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三家《诗》文献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诗三百》[1]自结集和经过孔子整理以后,在先秦时期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从先秦典籍中众多引《诗》、用《诗》的记载可略知一二。西汉初年,传授《诗经》的除了现存的《毛诗》外,还有鲁、齐、韩三家。鲁、齐、韩三家《诗》,在两汉期间,动辄授徒千余人,配合今文经学的发展,形成了声势浩大的今文《诗》学派。关于三家《诗》在两汉时期的师承,前后《汉书·儒林传》中都有相关记载。近年来已有学者关注到两汉时期三家《诗》的发展,如刘立志的《汉代〈诗经〉学史论》[2]、赵茂林的《两汉三家〈诗〉研究》[3]、俞艳庭的《两汉三家〈诗〉学史纲》[4]等,凡是涉及汉代《诗经》学的著作,三家《诗》都必然是研究的对象。只是到东汉时期,今文三家《诗》的阐释越发走向了烦琐经学、谶纬神学的路子,与古文《毛诗》相比,其缺点也日益显露出来。东汉末年儒学大师郑玄出,以笺释《毛诗》为主,将三家《诗》说融汇于笺释之中,被后来的学者所接受,随后三家《诗》式微。《隋书·经籍志》记载,《齐诗》,魏代已亡,《鲁诗》亡于西晋;《韩诗》虽存,却无传之者。《韩诗》北宋尚存,见于《太平御览》,后不见传者,现仅存《韩诗外传》。[5]

虽然《韩诗》在唐代还有流传,但由于孔颖达奉敕编撰的《毛诗正义》使《毛诗》学定于一尊,因而《韩诗》在唐代已没有多少发展的空间,只有少数的学者在著述中引用《韩诗》的某些说法,如陆德明《经典释文》中《毛诗音义》部分的《韩诗》说;李善在《文选注》中涉及《诗》说时,有时采用《韩诗》说;或唐代的一些大型类书如《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等中,还保留部分《韩诗》说。南宋经学大师朱熹在著《诗集传》时,正是关注到了李善的《文选注》中多采用《韩诗》说,而欲收集汇总之,虽未竟,却启发了另一位学者王应麟。王应麟受此影响,收集鲁、齐、韩三家《诗》遗说,著录《诗考》,开创了三家《诗》[6]辑佚的先河。至清代,伴随着学术思潮的发展,三家《诗》研究得以全面复兴,成为清代《诗经》学史乃至清代学术史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无论是汉初三经博士的确立,还是在两汉时期的发展传承,都可以看出三家《诗》是经学发展的产物。因而从本质上来说,三家《诗》属于经学的范围。梁启超命清代为“古学复兴时代”[7],陈寅恪云“有清一代经学号称极盛”[8],两汉时期盛行的三家《诗》,就是这一“古学复兴”和“经学极盛”浪潮中的宠儿。周予同谈道:“到了清代,辑佚学及今文学兴起,于是久已衰亡的今文《诗》学又成为学者讨究的对象。”[9]

纵观近百年来的学术研究,《诗经》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诗经》学史专著的出现,使得人们对历代的《诗经》发展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但与历代学者的研究多集中在《毛诗》上一样,当代的《诗经》学史也可以说是《毛诗》发展史。关于三家《诗》研究,除了有少数学者关注其个案外,对清代三家《诗》学的系统分析和全面探讨尚不多见。

关于20世纪以来对清代三家《诗》学的研究,兹以研究角度的不同,对有关包含三家《诗》信息的研究状况,略作概括。

第一,学术史,特别是经学史中的简论。作为清代学术一个重要分支的清代《诗经》学史,在不少清代学术史著作中都会有所涉及。《诗经》在西汉时期被奉为经典,尊称为经,后世一批批的学者从经学的角度诠释、研治之。因而,经学史著作中对《诗经》的论述自必不少。较早的如马宗霍的《中国经学史》[10],日本学者本田成之的《中国经学史》[11],周予同的《中国经学史讲义》[12]与《群经概论》[13]等中,都有对《诗经》学史的简单论述。当代学者的著作,如蒋伯潜的《十三经概论》[14],吴雁南、秦学颀、李禹阶主编的《中国经学史》[15],吴雁南主编的《清代经学史通论》[16],台湾学者徐复观的《中国经学史基础》[17]等,也都从经学史的角度对清代《诗经》学的发展作了概述。这些经学史著作多是从宏观的角度观照历代经学的发展,在谈到《诗经》发展时,虽然对清代三家《诗》研究成果的分析为数不多,明确地探讨三家《诗》的意识还很薄弱,但却描述了三家《诗》在清代发展的经学背景,为清代三家《诗》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如《清代经学史通论》中,关于陈乔枞、魏源的经学研究,就从今文三家《诗》发展的角度论述了其贡献,虽然陈乔枞的三家《诗》研究在笔者看来算不上今文经学的研究,但也表明三家《诗》研究受到了应有的关注。

