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班级管理概述
班级是组成学校的基本单位,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要通过班级才能落实,班级的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质量。
第一节 班级管理的内涵与特点
一 班级管理的内涵
(一)管理的定义
要理解班级管理,首先需要明白“什么是管理”。关于管理的含义,许多管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界定了不同的定义。有的从管理行为存在的原因出发,可以把管理理解为:为协调组织成员的行为,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以便实现组织目标。有的从管理的组织者的活动出发,可以认为管理是领导者在组织中的领导行为。还有的从管理的实施过程出发,可以认为管理是“计划、实施、组织、控制、激励”的过程。
综合以上观点,我们认为,管理是社会组织活动中的现象,它是组织管理者用自己被赋予的权力,采取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措施,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开展的活动。
管理包含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首先,管理存在于组织之中,是为实现组织目标而服务的,管理依存于组织的集体活动,脱离组织的集体活动来探讨管理是毫无意义的;管理的目的是有效实现组织的目标,明确地设定目标是进行管理的起点。其次,管理是由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这样一系列相互联结而进行的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称为管理的职能。最后,管理活动既强调目的又注重过程。强调目的就是要选择去“做正确的事”,这关系到管理活动的效果问题;注重过程则重视“正确地做事”,这关系到管理活动的效率问题。在效果和效率两者中,效果是本,效率是标,有效地管理就是要标本兼重,“正确地去做适合的事情”。
(二)班级管理的概念
班级管理作为学校组织生活中的现象,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个层面来认识:广义的层面指的是学校领导对班级的管理,包括班级编制、班主任的委任以及开展各种以班为单位的活动等。狭义的层面指的是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从班主任对具体班级实施管理的角度来理解,班级管理是班主任遵循班级管理的规律,按照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计划,充分利用和调动班级内外力量,为实现班级教育任务而进行的组织、指导、协调、控制等各种活动。
1.班级管理是班主任对班级的领导
“主任”意味着领导,“班主任”就是班级的领导者。班级需要班主任的领导,是因为:其一,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儿童组成的班级不能没有成人的管理;其二,学校是专门的教育场所,教育的职能主要由成人世界的代表——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承担。作为成人社会的代表,班主任在制定班级发展目标、规划班级活动内容、引导班级发展时,既要考虑学生发展的实际,又要体现特定社会的要求。强调班主任对班级的领导,是强调班主任对学校的基层组织——班级的管理职责,班主任要在班级组织中发挥管理作用,通过设计、组织、协调、控制班级组织内的活动,努力实现预定的班级发展目标。
2.班级管理是一种教育管理
社会生活中有不同的组织,产生不同的活动,因而有不同的管理。对经济活动而言,是经济管理或企业管理;对国家机关而言,是行政管理;对教育活动而言,是教育管理。班级是一种教育组织,因而,班级管理属于教育管理。
教育管理与其他管理不同。如经济管理的最终目的是生产“物质产品”,而教育管理旨在“人”,在于所培养出来的人的发展。班级管理也应以人的培养和发展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服务全体学生,以人为本,创设和谐的管理氛围,给每个孩子关怀和尊重、期待和赏识。同时,由于班级管理的对象是有思想、有生命的人,因而,班级管理是世界上最复杂的艺术,更是一项崇高的事业。
3.班级管理在班主任与学生的直接交往中进行
学校管理者与学生一般只是间接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而班级管理者直接面向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在与他们面对面的交往中进行管理。在这种管理中,班主任直接对被管理者产生教育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班主任的管理行为与教言行为是统一的。班主任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引领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
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有影响其发展的“关键影响人”,即“重要他人”。在学校教学活动中,班主任与学生相处时间最长,了解学生最深,班主任的言行对学生心灵影响最大。班主任的使命就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用温柔而灵巧的“教育之手”,去触摸学生稚嫩的心灵,以唤醒他们埋藏在心底的良知和潜能。一位优秀的班主任会以其创造性的教育劳动打动每个孩子的心灵,因而,他的影响会伴随学生的一生,他的形象会被学生珍藏在记忆深处,成为学生成长过程的“重要他人”。
二 班级管理的特点
(一)管理过程的教育性
班级管理的过程就是对学生教育的过程。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学校管理者的管理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要适应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逐步形成世界观的特点。因此,班级管理从开始、过程到归宿都是以教育为宗旨的,是一种对育人的工作进行管理的过程,体现出教育性。在学校,管理活动和育人的活动是密切联系的,尤其是对学生的管理。每项活动无不渗透着丰富的教育因素,离开了教育,对学生的管理是没有意义的。在管理中实施教育,在教育中进行管理,让班级管理充满“精神关怀”的色彩,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班级管理活动要以教育为前提,无论是班级管理活动的设计、安排,还是其开展,都是为了让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班级管理成效的体现。
(二)管理内容的广泛性
