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还原论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生态学“还原论”问题的研究现状

为了解这部分的研究现状,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将其分为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两类资料,这里仅对其中的直接相关资料做一简单分析。

福特(David Ford)认为生态学的还原可以分为“完整系统还原”(complete system reduction)和“部分的还原”(partitioning reduction)两种[23]。仔细分析发现“完整系统还原”和“部分的还原”存在问题:两者内涵的不对称使得其争论变得无效,除非对其中的一方重新进行定义。虽然福特对两种还原的阐释不够明确,但他运用了许多的案例支撑其观点,对案例的具体分析使得其观点具有了某种方法论意义。福特对还原的区分和一般科学哲学中强还原与弱还原(weak reductionism)的区分不谋而合,也反映了一种弱化的趋势。

路伊金认为还原可以分为“激进的还原”(radical reduction)和“温和的还原”(moderate reduction)两种,其中前者指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个层面均还原,后者指三个层面进行的不完全还原。这种温和还原实则是多层面的一种综合弱化策略。他本人更支持本体论整体论、认识论还原论和方法论多元论的这一温和还原论,并对温和还原做了细致的论证。其中,认识论层面的还原论成为主要的讨论对象,进一步地,他对术语还原和理论还原进行了严密的论证,认为理论还原实际上是通过微向还原实现的。

杜普雷(John Dupre)对内格尔将还原分为异质还原(heterogeneous reduction)和同质还原(homogeneous reduction)提出了质疑[24]。他认为这样一种划分是不合理的,并提出应当从时间维度即共时性和历时性两个角度来考察可还原性。同质还原和异质还原的划分是建立在对学科“基质”的明确界定之上,而共时还原和历时还原是从学科发展的时间维度上的划分。

尹乔思迪在对生态位理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理论之间的还原是一种演替还原,呈现出一种时间维度。从时间维度来考察还原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更能体现对还原的“描述”,从而避免了对理论或学科之间还原的“建构”。从时间维度来考察还原,也可以反映不同子学科之间、不同理论之间的关系特征。这样一种刻画方式面临的问题涉及共时还原和历时还原如何契合生态学学科的进步,不同的还原方式能够呈现生态学知识的稳定增长吗,不同阶段的理论间、学科间如何沟通等一系列问题。这样一种以时间为维度进行还原的方式最终不免会面临反身性等难题。

国内直接研究文献未见,间接相关的文献仅2012年李际对此问题曾有相关论述。他在对生态学中还原论进行辩护的基础之上,也指出生态学中有效运用还原论应明确还原的不同程度。

综上所述,这些研究基本揭示了生态学还原论的各种主要问题,这直接有利于本书研究内容及框架的确定。例如,这些研究基本上是遵循着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个层面的框架展开的,其中以认识论层面研究最为深入。但是认识论层面的还原则多以科学哲学中的经典还原论,即由普特南、内格尔等人所提出的理论还原为基础。这些文献均反映了对经典还原论的一种弱化,但这种弱化可能面临一些问题,例如强还原与弱还原的生态学应用域有何不同?弱化还原的边界因素有哪些?如何弱化还原?正如沙夫纳提出“演替”还原后又遇到“强类似”关系如何界定的问题一样,生态学中弱化还原的种种策略也必将遇到一系列难题,这需要研究者始终保持一种“描述”还原,而非“建构”还原的清醒意识。

当然,这些研究也存在许多有待深入的地方,这也给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研究线索和空间。同时,以上这些研究大多缺乏系统和深入的论证;生态学还原论和生态学研究紧密相关,但是现有的资料大多缺乏案例支撑,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关于此主题的研究容易脱离学科研究的情境;分析相关文献发现,对生态学中各子学科的还原论更是少有研究。因此,对生态学还原论的研究在相关文献的支撑下,采用概念辨析、逻辑论证和实际研究案例分析的方法,从而构建一个相对系统的哲学论题体系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