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赶超构建自我发展能力:以西部为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西部地区[1]自我发展能力不足早已成为学界和政府的共识,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在部署新形势下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指导思想中强调: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强化支持,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核心,以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为支撑,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发展保障能力;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建设美好家园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着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着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民生改善;更加注重优化区域布局,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2]。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主线思想,抓住了西部实现跨越,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国内外学者对西部自我发展能力的研究成果不断丰富,但更多体现为通过构建指标体系评价西部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从资本积累视角研究西部自我发展能力的探讨还不充分,从创新力层面研究西部自我发展能力的成果更为少见。增长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是大幅度减少贫困的最好方法。国内外学者对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研究认为,资本积累是经济赶超的基础,成功实现赶超和未能实现赶超的发展中国家经验表明,实物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赶超都具有重要作用,缺一不可。能力理论最早可追溯到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的论述,但只有在企业管理理论中得到充分发展,企业能力理论具有两个核心思想:一是能力无法完全通过市场获得,必须构建;二是动态能力实质上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创新力。国内外对发展能力的研究集中在经济发展理论和演化经济理论中,这在2005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研究报告“Capability building for catching-up—Historical,empirical and policy dimensions”中得到充分体现,包含知识储备、开放度、金融体系、政府执政能力和政治体系的能力分析框架也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增长理论体系中并没有明确提出能力理论。从熊彼特创新理论和弗里曼的创新经济学出发,我们将创新力划分为技术创新力、产业创新力和组织创新力。本书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总结提炼出“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资本积累过程,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实质上是增强创新力”这一核心思想,提出并系统论证“通过努力扩大实物资本投资与积累增强产业创新力,通过努力扩大人力资本投资与积累增强技术创新力,通过努力扩大社会资本投资与积累增强组织创新力”的西部自我发展能力构建路径。本书希望通过在经济增长理论中将资本积累与创新力进行综合,构建基于西部大开发的自我发展能力理论,为经济增长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进行有益探索,为中国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1] 本书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上对我国区域的划分,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1个省市;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部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河南、山西、湖北、湖南、安徽、江西8个省。

[2] 张平:《2011国家西部开发报告》,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