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人发财日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心计篇

先做打工仔,后当大老板

在潮汕人中间,流传着一种说法:“饿死不打工。”李嘉诚说:“我们的社会中没有大学文凭、白手起家而终成大业的人不计其数,其中的优秀企业家群体更是引人注目。”许多潮商拥有亿万身价,并非生来含着金钥匙,而是先做打工仔,慢慢积累做生意的经验,最后自立门户。他们千方百计创业、做老板,哪怕只开一个小店,也要先干起来。即使遇到困难,他们也不在乎,再苦也要把这份生意好好做下去。由此可见,有野心的人才有发财的命。

先当士兵,后当将军

人活着就是图一个安定,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干着,在职场上混出个样子来最重要。

我们的社会中没有大学文凭、白手起家而终成大业的人不计其数,其中的优秀企业家群体更是引人注目。他们通过自己的活动为社会作贡献,社会也回报他们以崇高荣誉和巨额财富。

在潮汕人中间,流传着一种说法:“饿死不打工。”潮汕人哪怕身上只有几十元,也要努力做老板。许多成功的大老板,最初都帮助家里看店做生意,或在乡亲的店里帮忙,从十几岁就学习经商的本领。

原籍潮阳的林百欣,1914年生于香港。他的父亲林献之,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汕头著名的商人和银行家。林百欣在香港读了五年书,就应父亲的要求辍学,回到汕头,在父亲身边学习做生意。

到了青年时期,他又来到澳门,在一家小型银行做了多年的实习生。通过和许多贸易厂商打交道,年纪轻轻的林百欣早早地接触了社会,从而比同龄人更早地掌握了经商的本事,为自己创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黄擎天,广东省潮人海外联谊会名誉会长,法国潮州会馆名誉会长,也经历了从打工到老板的过程。

1931年,黄擎天出生在柬埔寨一个华侨之家,父黄海天先生是一位爱国商人。黄擎天毕业后,黄擎天就从事商业活动,做粮油食品、机械的进出口生意,后又转营出租飞机生意。1976年柬埔寨政局变化,他携带眷属抵达法国巴黎定居。

到了巴黎,黄擎天先在一家五星级国际旅行社任助理会计,后来与友人合伙创办了欧亚公司,是巴黎十三区“中国城”最早开拓者之一。接着,他独自开创欧洲士多和五洲超级商场。1990年,开设五洲超级商场,经营精油食品、餐饮用具、工艺瓷器等货品齐全,成为法国巴黎著名华商之一。

在潮汕人之中,涌现出一大批令世人瞩目的商业奇才,如李嘉诚、陈有汉、郑午楼、谢易初、林百欣、陈弼臣、马化腾、朱孟依等。这些人,都是从无到有,一步步发展起来的。他们的信念是,不去偷不去枪,从打工仔做起,而后再独立经商。

在这样的商业理想指导下,潮汕人给自己设定赚钱的大目标,有一个长远的规划,把握行业发展趋势,看到五年、十年后的市场。他们慢慢积累资本,一旦时机成熟就自己单干,逐步缔造一个商业帝国,体现人生价值。

潮商发财经

法国传奇英雄拿破仑说过一句话: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他从一名士兵,成为大将军,成为法兰西帝国的皇帝,走出了一条先低后高、从无到有的成功之路。

潮商闻名商界,许多人并非生来含着金钥匙,而是先做打工仔,慢慢积累做生意的经验,最后自立门户,才当上了老板,直到成为大老板。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潮商的经验是,做生意要注重积累经验,同时要有远大理想,两者缺一不可。

靠打工积累创业资本

给别人打工就是挣一口饭吃,学不到真本事,早点出来创业比较好。

先打工后创业。上班的时候别应付工作,而应以经营的意识做人做事,感悟这个行业的经营真谛。有了这种积累,日后才能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大展宏图。

潮汕地区空间狭小,不但给当地人生存带来挑战,也给潮人经商带来困难。于是,许多潮汕人被迫远赴外地,甚至到东南亚一带谋生。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没有自己的土地,也没有资本,潮汕人主要靠打工积累创业的经验与资本。

香港“洋参丸大王”庄永竞,幼年丧父,靠母亲艰难抚养成人。20世纪70年代初,身无分文的他来到香港,为了生存就到郊区种菜,到纱厂做工,到建筑工地当苦力。

后来,经人介绍,他到一家药店工作。庄永竞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于是除了做药材铺的分内工作外,还主动帮主人做家务、打扫卫生、接送主人的孩子上学等杂事,赢得老板的信任。

很快,庄永竞就熟悉了不同种类的药材,并能辨别真伪和优劣。同时,他还利用取货送药的机会,认识了许多药材的批发商和顾客,在与这些人交流信息的过程中,也学到了不少医药知识。不久,他到同在香港创业的表兄那里,参与药店的经营管理,积累了专业经验,这成为他日后独立创业的保证。

做生意要有资本、经验、人脉,潮商从无到有,他们的资源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面对一无所有的窘况,他们没有抱怨,而是去学习、去行动,先从打工做起,一点一滴地积累资金和经验;一旦时机成熟,对某一行业有了深刻把握,他们就会自立门户,做起了老板。

潮商“先打工后创业”的经验,对白手起家的创业者很有启发意义。概括起来,他们的创业心得主要包括:

(1)在工作中把握行业发展趋势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门道,如果不熟悉,认识不深刻,做投资就会面临很大风险。潮商认为,当你一无所有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先去打工,熟悉这个行业,发现赚钱的门道,把握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等时机成熟的时候就能顺势而为,从而赚了大钱。

20世纪40年代,陈弼臣远渡泰国谋生。起初,他在泰国森兴隆木行做高级雇员,因勤劳拼命工作,被擢升为经理。陈弼臣胸怀大志,不久自行创业,成功创办了“盘谷银行”。这一成功,离不开他早期积累的工作经验,以及由此培养的市场敏锐力和商业嗅觉。

(2)千万不能靠打工混日子

商业世界充满了竞争,快节奏的工作中,庸人、懒人没有出头之日,只有那些勤勤恳恳、自强不息、埋头苦干、任劳任怨的人,才能获得生存的权利。打工不是目的,要时刻明确自己的使命,把打工看做学习的机会和跳板。打工的时候,不能忘记自己的理想是开拓一番事业,办企业做一个实业家,如果失去进取的决心,乐不思蜀,只能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到头来,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3)在工作中交朋友

人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做生意,人脉就是财脉。给别人打工的过程中,不仅要与大家发展工作上的同事关系,还要成为相互信任的朋友,一旦有机会,对方就可以是你事业上的得力助手、生意场上的贵人。此外,因为工作关系掌握客户关系,也可以成为日后决胜于商场的秘密武器。

