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宁玛派复兴发展
宁玛派在其发展史上曾出现过数次起伏不定的发展历程,按宁玛派的史观来界定,一般分前、中、后三个发展阶段:以聂·咱那格玛热为代表人物的前期发展阶段,以努钦·桑杰益西为代表人物的中期发展阶段,以“三索尔”为代表人物的后期发展阶段。实际上,此三个阶段还远远不能从整体上反映宁玛派的发展历史进程。此外,尚有一段很重要的复兴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以隆钦·饶绛巴的出现以及伏藏法的再度兴盛为主要标志。
一 隆钦·饶绛巴
隆钦·饶绛巴(klong chen rab vbyams pa,1308—1363),名慈臣罗哲(tshul khrims blo gros),又名智美沃赛(dri med vod zer),尊称“遍知法王隆钦·饶绛桑布”或“第二佛吉祥桑耶巴遍知语自在”,简称“隆钦·饶绛巴”,意为“博学者”。他为藏传佛教佛学家,宁玛派著名高僧,大圆满法成就者。
他出生于西藏南部扎恰堆仲村(gravi cha stod grong,今西藏山南扎囊县结鲁区扎西岭乡),父亲名丹巴松(bstan pa srung),是一位密宗居士,母亲名仲萨·索南金(vbrom bzav bsod nams rgyan)。隆钦·饶绛巴自五岁始学习藏文;7岁从父习八部善逝总集、马头明王、金刚橛、莲师事业正论、医药、历算等法;9岁起背诵《般若二万颂》(nyi khri)和《般若八千颂》(brgyad stong ba),即能铭记心中;12岁在桑耶寺从堪布桑珠仁钦和阿阇黎贡噶沃赛两位高僧座前受戒出家,取法名为慈臣罗哲;14岁始学习戒律等佛教基础性知识。
隆钦·饶绛巴在当时诸多大师前系统修学宁玛派和其他宗派的密法,在宣努顿珠(gzhon nu don grub)座前学习宁玛派经典传承系的经部(mdo)、幻部(sgyu)和心部(sems)三部教授;在噶玛巴·让琼多杰(rang byung rdo rje)前学习六支瑜伽法(sbyor drug);根据《隆钦·饶绛巴传》(kun mkhyen klong chen rab vbyams pavi rnam thar bzhugs so)记载:隆钦·饶绛巴16岁师从扎西仁钦修学道果二种、那若六法二种、金刚亥母六法、胜乐铃部灌顶及讲授,大轮金刚手灌顶及教授;师从旺耶(dbang ye)修学时轮、新派十万续等诸多密续;师从萨隆仁波切(sa lung rin po che)修学香蔡巴教法、郭仓巴教法导论、帕当巴桑杰的息解前中后三法、玛久拉珍的觉域六法等。19岁时,赴传承阿底峡教法的噶当派桑浦奈托寺(gsang phu sne thog dgon),师从该寺第十五届住持赞贡巴(btsan dgon pa)和第十六届住持班坚赞德(dpal rgyal mtshan sde)两位著名学者,历时六年专门学习《慈氏五论》(byams chos sde lnga)、《释量论》(tshad ma rnam vgrel)、《因明七论》(tshad ma sde bdun)、《集量论》(tshad ma kun btus)等显宗教理经论;之后,修习不动金刚、妙音天女、金刚亥母等本尊修持法。[42]后在各大僧院之间游学辩经,赢得很高声誉。
