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奉化棠岙村 棠岙造纸
奉化多竹,竹纸生产源远流长。《宁波市志》记载:“至1931年,槽户182户,纸槽269只,资本23727元,从业人员1418人。产鹿鸣、溪屏纸、爱国皮纸……产值17.38万元。”而据1994年版《奉化市志》记载,1418名造纸业者,有1046名是奉化人。且《宁波市志》也说:“(宁波纸品)十之八九产于奉化”,足见奉化造纸业的兴旺发达。
奉化造纸作坊大多集中在山区,如大堰、董李、岩头、棠岙等。其中棠岙造纸业源远流长,声名远播,已入选奉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其中最为著名的竹纸生产地。棠岙四周山峦环围,翠竹满坡,溪谷狭长,清溪长流。绵绵不尽的竹山和流经村庄的溪水,为造纸业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料。勤劳而富有智慧的棠岙村民很早就靠山吃山,利用竹箬、嫩竹等生产纸张。据明嘉靖《奉化县图志·土产》记载,棠岙在明正德九年(1514年),有人从江西引进竹纸生产技术,开始生产竹纸。至今已有五百年历史。造纸业成为棠岙人维系种族延续、村民生计的一项主业。《棠溪江氏宗谱》卷十一收录有“出品”(即特产)类目,首项记载的就是“纸”,宗谱里说:“(纸)种目甚多,大半取材于竹,亦有用箬用桑皮者。西江惟黄纸;东江出则俱白纸,品类较多。”有徐青纸、大盖纸、盘纸、心纸、马青纸(又有次青)、亭下纸、百料纸、唐川纸、重参纸、鹿鸣纸(一名镴箔纸)、纯一小桑皮纸(一名毛边纸)等纸品。后面还附有一首小诗,由清末时一个名叫江观澜的县学生所作:
劳逸原来异此身,
区区席上枉怀珍。
早知儒业终难就,
悔不当年师蔡伦。
诗的大意是读书难有成就,不如早早学做造纸养家糊口。
民国时期的棠岙文人江廷灿在所作《造纸忙行》诗序里也有类似说法:“自春徂夏至秋冬,四时皆有纸,盖以棠之地多山而少田也。习其劳以代耕耨,亨其利以免饥寒,虽不为农,而终岁之勤劳实倍于农。此所以自养而以养君子也。予悯其忙而幸其利,因赋。”说棠岙人因山多田少,祖辈以造纸代替农耕,虽然不比农作清闲,但手艺获利也能养家糊口。
而其所赋诗中更是详细描述了棠岙人造纸的情形:
春晚采茶方逐逐,采茶之后笋穿屋。
笋长茅檐绿箨抛,邻人劝我收箬速。
我说收箬尚未完,儿童告我收新竹。
箬兮竹兮皆纸料,收之不足空碌碌。
收来箬竹入方塘,洗练工夫异样忙。
才拌石灰次第煆,又烹活火煮以汤。
出水淘来粗细判,细者洁白粗者黄。
粗细捣烂借碓力,捣烂造出纸千张。
君不见,造纸之人要株守,暂歇手时便无救。
不以身软稍偷闲,不以久立稍行走。
时估水花恐厚浇,时补帘痕恐罅漏。
旦复旦兮昏又昏,夜归灯下功加凑。
一手造时一手分,晒干始有好价售。
若得好价便当行,胜耕南亩禾麦秀。
造纸之祖是蔡侯,封侯之家世华胄。
我劝纸家无汔休,即不封侯亦殷富。
由诗中可见,棠岙竹纸以嫩竹为主料,选料讲究,做工精细,需经过腌料、清洗、烧煮、捣料、打浆、抄纸、晒纸等十多道工序精制而成。
在500年的漫长岁月里,棠岙村民祖祖辈辈就这样周而复始地从事着手工造纸。清朝末年民国初期是棠岙造纸最鼎盛时期,从业人员有近千人,光抄纸槽就有三百多个,几乎家家户户门前屋后都有纸槽。每天清晨,“噼噼啪啪”的捣浆声此起彼伏,回荡在宁静的山谷上空,成为村里独有的一道风景。
这里有一则棠岙人江涌青在《纸笋木柴水果蚶子等免捐始末记》里叙述的故事,更能说明棠岙造纸的兴旺,以及村民对造纸业的呵护。故事发生在民国时期,当时,奉化县财政局发出布告,要求“凡经过外濠河之纸与柴、笋、水果、蚶子等物,向未抽捐者,自一月一日起,一律报捐”。这项规定,对棠岙造纸业冲击极大。竹纸不同于笋、水果、蚶子等物,不可食用,又不会自己消费,必须得外售。因而,每逢市日,宁绍一带商人常会来进纸。棠岙纸品大多由埠头通过泉口市、大桥市等沿水路运到宁波、绍兴、上海等地出售。县财政局的规定那是要了棠岙人的命。
