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在台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国学大师的教诲——国学在我们的心眼里,是“国故学”的缩写

国学的天空一直是那么的蔚蓝,可是生活在这个喧嚣年代里的我们,却总是忘记了抬头望一望那片天,也忘记了胡适、徐复观、南怀瑾、星云大师等一个个承载着中华国学的名字。可是,随着生活节奏的越来越快,我们却不得不仰起头望着国学的天空,因为它能够让我们那一颗颗躁动的心渐渐平复下来。每一次翻开一本传统经典著作,我们都能让疲惫的心灵得到休憩;每一次聆听国学大师的箴言,我们把生活的枷锁暂时抛在一边。而这,就是国学的魅力,就是国学大师们魅力……

胡适:国学为捉妖打鬼,解放人心

当时胡适曾经在一篇文章叫《整理国故与打鬼》里面扬言,整理国故是为了要捉妖打鬼,目的在于重新固定一切价值,解放人心。但是,后来者未必都能体会其意。反而扛起发扬民族精神感情的旗帜,竟使得学术成了为民族主义而服务的工具。

——梁文道

中华文明浩瀚五千年,每一代中国人的血液里都涌动着华夏传统文明的基因,不论是大富大贵的权贵阶层,还是每日为生活奔波的底层民众,骨子里都对中华传统文明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感情。但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那段时间里,随着西方文明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国学遭受到史无前例的冲击的同时,也有一些思想僵化的封建知识分子一味地强调要不惜一切代价去“保存国粹”,主张凡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都是正确的,都是无可辩驳的。面对这一情况,胡适在认真思考和冷静分析的基础上掀起了一场“整理国故学运动”,他说:“现在有许多人自己不懂得国粹是什么东西,却偏要高谈‘保存国粹’……现在许多国粹党,有几个不是这样糊涂懵懂的?这种人如何配谈国粹?若要知道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先须要用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工夫。”

在掀起了这场大规模的国学整理运动之后,胡适又在《〈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中,提出了具体的整理方法:

我们观察这三百年的古学史,研究这三百年的学者的缺陷,知道他们的缺陷都是可以补救的;我们又返观现在古学研究的趋势,明白了世界学者供给我们参考比较的好机会,所以我们对于国学的前途,不但不抱悲观,并且还抱无穷的乐观。我们认清了国学前途的黑暗与光明全靠我们努力的方向对不对。因此,我们提出这三个方向来做我们一班同志互相督责勉励的条件:第一,用历史的眼光来扩大国学研究的范围。第二,用系统的整理来部署国学研究的资料。第三,用比较的研究来帮助国学的材料的整理与解释。

国学整理运动掀起之后,胡适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去研究国学,为国学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在《红楼梦》和《水浒传》上所取得的成果,在研究考证这两部古代恢宏巨著的时候,他以新颖的方法和严密精准的论证确立了一种新的学术典范。在研究《红楼梦》的时候,他以原著为基础,广泛搜集了与原著有关的各种资料,最终指出这本影响中国文学史百余年的“奇书”是作者的自叙传,为“红学”的研究指明了新方向,被称之为“新红学”。在《水浒传》的研究过程中,他在查阅了大量的野史、民间传说和话本等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历史在不同时期的演变形态来分析,最终指出该书是在历经几百年的民间传说之后,由不知名的人署施耐庵的名字加工整理而成。

在国学整理运动进行了几年之后,对于国学有了深刻理解的他又指出:“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国故’这个名词,最为妥当;因为他是一个中立的名词,不含褒贬的意义。‘国故’包含‘国粹’;但他又包含‘国渣’。我们若不了解‘国渣’,如何懂得‘国粹’?”

胡适晚年在出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之后,在国学研究上仍然不遗余力,他先后搜集了四十多个版本的《水经注》,总计抄写了一百多篇长篇文章和一些考证文字,用了成百上千证据推翻了一个“惊天历史冤案”,即证明戴震抄袭赵一清《水经注》校本一事为子虚乌有。

可以说,胡适在国学上的努力研究不但让自己拥有了深厚的国学造诣,也让自己成为后人研究和学习国学道路上的一盏灯塔。台湾著名学者李敖在谈起胡适的时候说道:“在启蒙人物中,胡适是最稳健、最优秀、最高瞻远瞩、最具潜德幽光的哲人智者。宋朝朱熹有诗说:‘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胡适一生,可谓身体力行,因此他死后的遗产与遗爱,最令我们珍惜。”

