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史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文言诗文与文言诗文教学、坚守与创新

(一)文言诗文与文言诗文教学

首先,有一点我们必须认识到:“文言和白话,实物是古已有之,名称却是近几十年才流行的。两个名称相互依存,互为对立面:因为提倡照口语写,所以以传统为对立面,并称作文言;因为一贯用脱离口语的书面语写,所以以革新为对立面,并称作白话。”[14]但是,要对文言下一个定义却是很难的。有人从言文一致的角度看,认为文言是脱离口语的,“白话是现代人可以用听觉去了解的……文言是现代人需用视觉去了解的。”[15]有的以时间先后为标准,说文言是古人用的死语言,白话才是现代人用的活语言。但古人写的不一定是文言,像唐代的变文、宋元明清的话本和小说就是用古白话写的,不属于文言。现在比较通用的“文言”定义是张志公的定义,“文言,是相对于语体文而言的一种书面语言,是两汉以后、“五四”以前以秦汉典籍所反映的古代汉语为基础形成的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16]。但文言不等于古代汉语,文言只是古代汉语书面语的一个分支。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我们通常所说的古代汉语是指周秦时期至鸦片战争的汉语。而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二是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我们习惯把前者称作文言,把用这种文言写成的文章或作品就称作文言文。从学术上看来,文言文的范围是比较狭隘的。

文言文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在传承文化、陶冶情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人文素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与学术上文言文的概念有所差别。我国古代各朝代、各时期文学样式丰富多彩,不仅有各种类型的散文,还有诗词歌赋、小说戏曲,宽泛地讲,所谓文言文也应包括这些作品。又因为这些作品虽然体裁样式不同,但语言基础都是古代汉语,要读懂这些作品,也必须具备古代汉语的一般知识。所以,在本研究中,我们的文言文概念是个较宽泛的概念。它泛指一切文言诗文,而文言文教学则泛指所有文言诗文的教学。[17]文言诗文中的“诗”指的是一般意义上的“古诗”,即泛指包括诗、词、曲、赋等在内的各类韵文,也专指古代诗歌,包括不重格律的古体诗和讲究平仄对仗的近体诗。文言诗文中的“文”则是古代各种文学体裁,大的来分,主要指史传文、说理文、杂记文与应用文;细分则包括论、说、书、对、表、策、杂文、寓言、序文、赠序、传记、游记、杂记、古体小说等多种体裁的文章。人们习惯上把用文言形式写成的古诗词排除在文言文的范畴之外,为了区别之,我们在“文言文”中间加上“诗”字,称为“文言诗文”,而把人们狭隘理解下的文言文称为“文言文”。总的来说,中小学语文教学层面上的文言诗文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文章与诗歌式样呈现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典。它可以析出三个要素:从语言上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结晶。

中小学语文学科中文言诗文教学不同于现代文的教学。“如果把白话和文言一样看待,教白话的时候忘了它是现代汉语,教文言的时候又忘了它不是现代汉语,这样的教法,用之于白话,用之于文言,都是不恰当的。”[18]同时,又不能把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混同于大学语文中的古代汉语教学。中小学是打基础的阶段,学习文言诗文除了传承文化、陶冶情操、培养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等与现代文同样的目的以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对文言诗文的阅读兴趣,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包括自学)打好基础,本着“先尝后买”的原则,为高等教育古代汉语专业输送人才,所以应该还有一个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虽然目前对于“浅易”的理解和界定还有争议,但作为打基础的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理应重视文言的基本训练。这个基本训练包括一些常用实词、虚词的理解和归纳以及一些常见文言语法和句式的掌握和训练,与高等教育阶段古代汉语课程的学习不一样。两者在教学要求、选文难易程度、理论知识的深度方面都不在同一个层次。

(二)坚守与创新

坚守与创新是一对范畴。为了更好地理解这对范畴,需要我们先理解“传统”和“现代”的关系。“传统”与“现代”只是相对的两个概念,“传统”并不意味着落后,更不意味着淘汰;而“现代”也不是万能的,因为若干年后它也会成为“传统”。传统不是一种僵死固定的现成之物,而是过去与现在不断交汇融合的过程,亦即不断走向未来的过程,因而传统是不可穷尽的可能性之巨大源泉。用当代解释学大师伽达默尔的话来说就是:“传统并不是作为过去流传下来的事物的保卫者,而是作为道德—社会生活的继续创造,总是依据于自由的意识。”[19]也就是说,所谓的“传统”“文化”等,是在每一代人所创造的新的结果、效果的影响下而不断地改变着、发展着。对于中国文化来说,我们不仅有一个古老的、民族文化的大传统;还有一个晚近的传统——“五四”新文化小传统。面对未来的挑战,我们不仅需要追赶和前瞻,而且需要回顾,需要重温并接续这两个伟大的传统。文言诗文是中国特有的,因此,学文言,教文言,应该批判地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语文教育传统。坚守文言诗文教学的传统,并不是盲目固守,抱残守缺,妄自尊大。根据我们的传统观,传统是“尚未被规定的东西”,它永远在制作之中、创造之中。因此,继承和发扬“传统”的最强劲手段并不在于死死抱住“过去已经存在的东西”不放,而恰恰是要不断地与“过去”相抗争,不断开发、开采“过去”这巨大的可能性源泉。[20]因此,坚守传统,绝不仅仅是复制“过去已经存在的东西”,而恰恰是创造出“过去从未存在过的东西”,坚守同时在创新,创新同时也在坚守。在坚守与创新的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偏离和异化总是伴随着前进和成长,这是一切事物的发展规律。坚守并不意味着拒绝修正和创新,积极的修正与合理的创新能使坚守的目标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只有在不断的创新中才能真正坚守。坚守绝不是“发思古之幽情”,其实质恰在于创新,坚守教育传统应包含批判式的认同与创造性的转化。百年来,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历经数次转型嬗变,几代教育家、研究者、学者筚路蓝缕,薪火相传,实践着“坚守与创新”的使命,他们的努力所包含的独特性、创造性和复杂性,凸显着历史的肌理和质感。因此,本研究在历史追溯、问题寻源以及未来构想中,以“坚守与创新”为视角和线索,钩沉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百年发展历程,把“过去”纳入“现代”,进行“世纪跨度的思考”(既包含着对现状的思辨和对未来的前瞻,又首先包含着对传统的回顾),走向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未来”。


[1] 庄文中编:《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26页。

[2] 李长春:《私塾语文教学并不科学》,《中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3期。

[3] 奚博先:《现代语文教育的主要成就和问题》,《中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2期。

[4] [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傅任敢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7页。

[5] [俄]乌申斯基:《乌申斯基教育文选》,郑文樾编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39—240页。

[6] 张中行:《文言与白话》,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92页。

[7] 石鸥:《教育困惑中的理性追求》,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8] 老海主编:《儿童国学经典导读》,中国传统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9] 庄文中编:《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26页。

[10] 权曙明:《阅读教学的观察与思考》,《语文学习》1996年第6期。

[11] 张楚廷:《教育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4页。

[12] 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学语文教学》1997年第4期。

[13] 《贝鲁的教改三部曲》,《参考消息》1996年10月3日第3版。

[14] 张中行:《文言与白话》,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页。

[15] 吕叔湘:《吕叔湘语文论集》,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75页。

[16] 庄文中编:《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22页。

[17] 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63页。

[18] 吕叔湘:《关于语文的两点基本认识》,《语文学习》2005年第9期。

[19] [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771页。

[20] 甘阳:《古今中西之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