于是,棠岙村民奔走相告,聚众合计,上访请愿,直至抗议示威,最后迫使县政府专门颁布免税令,取消征税。江涌青在《免捐始末记》记载了谋事、起事的经过:“盖吾乡大半以纸营生者也。是不可不谋抵制之策,于是再三熟商,公举族叔祖江、家燕为乡民领袖,江尚洲君司财政,江君敏卿与袁君民捷总其事。余往来拆冲于樽俎之间,而担任文墨事务。并令每堡各举二十人暨汪家村、箭岭下共约二百人有奇。择阴历二月初八日赴宁,议先吁禀会稽道尹转电省长收回成命,不获,则焚毁统捐局,以实行反抗计……”
棠岙造纸业直到解放初期仍十分兴旺,村民在政府领导下,曾组织有造纸社,为《浙江日报》《宁波大众》等新闻单位提供大量新闻纸。1958年,造纸社改为奉化造纸厂。之后的三四十年里,棠岙竹纸业时兴时衰,总体趋于式微。如今,只有村民袁恒通还坚守这份传统产业。
袁恒通生于1936年10月。1951年,15岁的袁恒通拜棠岙东江村人江五根为师,学习造纸技艺。1961年开始置办造纸作坊,从事个体造纸。之后,随着儿女长大成人,袁恒通把造纸技艺传授给了儿子袁建岳、袁建方、袁建增,女儿袁建兰、袁建恩以及女婿江仁尧。如今,袁恒通从事造纸业已有60多个年头。这些年,他一直默默传承着这份传统手艺。据袁恒通老伴介绍,她刚嫁到这里时,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造纸作坊。到20世纪80年代,她家的作坊还有十几个小伙子在帮工,生产的纸品均由省土产公司统一收购。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机制纸业的加速兴起,手工竹纸市场受到挤压,经营难以为继,村民纷纷歇业。
如果不是因为一个机遇,袁恒通也许会像许多村民一样早已搁置手艺。1997年,当时的宁波天一阁图书馆为修补破损的古籍藏书,需要一批与明代古籍纸相同的竹纸。该图书馆管理员遍访全国各地求纸不得,后听说棠岙人精通造纸,便来到棠岙找到袁恒通,请他试制古籍用纸。袁恒通一口答应,然后全身心投入到古籍用纸的制作。他改良和创新传统工艺,尝试配制新用料,所用配料中,除有上好的苦竹、桑树皮、棉麻等传统原料外,还采用野生猕猴桃藤、冷饭包藤、豆腐渣树叶等辅料。经上百次试验,终于试制出第一批样纸。送南京博物馆测试后,证明这种竹纸是代替古籍纸最理想的纸张。
袁恒通研制的这种纸品细腻柔韧,厚薄均匀,味道苦涩,久存不蛀,非常适宜用来修复古籍和画画。南京博物院副院长、全国纸质类文物保护专家奚三彩以及南京图书馆副馆长宫爱东、美国普利斯顿大学东亚图书馆馆刊主编罗南熙等专家学者,对袁恒通生产的竹纸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并给袁恒通造的纸一个专属称谓——棠岙纸。“棠岙纸”理所当然成为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江苏省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宁波天一阁等单位定为古籍修补的专用纸。《宁波日报》《浙江日报》《中国新闻网》《凤凰网》天津电视台等媒体先后对袁恒通及其棠岙纸的历史渊源、相关工艺、独特用处以及传承状况作过详细宣传报道。
近年来,随着棠岙竹纸再度声名鹊起,棠岙竹纸制作技艺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文化部门的关注。2005年,在“全球生态五百佳”之一的滕头村设立“棠岙纸制作技艺”展示馆,由造纸传人袁国安向游客讲解、展示古老的造纸艺术;2007年,“棠岙纸制作技艺”入选奉化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棠岙造纸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