隆钦·饶绛巴在修习各派密法的同时,在上部嘉玛觉勒(dbur stod rgya ma lcog la)岩洞修证甚深禅定法,如静修瑜珈法,获得证悟;在青浦隐居修行三年,证得究竟果位;二十七岁时,在雅堆坚吉浦(yar stod skyam gyi phur)拜见大持明者鸠摩热杂(ku mav rav dza),大持明者极为高兴,认为隆钦·饶绛巴能够传承自己的密法,向他传授了包括伏藏法在内的所有无上密法的灌顶及教授,隆钦·饶绛巴不畏艰辛,经过专心致志的修学,最终取得大圆满法究竟之证悟;后在青浦修行期间,又发掘了莲花生大师授记的“康卓宁提”(mkhav vgro snying thig)等伏藏大圆满法,从而成为宁玛派大圆满法的传承者和大成就者。因此,隆钦·饶绛巴成为当时精通藏传佛教显密经论的著名人物。正如土观·洛桑却吉尼玛所说:“隆钦·饶绛巴尊者,是旧派掌教中唯一精通教理的最杰出人物。关于各种明处,显教教理和新密旧密两派情况等方面的著作亦很丰富。”[43]
隆钦·饶绛巴一生辗转南北,寻师求学,博学多闻;他云游四海,长期居于杳无人迹之处修行实践,体悟密法,获得成就;同时,他摄授徒众,曾住锡托噶雪山(gangs ri thod dkar)时期,向诸多有缘弟子传授大圆满宁提法(snying thig),还建造一座道场,名邬坚宗(Ao rgyan rdzong)。在此他著书立说,完成了三精要论(yang tig skor gsum)、三自觉论(rang grol skor gsum)和三休息论(ngal gso skor gsum)等重要密法论著。而且,他曾云游不丹修行圣地,朝礼印度佛教名胜古迹,并在不丹倡建塔巴林寺(thar pa gling),不丹境内的宁玛派就是从这里繁衍开来的。后来宁玛派从不丹传入尼泊尔等地区。由此缘故,近代有许多不丹和尼泊尔的宁玛派僧人到康区佐钦寺求学深造。
隆钦·饶绛巴显密兼通,教化众生,功德无量。他一生以求学、实修、造论、教授弟子等为追求目标,为宁玛派的复兴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隆钦·饶绛巴既是大圆满法的继承和发扬光大者,又是建立宁玛派甚深净相传承的著名人物之一。藏历第六绕迥水兔年(1363),隆钦·饶绛巴在桑耶青浦静修地圆寂,享年五十六岁,遗体火化后出现许多舍利。
隆钦·饶绛巴作为宁玛派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著名人物,著作甚丰,如德格印经院藏有《隆钦·饶绛巴全集》木刻版,包括《宁提雅悉》(snying thig ya bzhi)、《隆钦七藏》(klong chen mdzod bdun)、《隆钦教法史》(klong chen chos vbyung)以及《大乘诀论如意宝库注疏》、《如意库义授金刚心》、《法界库注疏》、《续部王幻变根本续》、《大圆满心性菩萨道》、《大圆满心性息》、《大乘师》、《大圆满摩诃摩衍息》、《大乘正确法》、《密义妙音》、《格言海》等重要经论。其中隆钦·饶绛巴的代表性经论为《隆钦七藏》,又称《七宝藏论》,由《胜乘藏》(theg mchog mdzpd)、《实相藏》(gnas lugs mdzod)、《要门藏》(man ngag mdzod)、《宗派藏》(grub mthav mdzod)、《如意藏》(yid bzhin mdzod)、《句义藏》(tshig don mdzod)、《法界藏》(chos dbyings mdzod)七部名著构成,分别阐扬了大圆满法的教义,并注释了有关修习的仪轨。可以说,《隆钦七藏》的问世,为宁玛派僧尼全面系统地修习大圆满法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又为大众僧尼如何修习大圆满法在实践仪轨上指明了具体的方法或步骤。因此,《隆钦七藏》被后世宁玛派学僧奉为本宗派的圣典,成为各个寺院学僧必修的教理课程。几乎每座宁玛派寺院都将《隆钦七藏》列入必须购置的经典范围,并供奉在寺内各大佛殿,甚至许多有条件的僧尼皆私自备有《隆钦七藏》。简言之,隆钦·饶绛巴的《隆钦七藏》不仅是宣扬或阐释《大圆满法》教义的权威性理论经籍,而且是修习实践《大圆满法》的重要仪轨宝典。