潮商发财经

研究成功的潮汕商人,发现他们大多出身贫寒,都经历了从打工到创业的过程。他们能有今天的成就,与早期的未雨绸缪有很大关系。

打工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勤奋努力、着眼未来、磨练自我,忍耐工作的辛劳,甚至是老板的责难,潮汕人经历了无数风雨,才迎来了彩虹。因此,想做生意、干大事,一定要有远大志向,在人生低潮的时候忍耐一时,积累资本,等到时机成熟时再一鸣惊人、一飞冲天。

过了30岁要自立门户

自己干,当然好,但是在今天这个时代越来越难。所以,在自己的岗位上做成行业内的精英,也未尝不可。

“工字不出头”,一个人不能总是给别人打工,必须做自己的事情才有出路。一个有志向的人,应该有远大抱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他们认为,既然投身商海,如果不做生意,自己不当老板,实在可惜。

潮汕人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工字难出头。一般人打工不希望超过30岁,怕被人看不起。他们信奉“工字不出头”,认为在30岁之前打工,可以获得行业经验,30岁后就应该千方百计地去创业,去当老板。

香港“眼镜大王”马宝基,祖籍潮州,1959年随家人来到香港。为了帮助两个弟弟求学,补充家里的生计,他外出寻求出路,遇到了一位在眼镜厂做事的同乡,于是也成为那里的一名学徒。

过了几年,马宝基认为“工字不出头”,一个人不能总是给别人打工,必须做自己的事情才有出路。于是,他用积攒下的1000元作为原始资金,在观塘鸡寮安置区建了一个小作坊,采用挫、刮、磨等原始方式生产眼镜。15年后,马宝基用多年的积蓄租了一间3500平方米的厂房,正式拥有了一间制造眼镜框的工厂,并命名为“宝光”。从此,马宝基踏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

潮汕人喜欢经商,出了许多大老板,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们自立门户的强烈愿望。即使给别人打工,他们也只把它作为一个跳板,为日后创业做准备。并且,他们认为创业的年龄不应该超过30岁,越早越好。

宁为鸡头,不为凤尾。潮汕人从进入商场的第一天起,就立志要独立创业,做出一番事业来,这种广阔的心胸、远大的梦想让他们在给别人打工的过程中不只为薪水做事,不被一时的得失缚住了手脚,更不会迷失前进的方向。任何时候,潮汕人都清楚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应该怎么做;即使遇到困难,他们也会积极思考,寻找出路,而不会一蹶不振、怨天尤人。

其实,潮汕人“工字30难出头”的观念,与“三十而立”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一个人到了一定年龄,就应该确立自己的事业发展方向,专注于自己的理想,做出成绩。

对今天的每个人来说,“30岁”的确是个人职业生涯的一个门槛。给别人打工时间长了,早已经没了工作初期的新鲜感,对职场充满了焦虑与倦怠,同时又要面对一个严峻的问题:自己的事业在哪里?未来如何保障?

潮汕人的观念是,为自己做的才叫做生意,哪怕只是开个小小的店铺,哪怕赚钱不如打工来得多,也要走出这一步,用心经营自己的事业。

当许多人沉醉于企业的文化、愿景等华美说辞时,潮汕人已经早就打好了自己的算盘。他们认为,企业和员工说到底是一种交易的关系——企业支付薪水,员工提供劳动力或是智力,这种交易只是暂时的,不可能永久。

潮汕人是很现实的,他们中的许多人既没有在高等学府接受教育,又没有良好的社会关系,这迫使他们要凭着自己的毅力、勤奋,打拼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用财富保障自己的未来。因此,潮汕人有强烈的创业欲望,并且很早就开始行动了。

在潮汕人看来,30岁左右的时候创业是一个最佳时机。因为,一个人的金钱、经验、人际关系都积累起来,并且有很强的创业欲望,更容易成功。

(1)有了一定积蓄

一个人到了30岁,已经工作了七八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因此也存了一笔钱。如果家里又提供支持资金的话,其实就是一笔可观的创业资金。这时候创业,基本的物质条件可以满足。

(2)有了工作经验

30岁的人在职场工作过一段时间,学会了如何当一个员工,也对老板的管理技巧有了初步了解,并且在某个行业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经验。这时候,完全可以凭借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大胆尝试,闯出一片新天地。

(3)有积极的心态

与其他年龄的人比起来,30岁的人做事更积极,更充满了热情。这时候创业,往往具有强烈的事业心,懂得主动出击,并且反应力强,学习能量旺盛。与40岁、50岁保守的人相比,30岁的人更适合创业。

潮商发财经

潮汕人认为,打工者的发财观是:工字30难出头。潮汕人喜欢自己当老板,有喜欢经商、实现自我价值的一面。其实,从深层次分析,他们过了30岁就自立门户,考虑的更多的其实是自己的未来。

所以,潮汕人认为,今天的努力只是在为别人付出,充其量是“锻炼了自己”,选择创业是为了自己的明天。

不当老板才是最大的风险

人人想当老板,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当。如果大家都去当老板,那么谁当员工呢?

别人认为危机已来,都减少投资,但这恰恰是机会,这时候不当老板才是最大的风险。任何时候,人都应该有一股拼搏的精神,否则难以干成大事。

很多人想创业,但又不敢行动,因为怕风险。的确,创业要面对资金的风险、机会成本的风险,另外还有付出青春岁月的风险。但是,不创业,不当老板,并不意味着没有风险。可以说,风险伴随着人们生活的每一天,用潮汕人的话说,不当老板才是最大的风险。

新加坡“皮革大王”郑镜鸿说:“一个人若没有立下志愿,有一定要达到某些成绩才罢休的决心,那他就不能坚持到底,势必半途而废。”

早年,郑镜鸿在一家荷兰人开办的皮革公司打工。看到皮革生意十分红火,他立志要当老板。白天,郑镜鸿勤奋劳作,留心于皮革生产,从制造工艺到加工设备的使用维修技术等几乎所有生产环节。业余时间,他用自己的缝纫机学习皮革设计、裁剪、加工、制作的全套技术,离老板梦越来越近。

后来,郑镜鸿投资开了一间裤带庄,正式经营皮革业。然而,日本侵占了新加坡,给当时整个经济蒙上了一层阴影。战火不断,许多人都对自己的生意失去了信心,郑镜鸿却说:“别人认为危机已来,都减少投资,但这恰恰是机会,这时候不当老板才是最大的风险。任何时候,人都应该有一股拼搏的精神,否则难以干成大事。”

战争结束后,新加坡的民族工业发展很快,没有放弃皮革生意的郑镜鸿如鱼得水,他的再升庄不断发展壮大,很快成为新加坡屈指可数的皮革厂商。

爱因斯坦说,人类因梦想而伟大。潮商认为,经商,做生意,必须有当老板的野心。野心是什么?野心就是目标、就是理想、就是梦想、就是企图、就是行动的动力!给别人打工赚不了多少钱,要把当老板当作最高理想,要有这种抱负。