班级可以说是一个微型的社会,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一个缩影,涉及面非常广:从教育内容上看,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全部涵盖;从工作内容上看,学校内外各种因素都涉及;从活动内容上看,与课内课外各种活动形式都相关,如班级中对学生的管理、班级事务的管理、班级环境的管理以及对家长工作的管理等。小到班级卫生状况、学生之间的矛盾纠纷,大到学生发展的整体状况、发展前景的分析等都是班级管理的内容。这既为班主任施展才干提供了舞台,也增加了班级管理的难度。
(三)管理对象的成长性
班级管理的对象一般是六七岁到十七八岁的中小学生,他们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知识经验贫乏,缺乏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他们对很多问题的认识都很偏颇,有时做事缺乏考虑,甚至偏激。这就决定了管理对象的不成熟性。所以管理者在实施管理时要注意对他们进行教育、说服和引导,班主任既不能包办代替,也不能放手不管。班级管理者正确认识管理对象的这点非常重要。如果班主任过于看重学生的“不成熟性”,班主任就会在不放心中实施班级管理,凡事包办代替,使学生的主动性受到束缚,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如果班主任忽视管理对象的“不成熟”,完全放手,又容易使学生的行为失控。所以,班主任要避免搬用成人的管理方式和方法。
特别是小学生,年龄为6—12岁,还不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和经验,班主任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时刻要考虑教育对象不成熟的特点,珍视学生成长的可塑性。研究表明,从幼儿期进入童年期,孩子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气质上和行为习惯上。当童年期结束时,孩子个别性差异就会在整个心理发展水平和基础学习的水平上显现出来。这就是为什么要强调提高小学班级管理水平的重要原因。班主任懂得尊重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潜能,并以自己善良的心灵,运用教育的艺术培育新一代,具有特殊的意义,而不同气质的班主任,其影响会使儿童的发展水平出现很大的区别。正因为如此,蔡元培先生高度评价为童年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小学教师,在他看来,小学教师的责任比大总统还大。
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其年龄为13—18岁,属于少年期和青年早期,也称青春期。由于身体的迅速发育,他们的心理也变得错综复杂,被称为“人生的多事季节”,心理学上谓之“心理断乳期”。此时中学生的生活和社会体验开始占主导地位,快速发育的身体和激素变化又对其心理产生重要影响,他们渴望自己能被他人像成人一样对待。中学班主任管理着一群充满激情和狂热的少男少女,他们正处于富有生气、充满活力的黄金阶段,既令人羡慕,又让班主任担忧,所教育的对象对人生、未来充满着无限的想象和强烈的追求,手里抓着一大把艳丽的色彩,寄托着家庭的未来,承载着社会的希望。为了管理五六十个精力充沛的男女学生,几乎所有的班主任都忙碌得像蜜蜂一样,小心地用爱呵护着学生成长。
(四)管理方法的多样性
方法是做好工作的桥梁。班级管理对象的特点要求班级管理尤其应注意方法问题。在班级管理中,方法的单一化、简单化、模式化,会使管理工作难以取得效果,甚至失败。管理者不能认为有了良好的愿望、周到的计划、丰富的内容就必然会带来管理的成功。
管理中小学生,本身就要注意工作方法的选择和使用,要使这种管理成功就必须开展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活动,这就需要方法的多样性,而且不断创新和变化。班级管理又是在多渠道中通过不同内容和不同方式来实施的,这又意味着工作方法的多样性。在班级管理中,不仅不同的教育渠道和教育内容要用多样的方法,就是同一内容的教育,也要不断变换方法,使之适合学生接受管理教育的选择要求。千篇一律、模式化的工作方法,永远不能搞好班级管理,也不能使班主任成为一名称职的管理者。
(五)管理角色的多重性
班主任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决定了班主任角色的多重性。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组织者、教育者、领导者,校规校纪的执行者,教与学双向交流的信息员及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的辅导员、服务员,扮演着多重角色。第一,班主任应是教育者、管理者,即负有教育学生的责任。又是学生各项活动的组织管理者、指导者和评定者。第二,班主任又应是心理工作者。因为不懂学生心理的班主任不能去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消除学生因心理问题而产生的情绪困扰、自卑感,使学生增强信心,也要做好心理教育;若班主任不注意学生心理问题,则会有意无意伤害学生。这就要求班主任应成为心理工作者。第三,班主任还应是知识丰富的学者。随着现代社会知识信息源的增加,学生关注着大量的当代信息,受到广泛的社会信息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又要不断更新知识,这样才不至于缺乏教育的功力,也才有资格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第四,班主任要成为导演兼演员。因为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精心设计学生的活动和指导学生去完成某项活动任务,这是导演的职能,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就应是一名好的导演。同时,班主任要研究和设计自身活动的教育影响力度,比如,如何通过表情、声调、动作、姿态对学生进行心理感染和心理暗示,这是演员的职能。就是说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所做的一切,都要对教育效果负责,而不是由个人情绪来支配。第五,班主任又要成为社会活动家。当今的学校不仅是“复杂的课堂社会”,而且有许多的班级活动,不能只在教室内、学校内进行,离开社会,班级管理很难进行。班主任为了进行班级管理,要和社会多种部门打交道,否则活动难以开展,这势必会促使班主任成为社会活动家的角色。
班级管理的这些特点,是由班级活动的规律所决定的,这不仅对班主任提出了要求,而且也是搞好班级管理的基本条件。认为班级管理很容易,认为学生是一些没成年的小孩子,对其“管住”“管紧”就行了,是不了解班级管理的肤浅看法,是对班级管理的复杂性缺乏认识的表现。
第二节 班级管理的任务和内容
一 班级管理的任务
班级管理是为了培养和教育学生成为合格的人才。班级管理的任务是依据教育方针、教育目标、学校教育要求来确定的。班级管理的任务是使班级按既定的要求,以及班级的特点和活动规律,保证学生能够正常从事学习和其他各项活动,保证学生能够健康成长,保证班级有正常的秩序,使学生成为品德、智力、体力各方面都得到发展的合格人才。班级管理的具体任务如下。
