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在当代中国的北上广一线城市,最让人焦虑,也最让家长趋之若鹜的是幼升小、小升初等教育产业链。在这个链条上,缀满了公立学校、民办学校、国际学校、私塾、早教、英语培训机构、益智类培训机构等,穿插着蒙氏、华德福、瑞吉欧、全人式、浸润式、陪伴式、建构主义等教育理念。在这样一条教育产业链条中,教育者和家长摸索、尝试、困惑、焦虑。
具有反思精神的教育者不禁会问:这样的场景是今天这个时代所特有的吗?历史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事物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周期性,找到相似的场景,匹配、对照、分析,对今天的教学方法改革无疑有着非同一般的借鉴意义。历史的时空可以转换,但改革创新亘古不变。笔者在浩瀚的历史卷宗中,找到了一个类似的时空场景。
民国其时也出现了与之类似的场景。在这里,当西方国家用鸦片和大炮敲开一向闭关锁国的晚清大门时,一向自信,甚至有些许骄傲的中国人慌神了,社会结构、职业阶层、教育结构和教学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不断加深的民族危机是教学方法变革的推进器,在“教育救国”理念的指引下,构建新的学校教育体制,普及新式教学方法成为主流。中国政府参仿国外,相继颁布新学制,建立新的学校教育体系,并对教学方法做出相应规定。《癸卯学制》以法律文本的形式对以背诵和体罚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教法进行修正,规定以“循循善诱”和“讲解为最要”;《壬子学制》将教学方法的变革定格在联络各学科,趋向综合的发展方向上;《壬戌学制》则试图突破讲演式,增加学生自动学习的机会,将教学方法的改革指向民主和科学。
在这场政府引导下进行的教学方法改革运动中,传教士和留学生担当着重要的角色。洋务运动时期,传教士在华设立的教会学校引入了西方的课程设置和学科教学方法,出现了私塾、教会学校、新式学校并存的格局,在以文科教学为主,强调机械记忆和静坐体悟的传统主流学校教学方法体系之外,以重实际、重实证、重实践为特征的实学方法受到了重视。民国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留日师范生通过译书、著书以及从事教学活动,将“五段教学法”“单级教学法”等引入国内;留美生用实验的方式将“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法”“分团教学法”“文纳特卡制”等引入国内,并邀请杜威、孟禄、推士等西方教育家来华指导,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进程。以洋务学堂、新式书院、幼稚园、新式小学和中学为主的教育机构,在借鉴国外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经过部分吸收、全面借鉴、理性实验三个阶段的发展,创生出“教学做合一”“整体教学法”“廉方教学法”等本土教学方法。
互联网的场景化思维,在教学研究领域何尝不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本书在资料、论文结构和研究方法上,注重某一特定教学方法本身的演变线索以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学校的微观表现,关注各种教育机构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采用的方法,并选取特定教育机构作为案例,从微观层面进行分析。具体体现在:以典型教学方法的演进为经线,以同一时期各式学校的教学方法为纬线,经纬线交织布局全篇;以近代学校的改革为线索,从学校发展的角度进行研究,将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学校的发展联系起来;以教育机构作为案例进行研究,就该教育机构整个发展历程作以描述分析,历史地看待采用特定教学法的学校运转以及其兴衰的原因。
笔者试图从历史发展的视角,秉持客观理性的原则,综合运用历史文献、统计分析、案例研究、比较鉴别等研究方法,生动、形象、立体地描绘出一幅近代教学方法演进地图,带领读者体会那一代教育同人的理念和作为,由此引发教学改革者和家长的深入思考,从而不再迷茫和焦虑,让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逐渐走向从容和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