潮汕人崇尚经商且善于经商,他们似乎天生是为了商业而存在的。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潮商从一开始就立志当老板,这让他们善于以经营者的思维考虑问题、处理事情,很早就培养了商业思维。

当老板就意味着面对风险,迎接挑战。于是,“爱拼才会赢”成了潮汕人的口头禅,“勇敢”和“富有冒险精神”也一时成为潮商的代名词。

潮汕人把经商、办企业、当老板,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第一职业选择。因此,他们搞清了市场就办厂,他们不做守财奴,不喜欢存款而喜欢创业。做老板的风险很大,但是赚更多的钱却是一种满足,而创业过程是一种更大的满足。潮汕人在世界各地办厂、做贸易,成功后也不会陶醉在已有的世界里,而是把生意继续做大。

做过生意的人都知道,当老板很累,很苦,风险也大。但是,只要用心、用脑,多动手,完全可以把创业的风险降到最低。

许多人之所以不敢创业当老板,是因为没有做好资产配置。比如,人们习惯于开始就把所有资金投入创业,然而创业是跑马拉松,不是跑百米,以跑百米的精神去创业,无疑加大了创业的风险。

潮商认为,当老板要计算好“三笔钱”,就容易有效控制风险:

(1)第一笔钱是“安家费”,也就是留下一到两年的家庭开支。避免让后院起火,才能在前线好好打仗,安安稳稳地做老板。

(2)第二笔钱是要把“老本”留下来,也就是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做生意再有把握,也要有风险意识。因此,创业之初,就要做好储备资金。通常,这笔钱可以用在储蓄或稳当的投资上,如绩优股、房地产或基金等。

(3)第三笔钱是真正花在创业上的资金。这笔钱是扣除“安家费”、“老本”以后的“闲钱”,是拿来投资创业的资本。有了这笔钱,才能放心投资,赚了可以提早享受人生,赔了也不会影响到生活。

潮商发誓也要做老板,喜欢冒险,但是并不鲁莽行动。在行动前,他们会做沙盘推演,把所有会碰到的问题预先想过一遍,做好万全的准备,而不是想到什么就马上去做。这种缜密的思虑过程,提升了潮商创业成功的概率。

潮商发财经

潮汕人敢为天下先、勇于冒险开拓。他们大多从十几岁就开始打拼天下,做过许多小生意,吃过不少苦头。不甘寂寞的潮汕人,一旦积累起资金,打好了基础,就会自己当老板。他们说,是船,就得下海,就得迎着大风大浪前进,战胜困难,方显英雄本色。潮汕人的信念是,什么生意都能做,最重要的是要努力自己做老板。

给自己干,哪怕只开个小店

做生意就要冒险,所以一旦投资经商,就应该瞄准大的项目,小打小闹不值当。

以前的所有努力都是值得的,多年的心血没白费,许多人创业成功,都与早年开小店的经历有很大关系。

潮商接受教育的程度比较低,一项调查显示,小学和初中文化水平的人占到了65%。他们经商的观念和理念,主要来自于父母的经验之谈,以及儒家倡导的为人处世的道理。

潮商的价值观是朴素的、经验型的。他们迈开经商的第一步,通常是在亲戚朋友的小企业、小店铺里完成的。

许多潮汕人从帮工做起,一边做事,一边学习经商之道,然后再由帮工升到伙计的位置。比如,李嘉诚就曾经在舅舅的店里做事,逐渐锻炼了商业思维,对人情世故有了准确的把握。这些都是经商的基础。

积累了一定经验,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的时候,潮汕人就会跳槽出来,从小生意做起,完成从打工者到老板的角色转换。

千方百计当老板,哪怕只开个小店,这是潮汕人的做事原则。有时候,即使摆个小摊位,一天只赚微薄的收入,吃简单的饭菜,他们也心甘情愿。关键是,他们要自己当老板,在给自己做生意。

马来西亚著名实业家刘玉波,原籍潮安县归湖镇龙溪村,1936年前往马来西亚做生意。起初,他给别人当学徒;后来,转到沙巴州一家商行当职员。经过3年努力,刘玉波有了一些积蓄,于是与几位好友合作开了一家商店,经营杂货生意。从此,他走出了经商的第一步,日后成为马来西亚著名的实业家。

法国著名华人企业家陈克威,早年为了家庭生计毅然放弃学业,开始了经商生涯。他的商业之旅,也是从一家小店开始的。当时,他开了一家杂货铺,既当老板又当伙计,搬运装卸,出货送货,里里外外一把手。随着做生意的经验越来越丰富,积蓄越来越多,几年后陈克威转营实业,开办木材厂,真正当上了大老板。他说:“以前的所有努力都是值得的,多年的心血没白流,我后来流落到法国,创业成功,都与早年开小店的经历有很大关系。”

泰国顺和成集团公司总裁张锦程,少年家境清贫,没读几年书就进入了商界。起初,他到泰国谋求发展,后来回到家乡和母亲一起经营米店,积累了资金和米业经验后,他与夫人陈蝉璧女士在泰国北柳府建立了粮食生产加工基地,并创办了顺和成出口米行,一步步把生意做大。

潮汕人把经商当做自己的事业,把当老板当做自己的追求。他们千方百计创业、做老板,哪怕只开一个小店,也要先干起来。即使遇到困难,他们也不在乎,再苦也要把这份生意好好做下去。

许多潮商谈到当老板的热情,都理直气壮地说:“给别人打工的岁月太漫长、太压抑了,虽然自己做生意风险大,有时白忙活了一天却门可罗雀,但是给自己干还是有劲头,遇到挫折也不会气馁,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一定要好好地做下去。”

此外,学习别人做生意,要避免好高骛远。有的人动不动就以宝洁、沃尔玛为案例,学习他们的经营技巧,对身边开小店、做小买卖的生意置之不理,从内心里看不起。潮汕人的赚钱哲学是:目的就是一切,手段无所谓。无论是大商场,还是小店面,只要能赚钱就行。

潮商发财经

潮汕人热心当老板,不怕生意小,不怕店面客源少,关键是自己创业,整个人生就充满了希望。有了希望,就会充满自信和勇气,做任何事都有劲头。他们相信,万事开头难,但是只要在给自己做事,以后就一定能成功,一定会赢得转机。

因此,潮汕人从小本生意起步,或者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积累资本和经验,或者因为精通某个行业或项目开始创业,总之,他们千方百计当老板,让自己在希望中打拼。

用“义气”来凝聚人心

在商言商,必须用利益吸引人、留住人,讲义气纯粹是白费工夫。

做事的时候,大家一条心,一起跟着“大哥”闯天下,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再大的困难也能扛过去。

