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前言
自1927年世界经济大萧条后,凯恩斯主义占据了主导地位,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金融市场进入了政府管制时期,在利率管制方面,出台了“Q条例”,禁止银行支付活期存款的利息,并且对储蓄存款与定期存款也规定了最高利率。“Q条例”的实施帮助美国政府战后迅速恢复了经济发展,但是在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金融自由化冲击与洗礼下,商业银行感受到来自金融市场的威胁越来越大,于是开始在固守传统业务经营基础上,对组织形式以及经营方式、内容、范围与手段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同时要求解除利率管制、实行利率自由化,提高银行竞争力成为共识,而金融管制的逐渐放松直至完全放开符合自由市场经济趋势。在充分竞争环境中,大银行在大融资、大项目信贷上具有显著优势,同时通过混业经营、跨区经营提高了经营业绩,有效分散了非系统性风险,但是也为根植于社区的银行腾出了发展空间。
商业银行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形成了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是追求大项目、多元化的大银行模式;另一种则是以社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社区银行模式。并且这两种模式在整个金融生态体系中保持了共生共荣、和谐发展的态势,尤其是经过金融自由化的冲击与洗礼之后,社区银行模式更表现出与实体经济的紧密性。但是伴随着以资金价格自由化与业务经营自由化(包括业务混合经营与经营区域的放松)以及资金在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自由流动为特征的金融自由化,在提升银行与金融体系效率的同时也影响了社区金融发展。
因此,在金融自由化大背景下探讨社区金融发展模式既是对商业银行发展重新认识与定位的一个尝试,同时有助于对现实中的中国银行业转型与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本书共八章,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章是第一部分。第一章导论,主要介绍本书的研究背景,同时阐述了本书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并从信息不对称、银行结构、社区银行制度、市场机制这四个方面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梳理,在此基础上界定了商业银行社区模式的基本内涵、特征,提出本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创新成果、不足以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第二章与第三章是第二部分。第二章,首先阐述了金融自由化的含义与本质,同时总结了世界各国或地区商业银行社区模式发展经验和理论基础,然后讨论利率自由化、业务经营自由化与国内区域经营自由化对商业银行竞争环境、技术环境与监管环境产生的巨大影响,进而改变了银行以公司贷款为主的传统经营模式,提出以组织模式、盈利模式与风险控制模式为特征的社区模式是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市场环境变革后的银行发展战略的重要选择之一,最后建立了金融自由化背景下的商业银行社区模式分析框架。第三章,利用动态最优化模型,将关系投资作为社区金融机构的控制变量,在此基础上获得的信息作为状态变量,寻找其在追求长期利润最大化过程中的平衡增长路径,并分析其特征。
第四章、第五章与第六章为第三部分,这部分是本书的核心章节,对商业银行社区模式的三个主要特征——组织模式、盈利模式与风险控制模式进行了详细分析。其中,第四章,首先论述了商业银行的共同治理模式是包括法人、市场以及政府在内的混合体。银行社区模式治理结构需要弱化地方政府股东作用、强化银行家职业经理人角色以及业务评审的专业化。其次论述了社区模式机制下银行股东如何激励约束高管层、高管层如何激励约束基础信贷经理。再次借助“囚徒困境”分析社区成员的理性行为与其从社区金融机构获得信贷资金的相互关系。最后,重点分析了中国社区金融机构的产权改革方向之一是混合所有制。第五章,首先讨论了金融自由化的冲击导致银行盈利模式从净利差转变为均衡发展与特色发展,并结合中国商业银行社区发展模式提出盈利结构的调整方向与路径。其次就跨区经营与混业经营下对社区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进行了理论分析。最后对中国社区金融机构盈利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指出定价能力、成本控制能力与产品创新能力是提高社区银行盈利水平的根本保证。第六章,首先总结了富国银行小微业务风险控制的经验,其次对《巴塞尔协议Ⅲ》以及中国的《资本办法》的主要内容以及对社区金融业务的支持进行了概括,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社区金融全过程风险管理流程进行了重新设计,最后分析了中国社区金融机构操作风险及其内部控制问题。