所以,现代人在研习国学之时,就应该以胡适为榜样,有取有舍,找对方法,如此才能够在国学研习上有所造诣。

【国学智慧】

张爱玲在《忆胡适之》一文里讲道:“我觉得不但我们这一代与上一代,就连大陆的下一代,尽管反胡适的时候许多青年不知道在反些什么,我想只要有心理学家研究所谓民族回忆这样东西,像‘五四’这样的经验是忘不了的,无论湮没多久也还是在思想背景里。……不免联想到弗洛伊德研究出来的,摩西是被以色列人杀死的。事后他们讳言,年代久了又倒过来仍信奉他。”对于现代的年轻人来说,胡适两个字已经成为了一个遥远的绝响,这位从安徽绩溪走出来的文化巨匠已经距离现代人越来越远了,可是他对于现代人的影响却依然没有减弱,尤其对于那些喜欢国学、热衷于国学研究的人来说,学习胡适在国学方面的研究方法和独有之心得仍是领略国学之美,深刻读懂国学的重要途径。

林语堂:人生不完满是常态,而圆满则是非常态

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这就好比一台戏,优秀的演员明知其假,但却能够比在现实生活中更真实、更自然、更快乐地表达自己,表现自己。人生亦复如此,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地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生不完满是常态,而圆满则是非常态,就如同“月圆为少月缺为多”道理是一样的。如此理解世界和人生,那么我们就会很快变的通达起来,也逍遥自适多了,苦恼与晦暗也会随风而去了。

——林语堂《人生不过如此》

曾数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林语堂脚踏中西文化,以《京华烟云》《吾国吾民》等震惊世界文坛的重磅力作将中国文化推向了全世界。而对于人生,他则认为大家都应该“成为一个自由快乐的人”。

“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就是说,我们应该顺应天地之道,与草木为友,和四季相亲,让生命在自然的土壤里悠闲地蠕动,打开套在自己灵魂中的一道道枷锁,让人生获得自由与快乐。

许多人都会经常思考:自己究竟为什么活着?如何才能够活得自由而快乐?可是终究都没有找出一个合适的答案,只能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地逃避自己内心的追问,用逃避来为心灵搭建一个宁静的港湾。

可是,逃避真的可以吗?我们都可以一直逃避下去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我们总有一天会逃无可逃。所以,我们必须学会顺应天地之道,让自己的心灵获得宁静的同时,用勇敢和坚强去抵挡泪水的侵袭与生活的重压,渐渐地,让自己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

漫漫人生旅途中,总有许多无奈的时候,有些时候甚至让我们觉得生活已经没法再继续了,既看不清前方的道路,也找不到回去的退路,整个世界似乎处处充斥着孤寂与愁苦的滋味。不过,我们在哭得满脸是泪水的时候,也不要违背自己的内心去强颜欢笑,因为人生就像天空的那一轮圆月,月牙总有一天会变成满月,我们何必在人生的低潮期就轻易地放弃呢?

月亮还未变成圆月之际,我们需要坚持和勇敢地活下去。但是,当我们迎来人生的“圆月期”的时候,也千万不能自满,因为“月盈则亏”。所以,只有当我们时刻保持着谦虚和坚韧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就能够正确地看待人生——“人生不完满是常态,而圆满则是非常态。”

【国学智慧】

生活中,希望和绝望是相互交织的,当你能够正确地看待生活的时候,它就是一条充满了希望的光明大道,而当你的瞳孔中布满了绝望之时,它就是一条布满荆棘的坎坷之路。所以,我们应该明白,人生没有处处是完满的,只有努力地去寻找自由和快乐,才能够得到自己梦想的幸福生活。

南怀瑾:清明澄澈,此生做个自然人

我们上古老祖宗的那个时候,人都自然,不用修道,个个有道,在道的境界。他在睡觉时“徐徐”,“徐徐”是怎么个睡法?就是睡觉很悠然,舒服得很。难道现在的人睡觉不悠然?现在的人睡觉是很不悠然,很紧张。尤其是在外国文化生活影响之下,每一分每一秒都紧张得很,所以睡觉睡得很不好,加上闹钟也闹不醒,很可怜。