(一)落实学校的管理目标,制订班级工作计划并保证顺利实施
班级管理要有明确的目标(远期的、中期的、近期的),这个目标是依据教育方针和学校管理目标确定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对学校的要求,为社会培养所需的人才。班级管理的工作计划,是班级管理目标的具体实施步骤,也是学校管理目标的“班级化”。所以确定班级管理目标,既要有规定性,又要有创造性,同时还要有广泛的学生基础及实施的保证。
班级管理目标和班级工作计划越完善,越贴近学校管理目标和学生实际,越容易实施,否则很可能是一纸空文,甚至缺少可行性,最终落实不了,或是半途而废。制订计划和实施计划是一个问题的两步,前者是前提,后者是保证。所以班级管理计划必须订好,同时更重要的,是保证计划实施,使班级管理目标明确,操作有序,落实具体。
(二)建设一个良好的班集体
班级管理既是对班集体的管理,又应发挥班集体的作用,班集体是班级管理的对象,又是实施班级管理的作用条件。建设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始终是班主任的中心工作,班主任应该把主要精力投入班集体的建设中,这也是班级管理的重要任务。
班集体的健康发展,不仅是班级管理的一个方向,同时,健康的班集体又能促进班级管理目标的实现。班集体的成熟是班级管理成功的一个标志。班主任要做好这项工作,不仅自身要付出艰辛劳动和创造,同时还要善于领会学校的管理目标,善于调动其他教师的力量来帮助班集体的建设,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永远处于积极进取的状态,还要善于协调学校其他组织机构及社会家庭的力量。这样就能形成以班主任为中心的教育合力,使班级管理不断提高到新的水平。
(三)做好日常的管理工作
做好班级的日常工作,也是班级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班级日常工作不仅是落实班级工作计划的一个具体的环节,也是使班集体能够正常运作的必要条件。忽视日常工作,会造成班集体的某种混乱和不协调,这当然会影响班级管理目标的实现。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涉及的具体内容很多,主要是保证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以及开展各项活动的一些管理内容。这些管理内容主要是提出要求、监督运行、匡正不合规范的行为、及时评价、调解矛盾以及对其他具体问题的处理,等等。日常管理工作可能遇到的都是些“个别行为”或“小”事情,但这些“个别行为”或“小”事情,常常会因为未及时处理而成为一种传染源或形成一种不良的后果。所以,对日常的管理工作不可忽视,更不能不屑一顾。当然,班主任不能总把自己陷在这些具体矛盾当中,要对这些个别人的行为或某种苗头,深入地思索并找寻班级管理中有规律和有普遍意义的东西,以取得管理的主动权。就是说要实现班级日常管理工作的任务,既不能忙忙碌碌成天陷在各种具体事务中,又应从学生的具体表现中发掘对实现班级管理目标有普遍性的东西,既抓住主要矛盾,凸显管理的主题,又要使班级管理工作不顾此失彼,不失调,不出现疏漏。
二 班级管理的内容
班级管理的任务的实现,离不开日常班级管理的内容,因此班主任也要明确班级日常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班级的学习管理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任务,当然也是班级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学习管理的目的是促进和保证学生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学习动机、学习过程、学习制度、学习习惯、学习纪律、学习评价以至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等,都是学习管理的内容。学习管理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科学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学习,刻苦而又充满信心地学习。
(二)班级的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管理
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的管理要尽力形成一种客观运作机制,即有明确的教育目标、指导原则、基本的教育内容、活动安排、时间的保压、具体的责任、科学的评价和考核办法、环境氛围、畅通的教育渠道等。每个班主任在实施德育管理时,都要认定以上这些条件,落实这些条件,不断充实这些条件,这样才能克服班级德育管理中的随意性和短期行为,使班级德育管理真正形成客观运作机制。
(三)班级的体育卫生管理
体育卫生是指体育运动和卫生保健,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物质基础,也是班级管理的一项内容。在体育运动方面,班主任要帮助学生建立体育锻炼活动的制度。帮助学生建立体育锻炼的组织,以保证学生持之以恒地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同时也要对学生参加学校统一的体育活动进行组织、督促,如学生的课间操、眼保健操、体育竞赛活动等。在个人卫生保健方面,班主任要加强班集体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的管理,如科学地安排时间,劳逸结合,保持教室环境卫生(包括采光、通风、学生座位的调整)、寝室卫生、个人卫生等,要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达到使其自觉地讲究卫生的目的。
(四)班级课外活动管理
班级课外活动是指以班级为单位的或是班级组织的在课程标准以外的多种教育活动。既包括校内的课外活动,也包括校外的各种教育活动。课外活动不是学生的“自由”活动,因此必须贯彻教育的规定并要求班主任加强管理。充分发挥课外活动的教育作用是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班级课外活动的管理,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特长,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扩大知识领域;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愉悦身心,增进学生的健康等。
课外活动的管理要强化与其目的相关的组织领导,因为课外活动分散,内容面广,活动形式相对自由,班主任不可能都在现场,所以班主任要明确课外活动的总目的,还要明确每次课外活动的具体目的。此外,应认真地组织并通过学生骨干去带动同学,以保证能达到活动的目的。课外活动有时要借助社会力量,参加社会实践,班主任还要请社会帮助,并能很好地协调,否则就容易走过场。对课外活动的管理,也要和“课内活动”相结合,不能“两张皮”,互不相关。
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勤工俭学、社会公益活动、大型调查、参观访问等,都应该属于“课外活动”。这些活动的目的性强、管理要求严格,并要扩大教育容量,所以班主任既要善于设计安排,又要善于管理这些活动。不能只做些“要求”,把学生“放”出去就了事,这样不仅会削弱课外活动的教育性,而且可能会发生其他的问题。
