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研究背景
“十二五”时期,我国坚持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战略,更加积极、主动、全面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全球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高,已经基本实现了由外向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大国的转变。2014年我国实现GDP 63.64万亿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外贸易额达到26.43万亿,居世界第一位;外汇储备额达到3.84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实际利用外资额达到1195.6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对外直接投资额达到1029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我国自贸区战略、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中国在建自贸区20个,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已签署自贸协定12个,涉及20个国家和地区,与28个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当局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
“十三五”时期,国内经济正面临“三期叠加”带来的诸多挑战。经济增速进入换挡期、结构调整进入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进入消化期。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预测,我国“十三五”期间GDP年平均增速可能下降到6%—7%,2020—2030年GDP增速可能会下降到5%—6%。这一段时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会更加突出,化解过剩产能、优化产业结构的任务更加艰巨,深化体制改革的任务也更加迫切。
从对外贸易的视角,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十三五”时期,我国外贸增长的总体环境仍不容乐观。一方面,世界经济复苏进程曲折、缓慢,造成全球市场总需求不振,短时间内难以回到金融危机前的高增长水平;另一方面,随着“刘易斯拐点”到来,我国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资源能源供给矛盾突出、生态环境约束加剧,造成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出口比较优势急剧下降。我国虽然是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但还不是贸易强国。具体表现在,出口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附加价值低,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核心技术和国际知名品牌,主要依靠规模扩展、价格竞争、要素投入,而创新优势、技术优势、质量优势等新的竞争优势还没有形成。而且,长期以来,服务贸易存在逆差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失衡状态仍未改变。因此,如何实施双向开放战略,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广度、深度和空间,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的高效配置,成为我们必须首先面对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