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性收入”构建“橄榄形社会”
1995年11月29日《人民日报》报道,“在家上班”现象可被视为当代社会潮流之一,它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理想而生,体现了更高的效益和更多的节约。
2001年6月21日《北京日报》报道,他们或从事网页设计、出书绘画,或参与企业形象绘画……一切工作只需要在家就可完成。如今,京城悄然出现许多个人“工作室”。他们被时髦地称为SOHO一族,一群很少坐班的人。
SOHO,是英文Small Office Home Officer的头一个字母的拼写,就是“单独办公、家里办公”的意思。
有人把它译为“苏豪”、“苏活”,更有人戏译为“瘦猴”一族。
SOHO是人对自由职业者的另一种称谓,同时也代表一种自由、弹性而新型的工作方式。
BOBO族,波希米亚和布尔乔亚的结合体。做一个BOBO很难,他既要有中产的收入和体面的工作,又要有浪迹天涯的“浪人”情结,并常付诸实践。不过——有钱了谁还睡地铺?一到目的地就直奔五星级酒店去了。
中产们还没完全在中国站稳脚,另一个生活概念——IF一族(国际自由人, international freeman)又诞生了。IF一族是那些在世界范围内根据自己的个性自由地选择工作、居住和旅游度假地的一群人,最大的特点是有能力、有闲钱也有兴趣自由出入于各国大门,至少通晓一到两门国际语言,有特殊的时尚脸谱,他们常常拥有不同的装扮格调,融有东西方时尚元素,让外人看了很眼馋。
新千年刚开始,“中产”,它激活了中国人对于未来生活的梦想,以及对自我身份新的认同倾向,所有关于理想生活方式的大胆定位,都可以在“中产”概念中找到创意之源。
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此语一出,引发了多方关注。
十七大代表、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说:“报告一到手中,就发现了这个新提法,引起了我很大兴趣!”“财产性收入必然会涉及各种投资,除了实业投资等,还包括投资金融产品,涵盖了储蓄、债券、保险和股票等。”“财产性收入”的提法,也暗合了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中等收入者占多数”,有人诠注为“橄榄形社会”。
如果一个社会的阶层结构,也像橄榄的外形一样,那可是稳定和谐的理想形态。那中间鼓起的中产阶层,成了占绝对多数的社会主体,这个主流群体,可以凭借其富足体面的生存状态和温良优雅的文明教养,主导着社会秩序的公正和谐,营造着社会气象的安康祥和。这强大的中间阶层,既可以抑制富豪阶层的过分强势,又可以扶助贫弱群体的民生困顿,有效调节社会族群的差异,以致缓冲分化、消泯鸿沟。这种社会形态,明显优越于貌似稳固的哑铃形和金字塔形。哑铃形社会两头大中间小,贫富差距悬殊,分化对立严重,金字塔形社会等级森严,层层压迫,少数奴役多数,这两种形态的社会,隐藏着矛盾的因子,埋伏着动乱的祸根,与橄榄形社会恰成表面相反的鲜明对照。(薛盛威:《真味橄榄》,2006年8月11日《温州日报》)
2007年有句话特别流行:“跑不过刘翔,但要跑过CPI。”
这一年,“猪八戒”带领CPI一路狂奔,让我们认识了这个消费物价指数,小麦、大豆、玉米、花生、蔬菜、禽蛋全都跟着他疯涨。当时一个段子说,沙师弟一语道破天机,“二师兄的肉今年比师父的肉都值钱了”。
把钱存在银行的利息回报,相对于CPI的数据,收益只能是负值。
许多人开始理财,并重视一句广告语:你不理财,财就不会理你。
人们纷纷投资于股票、基金、期货、外汇、黄金等多个领域。
中国社会致富的主旋律正在悄悄改变:以往,人们习惯了通过诚实劳动、量入为出、勤俭节约慢慢地积累财富;现在不少人却突然发现,原来除了劳动力这个要素外,其他要素——比如资本——对财富的增长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借助资本的“魔方”,财富的积累速度要超过单纯依靠劳动的收入增长速度。