第二,《诗经》学史著作中的探讨。关于《诗经》学史的研究,民国间胡朴安著有《诗经学》一书,其中有“三家《诗》”一章,探讨了三家《诗》研究的方法,并对清代学者陈乔枞的三家《诗》研究成就给予高度评价,字字珠玑,成为研究清代三家《诗》成果的先行者。20世纪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近年来《诗经》学史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夏传才的《诗经研究史概要》[18]、韩明安的《诗经研究概观》[19]、鲁洪生的《诗经学概论》[20]、戴维的《诗经研究史》[21]、洪湛侯的《诗经学史》[22]、张启成的《诗经研究史论稿》[23]等。另外台湾学者林叶连的《中国历代诗经学》[24]、李家树的《传统以外的诗经学》[25]及《诗经历史公案》[26]等有关《诗经》论著,也都对认识《诗经》学史,解决《诗经》研究史上的一些问题,提供了可资参考的宝贵意见。在这些著作中,夏传才先生的《诗经研究史概要》中“清代《诗经》研究概说”一章,有关于“今文学派说《诗》与三家《诗》遗说的搜集研究”的简论,涉及“清今文学派和社会思想运动”“龚自珍的诗说”“魏源的《诗古微》”“王先谦的《诗三家义集疏》”,对三家《诗》遗说的搜集及今文大义发挥的研究均有论述。虽然篇幅不长,但他把重要的三家《诗》研究者单独论述,充分肯定了清代三家《诗》研究的成果,是重视三家《诗》研究的开始。洪湛侯先生在《诗经学史》一书中,第九、第十章分别标目为“清代三家《诗》学重要著作”和“清代今文《诗》学研究的方法和业绩”,对于清代三家《诗》研究成果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并对其研究方法进行了探讨。他认识到三家《诗》研究是“《诗经》清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注意到了三家《诗》研究在清代《诗经》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虽说他谈到的有关三家《诗》的研究还不够全面,但这足以说明在有意识地挖掘三家《诗》研究成果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另外戴维先生的《诗经研究史》以时代为纲,对清代三家《诗》研究的重要成果也作了一定的论述。张启成先生《诗经研究史论稿》中收有“评王先谦《三家诗义集疏》”一文,对于这一清代三家《诗》研究集大成的成果进行了分析。总之,上述《诗经》学史著作中谈到了有关清代三家《诗》的研究,虽然多是简单涉及,尚不够全面,但这为深入认识《诗经》学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第三,一些研究性论文中的专门探讨。在单篇论文方面,郑振铎1927年发表于《小说月报·中国文学研究专号》上的《关于诗经研究的重要书籍介绍》[27]一文中,专门列出了清代的部分三家《诗》研究著作,并有一些简单的介绍,这种收集是很有意义的,可惜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学者对郑振铎提供的这一信息进行思考,甚为遗憾。

在一些讨论清代《诗经》学史的论文中,也有部分涉及清代三家《诗》研究成果的。如夏传才的《论清代〈诗经〉研究的革新和继承》[28],周元彪的《清代〈诗经〉研究观的嬗变与毛诗学派的〈诗经〉研究》[29],陈国安的《清代“诗经学”流派述略》[30],宁宇的《清代〈诗经〉学的发展阶段及主要派别》[31]等,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论述了清代《诗经》研究的重要成就,这些成果虽然也提到了一些三家《诗》研究的成果,但以对《毛诗》研究的探讨为主,故未能真正反映出清代三家《诗》研究的整体状况。这也是因为系统的清代三家《诗》成果的整理尚未出现,面对《毛诗》研究的辉煌局面,选择以《毛诗》为清代《诗经》研究成果的展示点,也是众多学者的普遍认识。