二 伏藏法再度兴盛
12世纪,大掘藏师娘·尼玛维赛在藏区大量发掘和整理伏藏经典,并自成体系,称为宁玛派上部伏藏系;13世纪,大掘藏师古日·却吉旺秋在藏区发掘和整理大量伏藏经典,并自成体系,称为宁玛派下部伏藏系。古日·却吉旺秋之后,藏族地区先后出现过许多著名掘藏大师,其中多杰林巴(rdo rje gling pa,1346—1405)是一名颇具知名度的掘藏大师,他先后共发掘40多处伏藏,其中大多数为大圆满法和珍贵的本尊像以及密宗其他法器。故所谓的伏藏不仅仅是指经文书籍之类,而且包括佛像及宗教法器等大量佛教物品。自14世纪开始,伏藏法在青藏高原再度兴盛,遂建立伏藏北传支系和伏藏南传支系,并成为宁玛派近传伏藏传承系中两支主流传承。
(一)伏藏北传支系的建立
伏藏北传支系(byang gter),由大掘藏师仁增果丹·俄珠坚赞(rig vdzin rgod ldem dngos grub rgyal mtshan,1337—1408)建立。他在19岁时发掘《五库》(mdzod lnga)等大量伏藏经典,并在整理编纂后传授这一法典,遂形成伏藏北传支系。后来以多杰札寺(rdo rje brag dgon)、佐钦寺(rdzogs chen dgon)等为传承这一法脉的代表性寺院。
仁增果丹,又名仁增钦莫(rig vdzin chen mo),从小随从父亲杜度上师修习宁玛派的闻、思、修等系统教法,为以后进一步弘扬宁玛派的教法仪轨打下了坚实的佛学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有一则故事传说,仁增果丹非同一般人,“如同授记中所描绘的那样,当他12岁时其头顶长了三根鹰鹫羽毛,24岁时又长出五根鹰鹫羽毛,故名仁增果丹坚”[44]。名字中“果丹”两字是藏文“rgod ldem”一词的音译,意为鹰鹫羽毛在头顶上飘动。当然,这则故事的可信度无法考证,但与其姓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宁玛派史上以“仁增果丹”为名来纪念这位大掘藏师的不朽功绩。
根据藏文史籍,有一位名叫芒兰·桑布札巴的掘藏师,从江云布隆沟发掘出教授七义等八部宁玛派教法的书题或目录作为今后在拉札地方掘藏的依据或工具,并委托一名叫作索南旺秋的人转交给仁增果丹。为此,仁增果丹于1366年在札桑山顶白岩中之三块巨石间取出三位大掘藏师和一百名小掘藏师开藏的钥匙(标签),并替这些掘藏师埋藏或封好伏藏标签。就在此年,仁增果丹正式从一座宛如众多毒蛇聚拢在一起的山崖中一处被称为拉札的岩洞中发掘出一个蓝色的方形伏藏箱,箱内装有号称集五库的甚深伏藏。所谓五库是指五种不同的伏藏或法物单位,五库在箱内按顺序装置,其次序或方位极为严格而分明,如箱子中间装置着五库中的中心库,内有用咖啡色绸缎包裹的三卷经书和三尊金刚橛;其东边装置白海螺库,内有如同虚空般的业因果之教法;其南边装置黄色金库,内有如同日月般明亮的近修四种教法;其西边装置红色铜库,内有如同檀香树般的因缘之教法;其北边装置黑色铁库,内有如同毒树般的消除逆缘灾难之教法。宁玛派认为,这就是仁增果丹大掘藏师直接从普贤秘密思想宝库中引出来的数不胜数的教法或法物。其数不胜数是指上述五库中的每一库里又有一百部分支教法,合计达五百部。仁增果丹大掘藏师发掘此类伏藏后,就用黄纸把全部伏藏重新做了认真校勘编辑,给后人留下了一个较系统、齐全的伏藏教法。这就是所谓的伏藏北传支系的教法传承。随着伏藏北传支系的建立,仁增果丹大师的声誉远扬四海,并成为一名后人仰慕崇拜的著名大掘藏师。