潮汕人在创业初期,往往用“义气”凝聚人心,组合起一个实干、很有竞争力的团队。这种本事,与当地人重“义”的观念有很大关系。

“义”是儒家大力倡导的价值观之一,潮汕地区上演过许多“忠义”的历史故事。比如,明朝的文天祥在海丰五坡岭被捕,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千古名句,在潮汕人中广为传唱。历史传统的积淀,使潮汕人在价值观上形成了重“义气”的文化心理,这成为潮商凝聚团队的精神文化。

法国著名华人企业家陈克威,从泰国流落到法国巴黎后,得到了当地潮汕人的热情帮助。他和弟弟在巴黎创办企业,发展商业,都得到了当地同乡的帮助和协助。在创业的过程中,陈克威也广泛聘用潮汕人,大家紧紧团结到一起,迅速在商业竞争中打出一片天地。

潮商的团队精神是其他地区的商人无法模仿、学习的,这使创业初期的潮汕人节省了许多成本,成为行业竞争的一种核心竞争力。潮商大多有打工的经验,他们知道善待员工的重要性,所以待人处世也很仗义,反过来增强了团队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通常,潮商的团队结构和组织精神都很简单,但运作起来特别有效。做事的时候,大家一条心,一起跟着“大哥”闯天下,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再大的困难也能扛过去,真正形成了荣辱与共的局面。

经历了许多磨难,潮汕人深知一个人要有情有义,大家团结一致才能增强竞争力。因此,在创业过程中,他们把“有福同享、有难同担”当成做人做事的准则,最大程度上让自己的团队充满了竞争力。

潮商发财经

中国有句古语:“得人心者得天下。”这句话在历史中,在现实中一直显烁出智慧的光芒。患难时刻见真情,享受富贵的时候,大家称兄道弟,不足以反映出人心的真假;只有在危难的关头同仇敌忾,才能真正实现创业的目标。

潮汕人在创业过程中,耐心帮助遇到困难的伙伴,而不是躲得远远的;遇到意外情况,他们共同承担、走出困境,加深了彼此的信赖,为日后继续合作打下基础。讲义气,是潮汕人在决胜于商场的一个重要原因。

脑袋转转,口袋满满

经商必须有好项目、好机遇,这才是最重要的。

人的体力差别和脑力差别不是在一个数量级,这是生理决定的。一个跑得最快的人,和一个只有平均速度的人相比,不会超过一倍;但是一个最聪明的人和一个有着平均智力的人相比,差别就会有十倍,甚至几十倍。

潮汕人喜欢钱,善于赚钱。他们不仅勤劳,而且善于动脑子赚钱,这恰恰是财富时代发家的根本。

有一位年轻的潮州小伙子,是深圳某商场的业务主管。有一天,一个很不起眼儿的潮州人租了商场门口巴掌大的地方,准备卖水果,租金为一个月1000元。这个小伙子无论如何也没想到,他的同乡在第一个月就赚了5万元,这件事给他相当大的冲击。

受此启发,这个小伙子辞掉了原来的工作,在另外一家商场门口租了几平方米的地方卖水果,结果第一年就赚了30万元,完成了原始积累。

潮汕人为什么能赚钱,因为他们善于动脑子,善于学习。许多人很想做生意,希望做大买卖,但是他们只是空想,没有从市场上发现商机,结果始终不能迈出经商的第一步。潮汕人的经验是,做生意要善于动脑子,学会敏锐观察。

一位富翁被抢劫,他面无惧色,对强盗们说:“你们可以抢走我的一切,只要留下我的脑袋。用不了多久,你们还是一贫如洗,我还会拥有被你们抢走的一切!”为什么呢?因为富翁有智慧,智慧可以让他重新拥有一切。

对此,一位潮商做了更透彻的分析:“人的体力差别和脑力差别不是在一个数量级,这是生理决定的。一个跑得最快的人,和一个只有平均速度的人相比,不会超过一倍;但是一个最聪明的人和一个有着平均智力的人相比,差别就会有十倍,甚至几十倍。”

潮汕人勤劳勇敢,不仅表现在手脚上面,更体现在灵活用脑上。喜欢动脑筋,让他们的眼里充满了商机。“东方犹太人”这一美誉,不是白吹的,潮汕商人在商业上的敏锐、聪慧丝毫不比犹太商人逊色。在善于动脑筋赚钱这一点上,两者是一样的。

潮商的经验是,做事之前,一定要用脑袋想想,这样一定能赚到更多的钱;生意场上,要时刻准备好自己的头脑去挖掘商机,抓住机会;商人都要养成常动脑筋的习惯,这样才会使自己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远处于上风。

潮商发财经

比尔·盖茨说过:“善于少走弯路的人,总是一个用头脑驾御自己人生每一步的聪明人。”世界上所有富翁都是最会用脑子赚钱的,即使把他变成穷光蛋,他很快又会成为富翁,因为他会用脑,只要把脑子用活,失败了还会成功,再赚钱是不成问题的。

对经商来说,头脑尤其重要。智慧的商人变废为宝,变不利为有利,直至富甲一方;智商平平的商人磕磕绊绊,赚的没有赔的多,到最后身无分文甚至负债。潮汕人能够成为华人世界里最有商业头脑的群体。道理何在?因为他们不仅在用钱做生意,更是在用大脑做生意。

在试错中找到对策

做错了,证明这条路行不通了,就要寻找新的出路。

失败是成功之母,创业要有“败不馁”的精神,要死也要死在大海,不要呆在小溪里。

泰国华裔富商陈兴勤,深得“失败是成功之母”之精髓。他的成功靠的是什么呢?首先是“败不馁”的精神,当他接二连三创业失败或遭受波折,他告诉自己:“要死也要死在大海,不要呆在小溪里。”更重要的是,他活用失败与错误,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善于处理成功途中所遇到的波折和障碍,在创业中一路走向了成功。

香港“牛仔裤大王”马介璋,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首先谈到的也是要敢于竞争。他说:“人处逆境,要毫不气馁。”1983年至1984年,香港房地产业大跌,使得银根收缩,客户催讨贷款,甚至一些亲友也向他逼讨投资,但是他没有倒下去,最终通过出售地产渡过了难关,而后卷土重来。

新加坡华人企业家连瀛洲,1927年初入商场,竞争激烈异常残酷,结果立刻就当头一棒,遭遇了失败。接着,他又先后到两家公司工作,但都不走运,两家公司先后关门。连连受挫的连瀛洲并没有认输,而是酝酿着如何重新创业。日后,他创办了华联银行,几十年发展由一家小规模的新加坡银行,发展成为新加坡四大银行集团之一。这与连瀛洲永不言败的精神有莫大关系。

潮商认为,从打工到老板的角色转换,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期间,要经历凤凰涅般的磨砺,在身体和心灵上经受千锤百炼。尤其是失败一旦降临到头上,千万不要灰心丧气,只要充满希望,就有“盼头”。