当然,对清代三家《诗》学者及其研究成果的分析,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主要集中在对清代三家《诗》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的研究上,如对魏源《诗古微》的研究,有何慎怡的《魏源论〈齐〉〈鲁〉〈韩〉与〈毛诗〉的异同》[32]和《〈诗古微〉版本述略》[33],李瑚的《〈诗古微〉(校点本)评介》[34]和《魏源〈诗古微〉臆说》[35],孔繁的《魏源对汉代今、古文经学之辨析》[36],张启成的《论魏源的〈诗古微〉》[37],李传书的《魏源今文〈诗〉学评述》[38]等。对王先谦的《诗三家义集疏》的研究,有邹凤礼的《〈诗三家义集疏〉评述》[39],赵茂林的《王先谦与陈乔枞三家〈诗〉研究比较》[40],陈致的《商略古今,折衷汉宋:论王先谦的今文〈诗〉学》[41]等。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诗古微》和《诗三家义集疏》这两部三家《诗》著作进行分析,在清代三家《诗》研究领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三家《诗》辑佚研究的成果也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俞艳庭的《清儒三家〈诗〉辑佚成就述略》[42],台湾学者叶国良的《〈诗〉三家说之辑佚与鉴别》[43],贺广如的《范家相〈三家诗拾遗〉及其相关问题》[44]及《冯登府的三家〈诗〉辑佚学》[45]等,对三家《诗》的辑佚研究有一定的认识,表现了可贵的探索,其考述成果也足资借鉴。而香港学者张锦少的《从著述年份和作者的地理分布看清代三家〈诗〉学的发展》[46]则是对清代三家《诗》学外部研究特征的考察,颇有启示意义。

第四,硕博士学位论文方面的研究,传达着最新的学术走向。宁宇的《清代文学派〈诗〉学研究》[47],何海燕的《清代〈诗经〉学研究》[48],是近年来对清代《诗经》学的系统总结,部分涉及了清代三家《诗》的研究成果。赵茂林的《两汉三家〈诗〉研究》[49],第一章第二节是对清代三家《诗》重要研究成果的概述。这三篇博士论文,虽然着眼点不同,但都深化了《诗经》学史的研究,也使得三家《诗》研究的问题更为迫切。台湾硕博士学位论文中,有关清代三家《诗》研究的有周浩治的《清代之〈诗经〉学》,[50]林美兰的《魏源〈诗古微〉研究》[51],江乾益的《陈寿祺父子三家〈诗〉遗说研究》[52],杨瑞嘉的《龚橙〈诗本谊〉研究》[53]等。

纵观近百年来学界在清代三家《诗》研究方面的成果,一些学者的论述,已经表现出了可贵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没有形成研究体系。对清代三家《诗》文献的整理还不够全面,未能真正挖掘清代三家《诗》学的研究蕴含和路径。本书力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尽可能全面搜集清代三家《诗》研究的成果,并且对代表清代三家《诗》学转向的重要学者的研究进行具体而微的考察,对清代的三家《诗》文献进行比较系统、全面、深入而又科学的研究。

本书首先对宋明两代的三家《诗》研究成果进行文献的梳理,目的在于探寻清代三家《诗》辑佚兴起的远因。进而由远及近,对清前期与三家《诗》辑佚兴起有关的清代文献成果进行梳理,探讨清代三家《诗》辑佚研究之兴起的文献准备。然后,考察清代三家《诗》学文献研究成果,对所辑录的92种三家《诗》学著作进行分类。并从著者及地缘等外部表现等方面来考察三家《诗》学研究所呈现出来的发展特征,以便考察三家《诗》学与清代学术发展的相适应性。本书重点是对清代三家《诗》文献的辑佚成果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辑佚研究所呈现出来的特征。而清人对三家《诗》遗说的运用,则是从义理的角度所进行的经学阐释。最后考察清代三家《诗》学走向融合的必然趋势,并对清代三家《诗》的集大成之作——王先谦的《诗三家义集疏》进行细致分析。

清代三家《诗》研究是清代《诗经》学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献资料存现情况较为复杂,明细了然的分类实属不易,本书仅仅进行了尝试。由于笔者学殖尚浅,科研能力有限,不足之处,肯定不少,恳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1]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三百篇》或《诗三百》,到汉武帝时期被尊为经典,才被称为《诗经》,后一直沿用至今。