(五)班级财务管理
班级似乎不涉及财务问题,但实际上却常常有金钱的收入和支出。这些收支主要是从学生中收取的各种用途的费用,比如学生的班费,为某项活动而一次性收取的费用,等等。个人金钱的收入、支出和保管,主要应由学生个人负责,班主任只要教育其保管和开支的方法就可以了;低年级学生的个人金钱,班主任应更多地协助管理,甚至负责保管。对班费,班主任要给予原则上的管理,如列出消费明细、收支有据、保管严谨等,并经常予以检查或向学生公布,最好不造成丢失事件。在金钱管理上,班主任要注意:第一,不要随意收学生的费用,即使学生自愿,班主任也要加以制止;第二,不要随意支出,更不能不恰当地支出,任意消费,或是做其他不合适的开销。
班级设备、财产管理也是班主任的一项工作,这项管理的主要内容有:第一,财产设备的数目、质量、使用情况登记清楚;第二,财物设备交接清楚;第三,财产设备消耗、损坏情况清楚;第四,对学生进行爱护公共财物的教育,并制定相应的财产管理制度;第五,指定学生负责管理某项财产设备。
第三节 班级管理过程
所有的管理过程都大致相同,都是为实现管理目标而进行的计划、实施、检查、总结的有序循环和不断提高的过程。班级管理过程也一样,是班级管理主体为达到促进班级整体和班级中每个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管理目标,而发挥管理职能,整合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的过程。
一 班级管理过程的含义
班级管理过程是指班主任组织领导全班学生为达到预定的管理目标和教育目的,由师生共同参与的有效控制和把握班级工作进程,保证班级工作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效果的动态过程。
师生共同参与主要在于强调学生参与管理的重要性。对于班级管理而言,没有学生参与的管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作为班级的主要管理者,只有注意发挥学生在管理过程中的作用,才能使管理具有生命力,也才能通过管理促进活动的开展。
之所以说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旨在说明管理是一个使活动有效地按某个程序运转的过程。同时,组成管理活动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以及各要素与各环节之间的关系都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中,管理活动外的其他相关因素也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中,而且这种运动变化又会影响和制约管理活动本身的运动变化,正是管理活动的这一“动态”特征,使得计划的变动、力量的调整,甚至目标的更换等都是可能的。这就要求我们能根据具体的变化,随机地调节各要素、各环节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具有随机的权变意识和灵活的管理行为,能适应各种变化,及时进行调整以推动班级管理活动的正常开展。
二 班级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
班级管理过程包括计划、实施、检查和总结四个环节。各个环节对管理过程都是不可缺少的,它们各有各的任务和作用。计划是整个班级管理过程的起点,实施是对计划的落实,检查是对实施的监督,总结是对计划、实施、检查的总评价。这四个环节有序地运行,就形成了班级管理过程的一般规律。因此,班级管理工作就是在正确的计划、实施、检查、总结四个环节的有机结合、有序运行以及管理周期的循环运转、螺旋上升中不断前进、不断提高的。
(一)计划
班级管理计划(即班级工作计划)是指确定班级管理的目标和拟订实现目标的具体要求、步骤和方法,是班级管理全过程的起点和指南,也是班主任搞好班级管理工作的主要条件和重要手段。
班级管理的计划对保证班级管理顺利实施有决定性的作用,没有计划,或是不完善的计划、敷衍应付的计划,都会使班级管理陷入盲目和随意性。有些班主任不注意制订班级管理的计划,他们凭“直觉”,凭主观的意志去抓班级的工作。这样不仅会造成班级工作的忙乱无序,而且也只能零敲碎打,停留在浅层次上。这样也会使学生心中无数,有时候甚至不知道应该去做什么,当然就无法很好地发展。有的班主任不去按计划工作,他们只是在上传下达,只是在“维持”班级的秩序,当然就谈不上对班级实行科学的管理。
班级管理的计划在班级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班主任不仅要在制订计划上下大力气,做周密细致的工作,而且也要真正按计划管理班级,有突出的“计划意识”。同时班主任应教育学生重视班级管理计划,经常强化计划的要求,使学生总是能够按计划的要求去做。
1.制订班级管理计划的依据
(1)学校工作计划。学校工作计划为整个学校管理规定了明确的任务,对班级管理工作及学生都有明确的要求,班级管理必须按照学校的总体要求去做,班级管理计划必须比较具体地体现学校的要求。因此,学校工作计划是制订班级管理计划的重要依据。
(2)理论指导和借鉴经验。制订计划时,应重视以教育与管理方面的知识为依据,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同时了解教育动态,学习和借鉴其他班级管理经验。
(3)本班的实际。制订班级管理计划必须把握班集体的实际,针对班级的实际,包括班级工作原有的基础、当前班级实际情况、班级工作进一步发展的客观可能性三个方面,使计划既有一定的高度,又确实能够实现,避免提出盲目的过高的要求或无意义的过低标准。
2.制订班级管理计划的基本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标。计划要提出在一定时期内班级管理活动要达到的目的和预期取得的成果,要把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确定为远期的、中期的和近期的目标,时间越近,目标的内容越要具体,以便于实施、检查和评价。
(2)要有针对性。计划的制订一定不可以照搬别人的,一定要针对本班的实际情况,着眼于巩固过去的管理成果,促进班级进步和学生的发展。
(3)要切实可行。班级管理计划一定要是可行的,不能只是一些空洞条文。计划所提出的任务要明确,要求要具体,措施要切实可行。制订计划时,应根据班级实际,实事求是地反映班级特点,既照顾全班,又突出重点,特别要注意班级工作的薄弱环节;既要有新要求,又要留有余地,把计划建立在积极稳妥和切实可行的基础上。
(4)要有连续性。制订班级管理计划,必须是在总结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提高。上学期未完成的工作要继续抓,完成不好的工作要深入抓,已完成的工作要提出新要求,体现管理工作的连续性。
(5)要便于检查。班级管理计划是具体的工作计划,计划有什么要求,重点是什么,怎么完成,何时完成,谁去完成和完成到什么程度,都要具体明确,重要工作和活动要按周排列出来,以便于执行和检查。
(6)要有创新性。班级管理计划不是原计划的重复或翻版,要不断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推动班级管理工作不断前进。
3.班级管理计划的内容
