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管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章 突破性技术创新概述

1.1 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意义

自熊彼特提出技术创新理论以来,随着技术创新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根据自身研究的目的和分类标准对技术创新进行了划分,如从创新强度入手,将其分为渐进性技术创新(Incremental Technology Innovation)和突破性技术创新(Breakthrough Technology Innovation)等两种类型(付玉秀、张洪石,2004)。其中,也有研究者将技术创新分为持续性创新(Sustainable Innovation)和根本性创新(Radical Innovation),或者演化性创新(Evolutionary Innovation)和革命性创新(Revolutionary Innovation)(Clark,1982;Darpa&Frank Fernandez,1999)。相对于突破性创新给企业带来的巨大风险与困难,渐进性创新由于对公司的规模和技术能力等各方面要求较低,能充分发挥已有知识基础和技术的潜力,从企业价值链的各方面进行改进,强化公司的核心能力,逐渐产生巨大的累积性经济效益,而被许多公司经营者广泛接受。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许多大公司虽然在以往的渐进性技术创新项目上获得巨大的成就,并且因此在产业内建立了一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面对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国际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新技术的日益涌现,这些企业不仅在市场竞争中表现不尽如人意,甚至还倒闭了,充分表现出企业凭借其以往的创新管理理论和经验难以应对和不知所措(游达明、杨晓辉、程健,2010)。C.M.Christensen(1997)称这个现象为“创新者困境”(The Innovator's Dilemma),并指出这种困境出现的原因是渐进性创新得到了过分重视,而突破性创新被忽略。例如,电子管生产企业正乐此不疲地致力于渐进性创新收获的经济效益时,晶体管的出现给予他们致命打击。又如,个人电脑出现时,当时计算机产业领导者美国数字设备公司(简称“DEC”)主攻迷你电脑研发,而忽视了个人电脑这项新产品技术,然而1981年IBM个人电脑的面世给其沉重的打击,致使其1998年被个人电脑企业康柏(Compaq)并购(付玉秀、张洪石,2004)。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虽然,国家和企业要在竞争中不落下风,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和跨越,必须从渐进性创新走向突破性创新,但是,随着突破性创新活动开展带来的巨大不确定性和风险,如企业组织能力调整的巨额成本和风险,一直困扰着决策者(张洪石、陈劲,2005)。这也构成本书选择突破性创新风险评估与动态演化研究作为研究对象的基本背景。

突破性创新的概念产生可以追溯到熊彼特提出的技术创新理论,但是长期以来,在现实社会中,突破性创新由于其自身的不确定性特征可能导致企业面临巨大风险而不被企业决策者所接受,也导致理论界并没有给予突破性创新充分的重视。然而,进入20世纪末期,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周期不断缩短,研究者们在研究企业技术创新时逐渐发现基于渐进性创新的传统创新理论已经不能充分解释为什么许多成熟企业在渐进性技术创新获得成功,而现如今面对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不断涌现时陷入了无法解决的局面:利润减少,市场地位降低,甚至慢慢破产倒闭或者被并购这一现象(夏恩君、梅洪亮、孙圣兰,2008)。

基于上述原因,学者们将研究视角转向突破性创新,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其中,美国哈佛大学C.M.Christensen教授对企业技术创新困境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法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创新困境”“突破性创新”等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概念(C.M.Christensen,1997)。自此以后,突破性创新作为一个技术创新的重要研究方向不断得到学术界的重视。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国际学术界开始涌现出大量关于企业突破性创新研究的文献,直到今日仍是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课题。

突破性创新是建立在一套不同的科学技术原理之上,通过在产品、工艺或服务领域的变革,改变市场规则和竞争态势,甚至导致整个产业重新洗牌的一类创新。相对于渐进性技术创新而言,突破性创新具有一系列特点,如创新周期长,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非线性和不连续性,随机性与偶然性,系统关联性。

突破性创新的自身独特性,决定了国家和企业进行突破性创新既要面对获取经济利益、竞争优势、发展后劲的机会,又要面临经济损失、时间损失、机会损失等风险。显然,突破性创新风险属于投机性风险,它具有普遍存在性和个体差异性。国家和企业从事突破性创新活动,既要有效把握其中的机会,又要合理规避和管理突破性创新中的风险。所以,开展突破性创新风险管理研究既能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实践依据,又能丰富突破性创新研究的理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