第七章为本书的第四部分。主要从发展空间、宏观经济效应、外部机遇探讨中国商业银行社区银行模式的可行性,同时分机构论述了中国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与股份制银行、新型社区金融机构的社区模式特征,重点讨论了小微特色支行、社区支行与科技支行的模式,并对社区类金融机构发展方向与具体路径提出了建议。
第八章对全书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本书主要采用了三种研究方法:第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的方法。将量化分析与逻辑推导应用到社区银行的分析中,其实就是“质”“量”两者的辩证关系在方法论中的具体运用。我们在定性分析中,以金融自由化分析为主,而定量分析则强调数据的可靠、方法实用、手段先进。本书在社区银行的收益与利率以及银行业务的定量分析中,通过数据及案例进行深入研究。第二,静态优化分析与动态优化分析有机结合的方法。静态优化分析强调某一时间点经济体在均衡状态时的运行规律及其所具有的特征,但市场活动不是静止不变的,静态的均衡状态是短暂的,社区银行在从管制到自由时期处于从一种均衡状态向另一种均衡状态的运动中,因此动态分析可以详细描述这种运动过程的特征。第三,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宏观分析方法强调经济总量的概念,从国家或地区的层面探讨各个整体变量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动态轨迹如何变化;微观分析方法则是从整体总量分解的角度及其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入手,强调以微观经济主体作为研究对象,从中探寻经济增长的客观规律,为宏观分析奠定坚实的微观基础。除此之外还运用了历史的方法与国际比较的方法等其他方法。
本书主要创新之处在于充分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动态经济学理论、金融中介理论、金融地理学理论对金融自由化环境下的商业银行社区金融自生能力进行了深入分析。这有别于现有学者通过单纯的业务发展或金融制度或组织结构的单一分析。通过金融自由化这个环境的重点变化,分析大小金融并存的理论基础与丰富多彩的金融生态现象。此外,本书还重点讨论社区银行的二重属性,即“银行”的私利性与“社区”的公益性,以此作为社区银行发展的落脚点,借此实现整个社会的包容性增长,使普惠金融服务于每一个社会成员。最后以中国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的存款利率自由化、贷款基准利率自由化、混业经营已经暗流涌动、资金跨市场、跨区域的流动为前提条件,分析中国社区银行成长的基础与发展方向。我们在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讨论金融自由化中的利率自由化、业务经营自由化与国内区域经营自由化对商业银行竞争环境、技术环境与监管环境产生的巨大影响,进而改变了银行以公司贷款为主的传统经营模式,提出以组织模式、盈利模式与风险控制模式为特征的商业银行社区模式是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市场环境变革后的银行发展战略的重要选择之一,进而建立了金融自由化下的商业银行社区模式的分析框架体系。
(2)改变以往对社区金融机构在一定条件的静态分析,尝试利用动态最优化模型,将关系投资作为社区金融机构的控制变量,在此基础上获得的信息作为状态变量,分析其在长期利润最大化过程中的平衡增长路径。
(3)重点论述了政府在银行共同治理模式中的作用以及互助行为对社区治理模式的影响,同时对中国商业银行社区模式产权改革进行了论证,指出混合所有制是改革成功的关键,走社区化道路的中国商业银行实施混合所有制产权改革是保证其在未来银行激烈竞争中得以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
(4)对中国商业银行在金融自由化背景下的盈利模式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规模越大的银行对存贷款利率的变化不敏感,比较而言,小银行对利率变化比较敏感,因此利率市场化对中小银行的作用更强。中等资产规模的银行处于发展的战略转型阶段,它们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成本收入比居高不下的问题,这直接影响了资产收益水平。但是中等规模银行在控制不良贷款方面能力较强,这也为其战略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