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海洋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空间,也是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舞台。随着人类社会对海洋认识和开发的不断推进,海洋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的地位更加突出,相邻国家之间因岛礁主权和海域界线主张导致的海域争端也日益增多,而东南亚则是国际海域争端高发的一个地区,其中包括东南亚国家间及其与周边其他国家间的争端。海域争端对东南亚国家之间及其与周边其他国家的关系、东盟一体化进程都产生了诸多消极影响,其中南海争端更是成为中国与东盟相关成员国间关系、中国与东盟关系的最大障碍。如何管控南海局势,如何处理南海争端已经成为中国和东南亚各国共同面临的紧迫问题。
在此背景下,邵建平博士撰写的《东南亚国家处理海域争端的方式研究》一书作为其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的最终成果,从东南亚国家自身是如何处理海域争端的视角出发,全面总结了东南亚国家处理海域争端的各种方式的特点和绩效、影响各种方式的因素,深入分析了东南亚国家处理其他海域争端的相关方式对如何管理和处理南海争端的启示,从而为南海局势的稳定、中国在南海海域的维稳与维权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重要的参考。
本书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意义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东南亚国家处理海域争端的方式的研究。一直以来,东南亚国家间、东南亚国家与周边其他国家间的海域争端一直是我国东南亚研究的薄弱环节。本书第一章对东南亚国家之间的海域争端和东南亚国家与周边其他国家间的海域争端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厘清了争端的概况、争端产生的原因、争端解决的进程;第二章对国际谈判在处理国际争端中的作用,尤其是在处理领土争端中的作用、国际谈判的分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合作型谈判”和“竞争型谈判”的概念,并对二者在解决领土争端中的作用进行了对比;第三章对“共同开发”的内涵、外延以及争议海域共同开发的具体管理模式进行了清晰的阐述;第四、第五章则对国际法院和国际海洋法法庭在解决领土领海争端中的作用、所采用的原则进行了归纳和探讨。以上研究既有历史纵深又有国际视野,既有案例分析也有理论总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我国对东南亚国家海域争端问题研究的视野和深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第二个层次是本书的第六章,深入探讨了东南亚国家处理海域争端的方式对南海问题的启示,对各种方式在处理南海问题中的可行性进行了阐释和比较。一是关于国际谈判方式。本书认为东南亚国家通过国际谈判处理海域争端对南海问题的启示是:国际谈判是处理南海问题的最佳方式,但历程艰难,需要中国和相关国家保持定力和耐心;国际谈判可以有效平息争端引起的紧张局势;竞争型国际谈判策略可以促成争端的缓和或者争端的解决。因此我国在处理南海争端时,仍然要继续将国际谈判作为平息紧张局势、处理争端的主要方式,同时要掌握竞争型国际谈判策略的“度”,有理有节地维护我国在南海的权益。二是关于共同开发方式。首先是要在厘清“南海共同开发”的内涵和外延基础上,发挥中国的领导作用,推动南海争议海域共同开发;其次是在推进南海共同开发中,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应先在仅涉及两个国家的争议海域建立双边共同开发区,在条件成熟时再扩展到多国的争议区域;最后是在实施共同开发南海争议海域过程中,灵活选择共同开发管理模式,同时,要签订具有强制约束力的共同开发协议,明确如何处理共同开发过程中出现的争端和问题。三是关于东南亚国家通过国际法院裁决海域争端的经验启示。本书认为,中国在南海海域的主张完全符合国际法院裁决领土争端时采用的原则。因此,我国有必要高度重视通过国际法维护在南海的权益。四是关于国际海洋法法庭裁决海域争端的方式。作者认为南海争端不适宜提交《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的争端解决机制裁决,国际海洋法法庭、仲裁法庭等不可能彻底解决南海争端。以上观点均是基于对东南亚国家处理海域争端的方式的国际经验的总结提出来的,论之有理、有据,体现了作者的良好学术素养和研究功底,对我国未来一段时间如何实现在南海维稳和维权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我国拥有1.8万千米大陆海岸线,300多万平方千米的管辖海域,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标准,中国无疑应是海洋大国。但随着国际政治外交形势的风云变化,中国海洋权益面临错综复杂的形势,在300多万平方千米的管辖海域,近半存在争议,围绕岛礁主权、海域划界、资源争夺和通道安全的争端态势日益加剧。然而与其他海洋大国和周边国家相比,中国在海洋权益维护上还是新手,经验不足,因此借鉴国际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主动规划、谋略和布局就显得十分重要。在这方面,本书作者从国际关系、区域研究的视角作出了重要的探索和贡献,体现了青年学者的勇气和担当,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期望他在今后的学术生涯中再接再厉,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
刘稚
2017年12月于云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