班级管理计划从时间上分,有学期班级管理计划和学年班级管理计划;从内容上分,有综合的班级管理计划和单项的班级管理计划。班级管理计划的基本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班级情况。主要是对本班特点和上学期工作进行的简略概括的分析,以便扬长避短。
(2)管理目标。班级管理目标是班级管理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预期完成的具体任务。它是班级工作计划的核心,是班级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3)具体措施。即为完成管理目标而采取的办法、手段。班级工作计划的写法没有固定的格式。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用文字叙述的形式来表达,另一种用文字和表格的形式来表达。
4.制订班级管理计划的步骤
制订班级管理计划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制订计划前的准备工作有:第一,收集有关信息资料,掌握国家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教育方针、政策和指示精神,学习教育管理的理论知识,了解当前班级工作的先进经验。第二,细心研究学校工作计划。班级工作计划就是学校全面工作计划的局部计划。局部计划一定要贯彻落实学校的全面工作计划。第三,结合本班实际,进行综合分析,考虑计划的初步设想。
(2)写出计划草案阶段。这是关键的一步,制订班级管理计划,必须发扬民主,师生结合,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要发动班上干部和学生广泛参与,反复讨论,并在此基础上确定管理目标和任务,写出计划草案。
(3)确定计划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班主任在组织学生讨论和写出计划草案的基础上,最后审定班级管理计划。对计划草案,班主任要召集班委、团队组织负责人联席会议,经过充分讨论,并征求科任教师意见,最后确定,书面上报学校。
5.班级管理计划的写作
班级管理计划一般分学期计划和具体活动计划两种。
(1)学期计划的写法。学期工作计划没有严格、固定的格式,一般地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层次:标题——计划的名称。
标题要写在第一行正中,标题中要把班级的名称、计划的主要内容、计划的时限准确地概括进去,如:《××年级××班200×—200×学年度×学期班级管理计划》。
第二层次:内容——计划的正文。
计划的正文,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前言。简述计划制订的依据,交代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本学期教育计划要求,概括、准确地提出本班工作计划的指导思想。文字要简明扼要。
第二,本班的基本情况与分析。本班的基本情况包括:本班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分析,班级发展的水平和特点,班级学生的特点,学生家长情况及社会影响情况,各种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班级存在的主要问题,等等。
在对班级情况进行分析时主要包括正反两方面的内容,对负面的情况要着重对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当然这些原因分析应当是班主任深入调查研究和反复思考的结果,但在叙述时力求准确、简明扼要。
第三,本学期工作目标。目标的提出,以准确的基本情况分析为依据,针对本班目前带有共性的、倾向性的问题及发展要求提出目标。工作目标要突出重点。一学期要抓的工作很多,不能平均使用力量,要抓主要矛盾,抓主要问题。
第四,主要措施。主要措施是指实现目标的具体活动安排,主要包括教育活动的主题、实施步骤、组织力量及其分工等具体的内容。主要措施应当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的特点尽量做到生动活泼、形式多样,为学生所喜闻乐见。措施定了就要执行,不能执行的就不要写进计划。
第五,时间安排。为保证计划的切实落实,对具体的活动要安排具体时间,标明次数和起止时间。时间安排要注意科学性,一周内不能活动太多,要考虑学生的负担,并且要注意与学校教育活动相协调,相互配合、相互衔接。为了配合学校教育活动,计划时间要有预见性,如要在四月开运动会,班级前两周就要安排相应的活动,围绕校运动会做准备。
第六,检查办法。计划不能只制订实施,而不检查,因此最后要注明计划的检查方法,为学期学年总结做好准备。
第三层次:计划制订人姓名与制订日期,依次分行写在正文下方。
计划完成后,应准备一式两份,一份交学校领导以备检查、督促和指导,一份留给自己实施。
(2)具体活动计划的写法。具体活动计划不必像学期计划那样详尽。其基本结构有如下几个层次:
第一层次:标题。
第二层次:内容——计划的正文。
具体计划的正文,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教育活动举办的目的。要主题明确,取向不能过多。
第二,活动时间、地点的安排和参加人员。
第三,教育活动的内容。即活动的具体事项和顺序流程。
第四,活动准备和要求。要明确活动所需的资源,包括人、财、物等。涉及的准备人员较多时,应明确分工,列出活动的组织与准备人员,注明负责人姓名。
第三层次:计划制订人姓名与制订日期。
具体工作计划,既可用文字表达,也可以列表表述。但是最后一定要留有空间,因为不可能每个具体活动完成后都要写总结,所以当活动进行完毕,可以将活动的完成情况记录在计划正文后面,以备总结反思。
(二)实施
班级管理的实施,是指班主任组织全班学生完成班级管理计划任务的过程。
实施计划是班级管理过程一个关键性的阶段,是班级管理过程的中心环节。目标是否正确,计划是否周密,要由班级管理的实际运作来证实;班主任管理是否有效,要由已实施所取得的效果来评估;班集体的形成,也要通过计划实施来实现。没有实施环节,计划就是一纸空文,再完善的管理计划也发挥不了管理的效用,实现不了管理的目标。因此,班主任要花较大的力气和精力,来抓好班级管理的实施。
1.做好动员工作
实施环节首先做好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要向学生具体说明工作的任务、要求和意义,强调工作原则和方法,动员全班学生统一认识,积极参与班级管理活动。
2.合理组织与分工
班主任根据工作的需要,对全班学生进行合理的分配和组合。这就要建立健全班级组织,确定各个组织的作用和责任;善于调兵遣将,合理组织人力和分工,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还要科学地安排时间,做到活动有程序,工作有日程。
3.搞好协调与配合
班主任要协调好班级各组织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家长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加强信息沟通,做到上下互相衔接,左右步调一致,密切配合,团结一致,充分发挥整体效能。此外还要协调好人与事、事与事之间的关系,使人与事之间力量组合相当,事与事之间进度相宜,步伐合拍。
4.加强指导与激励