[2] 刘立志:《汉代〈诗经〉学史论》,中华书局2007年版。

[3] 赵茂林:《两汉三家〈诗〉研究》,巴蜀书社2006年版。

[4] 俞艳庭:《两汉三家〈诗〉学史纲》,齐鲁书社2009年版。

[5] 关于《齐诗》《鲁诗》的亡佚时间,笔者撰有《〈齐诗〉〈鲁诗〉亡佚时间再辨》一文,推测应该在南北朝之末及隋初之际。参见《文学遗产》2012年第4期。

[6] 本书凡称三家《诗》,即包括鲁、齐、韩三家《诗》文本、诗说及其后学的有关论说。

[7]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34页。

[8]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69页。

[9] 周予同:《群经概论》,见王云五主编《百科小丛书》,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39页。

[10] 马宗霍:《中国经学史》,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年版。

[11] [日]本田成之:《中国经学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12] 周予同:《中国经学史讲义》,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13] 周予同:《群经概论》,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14] 蒋伯潜:《十三经概论》,世界书局1944年版。

[15] 吴雁南、秦学颀、李禹阶主编:《中国经学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6] 吴雁南主编:《清代经学史通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7] 徐复观:《中国经学史基础》,台湾学生书局1982年版。

[18] 夏传才:《诗经研究史概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9] 韩明安:《诗经研究概观》,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0] 鲁洪生:《诗经学概论》,辽海出版社1998年版。

[21] 戴维:《诗经研究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2] 洪湛侯:《诗经学史》,中华书局2002年版。

[23] 张启成:《诗经研究史论稿》,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4] 林叶连:《中国历代诗经学》,台湾学生书局1995年版。

[25] 李家树:《传统以外的诗经学》,香港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6] 李家树:《诗经历史公案》,大安出版社1990年版。

[27] 郑振铎:《关于诗经研究的重要书籍介绍》,《小说月报·中国文学研究专号》,1927年。

[28] 夏传才:《论清代〈诗经〉研究的革新和继承》,《天津师院学报》1982年第4期。

[29] 周元彪:《清代〈诗经〉研究观的嬗变与毛诗学派的〈诗经〉研究》,《江西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30] 陈国安:《清代“诗经学”流派述略》,《南阳师院学报》2005年第11期。

[31] 宁宇:《清代〈诗经〉学的发展阶段及主要派别》,《泰山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32] 何慎怡:《魏源论〈齐〉〈鲁〉〈韩〉与〈毛诗〉的异同》,《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5期。

[33] 何慎怡:《〈诗古微〉版本述略》,《中国文学研究》1990年第2期。

[34] 李瑚:《〈诗古微〉(校点本)评介》,《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6期。

[35] 李瑚:《魏源〈诗古微〉臆说》,《益阳师专学报》1996年第1期。

[36] 孔繁:《魏源对汉代今、古文经学之辨析》,《河北学刊》1998年第6期。

[37] 张启成:《论魏源的〈诗古微〉》,《贵州文史论丛》2006年第2期。

[38] 李传书:《魏源今文〈诗〉学评述》,《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39] 邹凤礼:《〈诗三家义集疏〉评述》,《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

[40] 赵茂林:《王先谦与陈乔枞三家〈诗〉研究比较》,《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41] 陈致:《商略古今,折衷汉宋:论王先谦的今文〈诗〉学》,《湖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42] 俞艳庭:《清儒三家〈诗〉辑佚成就述略》,《唐都学刊》2006年第3期。

[43] 叶国良:《〈诗〉三家说之辑佚与鉴别》,《国立编译馆馆刊》第九卷第一期,1980年第6期。

[44] 贺广如:《范家相〈三家诗拾遗〉及其相关问题》,《汉学研究》第22卷第一期,2004年第6期。

[45] 贺广如:《冯登府的三家〈诗〉辑佚学》,《中国文哲研究辑刊》第二十三期,2003年第9期。

[46] 张锦少:《从著述的年份及其作者的地理分布看清代三家〈诗〉学的发展》,《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五十一期,2010年7月。

[47] 宁宇:《清代文学派〈诗〉学研究》,山东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

[48] 何海燕:《清代〈诗经〉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49] 赵茂林:《两汉三家〈诗〉研究》,巴蜀书社2007年版。(扬州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

[50] 周浩治:《清代之〈诗经〉学》,“国立政治大学”国文所1969年硕士学位论文。

[51] 林美兰:《魏源〈诗古微〉研究》,东吴大学国文所1992年硕士学位论文。

[52] 江乾益:《陈寿祺父子三家〈诗〉遗说研究》,台湾师范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1984年硕士学位论文。

[53] 杨瑞嘉:《龚橙〈诗本谊〉研究》,“国立彰化师范大学”国文系1998年硕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