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制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关于制度对对外贸易影响的研究

传统贸易理论以规模收益不变及完全竞争作为基本假定前提,之后虽然出现了新贸易理论,但由于忽略制度因素,对真实世界的解释仍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对那些制度不健全的国家和地区。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创新的理论逐步被经济学界认可,并将其引入国际贸易的理论研究中。国外学者在对传统贸易理论没有考虑制度因素这一缺陷批评的基础上,针对制度对对外贸易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在这些研究中,既包括理论研究,也包括实证研究,既有国外研究,也有基于中国实际的本国研究。王涛生认为,制度对于对外贸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制度因素对贸易流量的影响,制度质量差异对比较优势的影响,制度质量对垂直整合与贸易格局的影响,制度质量对贸易福利效应的影响,贸易发展对制度质量改进的影响等五个方面。[1]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

Butter和Mosch考察了非正式制度对贸易流量的影响,认为良好的诚信制度在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方面会产生重要的影响。[2]Groot 和 Linders 等研究了包括制度质量等在内的因素是如何影响双边贸易流量的,认为能够促使双边贸易快速发展的因素之一是贸易国之间存在的同质化制度框架。[3]Acemoglu、Simon和Robinson认为,16世纪西欧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西洋海岸的国际贸易。在推动国际贸易发展的过程中,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包括产权在内的一系列制度因素。[4]Berkowitz 和 Moenius认为,影响对外贸易交易成本的主要因素是进出口双方的对外贸易制度,但不同的对外贸易制度给不同产品交易成本造成的影响也是各不相同的,正因如此,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也可以发生改变。出口复杂产品较多的国家通常是制度更为高效的国家,并且制度影响对外贸易的情况也会在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体现出来。[5]Francois和Manchin对一个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制度与出口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出口绩效取决于制度治理及交通通信基础设施的发达程度。[6]Méon和Sekkat认为,制度质量对出口的影响受出口产品类型的限制,好的制度可以对制成品出口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会对非制成品及产品总出口起到消极的抑制作用。[7]

Levchenko研究发现,由于能够获得以制度比较优势为基础进行分工所产生的静态利益以及在改进制度质量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动态利益,发达国家将会拥有质量较好的制度,其获利总额将远远超过在传统的要素禀赋差异的基础上所产生的静态利益,因此,发达国家所拥有的福利水平也会随之大幅提高。与此相反的是,发展中国家由于制度质量较低,获得的贸易利益相对较小,甚至可能受损,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南北国家之间的贸易福利差距。[8] Treisman认为,贸易开放度程度与腐败程度成反比,即贸易开放程度越高,腐败程度则越低。[9]而Levchenko却认为,如果贸易开放与内部寻租活动相结合,将有可能使一国的制度质量进一步恶化。[10] Belloc 和 Bowles通过构建以制度、文化、贸易演进以及要素流动为基础的模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国文化与制度的不同,造成了产品边际成本的比率在各国之间的差异,引发国家间的贸易比较优势,因此制度差异导致了生产专业化和国与国之间的贸易。[11] Feenstra 和 Robert等基于中国各省市的出口数据,实证分析了制度治理对于各省市出口模式及加工贸易的影响,结果表明前者是后者的重要因素。[12]

进入21世纪后,新贸易理论出现,对制度和交易成本问题给予了明显关注,Antras(2003,2004,2005)、Grossman和Helpman(2005)、Nunn(2005)等人将产业组织理论和契约理论的概念融入企业内生边界贸易模型中,较好地解释了企业国际贸易、国际外包和国际直接投资等战略选择问题,在企业全球化生产研究领域进行了理论创新。[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