班主任对班级组织和学生在工作上要进行指点和帮助,其目的是使被管理者做好工作,不偏离正确的轨道。有效的指导,应该是指点而不说教,帮助而不代替,批评而不压制。在实施阶段中,要调动学生做好班级工作,完成班级工作计划。除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外,还要采取各种鼓励和激励手段,去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以调动全班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依实际调整计划
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形势的变化或学生情况的变化等各种原因,可能出现工作计划与实际情况不相适应的情况。这时,班主任要有一定的灵活性,若学校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对原计划就要进行补充,若原计划有不符合实际的内容就要进行调整,使计划更符合客观实际。但不能使计划与实际完全脱节,做到实施不脱离计划,计划不脱离实际。
(三)检查
检查是对班级管理计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是班级管理过程的重要一环,是实现管理计划的重要保证,是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措施。检查的目的在于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纠正偏差,确保目标的实现,或发现先进典型,及时总结,表扬推广。
1.检查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检查是要考查计划决策的正确性和预见性,评价实施阶段各种控制措施的有效程度。对管理对象具有督促和考核的作用;对今后班级工作具有推动作用。检查贯穿于班级管理的全过程,它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和推广经验,促使班级工作有效地进行。所以,检查的过程是班主任深入实际,了解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工作的过程,应贯穿班级管理的全过程。
2.检查的方式
(1)平时检查和阶段检查。阶段检查是班主任在每学期的开学初、期中、期末对班级工作进行集中性的全面检查。平时检查有分散、及时、灵活的优点,阶段检查有集中、全面、系统的特点。
(2)全面检查和专题检查。全面检查是指班主任对班级各组织岗位和各项工作的检查。专题检查是班主任对计划实施中某一方面工作进行专门的检查。前者有利于了解班级的全面情况,掌握全局动态,后者有利于班主任在计划实施中抓住重点,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
(3)领导检查、相互检查和自我检查。领导检查是指学校领导者对班级工作所进行的检查,它有比较明确的目的和统一的标准。相互检查是指班级内部组织之间,学生之间的检查,它有利于相互学习,增进友谊。自我检查是指班级组织和学生根据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和本职工作,检查是否实现了原订目标和计划。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
(4)口头汇报检查、书面检查和会议检查。口头汇报检查是班主任要求学生以口头汇报工作的形式所进行的检查,这种方式简单易行,可随时考核和监督学生的工作情况。书面检查是班主任对实施计划的书面材料进行检查,这种方式有一定的客观依据。会议检查是班主任以会议汇报的形式进行检查,这种方式有利于互通信息,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上述检查方式,是从不同角度来说的。在实际工作中,这些检查方式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3.班级管理检查的基本要求
(1)检查要以计划规定为标准。检查的目的、要求,检查的重点和内容,以及检查的对象和方法,都要按计划的要求来确定,以便统一标准,掌握一个尺码。
(2)检查要全面、真实。在检查中要求采用各种形式,做好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掌握典型事例和必要数据,获取大量信息。
(3)对工作结果和执行过程的检查同时进行。在检查时,不能只看工作结果,还要考虑其执行计划的阶段,否则,会造成检查的效果不大或可信度不高,也难以吸取经验教训。只有同时检查工作结果和过程,才能找到产生结果的真正原因,正确地指导班级和学生进一步改进工作。
(4)检查要与指导相结合。班主任在检查工作时,要与指导相结合,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
(5)检查要发动全班学生积极参与。检查不仅是班主任的职责,也是全班同学的共同职责。既要有班主任对学生的检查督促,也要有学生对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检查督促。只有这样,检查活动才能产生积极效果。
(四)总结
总结是班级管理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同时,又是承上启下的环节,是下一步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它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班级管理过程中某一阶段、某一周期的工作或对整个工作进程进行回顾和总的评价。总结肯定成绩,找出缺点,做出结论,并把总结出的结论、经验和教训渗透到下一阶段、下一周期的工作中,提出下一管理周期的努力方向和改进内容。总结可以促使班主任认识规律,积累经验,加强对班级管理内在关系的认识,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所以,班主任要重视班级管理过程中的总结阶段。
1.班级管理总结的形式
班级的管理过程是由许多局部的小的管理过程组合成的全局性的大的管理过程。所以,总结包含全局的、较大的方面的总结和局部的、涉及的工作面较小的总结。按范围分,总结包括班级工作总结、学习小组总结和个人学习总结;按性质分,包括班委会工作总结、团队组织工作总结;按内容分,有综合性班级工作总结、思想教育工作总结、学习总结、体育卫生工作总结、劳动总结等;按时间分,有阶段总结、学期或学年总结等。
总结过程是班主任与学生相结合的过程。无论哪种形式的总结,其方法是:先由班主任提出要求,由上而下开展讨论,再由下而上进行总结,班委会汇总,最后是上下结合,由班主任在征求科任老师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全面性总结。在总结中,既要防止脱离班上工作实际,脱离科任老师,“闭门造车”,又要防止主观主义,“个人说了算”。
2.班级管理总结的基本要求
班主任应遵循以下基本要求,认真搞好班级管理的总结。
(1)正确的指导思想。总结班级工作要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为依据,从学校的性质、任务和班级实际出发,按照拟定的目标要求,认真搞好班级工作总结。肯定成绩,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提出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按正确的标准得出正确的结论。