——南怀瑾

国学大师南怀瑾认为:为人处世必须要道法自然,即便是遭受多么大的挫折与诱惑,也应该做一个清明澄澈的“自然人”,凡事以自然之心对待,绝不勉强为之。

南环瑾先生五十五岁那年,去一家理发店理发,理发师发现他头上有很多白头发之后便劝他去染发。结果,他委婉地拒绝了这个建议,回家后还写了一首《理发师劝染发戏作》:

世人多畏发初白,却喜头颅白似银。

免去风流无罪过,何须装扮费精神。

渐除烦恼三千丈,接近仙灵一性真。

对镜莞尔还自笑,依然故我我非新。

这首诗虽然是一首打油诗,但这个事情的本身却证明了他的胸膛中跳动着一颗“自然心”。“自然心”其实就是平常心,即是道法自然的“道”。对于平常心,南怀瑾先生的看法是:“‘圣人无名’。无所谓圣人不圣人,最伟大的在最平凡里头,能够做到真正的平凡,‘无己’、‘无功’、‘无名’,功盖天下而自己觉得没有做过事,道德修养才能达到圣人的境界。”

要做一个清明澄澈的自然人,就必须有一颗平常心,而要有一颗平常心,则必须要有宽广的胸膛。法国大作家雨果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中国也有一句形容胸怀宽广的俗语,即“宰相肚里能撑船”。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没有“肚里能撑船”的宽宏大度,那我们怎么才能保持一颗平常心呢?我们常常觉得活得太累太苦,总是怀念孩提时候的快乐时光,终其原因就是我们的心随着年纪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多,逐渐变得不再自然——我们住着花园别墅,还可能因为缺少一个大的室外游泳池而烦躁;我们每天吃得饱喝得足,但却为银行存款没有超过七位数而夜里睡不踏实;我们干着自己最喜欢的工作,可还是会因为别人的薪水比自己高而郁郁寡欢……

这一切,就是因为我们对自己不够大度,只看到自己不好的地方,却看不到自己好的地方。所以,很多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心胸宽广一些,对自己大度一些,想多买一套房子的时候,不如拿着钱去旅行、读书、品味生活的美好,想要让自己的银行存款数额的后面再加一个零的时候,不如去一趟佛堂、过几天乡村生活、回老家看望看望久未谋面的亲人。

总之,只要我们能够听从南怀瑾先生的教诲,做一个清明澄澈的自然人,就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变得绚烂多姿起来。

【国学智慧】

如果我们的心承载了太多了世俗之重,那我们就会失去那颗清明澄澈的自然心,此后的一生也必然无法体会到自由自在的快乐,因为我们的心已经被世间繁芜给遮蔽,失去追求本真的梦想。因此,我们应该聆听南怀瑾先生的谆谆教诲,让自己此生做个自然人,时刻保持一颗清明澄澈的自然心。

傅佩荣:把握生命的全局,提升生命的境界

30岁之前要读儒家,40岁之后读道家,50岁左右读《易经》。因为30岁以前你投入社会,准备成家立业,一定要非常积极地面对人生,当然要学儒家。从40开始一定要学道家,因为到那个时候你已对人间冷暖、人性善恶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应该用道家的智慧将人生看成一个整体,要逍遥一些。50岁左右则要读《易经》,学会把握生命的全局,提升生命的境界。

——傅佩荣

傅佩荣先生,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曾经师从台湾著名学者方东美,是现在台湾的著名国学大师。在近三十年的学术研究历程中,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上颇有建树,重新译解《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老子》《庄子》《易经》等国学经典著作。

在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的傅佩荣先生看来,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那就必须把握生命的全局,提升生命的境界——如果我们都只是片面地看待生命,看待自己的生活,不想着去提升自己生命的境界,那我们肯定会庸庸碌碌地过完一辈子,成为茫茫人海中的一个普通过客而已。

那么,我们该怎么才能把握生命的全局,提升生命的境界呢?

