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释迦牟尼佛的出世、弘化与涅槃
第一节 释迦牟尼与佛陀
一 释迦牟尼之名
释迦牟尼乃在沙门思潮中慧声特出的一个伟大修行者,其所创立的佛教,现是世界上的三大宗教之一。释迦牟尼乃ākya-muni的音译,又音译作释迦文尼、释迦文、奢迦夜牟尼等,简称释迦、牟尼、文尼,意译作能仁、能忍、能寂、能满、寂默、度沃焦等,或者音、意译合作释迦寂静等。释迦牟尼出生于北印度的迦比罗卫国(Kapila-vastu,在今尼泊尔内部边境),刹帝利种姓,乃迦比罗卫国国王(迦比罗卫城城主)净饭王的太子,本姓乔答摩,本名悉达多。
乔答摩(Gautama、Gotama),又音译作瞿答摩、骄答摩、瞿昙、裘昙、具谭、俱谭等,意译地最胜、泥土、地种、暗牛、牛粪种、灭恶等。Gautama乃仙人Gotama的后裔,又为日种(Sūrya-vama)、甘蔗(Iks-vāku)、阿儗啰娑(Agiras)等,如《众许摩诃帝经》云:
以初生时卵因日照,乃为立名,名为日族,为第一姓。复是瞿昙所生之子,因立瞿昙,为第二姓。又是自身所生,因立阿儗啰娑,为第三姓。由于甘蔗园中收得养育,因立甘蔗,为第四姓。[1]
后又立释迦(ākya)族姓,多以其统之。典籍中有说还以舍夷、乔答弥(又作昙弥、瞿答弥、瞿夷、裘夷等)为族姓,但二者乃“释迦”、“乔达摩”的阴性化词,不再重列。
悉达多(Siddhārtha,或者Siddha-artha),又音译作悉达罗他、悉多他、悉达、悉多、悉陀等,或者作萨婆悉达多(Sarva-siddha-artha),或者萨婆曷刺他悉陀(梵Sarva-artha-siddha)、萨婆额他悉陀、萨缚他悉地等,意译作一切义成、一切事成、义成、成利、验事、验义、财吉、吉财等。
悉达多太子在成就正觉后,被尊称为Muni,即圣者,所以得名“释迦牟尼”,即“释迦族的圣者”。在现代多有尊称其“释尊”的。
二 释迦牟尼与佛陀
公元前6世纪悉达多太子出世,后出家修道,在摩揭陀国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下获得无上正等正觉,成为佛陀,即觉悟者,也因此被尊为了释迦牟尼。在古代印度自称佛陀者不乏其人,但只有释迦牟尼得到公认,所以在印度后来的文化以及世界文化中“佛陀”一语一般专指释迦牟尼。
佛陀,简称佛,源于梵文Buddha的音译,又音译作浮屠、浮图、浮陀、浮头、复豆、佛驮、佛图、馞陀、勃陀、勃驮、步他、部陀、部多、毋陀、物他、没驮、休屠、沸驮等,但这些音译大多是通过西域文转译的,其意译即觉悟者、觉者、知者、悟者。
在我们的一般用法中,如果唯说佛陀或者佛,专指释迦牟尼,即释迦牟尼佛。但实际在佛教典籍中,佛陀有众多。事实上,只要获得了无上正等正觉者,即圆满觉悟者,皆称佛陀。在此意义上,释迦牟尼就成了诸佛中的一佛。
按照阿含经,三世即过去、现在、未来有诸佛,如在过去庄严劫之末有毗婆尸佛(Vipayi)、尸弃佛(ikhi)、毗舍浮佛(Vivabhū),在现在贤劫中有拘留孙佛(Krakucchanda)、拘那含牟尼佛(Kanakamuni)、迦叶佛(Kāyapa),以及释迦牟尼佛(ākyamuni)。释迦牟尼佛是现在佛,因为其教说正在世间流布。其后之佛是弥勒佛(Maitreya),故称未来佛。其中甚少提及同时他方世界是否有佛。
在大乘经中,不仅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诸佛,而且同时十方世界也有诸佛,所以过去、现在、未来在同时都有无量诸佛。其中,最为人所知的是西方极乐净土的阿弥陀佛(Amita-buddha,又译阿弥多佛、阿弭跢佛、阿弭亸佛等),又称无量寿佛(Amitāyus,音译阿弥多廋)、无量光佛(Amitābha,音译阿弥多婆、阿弥亸皤);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Bhaisajya-guru,音译作鞞杀社窭噜,又作药师如来、药师琉璃光如来);东方妙喜世界的阿閦佛(Aksobhya,又音译阿閦鞞、阿閦婆,意译不动、无动等);华藏世界的毗卢遮那佛(Vairocana,又音译毗卢折那、毗楼遮那、吠嚧遮那等,略作卢舍那、卢遮那、遮那,意译遍一切处、遍照、光明遍照、大日遍照、广博严净、净满等)等。
而且大乘佛教还建立佛三身说,而有三身佛:一者法身(Dharma-kāya),又称自性身(Svabhāva-kāya),即一切善法之聚;可有法身佛,或者自性身佛。二者报身,又称自受用身(Sva-sambhoga-kāya),乃自度圆满所感功德报身,用于自受用无上清净、微妙法乐;可称报身佛。三者应身,谓度他功德圆满所感之身,即成佛后用于度化众生的方便身,包括度化菩萨等未成佛的圣者所示现的他受用身(Para-sambhoga-kāya),能令这些圣者受用真实法乐故名;以及度化凡夫所示现的变化身(Nirmāna-kāya),简称化身。这样可有应身佛,包括他受用身佛以及化身佛。释迦牟尼佛属于化身佛。
其中,只有报身与应身有色身形态,法身则无。
三 释迦牟尼的生平与八殊胜行相
按照佛教经典,释迦牟尼多生前就由过去之佛预言当成佛陀,有不少本生故事讲述其过去生作为菩萨以无数种身位如天神、仙人、国王、大富长者、普通世人,甚至动物鹿等普度众生的事迹,其中一些以大慈悲心舍身为众生的事迹在古代印度、中国等国广泛流传,尤其如舍身饲虎、割肉喂鹰等几乎家喻户晓。
释迦牟尼佛的一生,在部派佛教中有专门的术语描述,即著名的“八相成道”,可称“八殊胜行相”,即下天(从兜率天下)、托胎、出生、出家、降魔、成道、转法轮、入涅槃。这八相是略数,意在表明佛陀出世是一大事因缘,而每一相都对应佛陀一生中的一件大事,都以殊特相的现起为标志。在南传佛教则是“四大事”之说,谓降诞、成道、初转法轮、入涅槃,即以四相略显释迦牟尼佛的一生。
大乘佛教也有类似的八殊胜行相之说,但意在表明释迦牟尼佛是化身示现,所以应称“八相示现”。如在《妙法莲华经》中,释迦牟尼佛说其早已成佛,已过“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自从是来,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亦于余处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导利众生。诸善男子,于是中间,我说燃灯佛等,又复言其入于涅槃,如是皆以方便分别”[2]。即释迦牟尼佛已在久远劫前成佛,常以化身诸佛在我们娑婆世界以及其他无量种种世界说法度化众生,化身作为示现,有生有灭,但佛身实常住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