(2)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总结是检查的继续,没有深入、细致、可靠的检查,就不可能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总结。要实事求是,避免公式化,搞形式主义,为总结而总结。只有在全面、客观材料的基础上,才能做出明确的总结性评价。
(3)善于运用典型实例说明问题。总结工作一定要抓住重点,突出特点,善于运用典型实例说明问题,力求做到观点与材料统一。
(4)将成绩和问题同时总结。总结工作不要一点论,要用两分法。既要看到成绩又要看到问题,既要看到优点又要看到缺点,分清主流与支流,对成绩和优点要充分肯定,对问题和缺点要严肃指出,以促进班级工作不断前进。
(5)把总结和评优综合起来。回顾过去是为了推动未来,总结工作是为了更好地前进。一般来说,当班级工作的成绩与计划完全一致或基本一致时,总结对全班学生产生的激励作用较为明显;当实际效果与计划目标不一致或差距较大时,总结则容易使学生产生泄气、怒气和消极情绪。无论哪种情况,班主任都要通过总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总结与评优结合起来,增强全班学生夺取新成绩的决心和信心。
总之,总结也要伴随着计划实施完成而及时进行,根据检查获得的实施效果,归纳计划实施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对管理方式、方法进行反思,总结出适合本班的教育管理措施和手段,为下一步的计划做好准备。
第四节 班级管理的观念与原则
一 班级管理的观念
管理观是支配人们管理行为和管理方式的观念体系。正确的班级管理观必须反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符合中小学学生的实际,并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我们时常会发现,一些班主任有较高的学识水平,能力也较强,全身心地为学生的成长而操劳,可结果并不令人满意。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与教育发展相适应的管理观。
正确的班级管理观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管理发展观、管理主体观、管理开放观、管理全面观、管理时效观和管理法治观。
(一)管理发展观
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当前,中小学生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变化,既给学生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也带来严峻挑战。现在的中小学生不同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小学生,甚至与90年代的学生也有较大差异。因此,班主任要确立管理的发展观,首先管理思想要适应时代的新变化,突破“教师中心”的传统模式,改变“独裁专制”的管理方法,确立“学生发展中心”的管理模式。其次,管理方法要适应学生发展的特点。新时期的中小学生呈现出新的特点:生理发育加快,身材增高,性发育成熟提前,自主意识增强,心理发展加速,自我意识增强,要求尊重的意识随之更明显;社会价值的多元化,传播媒介、影视文化的影响,加之消费观念的大变革,导致中小学生思想趋于复杂化。班级管理方法必须适应学生的这些新特点。最后,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归宿,吕型伟曾说:“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班级管理必须扬长避短,挖掘潜能,培养特长,为学生成才起推动作用。
(二)管理主体观
管理的主体观,要求确立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具有民主精神,实施民主管理。民主管理在一定意义上就是鼓励和支持大多数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参与班级决策。其前提就是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待,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据调查,目前许多中小学生心里有话不愿对班主任讲,原因就在于一些老师总是以管理者的角色出现,缺乏民主精神。
第二,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尊重每个学生的意见,而不重优轻劣,让学生感到他们都是班级的主人。同时还可采取一些措施,如共同制定班级管理制度,实施班组长轮值制等,增强学生班级的主人翁意识。
第三,要指导学生进行管理。学生是班级的主体,但他们毕竟是学生,是受教育者,要把社会的要求变为其素材,需要班主任的教育和指导,如指导学生正确地管理自己,管理他人,参与班级管理。
第四,要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活动,独立开展工作。对一些自制力差的学生,也要在管理中让出一片空白,让其自我管理,参与管理,以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
(三)管理开放观
开放的社会,需要有开放的心态,实施开放的班级管理。学生的成长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的过程,班级管理不能只将学生禁锢在教室内,禁锢在书本中,而要以开放的心态直面社会生活,要教给学生明辨是非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看待社会的主流;组织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参与社会活动,使之较为全面地了解、认识社会。同时,在管理中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设施、教育渠道,挖掘管理资源,把班级对学生的管理延伸到家庭和社区,调动各种积极因素,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环境中认识自我,促使自我成长,从而提高其服务社会的能力。
(四)管理全面观
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常言道:学习成绩不合格是次品,思想不合格是危险品,身体不合格是废品。这不无道理。班主任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本着为每一个学生负责,为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的精神,确立管理的全面观。在管理对象上,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发展差异,无论是优秀学生,还是后进学生,都要全面提高其素质,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在管理内容上,既注重智育管理,也注重德育和体育管理,促使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在管理空间上,做到学校、家庭、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并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管理,实现管理全方面覆盖。在管理过程上,既注重起始年级也注重毕业年级,既做实学生的在校管理,也关注学生的校外管理,实现管理的全程性。