(1)相信自己会成功

大凡成功者都深知这一点:失败是暂时的,只要欲望强烈,毅力坚定,一定能把“乾坤”扭转,转败为胜。在商场的激烈竞争中,很多人经不起失利和打击,一生抑郁而殁,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认识到人在失败时,只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才能拯救自己。

(2)把逆境当做宝贵的磨练机会

只有经得起逆境考验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尤其是在商战中。创业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有失败的经历,但这又何尝不是迈向成功的垫脚石呢。把失败当做是一次不能成功的教训,最终就一定能赢得成功。

(3)失败后更要大胆尝试

人人都可能碰到挫折,但更多的人是被挫折绊吓倒,再也爬不起来。潮商认为,失败后更要不断去尝试,不应该沉溺于遗憾当中。只有尝试,才能找到成功的出口,迎接胜利的曙光。

潮商发财经

许多潮商取得今天的成就,都经历了重重磨难。他们开始经商时并非一帆风顺,也是失败连连的。当生意变得越来越糟糕时,别人可能崩溃了,但是潮汕人在失败的打击下,并没有倒下,而是寻找应对之策,从头开始。

潮商认为,做生意就是在挫折和失败中走向成功的。正因为失败,才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清醒的认识,也为未来的发展做好了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干的心理准备。更重要的是,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对商业世界中的每个细节摸得一清二楚,为下一步的行动做好了准备。

既慷慨大方,又精于算计

做个老实的买卖人,养家糊口就可以了。

做生意,不能被眼前的小利挡住视线,没有长远的眼光,只能做小打小闹的生意。

潮商历来以精明著称。在交易中,潮商可以为了赢得顾客的好感,而常常慷慨大方让出小利,宁愿自己吃小亏。这实际上这是一种“放长线钓大鱼”的营销哲学。

当年,黄光裕在北京开办国美家电零售商场时,特意把地址选择在郊区。然后,他以批发价销售家电产品,凭借低廉价格,吸引了许多忠实的顾客。那么,他的利润从哪里来呢?

原来,黄光裕高价卖配件和其他家电辅助品,大量的消费者低价买了家电产品,就不太计较其他产品的价格了。于是,国美电器从中获得了高差价。此外,由于吸引了更多的人气,提高了销售量,国美电器赢得厂家的广告支持和入场赞助费,这也增加了公司利润。

从黄光裕身上,可以看出潮商的精明非同一般。潮商在谈判过程或讨价还价过程中,往往非常仔细,对于利润的一分一厘,都计算得很清楚,千方百计获得更多利润。

此外,在商战中,潮商善于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目标,也是精于算计的表现形式。有人说,潮商太会算计,甚至有些急功近利。不过,很多潮商都具有长远目光的。

潮商善于“放长线钓大鱼”,精明而且高明,让他们在经商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潮商的精明主要表现在:

(1)着眼长远利益。潮商做生意,不会被眼前的小利挡住视线,他们对投资不要求立竿见影,更注重长期获利的能力。为了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和合作项目,他们会坚持不懈地努力,而不轻易出手。

(2)认真研究市场。看到赚钱机会,潮商就会追过去,他们也会追逐短期利益,甚至陷入一窝蜂似的“淘金热”中,但是不会被市场的热情冲昏了头脑,而是时刻保持冷静,认真研究市场。一旦发现新的市场机会,潮商就会准确掌握当地的行业竞争状况,熟悉当地的法律规章制度,进行周密的前期准备工作。

(3)做好犯错误的准备。进入任何一个市场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可能犯错误,或者遇到一些经济上的挫折。潮商不做赔本的买卖,但是他们为了创新商业模式,找到新的盈利机会,他们会主动试错,这也是“放长线钓大鱼”的商业策略。

潮商发财经

潮商善于做生意,在他们手上,一些看起来不赚钱的经营方法,往往有很深的门道。外人看来,潮商非常大方,这让他们拥有好人缘,最终赢得了顾客。更重要的是,在慷慨大方的背后,是潮汕人的缜密算计,把二者结合得天衣无缝,是潮汕人善于做生意的诀窍之一。

精明的商人算小账,更算大账。知道孰重孰轻,能把握分寸。他们愿意吃小亏,实际上会占更大的便宜。精明的商人算长远账,不计较一时的得与失。知道长远的利益比眼前的利益更加重要。他们宁可牺牲眼前的利益,也要谋求长久的商业发展。

亏本生意也能赚大钱

斤斤计较是生意人的本能,不做亏本买卖是生意人的底线。

吃亏是福。掌握经商吃亏的学问,吃得小亏才能赚大头,是精明生意人的必修课。

古人说,吃亏是福。精明的潮汕人当然不会吃亏,但是他们善于吃亏,因为吃亏的背后是利润。

有一个潮汕人在西北甘肃一个地区跑校徽标牌业务。那个地方很穷,人们舍不得买校徽,结果他走了好几所学校,都接不到单子。还好,有一所学校要做,但是数量很少,这显然是一笔亏本的买卖。

明知这笔生意要亏,但这个潮汕人还是决定做。他给工厂发了通知,立刻制作校徽。从做模具、制作、寄包裹,一共花了200多元,而他从学校手里拿到的钱才不到100元。然而,这批校徽却给他做了一次良好的宣传,因为其他学校的学生都非常渴望胸前拥有一枚闪闪发光的校徽,纷纷要求学校订制。结果,这个潮汕人很快做成了几笔生意,在当地赚了好几万元。

每个生意人都不会做亏本买卖。做生意就是为了赚钱,赚不了钱就干脆别做生意。这个道理人人都明白。不过,在潮汕人看来,有的时候做些亏本生意,也能赚大钱。“亏本”是暂时的,只是手段,根本的目的还是盈利,这是时机选择的问题,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以小损而换大益是战争中的重要战术,这种重要战术又称为“损”战,在商战中同样适用。潮商认为,“吃亏就是占便宜”。吃亏是表面的,它让你得到了信任、支持,但占的便宜却是无形的、长远的。从经营上来说,亏本是一种营销策略,帮助商人聚敛了人气,赢得了信任,而采用其他方式赚取更多利润则是最终目的,从整体上来看,这是一种经商谋略。

潮商认为,做亏本生意,而要赚大钱,是需要精心算计的,不能盲目行动,需要对目标市场做了周密的调查和预测。说得通俗一点,所做的亏本生意要做在能赚回钱来的市场上,或者有发展潜力的市场上。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许多成功的潮商拥有了雄厚的资本后,见利思义,以善行义举来回报社会,这也是一种“吃亏是福”的商业理念。

比如,有的潮商捐善款,扶危济困,这里面固然是出自商人的仁义之心,但这一义举又在客观上为商人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树立了一块无价的金字招牌,对他们日后的事业发展和把生意做大,无疑是最有力的推手。