首先,我们应该懂得珍惜自己。傅佩荣先生说:“所谓珍惜自己,不是自怜,更不是自负,而是肯定每一个人都应该承担自己生命成长的责任,这种责任其实是一种荣誉。”试想一下,一个人连自己都不懂得珍惜自己的时候,那他又怎么去看待自己的生命呢?只有懂得珍惜自己,才能够去仔细地打量人生、打量这个世界,最终努力去做出改变。

其次,我们应该学会吃苦。古语有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们未必就要做人上人,但是我们要想活得有尊严、有滋味、有意义,那么我们就必须有吃苦精神,努力去创造舒适美好的生活,努力去提升自己的人生质量。对此,傅佩荣先生说:“吃苦不是为了胜过别人,而是为了迎向生命的真实面貌,因为在苦难中,生命没有任何遮蔽,可以展示其深度、广度与高度。”

最后,经常思考,看看自己的人生是不是按照自己设想的计划在进行。傅佩荣先生说:“年轻的时候知道人生全部可能的情况,将来自己面对的时候,就多了一个参照点。就像自己过的人生只能有一种版本,但是其他人提供各种不同的版本,把它对照起来以后就更容易看清楚自己这一生应该怎么去做选择,应该怎么过。”如果我们在思考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人生计划出现了偏差,那么就应该及时作出改变,积极调整,努力维护,不断地向着自己梦想的远方前行。

【国学智慧】

关于生命,关于人生,傅佩荣先生如是说:“一个人也有整合的问题吗?我想到的结构,是指人的‘身、心、灵’三者而言。既然是三者,当然需要整合了。……活着是一回事,但更重要的是:活着并且清楚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人生的发展,须以‘现在’做为辐轴之核心,藉以统合过去与未来。人生的结构,则以身为基础,向上寻求心与灵的整合。两者兼顾,才是完美的组合。”

徐复观:拒绝荣华富贵,一生一世清修

“程朱异同”一文,以“为己之学”贯通孔孟程朱陆王学派,老庄对知识与人生的态度与儒学异,但其学问方向亦与此相通,此乃余最后体悟所到,惜得之太迟,出之太骤,今病恐不起,亦未能继续阐述为恨。

——《中国思想史论集续编自序》

说起国学大师们,徐复观是一位绕不开的人物。

1903年,徐复观出生在湖北浠水的一个普通家庭。他八岁起就进入私塾跟着做教师的父亲读书,开始接受传统国学的启蒙教育。二十三岁那年,已经有着深厚国学造诣的他考进了湖北省武昌国学馆,潜心研究古史经籍。二十六岁的时候,他因为成绩优异而被湖北省政府资助前往日本留学。在日本留学期间,他涉猎了经济、哲学、艺术、政治等学科,学识水平大大提升。“九一八”事变后,正在日本留学的他因为强烈反对日本侵略中国而被拘留三天,最后被送回中国。

抗日战争时期,一心报国的徐复观受到蒋介石的器重,成为总统侍从室的随从秘书,进入了国家权力中心。抗日战争快要结束的时候,他在重庆拜会了著名国学大师熊十力先生,被熊十力的“亡国族者常先自亡其文化”这句话深深打动,决心脱离政界回归学术研究。抗战胜利后,他以陆军少将军衔退役,不久在南京创办了学术刊物《学原》,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学术研究中。

从身享荣华富贵的政府高官到无官无衔的清贫书生,徐复观的这种改变令人看来十分的不可思议。但是,在徐复观看来,这并不是什么值得讨论的事情,因为他是一个从骨子里喜欢学术研究的人——要在学术研究上有所成就,就必须拒绝荣华富贵,一生一世去清修,学术研究的道路上没有太多的物质财富,只有耐得住荣华富贵的诱惑,才能有所成就。

1949年,年近五十的徐复观跟随败退的蒋介石前往台湾,定居台中,先后在台湾省立农学院、私立东海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担任客座教授。离开大陆后,他先后写出了《中国人性论史》《中国艺术精神》《公孙龙子讲疏》等著作,奠定了其一代国学大师的历史地位。

1982年,一代国学大师徐复观在台湾离世,享年八十岁。五年之后,一直渴望落叶归根的他(他曾在给家乡人的信中写道:“万一在港随草露以俱化,如得政府许可,亦当埋骨灰于桑梓之地。”),终于重回故里,他的儿子捧着他的骨灰回到湖北浠水,安葬在了故乡的土地上……

【国学智慧】

对于任何一个潜心于学术的人来说,如果摆脱不了荣华富贵的诱惑那么就肯定无法实现自己的学术理想,因为学术研究就是一种清修,只有摆脱物质欲念的人才能够体会到其中的乐趣与快乐。所以,对于生活在当前这个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的人来说,要想做一个真正的学问大家,那就必须像徐复观一样,拒绝荣华富贵,一生一世清修。