(五)管理时效观
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较好的效果,这既是管理活动质的规定性,也是班主任工作的必然要求。班级管理头绪复杂,不仅要做思想工作,引导学生学习,组织班级活动,也要转变差生,化解学生矛盾,处理偶发事件,等等。同时班主任还有繁重的教学任务,要钻研业务,提高教学水平。为此,确立管理时效观十分必要。一要研究学生,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个别差异、家庭及生活环境,从而加强管理的针对性;二要研究管理规律,总结管理中的得与失,探索规律,不断提高管理功效;三要研究社会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给中小学生的影响,增强管理适应性变化;四要研究工作艺术,掌握管班技巧,把握管理的契机,切忌一人生病众人吃药,导致管理的负效应。
(六)管理法治观
依法管理,是班级管理中必须坚持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及与教育有关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等都是实施管理的依据,在管理中只能遵守,不可违背。当前,班级管理中的违法事件仍然存在,如体罚学生、侮辱学生、私拆学生信件、歧视差生、不尊重学生的人格等,都违背了相关教育法规的条款,触犯了教育的法律底线,是不能容忍的。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推进,我国的教育法制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依法执教成为历史的必然,作为班级管理者应加强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养成依法管理的习惯。
随着时代的发展,正确的班级管理观的内涵也将不断丰富和变化,班主任应注重管理观的更新,以适应飞速发展的形势和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 班级管理的原则
班级管理的原则是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必须遵守的基本指导思想和要求,它对于建立和发展班集体、全面实现班级目标以及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全员激励原则
所谓全员激励,是指激励全班每个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智力、体力等各方面的潜能,实现个体的目标和班级总目标。
贯彻全面激励原则,首先要求班级管理者公正无私,一视同仁,用同样的情感和要求对待每个学生。对优秀的学生,不能“一俊遮百丑”,对暂时后进的学生,不能“一棒子打死”,更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其次,要善于运用适当的目标激励所有成员。要引导全班学生积极主动地制定班级远、中、近努力目标,以及小组、个人目标。同时还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使目标具体化并变为行动过程。最后,要运用各种激励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全体学生健康成长。
(二)自主参与原则
一个班级,如果只有管理者的积极性,靠管理者单枪匹马地“管理”,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班级管理也不可能有很高的效率,班集体也难以形成。当然,“自主参与”与不负责任的“放羊式”的管理不同,在实施自主参与的同时,不能忽视纪律和秩序。要强调民主与集中的统一。
贯彻自主参与原则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管理者要增强民主意识,让学生参与管理决策。无论是制订计划,还是检查监督、总结评比,都要让学生参与,使他们了解班级工作的各个环节,明确自己应该承担的各种义务,学会做班级的主人。
第二,采纳学生的正确意见,接受学生的监督,不搞“一言堂”,切忌家长作风。
第三,发展和完善学生的各种组织,适当扩大班委会的权限,让他们大胆开展工作,锻炼和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
第四,努力创造一种民主气氛,为学生行使民主权利提供机会、创造条件。如设“合理化建议登记簿”“合理化建议奖”等,鼓励学生自主参与班级管理。
(三)教管结合原则
教管结合,是指把班级的教育工作和对班级的管理工作辩证地统一起来。具体来说,就是班级管理者对学生既要坚持正面引导,耐心教育,又要结合必要的规章制度要求学生,约束其行为。
贯彻教管结合原则,第一,要求管理者应用科学的道理和正面的事例,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调动其受教育的内部动力,使他们在思想品德、学业生活等方面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第二,管理者要引导学生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如勤学习、守纪律、讲卫生、爱护公物、按时作息等,并认真执行,经常检查,及时总结。
(四)情理交融原则
班级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少年儿童具有丰富的情感,对他们的管理与教育必须有感情的激发和熏陶。同时,小学生又是单纯幼稚的,对他们的管理与教育还必须讲道理、摆事实,启发诱导,情理交融,帮助他们提高认识。
(五)协调一致原则
影响学生成长和班级管理的主要因素是家庭、社会和学校。作为班级管理工作者,首先,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充分利用社区各种资源,为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平台,增强班级管理的有效性。
其次,要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尊重科任教师,及时向科任教师反映学生的意见和要求,激发科任教师关心班级工作的热情,达到互相配合、共同为班集体建设出力的目的,形成一个有条不紊的班级管理体系,增强班级管理的实效性。
最后,要做好与少先队和班委会的协调工作。少先队组织和班委会是学生集体的核心,是班级管理的依靠力量。要充分发挥他们在班级管理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