李嘉诚在商场上成功后,没有捂紧自己的钱袋,而是捐赠大量财物来兴义举,做善事。他的这一善举在家乡、在中国社会广为流传,给他的商业事业带来了巨大收益。

道理很简单,做生意谁不想找一个人品人格高尚、信誉卓著的商人作伙伴?谁愿意与奸商交朋友呢?从商业角度看,李嘉诚的善举是他在商业活动中的无形资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无形资产要比有形资产更昂贵、更具价值。潮汕人不做亏本买卖,由此可见一斑。

潮商发财经

现代商业竞争非常厉害,商家要想在市场上站住脚,除了信誉、质量、态度外,还要有吸引顾客的本事。潮商做生意的时候,经常把某些商品价格压得很低,即使不赚钱,只要能吸引顾客,就可以在别的方面得到补偿。看似吃亏,却是为了后面赚大钱。

谋划越多,决策越准

人算不如天算,太多算计未必有好的结果,经商也需要跟着感觉走。

敢于赌一把,但是在大胆果敢的“冒险”背后,是深谋远虑和细心的筹划与安排,绝不是盲目的冒险。在商场上,认真谋划就是降低风险。

《孙子兵法》上说,在开战之前,经过认真推算预计能够取胜,是因为筹划周密、有利的条件充分。筹划越周密,获胜的可能性就越大。带兵打仗是这样,经商也是如此。

在当今市场变化日益复杂、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不了解市场情况,不认真分析研究,就轻率地、盲目地作出决断,没有不摔跟头的。尤其是有关企业经营方向和重大经营方针的战略决策,更应深思熟虑,绝不能头脑一热就拍板作出决定。

潮汕人善于做生意,其实在于他们善于谋划,然后做出正确判断。不了解这一点,就无法理解他们游刃于商场的秘诀。

潮商张庆杰在深圳经营多年,他的经商心得很简单,那就是多调查、多谋划,进而做出含金量高的商业决策。2004年下半年,张庆杰在深圳龙岗坂田拍卖中买下了两栋烂尾楼,投入了380万。听到这个消息,一些朋友表示不理解,因为这两个烂尾楼周围的房价并不高,这项投资风险很大。

然而,张庆杰有自己的说法,他说:“在决定购买前,我已经对这个地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当时万科准备建设的万科城,就靠近我的两栋楼。从价格上来看,万科这块地的楼面价格已经达到2000元/平方米,如果加上建筑成本,房价起码要卖4000至5000元/平方米,而我是以平均每平方米380元收购的烂尾楼,其中的升值空间很大,肯定会赚钱。我不会做赔本买卖的。”

果然,不到一年时间,张庆杰投资的两栋烂尾楼就身价暴涨,翻了一番。不久,就有发展商愿意出700万元收购这个物业,朋友们听到这个消息,都赞叹张庆杰的财技。

有的人做生意,看到别人一哄而上,自己也跟在后面走,结果产品竞争力差,市场占有率低,经营没有起色。这主要是盲目决策、莽撞行事带来的结果。潮商做生意却不同,他们不盲目起哄,而是经过再三考察,分析研究市场的情况,然后作出决断。

潮商喜欢冒险,敢于赌一把,但是在大胆果敢的“冒险”背后,是深谋远虑和细心的筹划与安排,绝不是盲目的冒险。潮汕人认为,谋要讲究谋的艺术,这种谋的技巧千变万化,因生意不同而不同。“谋”还应注意经营特色,将“谋”寓于特色之中。“谋”还应广泛利用身边的各种智力资源。

请记住:多谋才能善断!

潮商发财经

做生意首先需要认真谋划,精心算计。潮商认为,在进行投资前对行业前景进行展望,对消费市场进行调查,对执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出对策,从而保证自己的投资获取利润。如果没有认真谋划,就不能作出正确决策,那么这种商业行为的风险就很大了。

把开店当做一种生活方式

开店发不了财。

饿死不打工。

潮汕地区流传着一句话:“饿死不打工。”很多潮汕人选择开店经商,甚至把它当做一种最基本的生活方式。

潮汕人会开店,成功率很高,首先是源于潮汕人开店经商的传统优势。通常,他们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帮助家里看店做生意,或在乡亲的店里帮忙,很早就学会了经商的本领。这种商业训练,是一种竞争资本,也是一种商业优势。

在深圳等地,潮汕人开的店无孔不入,满街都是,他们控制了大部分的零售渠道,经营把持着许多批发专业市场。取得这样的成就,得益于潮汕人对店铺经营的独到理解:

(1)源于生活需要,有强大的需求

潮商开的店铺,往往都是满足日常生活所需的杂货店,或者满足特定生活需要的专门店铺。这些经营项目,都是人们日常生活必需的,所以都有市场,有强大的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弥补了大投资的遗漏项目,使投资市场更加丰富、完善。

(2)注重经营内容,不注重形式

潮汕人开店,一般不看重外在的东西,而是在经营项目上下工夫。漫步在深圳街头,那些以“诚、昌、达、高”等吉祥字组合的店名,大多是潮商的。此外,这些店不很讲究形象设计,只要一目了然就可以。但是,走进店里,你会发现里面的商品很有特色,从种类、摆放,到服务内容,都与众不同。

(3)依靠特色取胜

潮商开店善于做出特色,所以很少有赔本的时候。在深圳,很多白领也开了小店,但是他们往往就是竞争不过潮商。这是因为,潮商在小商品市场上坚持“小、土、特”,做出了优势。

“小”是经营的商品很“小”,比如别针、钮扣、生日蜡烛、刀剪、手帕、纸巾等,在一般人眼里上不了台面;

“土”是经营项目有浓郁的地方风味,潮商善于根据地域不同,选择适合当地人口味的商品;

“特”是潮商开的店铺尽量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不会经营只针对少数人需求的特殊店铺,这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顾客流量。

潮商发财经

一铺养三代,说的是不起眼的小店铺也能带来丰厚的利润。潮汕人善于开店,把经营店铺作为自己的投资项目,并做得有声有色,是因为他们对此非常专注。

许多潮汕人把开店赚钱作为人生的唯一目的,这种现实的想法保证了他们把全部精力投放在这上面,增加了成功的概率。此外,如果自己有足够的商业才华,他们可以凭借开店积累的资金,投资其他项目,把生意做大。比如,华人首富李嘉诚就有这样的经历。