净空法师:嫉妒是产生种种罪业的根源

嫉妒,这是严重的障碍,种种罪业就从这里产生,必须要把它拔除!用什么方法?用“随喜”。随喜,这个功德无量无边,它能破我们的嫉妒障碍烦恼。

——净空法师语录

净空法师,他不但是台湾的一代高僧,更有着深厚的国学造诣。他早年跟随著名国学大师方东美学习国学,后又跟随佛教领袖藏传高僧章嘉呼图克图潜心研习佛法,最终成为一代佛门大师。

在净空法师看来,嫉妒是产生种种罪业的根源,因为嫉妒这种十分卑下的情感,不但能够让人心胸狭隘,还会让人丧失理智酿成祸患。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某些时候都有过嫉妒心理,别人风光耀眼之时,恰恰是自己嫉妒怨恨的时候。更有甚者,一些人在妒火中烧的时候犯下了弥天大祸,不但给别人带来了无可挽回的损失,也让自己连悔过改正的机会都没有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嫉妒的讽刺与危害几乎可以用随处可见来形容。比如说,每一个中国人都熟悉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周瑜的故事,气度狭隘的周瑜在被诸葛亮气得奄奄一息之际,发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临终感慨。再比如说,庞涓嫉妒孙膑,最终落得战败人亡的下场。相比之下,很多心胸宽广的人却因为“不嫉妒”而留名青史,比如说廉颇与蔺相如,蔺相如凭借着自己的宽宏大度最终让廉颇感动不已,亲自背着荆条上门请罪,最后在历史上留下了著名的“将相和”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农夫,养了一只山羊和一头驴子。每当山羊看到农夫给驴子的食物比自己更多之时,便妒火中烧,恨不得用羊角戳死驴子。一次,山羊又看到农夫给驴子的食物比自己更多之时,便决定想一个办法去坑害驴子。

山羊对驴子说:“你瞧瞧,咱们主人对你真是太坏了,你每天要干那么多的重活儿,他却并不是很关心你,你这样下去真是太不值当了。”

驴子听了之后,想想也觉得是,便气咻咻地问山羊:“山羊老兄,那你说说这件事情该怎么办呢?”

山羊装作很关切驴子的样子说:“你在去山下驼水的时候,故意假装发疯从山坡上掉下去,这样以后就可以好好休息一阵子了。”

驴子听了山羊的话后,觉得这个主意真是太棒了,第二天便在驼水的时候装作发疯从一个很陡的山坡上滚了下去。结果,由于山坡实在是太陡峭了,驴子真的被摔成了重伤。农夫看到驴子受伤之后,心疼不已,赶忙请来兽医来医治。令山羊没有想到的是,兽医在看了驴子的伤势之后告诉农夫,“只好驴子的伤势的最好药物就是找一只新鲜的山羊肺,晒干后研成粉末撒在驴子的伤口上。”

农夫听了兽医的话后,马上宰杀了山羊,用它的肺去治疗驴子的伤。

心怀嫉妒的山羊没有想到,自己出的馊主意不但让驴子受了重伤,还让自己丢掉了性命。可是,放眼茫茫人海,又有多少人和这只山羊没有多少区别呢?很多时候,我们在嫉妒心的驱使下,干出一些挑拨离间、损人不利己的事情,结果往往是像这只山羊一样害人不成反害己。

因此,我们每一个人应该认真听从净空法师的箴言,做一个能控制嫉妒心的人,在看到别人的长处或者一些比自己做得好的地方,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别人,不要总是心存怨恨——别人之所以比我们得到的多,别人可能流的汗水也比我们多;别人之所以比我们看上去更幸福,可能别人承受过的

痛苦也比我们多得多。

少一些嫉妒,你便能收获幸福!

