场出发阐释不同的社会空间,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空间内涵的混乱。本质而言,并不存在一个绝对的不可更改的社会空间的定义,人们有必要和可能从不同角度对其作出界定和探讨。本书从社会认识论的视角出发界定社会空间的内涵,同时注重对社会空间的多维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剖析社会空间历时态的历史样式和同时态的层次结构,尽可能全面地展现社会空间的总体面貌。
第三,注重在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双重视野中审视社会空间。社会空间问题的凸显与现代性的时代境遇密切相关,正是由于资本的全球扩张彰显了空间的社会性和紧缺性,而针对资本主义状况下的社会空间批判则导向一种后现代意义上的空间观。在此意义上,本书兼顾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双重视域,一方面注重检视和批判现代性条件下社会空间的异化和不平衡;另一方面,还对后现代条件下社会空间的未来发展方向做了展望和构想。
第四,突破了以往对社会空间的实证性考察,而着力于对社会空间进行根源性探究和哲学性反思。既有的社会空间研究往往局限于对地理空间、城市空间、建筑空间等具体空间的实证性考察,最终将有关空间正义的价值导向带入到地理学、社会学和城市规划学的研究之中,并以对某一区域或某一城市的空间规划实例分析作为改变社会空间结构的最终目的。而本书则深入探究了社会空间背后的社会历史根源,从不同维度透析社会空间的层次结构,从哲学的高度对现代性视域中的社会空间进行批判反思,进而对重建空间正义的理论资源做了深入发掘。
社会空间问题涵盖的内容极为广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正因为如此,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理解长久以来很难达成一致,涉猎者并不为少,但从哲学视角作出真正全面系统和深入研究的尚为数不多。王晓磊同学的博士论文以他自己的思路开展研究,为我们打开社会空间这一复杂问题的大门提供了一把具有参考价值的钥匙。本书的一些观点和看法也很难说都已成熟,但却为我们提出了很多有待进一步深入思考的问题。例如,不同形态的社会空间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和关联的?对于特定社会形态下的社会空间如何进行价值评价,社会空间的变化与其所处社会状况的变化起何种作用?在全球化时代如何实现社会空间的正义和公平?等等。这些问题都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澄清。
王晓磊同学自2005年到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攻读硕士学位,继而获得机会连续攻博士学位。多年来,他刻苦钻研,勤奋好学,在理论探索和学术视野等方面均有很大的提高。他的博士学位论文经由中国政法大学李德顺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郭湛教授、北京大学丰子义教授评阅,湖北大学江畅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林剑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张廷国教授、高秉江教授、韩东屏教授参加答辩。他们对论文给予了一致的肯定,认为该论文立论正确、观点鲜明、材料丰富、视野开阔、表达流畅,在一些问题上有独到的创新和见解,是一篇优秀的博士学位论文。此外,专家们也针对论文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见和建议。
在认真吸收以上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王晓磊同学对论文做了细致的修改和完善,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纳入到“社会认识与社会形态研究丛书”出版,我对此感到由衷的高兴。希望该书的出版能够引起各界人士对社会空间问题的更大兴趣和更多关注,也希望王晓磊同学能够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不断关注社会空间的现实变化,在该领域的研究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欧阳康
201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