通过开店让生活更“滋润”,或者积累本钱,这是许多潮商发家的根基。

在用人上不惜血本

用人成本越来越高,直接降低了公司利润,这时候要千方百计减少人力资源方面的支出。

要学会节省,也要敢于花钱,关键看用到什么地方,这是生意人必须掌握的操作艺术。

在经济学上,有一个千古不变的商业秘诀,那就是开源节流。开源节流,顾名思义,就是“开辟源头,减少流失”。

潮汕人非常精明,十分懂得节省不必要的资源消耗与费用支出。他们对开支抓得很紧,能节省的就节省,不该花的钱绝对不乱花。

然而,如果只懂得节省开支,处处舍不得花钱,就成吝啬鬼了,想把生意做好做大也就很难了。潮汕人一方面注意节俭,把成本降到最低,但是该花钱的时候,他们绝不吝惜。

大部分潮汕老板是既节俭又大方,节俭是他们对自己的开支把得严,绝不铺张浪费,能省则省,但假如哪个老板真正看好某下属是能为自己赚钱的人,他就会是最大方的老板。潮商的发财观是借下属之力来赚钱,最重要的舍得拿本钱留住他。

在用人上面舍得花钱,恰恰反映了潮汕人的精明。通常,他们不但会给下属很高的薪酬,更会为下属买好保险、豪宅甚至汽车,这样,下属一方面因为在别处不能得到类似的待遇而不会离开公司,另一方面也会因为老板的知遇之恩而玩命地忠心耿耿地为老板工作,最终赢得最多的当然还是老板自己。

做生意的潮汕人不计其数,有钱的潮汕人也难以尽数,而以李嘉诚为代表商界名人更成为潮汕人的荣耀。潮商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既善于节俭,又敢于花钱的经营策略。

潮商发财经

做生意要降低成本,所以必须节省开支;做生意本身就是投资,所以要不可避免地花钱。如何使二者达到平衡呢?潮商的心得是,省钱不是不花钱,不花钱可能造成更大的浪费,所以,该花的钱一定要花,这是不能打折的事情。

(1)该花的钱一定要花,不该花的钱一分钱都不能花;

(2)省钱不是不花钱,不花钱可能造成更大的浪费;

(3)省钱就是赚钱,每省一块钱至少相当于赚三块钱;

(4)应付款是一定要付的,应收款却不一定能收到的;

(5)在最贵的地方点最便宜的菜,在便宜的地方点最贵的菜。

借助别人的智慧赚钱

别人的智慧,你是偷不走的,能够用好自己的脑子才是最可靠的。

在一些成功的大企业里,既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的身影;既有高级律师、会计师,也有管理等领域的精英。这些人才有的是企业的“员工”,有的则是为公司提供服务的“外脑”。

华人首富李嘉诚能够创建庞大的财富帝国,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善于借助外脑,也就是借助别人的智慧来赚钱。

潮商蔡东青说:“面对现代市场的竞争,商人要时刻认识到自己作为企业老总的文化修养不够,要善于抓住每一个机会来为自己充电。此外,在自己身边,还应该有一批高学历、高智商的骨干,让他们经常提供各类有价值的信息,保证商业决策的正确。”

黄光裕是潮商里的一个异类,年纪轻轻就一手缔造了国美电器的成功。当许多人对他的高超财技顶礼膜拜时,他却说:“我不是什么资本高手,我依仗的是背后的智囊团队。专业的事情可以通过专业的机构去完成,并不一定都需要自己去做。”善于借助专家的智慧,让黄光裕对并购、重组、财务、金融等重大问题作最后决策时,表现出了专业水准。

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在谈及公司如何在现代竞争中脱颖而出时,提到了五个关注:关注外部、关注外人、关注“外脑”、关注外行和关注外地。其中,关注“外脑”已经成为许多公司持续发展的关键。

潮汕人精明能干,他们不仅凭借自己的智力发财,更善于借助别人的智慧赚钱。特别是生意越做越大,借用外脑已经成为潮商的拿手好戏。潮商认为,利用外脑时要注意下面三点:

(1)对外脑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要把外脑时而捧上天,时而贬得一文不值。对外来的先进方法和技术,坚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这样生意才能越做越大。

(2)决定借用外脑后,还要懂得辨析外脑,要对症下药,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样的外脑,这里的学问很大。内科病不要到外科就医,战略上的问题需要“兵法”高手而不是精于剑术的人。

(3)不要等问题无法挽回时再聘请外脑。发现问题之后,先靠内部力量解决,不行再外聘专家解决,这是比较盛行的做法。但是,这样做容易耽误时机,华佗再世也难以妙手回春。因此,要早做打算,未雨绸缪。

潮商发财经

生意做大以后,许多商人会以为自己无所不能,自己实力雄厚,人才济济,不需要外界的补充。也许这是对的,但是偶尔出现的集体“弱智”也是很要命的,如果有一些不受控制的力量说出不同的声音,对商人而言,反而是一种福气。

善用外脑是商人搏击新经济浪潮的利器,借助各行业精英的智慧,特别是遇到发展瓶颈时多请教学者、专家,已经成为许多商人的共识。通常,“外脑”不在此山中,看问题更加科学,而给出的建议也更具有客观性。善用“外脑”,就好比在面前放一面镜子,看清楚“庐山真面目”,不至于误入“藕花深处”。

做生意必须“钱情两分”

有了好人情,才会有好生意。许多时候,先维护好交情,别扯上金钱,才有好买卖上门。

亲兄弟明算账,把丑话说在前面,生意更容易操作。这是做生意的天规之一。

潮汕人有着团结互助的传统,大家互相帮衬着,一起做生意,共同发展。他们重视亲缘、乡缘关系,“亲帮亲,邻帮邻,土地帮财神”,由于奉行“肥水不流别人田”的理念,潮商有钱要让自己人赚。

亲人、老乡一起做生意,就会涉及利益关系。潮商的原则是,做生意的时候严格地按照规则办事,利益关系算得清清楚楚。潮商认为,谈交情的时候再谈交情,彼此相请花多少钱都没关系,将人情与利益分开。

亲兄弟,明算账。这是做生意的天规之一,谁违反了它,谁就可能受到惩罚。在潮汕商人看来,合伙生意最忌讳的是为了友谊而忘了原则。合作之初,大家亲密无间,一到反目,感情受到很大伤害,生意也会衰落。

亲兄弟明算账,这种方法似乎有点不近人情,却是现实经济关系中最行之有效的做法。把丑话说在前头,可以避免事后因为纠纷而导致感情破裂。

潮汕商人坚持“钱情两分”的生意经,可以从当地人流传的俗语中看出来,比如:

人爱长交,数爱短结(人要长久的交往,账目要尽快地结算);

货真价实,当面担直(货真价实,当面说清楚,以免后话);

当面数钱不辱人(当着亲朋的面,把钱数清楚,不是侮辱人的事情);

钱银论交手(钱银要当面交割清楚)。

如何在求利的基础上,使感情和利润一起增长,是每一个合伙人都应该考虑的问题。潮商认为,做到“钱情两分”,要把握下面两点:

(1)生意归生意,朋友归朋友

许多人在创建公司之前,都有许多无话不谈的朋友,这些人或者是同学、同乡,或者本来就是生意上的朋友。首先在朋友圈中寻找合伙人再正常不过了。但生意归生意,朋友归朋友,把握好这一原则,才能正确处理彼此的关系,找到双方利益的平衡点。