【国学智慧】

嫉妒是铁索镣铐,将心灵的美好死死地禁锢,关闭上了那扇看到希望与快乐的门窗。嫉妒更是一把黑色的钥匙,它让每一个人都有了打开潘多拉魔盒的机会,让每一个人灵魂中的黑暗得到释放。我们要想幸福,要想得到福报,就应该不去羡慕别人,而是从别人身上学到更多的东西,让别人身上的长处和优点也在自己的身上开花结果,爱护别人,利人利己,方能赢得幸运女神的青睐。

星云大师:感悟舍得,拥抱幸福人生

舍,看起来是给人,实际上是给自己,给人一句好话,你才能得到别人回你一句赞美;给人一个微笑,别人才能对你回眸一笑。舍和得的关系,就是因和果,因果是相关的,舍与得也是互动的。能够舍的人,一定是拥有富者的心胸;如果他的内心没有感恩、结缘的性格,他怎么肯舍给人,怎么能让人有所得呢?他的内心充满欢喜,他才能把欢喜给你;他的内心蕴藏着无限的慈悲,他才能把慈悲带给你。

——星云大师

人世间愁苦之事何其多哉?唯有舍得,才能脱离苦海,拥抱幸福人生。

舍得一词,语出自《了凡四训》。古代的时候,“舍”写作“猞”,即用手将东西递给别人。可是,当“舍”和“得”两个字组合在一起之后,却创造出一种独特且无法言说的妙境,“舍得”者,实无所舍,亦无所得,是谓“舍得”。

台湾高僧星云大师一再告诫我们:舍得不但是一种佛法感悟,更是一种处世的哲学与做人的态度。舍与得就好比天与地、阴与阳、水与火一般是对立而又统一的。世间万物,无不相生相克、相辅相成,只有和谐统一方能够臻至圆满。因此,我们在做人的过程中,一定要准确把握舍与得之间的平衡,不要因为想着“得”而忘记了“舍”,殊不知,有时是“舍”比“得”更重要。古语云:“舍得,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佛说:“何时放下,何时就没有烦恼”。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只有懂得舍弃,才能真正获得。

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星云大师看来,尘世之间,很多人修炼不出舍得心态,很大一个原因就是读不懂一个“利”字,看不透人与金钱的关系。所以他说:“多少人生前节衣缩食,克勤克俭,分毫也不肯浪费,终其一生,余下一大笔家产,或放高利贷,或私自保管,一旦临命终时,来不及处理财物,或被充公,或被吞没,枉费自己一生辛劳,终无所得。有些人则拼死拼活,赚钱置产,给子女留下一笔庞大的遗产,可是当他死后,子女或为分财动武,或吃喝嫖赌,挥霍殆尽,丝毫没有体谅父母生前的劳苦。因此有人说:留给子女最好的财产,不是金银财宝,也不是洋房汽车,而是道德学问与技能修养。所以说,钱财是身外之物,不能拥为己有,也不必为儿孙徒做马牛。”

钱能换来土地,但却买不到祖国;

钱能换来房子,但却买不到家庭;

钱能换来性爱,但却买不到真情;

钱能换来名牌,但却买不到荣耀;

钱能换来药品,但却买不到健康;

钱能换来文凭,但却买不到知识;

钱能换来计谋,但却买不到思想;

钱能换来美食,但却买不到胃口;

钱能换来仆人,但却买不到忠诚;

钱能换来慈善,但却买不到良心;

钱能换来衣服,但却买不到气质;

钱能换来职位,但却买不到敬佩;

钱能换来朋友,但却买不到友谊。

看破“利”字,修炼舍得心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无疑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情。可是,不论多么的困难,我们还是应该努力去做,因为这关系到我们的一生是否幸福。那么,我们在修炼舍得心态的过程中,该如何去做呢?星云大师给出的答案是:“自己有财,才能舍财;自己有道,才能舍道。有的人心中只有贪嗔愚痴,他给人的当然也是贪嗔愚痴。所以我们劝人不要把烦恼,愁闷传染给别人,因为舍什么就会得什么,这是必然的结果。”

所以,我们应该明白:要想修炼舍得心态,首先得让自己成为一个在各方面都“有”的人,有了才能舍得,没有自然无法舍得。因此,我们要调整好心态,努力地去生活,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取得了收获之后,再去做决定,看看自己真的缺少什么,需要用哪方面的“舍”去换取哪方面的“得”。

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做一个懂得取舍的人,成功拥抱幸福人生。

【国学智慧】

咸有咸的味道,淡有淡的滋味。人生本有潮起潮落,我们要学会平和地去看待一切,懂得舍弃心态去对待人世间恩恩怨怨,要做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能留下的东西自然会留下,留不住的东西百般强求也是一番徒劳。所以,就让一切随缘,让时间将一根根烦恼丝都带走,从容淡定地去面对一切,面对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