根据有关资料,仁增果丹大掘藏师在圆满完成自己的弘法事业之后,于72岁与世长辞。宁玛派认为,在仁增果丹大掘藏师的门徒中又形成三支传承,即儿系传承、母系传承和弟子传承,而且此三支传承至今从未中断。特别是后来的第二位果丹·仁增列丹杰和阿里班禅的转世北传(伏藏)王·扎西道古旺布等宁玛派大师,为伏藏北传支系的继承和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正因为诸多宁玛派大师的不断努力,才使伏藏北传支系不但没有在广袤的藏族地区泯灭或消亡,而且得到了进一步的弘扬和发展。后世以西藏山南地区扎囊县境内的多杰札寺、四川甘孜地区德格县境内的佐钦寺为主成为继承和宣扬伏藏北传支系法脉的代表性寺院。
总之,仁增果丹为伏藏教法得以在藏族地区兴隆长盛,尤其在开创并建立伏藏北传支系方面做出过无人可比的重要贡献。因此,仁增果丹在宁玛派的近传伏藏法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二)伏藏南传支系的建立
伏藏南传支系(lho gter),由大掘藏师热那林巴(gter bdag rat na gling pa,1403—1482)建立。他将娘·尼玛维赛为首发掘的“上部伏藏”和古日·却吉旺秋为主发掘的“下部伏藏”,以及后人包括他本人发掘的伏藏整理汇编,自成体系,遂建立“伏藏南传支系”。后世主要以敏珠林寺、白玉寺、噶陀寺等为传承这一法脉的代表性寺院。
热那林巴在宁玛派诸多掘藏师中独树一帜,成为一名享有崇高威望的大掘藏师。他出生在西藏洛扎朱旭地方,从小习文练字,很快能够读写经文;至10岁时已领悟不少甚深的净境密法,逐渐成长为一个神通广大、才气横溢的著名人物;27岁时又领悟到幻变经中有关莲花生大师的诸多教诲,并获得发掘伏藏的预示或引导;30岁时在琼钦札(岩)第一次发掘出伏藏,紧接着在25处相继发掘大量伏藏。为此,在宁玛派史籍中号称他是一代人完成了应该由三代人发掘伏藏任务的人物,表明了他身上具有令人惊异的特异功能。所以,给他冠以三个大名,即秀布林巴(zhig po gling pa)、卓都林巴(vgro vdul gling pa)和热那林巴。
此外,大掘藏师热那林巴鉴于当时流行的大藏经《丹噶目录》(ldan dkar ma)中没有收录旧密续部分,同时,社会上有关旧密续经教方面的典籍又极为缺乏,他便以当时保存在索邬巴隆寺(zur vug pa lung)内不十分齐全的《十万旧密续》(又称十万怛特罗部)作为基础,在此之上广泛搜集散失在社会上的旧密续典籍,并同美贡·散旦桑布(mes sgom bsam gtan bzang po)大师合作,在朱旭隆珠宫(gru shul lhun grub pho brang)重新编纂整理出完善的《十万旧密续》,而且“先以墨汁书写,后又用金汁书写,以此几经弘扬经教传承,故今日可享用这如同秘传如意宝似的经论”。[45]由此可得,大掘藏师热那林巴对于搜集、整理和充实整个宁玛派的教理典籍做出了重要贡献。
“伏藏南传支系”当时主要以西藏山南地区扎囊县境内的达杰曲林顶静修院和康区甘孜州白玉县境内的噶陀寺为传承这一法脉的代表性寺院。
1.达杰曲林顶静修院
敏珠林寺的法脉传承,源于大掘藏师热那林巴,相传其转世者为珠古·纳措仁卓(sprul sku sna tshogs rang grol,1494—1570)。这位高僧活佛是前藏洛扎(lho brag)地方人,他于藏历第九绕迥木羊年,即明嘉靖十四年(1535),在前藏扎囊(gra nang)地方创建达杰曲林顶静修院(dar rgyas chos gling sdengs ri khrod),[46]招收求解脱者近五百人,修习伏藏南传支系教法,其中不少人取得了成就。其后由珠古·丹增札巴(sprul sku bstan vdzin grags pa,1536—1597)住持静修院。在此之前界定为转世活佛主持传承这一法脉时期;之后,则转入由单一家族高僧一脉相承时代。