(2)责、权、利要界定清楚

俗话说:丑话说在前面。现在是市场经济,也是法制社会,个人之间的承诺只是防君子、不防小人的把戏。应在合伙之初,就把各种规定讲清楚,以后发生纠纷,因此,责、权、利要界定清楚,才能有效避免发生意外纠纷,减少矛盾和误会。

潮商发财经

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文化,在“情、理、法”上是“情”字当先,但是这和现代商业文化有很多地方不相容。朋友固然重要,但现实中,往往朋友也最容易不讲规则。因为是朋友,碍于情面,很多规范也都简化了、省略了,人情代替了一切;一旦出问题,利益摆到桌面上的时候,说不清、道不明,生意没做好,朋友也没得做了。

所以,“亲兄弟,明算账”,“先小人,后君子”,越是朋友,越要将规则定在前面。从这一点,可以看到潮商的远见。

决策时精明,执行时精细

脑子不必别人差,做事也很勤快,但是无法赚到钱,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对21世纪的商人而言,头脑是最大的资本,因为,做对的事情远比把事情做对更重要。

潮汕商人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很有影响力,生意做得很大。在泰国、新加坡一带,他们也颇有势力。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潮商强烈的商品意识,他们从决策到执行,做得都非常到位,因此总是把心中远大的商业梦想变成活生生的现实。

潮商足迹遍及世界各地,渗透在各行各业,比其他地区的商人都活跃。精细和精明并举是潮汕人善于做生意的诀窍之一。

(1)精明是科学决策的关键

善于经营的商人,并不是万事总贸然前进之人,而是有着精明的头脑、敏锐的眼光,善于因势利导,面对不同的时机和境况而采取不同策略的人。

潮商的成功,首先来自于决策的精明,他们有着与别人不同的商业眼光。有大赛经验的体育明星都知道,在比赛中要想最终折桂夺冠,首先要少犯错误;否则,赛事未了,你可能早已被淘汰出局。同样的道理,减少决策失误,精明决策是战胜竞争对手的前提。

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潮商认为,商人要胸怀全局,立足长远去考虑生意,那些失败的生意首先在于决策失误,比如急功近利、凭感觉而不是理性、凭经验而不是凭科学,做出了错误的选择,导致一笔好买卖没做成。

总结潮商的成功经验,可以发现,关键在于其经营决策者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犯低级错误。尤其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决策稍有闪失,便有可能招致灭顶之灾。

(2)精细是出色执行的保证

做决策,碰一碰运气的心理要不得。一个盲目的决策,一定不会产生什么良好的效果,反而会把公司引入歧途。反过来说,有了好的决策,如果没有精细的执行,也不行。

许多生意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自己的决策很有水平,别人都成功了,自己却无法达到理想目标,实在搞不清楚问题出在哪里。此外,手下的员工虽然很卖力,但是工作失误频频,许多事情不到位。这其实都是因为执行出了问题。

潮商认为,做生意需要处理许多事,每天重复着无数平凡的小事。一个公司有了再宏伟、英明的战略,没有严格、认真的细节执行,再英明的决策,也是难以成为现实;任何一个战略决策和规章法案,都要想到细节,重视细节,任何对细节的忽视,都可能导致科学决策一文不值。

潮商发财经

人的精力到底有限,经手的事情太多,眼前来看,好像面面俱到,未出纰漏,其实是漏了很多好机会,谁也不得而知。所以,一个优秀的商人,要时时刻刻保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心态,抓大事不忽视小事,放眼全局不忽视细节,这样才能保证在市场上立得住、立得稳。

在执行环节,不仅要细致到位,而且也要注重执行过程中的创新与突破。这种执行环节的创新虽然与整体方案的创新相比更加细微,但正是这细微之处更能显现效果。重视日常管理的细节,表面上是小事一件,事实上是在确保大事的彻底执行,能够精准地执行细微之处,就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意外与慌乱,也唯有小事处理得好,大事才有着落。

精明是商人的生存素质

每一分钱都扣,这样才是生意人的本质。

精明,是商人的一种生存素质。

做生意要精明,人所共知。但是,精明又分很多种,给生意带来的影响也不一样。把潮汕人与上海人相比,可以发现,上海人越算越小,潮汕人越算越大。

上海人,被称为“门槛精”。他们的精明,反映在日常生活中,既包括谋取个人利益的行为,更包括对个人权益、利益的维护,该得到的,他们一分也不让。这使得上海人常常为一点点小利益而斤斤计较。

潮汕人就不一样,他们也会追逐更多、更大的利益,但是他们绝不会为了眼前的一点小利花费时间计较,因为他们瞄准的是长远、未来的利益。与潮汕人交往,你会感觉到他们出手大方,如果是同乡,他们会对你主动帮忙,很有义气。

在上海,人们经常看到的一幅画面是:在一个菜场上,衣冠楚楚的男士为几分钱与菜贩子吵得不可开交。在上海人眼中,该得到的利益必须得到,他们不在乎利益的多少。这主要原因是,在他们的心目中,这种利益应该得到。

潮汕人也看重自己的利益,但是他们会首先考虑对方的利益,善于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这样一来,对方反而不好意思与之争利,或者主动出让利益,双方成为密切合作的伙伴。

在生意场上,上海商人都是行家里手,既识货又明理,又敢于善于据理力争。有人说,上海人的钱不好挣,比如韩国的一家报刊称“上海人都是经济里手……外国人很难从上海人口袋里掏出钱来”。

然而,精明到骨子里的上海人,没走出几个有影响力的大商人、大企业家。反倒是出手大方、看重长远利益的潮汕人里走出了像李嘉诚这样的华人首富。上海人越算越小,生意局限在一个地方,某一行业;潮汕人越算越大,他们把生意做到了全球,走遍了世界,走出了许多工商巨子。

针对潮汕人的“精明”,在与潮商打交道时,应该注意下面几点:

(1)事先要对双方的要求有大致的估计,只要挣自己应得的就可以了,不要有太高的企图,否则,潮汕人是绝不会干的。

(2)要和潮汕人做生意,必须注意不要企图“宰”对方,那样只会让人生厌,失去合作的信任。

(3)和潮汕商人打交道也不必太过小心。因为知理的潮汕人不会对你提出过分的要求,潮汕人只求得到自己应得的部分,非分之想并不多。

潮商发财经

精明,是商人的一种生存素质。对商人来说,在各种场合之下,各种行为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智力,力争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利益,是一种职业道德。

在经商中,潮汕人以精明、精于算计著称,有“中国的犹太人”之称。对于顾客,他们为了赢得对方的好感,常常让小利,宁愿自己吃小亏,放的却是长线。但是在谈判过程或讨价还价过程中,他们却非常仔细,对于利润的一分一厘,都计算得极其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