珠古·丹增札巴的大弟子名叫克主·多俄丹增(mkhas grub mdo sngags bstan vdzin,1576—1628),他没有受近圆戒(比丘戒),以居士身份自居,并有家室妻儿。他继承上师法位后,将其甚深密法主要传授给自己的儿子仁增钦摩·赤列隆珠(rig vdzin chen mo vphrin las lhun grub,1611—1662),使其成就为伏藏南传支系的教主,从而开创家族高僧传承这一法脉的教规。
2.噶陀寺法脉传承演变
噶陀寺自1159年创建以来,在其发展演进中经历了前、中、后三个不同时期。前期为十三代上师传法阶段,主要讲授远传经典传承系教法。中期为十三代仲巴(drung pa)世系住持传法阶段。噶陀寺高僧南喀僧格(gnam mkhav seng ge)青年时代曾赴卫藏洛扎(lho brag)地方亲近大掘藏师热那林巴学法,获得弘法授记和领受伏藏教主地位,返乡后在噶陀寺开讲伏藏南传支系的教法,成为第一代仲巴(drung pa)上师。后经十二位传人,至南喀嘉措(gnam mkhav rgya mtsho),噶陀寺从单纯传承经典支系教法的专门寺院演化为兼顾伏藏南传支系教法的综合性寺院。后期为高僧大德随缘住持传法时代。这一时期噶陀寺以传承伏藏南传支系为主、传承经典支系为辅,[47]并产生诸多本地掘藏师(gter ston)。其中著名掘藏师主要有掘藏师德都多杰(gter ston bdud vdul rdo rje)和隆赛·多杰宁波(klong gsal rdo rje snying po)。
(三)心间伏藏法
在宁玛派的近传伏藏法中尚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分支,即心间伏藏法(dgongs gter)。由于心间伏藏法蕴含宗教神秘性,便成为宁玛派近传伏藏法的一大独有特色。虽在藏传佛教其他宗派中也曾出现过个别类似于心间伏藏法的现象,但唯独宁玛派中产生的心间伏藏法形成体系和传承。
宁玛派认为,所谓“心间伏藏法”是指修行者在禅定中自然感悟,并事后亲自讲出来的佛教特异教法。也就是说,修行者通过自己长期修炼成就的功法,尤其依靠自己先天性的悟性,在特定修炼中,自然领悟到的佛教高深法门。这一高深法门,就是所谓的心间伏藏法。而且,大多数修行者将自己领悟到的高深法门或默写成书,或直接传授给自己的得意门徒,从而使这一特异教法或高深法门在师徒之间相传,由此心间伏藏法具有了传承性、流传性等特质。
从宁玛派的角度看,心间伏藏法是宁玛派中的个别高僧大德依凭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甚深禅定,偶然领悟出的佛教特异高深法门。例如,隆钦·饶绛巴的《隆钦七藏》(klong chen mdzod bdun)、《宁提雅悉》(snying thig ya bzhi)等,以及贡钦·晋美林巴的《隆钦宁提》(klong chen snying thig)等教法,就属于“心间伏藏法”范畴。由此可见,这些为数不多的高僧大德既是“心间伏藏法”的发明者和缔造者,又是心间伏藏法的继承者和传扬者。
以上所述便是宁玛派近传伏藏法中的分支“心间伏藏法”的由来及特质。心间伏藏法有着不同于直接从大自然中发掘出来的一般伏藏法的特殊性,它在宁玛派广大僧俗信徒中更具有宗教的神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